清朝吧 关注:136,030贴子:822,254

回复:04-06【文献】国家糕团地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天津47楼2020-04-06 20:31
回复
    麦粒口感不佳,最好的吃法是磨成面粉并进行深加工。东西方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一点,在阿拉伯人发明了水车磨面,希腊人发明了风车磨面的同时期,中国和印度也出现了用牲畜拉磨制面。


    IP属地:天津48楼2020-04-06 20:32
    回复


      IP属地:天津49楼2020-04-06 20:32
      回复
        但同样的面粉,却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再加工风格。中国人擅用水与蒸汽烹饪,所以“饼”最早的意思是水煮的面团、面块“汤饼”和蒸熟的面团“炊饼”。
        西方人善用空气与油脂烹饪,油炸、烘烤很早地被用于面食。并由于其便于携带不易腐坏、滋味浓郁,最晚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续汉书》里说:“(汉)灵帝好胡饼。”胡饼就是烘烤的麦饼,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烧饼。


        IP属地:天津50楼2020-04-06 20:32
        回复


          IP属地:天津51楼2020-04-06 20:33
          回复
            很长的时间内,烘烤的饼类始终没有在中国成为主流,始终以“胡”这一歧视性的字眼作为它的描述。一直到唐代,白居易描述安史之乱,杨国忠买饼进献唐玄宗的诗里,还用了这样的句子:“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IP属地:天津52楼2020-04-06 20:33
            回复


              IP属地:天津53楼2020-04-06 20:33
              回复
                但与此同时,“饼”开始逐渐引申出了另一种意思。在陆羽的《茶经》里,第一次用“饼茶”形容晒干、压成扁圆形的茶。在此之后,银饼、棉饼、桔饼这些与小麦面粉无关的“饼”越来越多地出现。饼日渐成为一种针对于形状、质地,而非材料的名词。


                IP属地:天津54楼2020-04-06 20:33
                回复


                  IP属地:天津55楼2020-04-06 20:33
                  回复
                    宋以后,蒸、煮类的面食,逐渐与“饼”分道扬镳。《梦粱录》《东京梦华录》这类记载两宋风物的古籍里,大量出现“笋泼肉面”“三鲜面”“馒头”“肉包儿”这些划时代的食物名词;而“蒸饼”“炊饼”“汤饼”只存活于官修书籍中,在民间文献里几乎绝迹。
                    恐怕,明清时代《金瓶梅》《水浒传》里,描述“武大郎卖炊饼”的情节,只是作者想要还原前代语境,却搞错了年份的乌龙。


                    IP属地:天津56楼2020-04-06 20:34
                    回复


                      IP属地:天津57楼2020-04-06 20:34
                      回复
                        No:2米和羔的组合,前者代表材质,后者代表形状颜色
                        糕,单从字型来看,就与饼有着很大的区别。米和羔的组合,前者代表材质,后者代表形状颜色。
                        显然,最早的糕有且只有稻米一种主材。


                        IP属地:天津58楼2020-04-06 20:34
                        回复


                          IP属地:天津59楼2020-04-06 20:34
                          回复
                            原产于中国的稻米,虽然没有小麦那样广泛的适应性,但因为它含有丰富的支链淀粉,不用磨碎,直接烹煮,也能取得较高的含水量与软糯的口感。这是小麦无论如何都比不上的。


                            IP属地:天津60楼2020-04-06 20:35
                            回复


                              IP属地:天津61楼2020-04-06 2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