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吧 关注:124,985贴子:817,773

回复:孔子提倡恢复周礼是一种制度诉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周文王,周武王就是商汤的乱臣贼子,为什么孔子还要宣扬周公周礼啊?


19楼2013-01-11 12:38
收起回复
    我也来~
    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解释:
    大夫是懂得刑法的,而庶人不一定懂得礼制。所以,这一句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大夫不因懂得刑法而加重罪责,庶人不因不懂得礼制而减轻罪责。”对刑法和礼制知道与否,并不能影响罪刑的轻重,不因此而增一分或减一分。


    24楼2013-01-11 22:28
    回复
      现在讨论这句话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引经论据的说说不过是让尊儒的知道,不尊儒的也很懂得孔子,懂得不在神坛的孔子,懂得作为一个平常人的孔子。另一点原因是实在看不得一些人的胡说八道。


      25楼2013-01-11 22:36
      收起回复
        其实怎么解释都无所谓了,反正作者已经入土了。只能怪作者TNND没出个司法解释了!


        26楼2013-01-11 22:38
        回复
          《孔子家语》记载:
          孔子的学生冉有曾求教于孔子:先王制定法律,规定刑不上大夫。如果大夫犯了罪,就可以不适用刑罚吗?
          孔子作了这样的解释:对于君子的治理,通常以礼教驾御其内心,从而赋予其廉耻之节操。古代的大夫,如果有违法犯罪行为,不必直接定其罪名,以避讳不名之耻。因此,大夫犯了罪,如在五刑范围之内,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加以捆绑羁押,而令其自己请罪;如属于重大犯罪,也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施以死刑,而令其跪拜自裁。


          27楼2013-01-11 22:39
          回复
            那时候要是有什么君臣平等,恐怕封建制度就不会存在那么长时间了。


            28楼2013-01-11 22:51
            收起回复
              孔子说的话就一定是准确的吗?不一定。首先春秋时信息、书籍绝不会是丰富的,天子诸侯的史官所记录的史实深藏宫内,只供天子诸侯专用,一般人是看不到的。所以孔子对周礼和史实没有看见过周王室的资料,是听别人讲的,问礼于周也是听老子讲。这些史实在讲述的过程中难免加入讲述人个人的好恶、褒贬,口口相传下了,水分可能就越来越多,越来越不真实。孔子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即他听到的就不准确。还有一点就是儒家在讲述记录史实时有为亲者隐,为尊者讳的毛病,很多我们现在看到的光辉人物,其实不是像儒家说的那样,是经过儒家化妆了的。比如周公篡位称王这事,就是乱臣,就是破坏秩序,但是为了保持周公的完人形象,儒家就把这件事隐讳了。所以真实的历史除了以史籍为原貌,还应该参照考古和其他书籍。不能认为孔子说的就是事实。而且孔子说的是后儒们写的,谁知道往里面加了多少私货。


              29楼2013-01-11 23:00
              收起回复
                周公这点我不敢苟同!按照《尚书》的说法,周公姬旦是没有篡位的野心的。
                当然这是个人看法而已。


                30楼2013-01-11 23:17
                回复
                  管叔蔡叔为什么联合商人遗民造反?是对什么不满?就是因为周公篡位。儒家不说别家说,史籍上有多家记载的。


                  31楼2013-01-11 23:31
                  回复
                    当时是分封制,想要篡位也不容易啊!毕竟那么多诸侯看着呢。
                    难道只有管蔡造反么?怎么陈 卫 齐 之类的诸侯没有兴师问罪呢?


                    32楼2013-01-11 23:54
                    回复
                      从现有的文献看,汉代整理的典籍中的“刑”——作为一种对刑事犯罪的惩罚,就是指“肉刑”,从各种处死的方法,到伤害肢体的方法,比如割掉鼻子,还有大家知道的“宫刑”。
                      今天的世界,是反对肉刑的,当然,有很多国家保留死刑。大部分国家没有伤害肢体的刑罚。因此,今天的世界,不仅刑不上大夫,也刑不上庶民。这是历史的一种进步。
                      因此,对于“刑不上大夫”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不能仅仅从“平等”的角度来考虑,难道大家“平等”地割掉鼻子是一件好事吗?
                      以前文革的时候反儒,不择手段,把“刑不上大夫”也作为儒家的“罪证”,这是那个残暴年代的特色,残暴不是问题,不能让所有人都接受残暴才是问题。
                      在汉代,有一些知名人物受了宫刑,比如太史公,一个多么伟大的人,受到如此羞辱。太史公在《报任安书》中说:“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汉出还有一位大儒,叫“申公”,作楚王太子的老师,当时常会让这些大儒来教导权力继承人,这个太子不学好,掌权之后,他的手下就找个理由把申公执行宫刑。“申公愧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申公的弟子很多,很多成为有影响力的人,申公主要传授《诗》、《春秋》,是汉初保存儒家经典的重要人物。
                      董仲舒也曾经做过某国太子的老师,而且,那个官二代也不是个东西,不过,董仲舒还是逃过了劫难。
                      这就是汉代的情形,管你什么知名的知识分子,皇帝听你的话不顺耳,或者,一个地方的什么胥吏,就能把你宫掉。
                      所以,儒家在汉代复兴,不是偶然的,不是说先秦儒家如何,那已经被秦火给消灭了,没人确切知道,问题是,汉代的知识分子,他们需要一些“先王之道”来作为支撑,改变他们自己所处的那个世界。


                      33楼2013-01-12 01:15
                      收起回复
                        汉代的人就有反对肉刑的,因此这些刑罚都是不可逆的,一旦施行,犯罪的人就没有改正的机会了。一个人如果被割掉了鼻子,就算他以后不再作恶,他也要维持终身的耻辱。一个人如果被砍掉一只脚,你想让他用勤奋工作来补偿,都会很难。
                        所以,《礼记》上主张慎刑:“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省刑罚”、“慎刑”,这是后来儒家的主要观点之一。


                        34楼2013-01-12 01:38
                        收起回复
                          礼可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浸染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时间长了,可正人心,人心正了,礼就能更顺倡有序地开展,形成良性循环


                          来自手机贴吧35楼2013-01-12 08:32
                          收起回复
                            汉初是沿袭秦法的,到汉文帝十三年五月才废除了肉刑。如法当黥者改为‘髡钳为城旦春’,就是剃光头发,颈戴铁圈,服劳役。但实际上并没有禁绝,仍有以墨代重辟的,如死罪愿墨者,可以以墨代死。


                            36楼2013-01-12 16:52
                            回复
                              <孔子有什么力量能隐藏什么?战国的时候,百家争鸣,难道他们都只读孔子的书?那个时候各国史籍都在,各种观点并起,怎么可能由孔子一手遮天。这都是缺乏逻辑的猜测。 >
                              回复上面的质疑;《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说:“‘冬,齐仲孙来。’齐仲孙者何?公子庆父也。公子庆父,则曷为谓之齐仲孙?系之齐也。曷为系之齐?外之也。曷为外之?《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孔子是以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为原则编写《春秋》一书的。避讳实际上就是为别人遮羞,也算隐恶扬善吧。春秋讳了如下事实;“为尊者讳”--“为闵公讳,受贼人也。”“为亲者讳”--“为季子亲亲而受之,故讳也。”“为贤者讳”--“以季子有遏牙不杀庆父之贤,故为讳之。”还有宋公子杀太子的事,别的史籍史籍记载了,但春秋给隐讳了。


                              37楼2013-01-12 17: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