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中学生如何反相】
尽管狭义相对论看似神秘,但那是故弄玄虚。没有人不讲逻辑,下面就是以矛盾为前提的质疑狭义相对论的问题,所以,普通中学生就可以反相,如果不相信的话,就去问问教狭义相对论的老师,看看他们是否能回答你提的问题?
矛盾典故
古时候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
爱因斯坦的矛盾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是爱因斯坦于1905年6月30日投稿于德国《物理年鉴》(Annalen der Physik)发表的第一篇狭义相对论论文。
爱因斯坦向大家夸口他的“矛”--(1)任何光线在“静止的”坐标系中都是以确定的速度V运动着,不管这道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发射出来的。(即所谓“光速不变”原理,爱因斯坦认为光速最快而又确定不变。)
接着,爱因斯坦大言不惭说他的“盾”--(2)物理体系的状态据以变化的定律,同描述这些状态变化时所参照的坐标系究竞是用两个在互相匀速移动着的坐标系中的哪一个并无关系。(即所谓“相对性原理”,爱因斯坦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
于是,我们要问:
矛盾之一
爱因斯坦的“矛”--上述1中“静止的”坐标系是指什么呢?他用他的“盾”上述2--“究竞是。。。哪一个并无关系”,也就是没有什么“静止的”坐标系。当然,这里“静止的”有引号,谁说了算呢?你我二者关系中,我自己说了算。
矛盾之二
与矛盾典故所不同的是,爱因斯坦还描述了“装放矛盾的箱子”--“同时性的相对性”,意思是将他的“矛”(上述1)和“盾”(上述2)“装放在一个箱子”里会出现对同时的看法有所不同。进一步地,爱因斯坦说相对运动的坐标系会有“时慢”,如“双子悖论”中,爱因斯坦认定从宇宙探险回来的那位会年轻些(旅行的“时慢”了)。
如果根据“光速不变”原理(上述1),制成二个对好了时钟的同样计时的光钟放在两个在互相匀速移动着的坐标系中,那么,在两个在互相匀速移动着的坐标系(上述2),这二个光钟是否走时一样呢?
按照爱因斯坦的“矛”(上述1)的话,答案只能是--这二个光钟走时一样(光速不变嘛)!彼此相同!
按照爱因斯坦的“盾”(上述2)的话,答案只能是--此坐标系与彼坐标系的光钟是走时只能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各自只承认自己的光钟走时,都不承认对方的光钟读数结论,彼此不同!
举例来说:“双子悖论”中,如果兄弟俩在离开的时候,每人一个同样的理想光钟,彼此对好时钟出发,回来见面时,他们的光钟是否还一致呢?
如果一致,那么,爱因斯坦就不能解释他的“时慢”!
如果不一致,那么,爱因斯坦就不能解释他的“光速不变”原理!
引用二个简单的矛盾方法,就可以让所有的中学生都能反相了。
尽管狭义相对论看似神秘,但那是故弄玄虚。没有人不讲逻辑,下面就是以矛盾为前提的质疑狭义相对论的问题,所以,普通中学生就可以反相,如果不相信的话,就去问问教狭义相对论的老师,看看他们是否能回答你提的问题?
矛盾典故
古时候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
爱因斯坦的矛盾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是爱因斯坦于1905年6月30日投稿于德国《物理年鉴》(Annalen der Physik)发表的第一篇狭义相对论论文。
爱因斯坦向大家夸口他的“矛”--(1)任何光线在“静止的”坐标系中都是以确定的速度V运动着,不管这道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发射出来的。(即所谓“光速不变”原理,爱因斯坦认为光速最快而又确定不变。)
接着,爱因斯坦大言不惭说他的“盾”--(2)物理体系的状态据以变化的定律,同描述这些状态变化时所参照的坐标系究竞是用两个在互相匀速移动着的坐标系中的哪一个并无关系。(即所谓“相对性原理”,爱因斯坦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
于是,我们要问:
矛盾之一
爱因斯坦的“矛”--上述1中“静止的”坐标系是指什么呢?他用他的“盾”上述2--“究竞是。。。哪一个并无关系”,也就是没有什么“静止的”坐标系。当然,这里“静止的”有引号,谁说了算呢?你我二者关系中,我自己说了算。
矛盾之二
与矛盾典故所不同的是,爱因斯坦还描述了“装放矛盾的箱子”--“同时性的相对性”,意思是将他的“矛”(上述1)和“盾”(上述2)“装放在一个箱子”里会出现对同时的看法有所不同。进一步地,爱因斯坦说相对运动的坐标系会有“时慢”,如“双子悖论”中,爱因斯坦认定从宇宙探险回来的那位会年轻些(旅行的“时慢”了)。
如果根据“光速不变”原理(上述1),制成二个对好了时钟的同样计时的光钟放在两个在互相匀速移动着的坐标系中,那么,在两个在互相匀速移动着的坐标系(上述2),这二个光钟是否走时一样呢?
按照爱因斯坦的“矛”(上述1)的话,答案只能是--这二个光钟走时一样(光速不变嘛)!彼此相同!
按照爱因斯坦的“盾”(上述2)的话,答案只能是--此坐标系与彼坐标系的光钟是走时只能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各自只承认自己的光钟走时,都不承认对方的光钟读数结论,彼此不同!
举例来说:“双子悖论”中,如果兄弟俩在离开的时候,每人一个同样的理想光钟,彼此对好时钟出发,回来见面时,他们的光钟是否还一致呢?
如果一致,那么,爱因斯坦就不能解释他的“时慢”!
如果不一致,那么,爱因斯坦就不能解释他的“光速不变”原理!
引用二个简单的矛盾方法,就可以让所有的中学生都能反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