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思茹吧 关注:47贴子:3,284

司马迁凭什么批评商鞅?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商鞅变法,自始至终没有使用暴力,未杀一人而取得了变法维新的成功。对教唆太子犯法的两个太子老师也仅仅依法处罚。
韩、赵、魏之所以能够三家分晋,就是因为杀光了晋国的其他望族;然而,令人悲哀的是,就是这依法处罚,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中直接批评商鞅这一举措是“刻薄”“少恩”;后人异口同声责之为严刑峻法;现代影视剧还特别渲染这一点,用一个戴着假面的人来显示商鞅给公子虔带来的屈辱和痛苦。
这些批评对吗?
如果商鞅真的是“刻薄”“少恩”,何不干脆将公子虔斩首灭门?这在那个时代是很普遍的事情。
齐国的田常之所以能够取代姜太公的齐国,也是因为杀光了齐国的其他望族;
屠岸贾杀光了赵朔的家族,赵氏孤儿九死一生;等到赵武成人翻过身来,也杀光了屠岸贾的三族;
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就诬陷他而挖去了他的膝盖骨使他终身不能行走,又在他脸上刺字,使他从此不能登堂入室。
为什么没有批评他们“刻薄”“少恩”?我们有些历史学家,我们有些文学家,我们有些读者为什么如此的愚昧!如此的是非不分!如此的没有公平!
商鞅完全可以杀掉公子虔,不仅如此,还可以将公子虔满门抄斩。这样一来,便不会有人再敢于反对变法,也不会有后来秦孝公死后针对商鞅的报复。但是,商鞅没有这样做,而是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法律,依法处罚,绝不徇私报复。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这种法治精神和执法的无私,我们应该颂扬!
商鞅变法,带来了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却没有杀一个人。对于秦国百姓的聚众上囧访,没有丝毫的惩罚,却招致司马迁的批评。
呜呼哀哉,人们的善恶标准为什么会如此颠倒!
呜呼哀哉,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为什么会如此地黑白不明!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4-01-25 16:35回复
    还有很多史学家批评商君。
    你可以说他没有人情,但是他的伟大人格依然在世人心中。极公不二虑,尽公不顾私。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他变法强秦的功绩不会被抹去,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变法家,改革家--商鞅!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01-25 16:39
    回复
      商鞅和李悝一样应该属于法家派别的法治。慎到是势治,申不害和韩非属于术治。商鞅这种重法之士将国家治道之根本定为法治,认为法律一旦确定,便具有最高权力不能撼动,所谓举国一法,唯法是从,皆此意也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4-01-25 21:34
      回复
        而且吴铮嵩我提醒我提醒你一点,商鞅变法的法律制定以后,除了世族元老不同意,百姓都在遵循,否则二十军功爵制岂不是没有人会执行,更不可能出现后来的秦军如此好战,如果人人恨商鞅,他的变法就不可能有成效。但是事实证明,商鞅变法的直接结果就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国家,这就是商鞅变法的伟大之处,也为秦惠王时期合纵连横打下了基础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4-01-25 21:41
        回复
          如果没有老百姓支持商鞅的变法,商鞅变法的受益微乎其微,秦国在后期的底蕴从何而来?一个国家为什么能抵挡的住六个国家的联合攻击,在长平大战3年的人力财力从何而来,赵国就在那以后彻底衰亡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4-01-25 21:44
          回复
            为什么秦国在昭王后期,孝成王,庄襄王时期连续动荡仍能挺住,就是因为百姓遵循商君之法才能有实力对抗六国。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4-01-25 21:46
            回复
              商鞅变法的法家思想,治国需要法律。体现了商鞅的不墨守陈规,和敢于改革的精神。 根据这一思想,商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秦国开展了商鞅变法。 变法经济措施:1、废井重农抑商 (为田开阡陌而封疆)2、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变法政治措施:1、奖励军功 实行军功爵制 编制什伍组织2、除世卿世禄制 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3、改革户籍制度 实行连坐法4、推行县制5、定秦律 燔诗书而明法令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有强人学者否定商鞅变法,我当时觉得很搞笑。
              智法之士与当途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千载之下,犹能感其无奈,闻其悲愤”。加上“侠以武犯忌,文以儒乱法”
              在探索治国强国的道路上,一部《商君书》为法家树立起一座丰碑,足以烛照千秋。
              商君不是完人,学说也有待完善地方,可妄想抹杀赫赫功劳,除非你把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也抹杀了。
              秦始皇和李斯就是《商君书》忠实执行者。
              秦始皇是法家粉丝,韩非子的粉丝,也是遵循法家精神执政建军。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2)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3)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栎阳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


              13楼2014-01-28 19:51
              回复
                吴铮嵩我已经决定和你严肃讨论此问题。回学校我们继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1-29 17:53
                回复
                  商鞅是失败者,这句话一点根据都没有,一个使得秦国从西捶弱国最终成为战国后期第一强国的变法功臣会是失败者?而且变法者是注定要付出血的代价、要说失败,顶多算得上是商鞅不能善终,临死前,他与惠文王商议的就是用自己的死从而引出老世族最终实现一网打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1-29 18:46
                  收起回复
                    而商鞅变法的伟大就在于即使最终商鞅死了,变法仍然可以继续下去,六代秦国君主都将继续维持法律,而且他的变法是战国之中最为彻底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01-29 18:48
                    回复
                      商鞅变法在秦孝公时期完成的还只是富国,如果给孝公延寿20年,完成的就不止是富国,还应该有强兵,毕竟商鞅秦孝公时期只训练了5万新军,在秦惠文王司马错时期兵力增强,昭襄王白起时期应该说达到了顶峰,商鞅变法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从每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而不是之进行了一半,吴起在楚国也进行了变法,但一半的变法仍然使得楚国政权完全由老世族占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4-01-30 10:50
                      回复
                        秦赵同源,赵国为什么会灭亡,孝成王后,各种奸臣出来了,赵国兵变是战国历史上最多的国家、王族实力过于强大,秦国在之前则是如此,这才有了秦孝公在求贤令上写得 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但是商鞅变法以后呢,秦国贵族已经没有什么实权了,不可能威胁统治。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4-01-30 10:55
                        回复
                          @空幻世界之背影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4-01-30 12:40
                          回复
                            商鞅是古往今来当之无愧的圣人——法圣。商鞅之圣,在其学说,在其功业,更在其光耀千古的人格精神。商鞅行法唯公无私,敢于刑上王族贵胄。商鞅护法唯公无私,决然请刑护法走上祭坛做牺牲。真正当得起“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这样的天下口碑。无论复辟者如何咒骂商鞅,这千古口碑都无可阻挡地巍巍然矗立于千古青史。
                            术治者何?督察臣下之法也。究其实,便是整肃吏治并保持吏治清明的方法手段也。所以名之以“术”,一则在于它是掌握于君主之手的一套秘而不宣的查核方法,二则在于熟练有效地运用权术需要很高的技巧,故此需要传授修习。就其本源而言,术治的理念根基发自吏治的腐败与难以查究,且认定吏治清明是国家富强民众安定的根本。如此理念并无不当。此间要害是,术治派见诸于变法实践之后的扭曲变形。所谓扭曲,是秘而不宣的种种权术一旦当做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普遍实施,必然扭曲既定法度,使国家法制名存实亡。所谓变形,是权术一旦普遍化,国家权力的运行法则,规定社会生活的种种法律,便会完全淹没在秘密权术之中,整个国家的治理都因权术的风靡而在事实上变形为一种权谋操控。


                            23楼2014-01-30 22:45
                            回复
                              韩国之亡,亡于术治也。盖法家三治,势治、术治皆毒瘤也。依赖势治,必导致绝对君权专制,实同人治也。依赖术治,必导致阴谋丛生,实同内耗也。唯正宗法治行于秦国而大成,法治之为治国正道可见也。此千古兴亡之鉴戒,不可不察。秦韩同时变法,韩亡而秦兴,法治、术治之不可同日而语,得以明证也!
                              势治为根,法治为轴,术治为察。
                                先说势治。势者,人在权力框架中的居位也。位高则重,位卑则轻,是谓势也。自古治道经典,无不将“势”明确看作权位。《尚书•君陈》云:“无依势作威。”这个势,便是权位。法家言势,则明确指向国君的权位,也就是国家最高权力。慎到之所以将势治作为法治精要,其基本理念推演是:最高权力是一切治权的出发点,没有权力运行,则不能治理国家;权力又是律法政令的源头,更是行法的依据力量;没有最高权力,任何治道的实施都无从谈起,是谓无势不成治。所以,运用最高权力行使法治,被势治派看作最根本的治道。
                              《慎子》云:“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桀为天子,能乱天下。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者不足慕也……尧为隶属(治陶工匠)而施教,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由是观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屈贤者也。”慎到之势说不可谓不透彻,但因不能透彻论证权力与法治的关系而大显漏洞。一个最大的尴尬便是,诸多堪称贤明勤政的国君权力在手,却依旧不能治理好国家。正是为此,李悝、商鞅等重法之士应时而生,将国家治道之根本定位为法治,认为法律一旦确立,便具有最高权力不能撼动的地位,所谓举国一法、唯法是从,皆此意也。韩非之新,在于承认“势”是法治之源头条件,却又清醒地认为,仅仅依靠“势位”不足以明法治国,必须将势与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国家大治。


                              24楼2014-01-30 22: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