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17楼:
伯爵对子爵不算宠溺,要求还是很严格的,自己也一直以身作则,少了挫折教育这个问题他又不是教育家要求不能太高了。子爵虽然没有继承父亲的坚强,但父子俩性格却不太一样所以内向的儿子比较难解决心理问题。
《二十年后》中伯爵把才15岁的儿子送去参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发现儿子对路易丝的早恋倾向,结果儿子一放假立马要求回老家探望路易丝;子爵的生母虽然认识儿子不久都知道他爱上了路易丝,她也插手过此事,可是从本书看来是无功而返。话说回来,伯爵当年一见妻子的烙印就把对方吊起来打算处死,爱情失败后酗酒+终身不娶+厌女症;生母情人众多,连素未谋面的教士都要gouyin;密友吉什伯爵是个而立之年还能发情狂的人;如教父般的D'Artagnan前两部的情妇都是有妇之夫,第一部还利用了女主角的侍女。这么一个亲友的环境,你盼望子爵能从中学到什么正确的爱情观?
你觉得若不是王太弟夫人领拉乌尔看了活板门下的秘密,路易斯不会去和拉乌尔谈。你忘记子爵和路易丝第一次见面时是子爵先逃而不是路易丝先晕,如果子爵足够勇敢,当场就应该谈了,况且国王都冲了上来,子爵也没敢像父亲一样质问国王。因为他根本接受不了女方不爱他的事实,更别提直接和国王决斗了。你似乎希望女方如何如何然后结局会改变,可是作者对作为终结篇的本书的定位是悲剧。子爵因失恋自杀导致四大火枪手之一的伯爵心碎随儿子而死恐怕是写中部就构思好了的,因为历史上的拉瓦利埃尔小姐就是国王的情妇,而子爵爱恋她是中部早埋好的伏笔。我最初看书名,以为子爵应该是占比较大的篇幅,但是看完发现,他这个角色对全书的情节推动作用还不及国王和王妃,似乎是作者没有统筹好所致。无论路易丝去不去和拉乌尔谈,她和国王的情事早已传得沸沸扬扬,何况子爵去英国途中已经有人透露消息,在英国又收到匿名信,传声筒一大堆,想装聋都没门。男女双方分手必须明白清楚地说开,既然作者给女方完美人设,那她此时此刻没有任何理由不和男方摊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