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878贴子:1,153,037
  • 7回复贴,共1

麦子看《老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天


IP属地:广西1楼2025-05-22 01:22回复
    随喜赞叹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5-23 17:54
    收起回复
      2025-08-02 17:53: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麦子看《老子》_ 第一章:道可道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jiǎ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分析】
        (1)道:结合「天乃道,道乃久」、「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两句来看,「不道」作形容词或动词时,指不符合「道」,反之,「道」则指符合「道」,可以译为「相应」。
        (2)名:结合「道恒无名」、「其名不去,以顺众父」这两句来看,「名」除了表示「命名」这样的行为之外,还可以表示「名相」。老子这一句首先抛出两个概念,「道」指本质,「名」指名相,也就是我们可以安上不同名称的各种现象。
        (3)恒:可以表示恒常不变,也可以表示普遍、经常或普通。
        (4)无名与有名:结合「道恒无名」、「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几句来看,无论「无名」还是「有名」,说的其实都是同一个对象,也就是「道」,同时这一句后面的「故恒无欲也」一句明确表态,「道」一会「无名」一会「有名」的原因,并不是「道」本身产生了变化,而是我们观察的方式产生了变化。
        (5)始与母:「始」指女子受孕怀胎,而「母」,则指已经有了孩子的妇人。这样,「始」、「母」与「万物」的关系就很清晰了,先有了「始」,「始」成了「母」,才有了「万物」。
        (6)眇:从「微眇玄达,深不可识」这句话来看,「微」、「眇」、「玄」、「达」这四个字都指向「深不可识」。本章中「眇」与「徼」相对,特指「眇」的「不可识」,指万物本来就不是界限分明、各自独立的孤岛,参考佛家常说的「真空妙有」,可以理解为空性。
        (7)徼(jiǎo):「徼」本义为巡察,后引申为边界、边境、小路等含义。此处帛甲本、帛乙本均作「观其所噭」,汉简本作「观其所侥」,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作「观其徼」,无论是「所噭」、「所侥」还是「徼」,都是「眇」的反义,即「可识」,指万物各自与众不同的个性。考虑读音对仗等因素,此处用「徼」。
        (8)异名同谓:「异名同谓」,暗示前一句「两者同出」中的「两者」已经有了名相,本章中唯一符合条件的,只有「无欲」与「有欲」这两种状态,两种都指向「观」。「无欲」与「有欲」没有好坏之分,它们只是我们探索世界的不同方式。
        (9)玄:结合「微眇玄达,深不可识」、「玄德深矣、远矣」这两句来看,「玄」特指「深远」,如果是作形容词用,强调「深远」这一特性,那么仿照「绵绵呵,其若存」叠音为「玄玄」即可,这里没有采用叠音的方式,应该就不是这个意思了。好在有「损之有损,以至于无为」这一句可供参考。「损之」表示损它,「有」指另外还有,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类似古人常说的「老汉今年八十有三」,「损之有损」,就是在损它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损,至此,「玄之有玄」要表达的意思也就很明确了,「玄之」,就是把「观」深入,「无欲」、「有欲」都要重视,都要深入再深入,深入到极至。
        (10)众眇:「众」指「万物」林立的表象,「眇」指「万物」皆空的实质。
      【译文】
        大道是可以与之相应的,这里说的大道,可不是我们常说的那种普通的道路哦;名相是可以为其命名的,这里说的名相,也不是我们常说的那种普通的名称哦。
        无名无相,就是万物的始源了(万物本质的这一面);有名有相,就是万物的母本了(万物现象的这一面)。
        故而,经常无欲无求呀,能够观察万物的空性;经常有欲有求呀,能够观察万物的个性。
        无欲无求与有欲有求实为同一出处,虽然名相各异,指的同样都是「观」。
        两边都不偏废,深入再深入,深入到极至,是洞悉「万物」表象与实质的门径。


      IP属地:广西15楼2025-06-29 01:56
      回复
        麦子看《老子》_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è)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hè)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fú)唯弗居,是以弗去。
        【分析】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结合「胜而不美」、「美言可以市」、「美其服」这三句来看,「美」指讨人喜欢,让人感到享受,偏重欲望上的满足,再结合甲骨文「美」的字形,可以确定「美」指外在美。参考「道之为物」,「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类似我们今天常说的「全世界都很清楚你的为人」,意为天下人全都知道「美」作为「美」应该都有怎样的表现。
          (2)已:解读本章,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究竟是「恶已」与「斯不善已」还是「恶矣」与「斯不善矣」,此处现存的各个版本都比较混乱。如果是「已」,全文总共只出现了九次,其余七处都有实义,都指结束或停止,这里的两处也不应该例外。如果是「矣」,就只是一个语气词,用于强调事情已经发生,或者将会发生。联系上下文,再结合「高以下为基」这一句,老子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显然不是因为对立统一是人的意志无法转变的客观规律,所以圣人无奈屈服,而是想要表达,圣人深知,看似对立的事物,不去横加干涉,它们会共同促成好的结果,横加干涉,它们反而会共同促成坏的结果。就像搅动浑水,浑水只会越来越浑,停止搅动,浑水反而会越来越清,所以圣人才会「无为」。综上所述,此处用「已」不用「矣」。
          (3)善:老子把「水」与「上善」相关联,是因为他认为「水」「几于道」,由此可以判断「善」的标准是是否符合「道」。「善」与「美」相对,指内在美,也就是让人感到安心的优良品质,可以用于表示完善、和善、友善、善于、擅长、精通等。
          (4)有无之相生也:「相」,指相互、共同。这一段话承上启下,一方面是在举例说明「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这些现象都是「美」的、「善」的,另一方面是在引出「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原因,所以并非只是简单地表达「有」与「无」的对立统一,而是侧重说正是「有」与「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生」这种对人们有利的好现象。后面几句类似。
          (5)音声:“音”指音调的高低,“声”指声强,音量的大小。
          (6)无为:从「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一句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无为」并非「不作为」,「无为」是需要「为」的,并且是「可为」的。
          「为腹不为目」、「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知其雄,守其雌」,「去甚,去奢,去泰」、「我有三宝,持而葆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等大量的句子都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绝智弃辩」、「绝巧弃利」、「绝伪弃诈」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更是「无为」的指导原则。
          结合老子对「古之善为道者」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知道「无为」并非不可企及,它有成功的先例。
          再结合「故道之出言也,淡乎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以百姓心为心」这几句,我们可以知道,「无为」其实是圣人「以百姓心为心」的结果,圣人不会特意凸显自己,百姓心即我心,百姓为即我为,如此一来,相当于藏木于林,把水滴藏在了海洋里,把沙粒藏在了沙漠里。圣人「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百姓只知道自己在忙,不知道圣人都做了些什么,最后「成事遂功」,都觉得全是自己的功劳,跟圣人没啥关系。
          (7)作:从“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句来看,「作」表示事物的萌芽阶段。此处有些版本为「昔」,有些版本为「作」。综合考虑,「作」在后文还有返场,「昔」却仅此一处,并且这几句明显指的圣人在事物「萌芽」、「努力」、「成功」三个不同阶段中的表现,用「作」更为合适。
          (8)弗:「不」指客观结果上的「没有发生」,「弗」指主观意愿上的「不想这么做」。
          (9)志:本义指心之所向,即志向,与「意」相比,「志」更为强烈、稳定、持久,结合「强行者有志」这一句来看,「志」有「强行」的意思。此处有些版本为「恃」或「侍」,结合「弱其志」这一句,此处用「志」。
          (10)居:指居住、滞留。世人容易居功自傲,停步不前。这样,反而容易遭遇失败,失去曾经的成功。
        【译文】
          天下人全都知道「美」作为「美」应该都有怎样的表现,丑恶的现象就停止了;全都知道「善」,如此,他们的「不善」就停止了。
          「有」与「无」相互促成了「生机」呀,「难」与「易」相互促成了「成功」呀,「长」与「短」相互促成了「形制」呀,「高」与「下」相互促成了「充盈」呀,「音」与「声」相互促成了「应和」呀,「先」与「后」相互促成了「伴随」,多么普遍呀。
          正是因为这样,圣人安居无形无相的事务,推行无声无息的教化。万物萌芽之时,不想左右它们的开始,万物发展之中,不想强加自己的意志呀,万物成功之后,不想滞留其中呀。只有不想滞留,正是因为这样,反而才是不想失去它。


        IP属地:广西16楼2025-06-29 01:57
        回复
          麦子看《老子》_ 第三章:不上贤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fú)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分析】
            (1)上贤:指拔高贤能之人的地位。
            (2)民:指「士农工商」这「四民」,其中「士」在商周末期为底层贵族。春秋后期,才开始划入「民」这一范畴。
            (3)不贵难得之货:「货」指商品。「贵」,指把商品卖得很贵。把稀缺商品卖得很贵似乎并不会直接导致民众沦为盗贼,但某些特殊情况,比如灾荒之年,哄抬粮食、药品之类稀缺商品的价格,就有可能直接导致民众沦为盗贼。
            (4)见:表现。
            (5)可欲:结合「罪莫大于可欲」这一句,「可欲」,就像一个弱不禁风的孩童独自抱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走在路上,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抢一样,「匹夫无罪,怀壁其罪」,指圣人明显不配其位,可以轻松取而代之。
            (6)虚其心:这里的「其」,指的是圣人的治理方略。结合「心善渊」、「以百姓心为心」这两句来看,「虚其心」,指虚化自己的个人用心,让自己的心与百姓的心同步。用心太过明显,并且与百姓的心不同步,容易被人抓到重点,进而重点反击。
            (7)无知无欲:「无知」,指民众根本不知道圣人具体实行了怎样的治理方略,因此无从反击。「无欲」指没有取而代之的欲望。
            (8)使夫知不敢:「夫」代指第三人称,泛指「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敢」,指进而取之,结合「若使民恒是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是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这一段,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并非没头没脑的「什么都不做」,而是建立在洞悉一切这一基础之上的删繁就简。
            (9)弗为而已:「已」指停止。「弗为而已」,指民众没有乱来的心思,而是懂得适可而止。
          【译文】
            不拔高贤能之人的地位,使民众不争相逞能;不哄抬稀缺商品的价格,使民众不沦为盗贼;不表现得明显不配其位,可以轻松取而代之,使民众不犯上作乱。
            正是因为这样,圣人的治理方略:虚化自己的用心,充实自己的内在;弱化自己的志趣,强健自己的筋骨。
            长久地使民众保持对圣人之治的无知,对圣人之位的无欲,使他们都知道不敢,没有乱来的心思,懂得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治理不了的了。


          IP属地:广西17楼2025-06-29 01:57
          回复
            麦子看《老子》_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
            【原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始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分析】
              (1)冲:结合「大盈若冲」、「谷毋已盈将恐竭」这两句来看,「冲」与「盈」的意思相反,「盈」指水流向某处汇聚,「冲」则指水流不断地离开某处。往一个水桶中不断注水,水桶中的水满溢之后的表现,就是桶里的水会不断地离开水桶,就是「大盈若冲」。
              (2)用:本义指水桶,结合下一句中的「弗盈也」,可以看出此处「用」的主语为「道」,指「道」的行事。
              (3)有弗盈也:结合「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葆此道者不欲盈」这两句来看,「有弗盈也」,指「道」富有却不想富有到盈满。简单理解,大概就像是一个不断有水注入的倾斜的水桶,桶里的水不断向外流出,永远都不会有常人理解的那种盈满。
              (4)渊:本义指积水积得很深的活水。
              (5)始:此处帛甲本为「始」,其余诸本为「佁」或「似」,结合「无名,万物之始也」这一句,此处用「始」。
              (6)宗:本义指祭拜祖先的宗庙,后引申为宗系、宗门、宗派等义。
              (7)挫其锐:结合「弱也者,道之用也」,指「道」会弱化能够明显分辨的特征,趋于深藏不露。
              (8)湛:「湛」最直接的含义是「深」,这种深度可以是物理上的,也可以是情感或知识上的。可以表示水很深很清澈,也可以表示人的技艺精湛,或者人深深地沉溺于享乐之中。此外还有潮湿、润泽、空气清新等义。
              (7)或:或许,表示不能确定,只是估计或推测。
              (9)象帝:「象」,指现象,结合“无物之象”、“大象无形”等,可以看出“象”常常特指人们在事物从无到有,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中捕捉到的一些信息,比如“天象”、“星象”、“卦象”。「帝」,美国汉学家班大为(David W. Pankenier)认为「帝」字、「龙」字以及十二地支的「子」、「丑」、「寅」、「卯」等字一样,均起源于公元前 2150 年前后的天象星图(参见附图一与附图二的对比)。北斗九星,七见二隐,因为容易辨识,并且星图的形状像是古代的车,所以古时候常被视为天帝的车驾。而北斗九星附近,北天极的中心,最高最远的区域,就被视为天帝的所在,宇宙的中心。综合来看,「象帝」,是老子避开「天帝」这一世俗称谓,有意地说成天象意义上的「帝」,这样,既通过「帝」的特殊地位衬托出「道」的不可超越,强调了「道」在「象」先,又避免了流俗于「怪力乱神」。
              (10)先:“万物之宗”与“象帝之先”前后呼应。很明显,「先」,指祖先、先辈等。
            【译文】
              道像雨水冲洒一样行事,富有却不想富有到盈满。渊深不见底啊,起始万物的宗系。
              挫抑自身的锋锐,消解自身的纷杂,调和自身的光亮,混同自身的尘浊。深湛不露形啊,一开始就是让人疑惑的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系呀,它是天象意义上的「帝」的先元。



            IP属地:广西18楼2025-06-29 01:59
            回复
              麦子看《老子》_ 第五章:天地不仁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淈(gǔ),动而愈出。
                多闻数(shǔ)穷,不若守于中。
              【分析】
                (1)仁:从「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一句来看,从「道」到「礼」,越来越流于表面形式。用一棵树来形容,「道」相当于包含了过去、现在与未来所有可能性在内的整棵树,人们一直都能部分地看到它,却总是容易执着于这些部分而忽略它的全部。结合「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志,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上德如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这六句来看,「德」相当于人像树根一样朴实无华地为整棵树源源不断输送养分,其所作所为不需要理由,主观上意愿不求人知,客观结果上也不为人所知。结合「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四句来看,「仁」与「慈」相对,是上对下的仁爱,相当于人像树干一样支撑着整棵树的枝叶,其所作所为同样不需要理由,但相对于「德」的无私无欲,「仁」多了一些表演性质,主观意愿上欲求人知,客观结果上也为人所知,「义」则与「孝」相对,是下对上的回报,相当于人像树枝一样回报「仁」的支撑,其所作所为需要理由,表演性质比「仁」更重。结合「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这两句,「礼」相当于树枝末端的花,仿佛「道」、「德」、「仁」、「义」都已经走到了尽头,再也无路可去,只剩下了华而不实的空洞表演。
                (2)不仁:结合「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一句来看,老子这里要表达的其实是「天地不仁,是以有仁」。
                (3)刍狗:「刍狗」,结刍为狗,用草编成的祭祀用的狗。如果老子想要表达的是轻贱渺小之义,「蝼蚁」这样的昆虫会比「刍狗」这样的草木更有可能具备情感,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共鸣(《战国策》、庄子、韩非子就都用过「蝼蚁」),这里选用「刍狗」,应该别有所指。「刍狗」虽然被编成了狗的模样,容易触发「刍狗是狗」的错觉,人们在祭祀时也会故意把它想象成真狗来对待,但不会真的糊涂到以为「刍狗」就是真狗,结合「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两句来看,「以万物为刍狗」与「以百姓为刍狗」,指「天地」与「圣人」没有人我之见,而是深知自己与「万物」或「百姓」看似分别,实为一体。用六祖慧能的话来说,就是「于相而离相」。
                (4)百姓:战国之前,只有贵族才有「姓」或者「氏」。古代的「姓」只有八个,都带「女」旁,比如嬴、姚、姜、姒等,而「氏」,则可以是地名、官职、爵位等。既然老子特意采用「百姓」而不是「万民」,此处应指贵族阶层,可译为百官。
                (5)橐龠:古代冶炼时用于鼓风吹火,把氧气送入炉内,使炭充分、快速燃烧,提升炼炉温度的装置,是用兽皮制成的皮口袋状的风匣,模样与我们现在常用的皮吹子相似。
                (6)虚而不淈,动而愈出:这一句承接上一章的「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诸本中有些是「淈」有些是「屈」,考虑到押韵,此处用「淈」不用「屈」。「淈」指枯竭,「虚而不淈,动而愈出」,指虚空流转的样子,永不枯竭,往复运动的样子,更是在源源不断地输出。
                (7)多闻数穷:「多」指多般、大量。「闻」本义指凑近了专注地去听,因为凑近容易嗅到气味,后来又引申出专注地去嗅的意思。「数」指计算,也可以引申为人们对形势的判断以及应对之策,比如「心中有数」。「穷」,指穷尽。综合起来,「多闻数穷」,指闻听的外来信息太多太杂,反而容易乱了方寸。
                (8)守于中:结合「莫之能守」、「知其雄,守其雌」、「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以战则胜,以守则固」这几句来看,「守」,指守护、遵循、不离开等义。「守于中」,闻听的外来信息太多太杂,反而容易乱了方寸,不如安守在自己的心中,静候来自内在的指引。
              【译文】
                天地不会做出仁爱的样子,而是把「万物非我」视为「刍狗是狗」一般的错觉;圣人也不会做出仁爱的样子,而是把「百官非我」视为「刍狗是狗」一般的错觉。
                天地之间,难道不像是风匣一般吗?虚空流转的样子,永不枯竭,往复运动的样子,更是在源源不断地输出。
                闻听的外来信息太多太杂,反而容易乱了方寸,不如安守在自己的心中,静候来自内在的指引。


              IP属地:广西22楼2025-06-29 19: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