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吧 关注:174,797贴子:4,279,669
  • 10回复贴,共1

内家拳之根本,在于一个“劲”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
从明末沈一贯《搏者张松溪传》(约著于1610年)得知,张松溪有“五字诀。曰勤。曰紧。曰径。曰敬。曰切。其徒秘之。余尝以所闻妄为之解。”
沈先生说自己妄为解之。个别字决的确解的不甚恰当。
文章中,说五字决前三个字诀是张师孙十三老总结的。后两字决是张松溪所加。
这也是拳术不断发展总结的一个过程。
但诚如吧内拳友“爱你”所言,这五字是所有拳术通用啊!而从《王征南墓志铭》《搏者张松溪传》可知,张松溪是传承内家拳的。所以此时或有内家之名,而无内家理论之总结。
……
我们再往前翻找一番:
戚继光总结抗倭经验,于1560年著《纪校新书》,卷18《拳经捷要》中有:“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
我们可以理解吕红的“八下”是外家拳且十分刚猛,但一定要注意后一句:不及“绵张的绵”,那么张大侠拳的特点就出来了。绵,短打,还有它比某些外家的刚拳还刚。这时,您会不会想到一个叫“绵拳”的拳术?
今天分析,戚英雄时,已经发现有更“刚”之绵张短打拳,却还没有内外家之分。
……
而到王征南时,已经有内家的称呼了。(见《王征南墓志铭》黄宗羲作于1675年。黄百家之父)。
再到黄百家时,内家拳理论体系已经成熟。黄百家著《内家拳法》。同时把张松溪五字决“勤”字改成“劲”字,此劲字时内家拳之根本也。
到后来太极拳时,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也先后体悟出“无气者纯刚”,和“尚气者纯刚”。我之前也发过分析帖子。
今天我的观点有所变化,武先生的先后体悟都对:无气的纯刚是外家的终点。类似吕红八下。尚气的纯钢是内家的追求。类似绵张短打。
并且外家的纯钢是内家拳的起点。
内家拳从拳经的绵张短打、到张松溪到黄百家。是从发展到理论成熟。(绵张短打和黄百家功夫不一定有必然师承关系,谈发展脉络)。
这和太极拳从陈拳到杨拳及到武家理论的成熟。过程相似,而理一贯也。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24 12:54回复
    爱你吧友解的很准确精炼,点赞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5-24 13:13
    回复
      劲:在外家刚猛基础之上,加“气”则为劲。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5-24 14:46
      回复
        太极拳、八卦掌是在“内劲”基础之上强化玩巧妙。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5-24 14:47
        收起回复
          内家在劲。
          1560戚继光拳经,吕红八下虽刚,不及绵张短打。
          绵拳已经出现,戚继光从刚上已经能分辨出“内家”刚猛程度更刚。
          此时内家拳还没有从拳术剥离出来。
          1675年,黄百家《内家拳法》,五字决由张松溪的勤紧敬径切,其中勤字改成劲字。内家核心理论成熟。
          但从文章看,劲字应该是王征南说的。
          捋捋时间:
          1675黄宗羲著《王征南墓志铭》有:“嘉靖时张松溪为最”。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
          张松溪和嘉靖抗倭武僧比武。估计约1555。
          1606—1615年之间,沈一贯为张松溪作传。
          王征南(1617—1669)。
          王征南是张松溪三传徒孙,间隔大约百年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6-03 10:26
          回复
            1915年《少林拳术秘诀》,是近代最早出版的武学著作。
            书中“上乘之技击术,总以有几分禅机方能活泼镇静,所谓超乎寰中,得其象外也。”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6-03 10:46
            回复
              少林拳术秘诀本名《少林宗法》作者:尊我斋主人撰 民国四年中华书局出版。《少林拳术秘诀》中的第一至第八章,本名“少林宗法 ”,原载于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天铎报,为广东中山人卢炜昌作品、以伪少林历史宣传反清情绪。当时同是广东新会人之陈铁生(铁斋氏?)任天铎报编辑。唐豪先生认为,由于《少林宗法》第九篇(末篇)卷末有洛阳李鉴堂曰一句。称为合李版本。
              第一章气功阐述微
              柔术之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究其极致所归,终以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恐怖之域,而后大敌当前,枪戟在后,心不为之动摇,气始可以壮往。此所谓“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也。虽然是,岂易言哉!每见沈心求道之士,平日养气之言不离于口,静悟之旨怀之在心,一旦临以稍可诫愕之事,则面目改观,手足失措,神魂摇荡失舍,如是而求能静以御敌,戛乎其难。其高贵者且若是,至于浮动轻躁者,其心气之易摇易乱,几成固有性质。故试举目而望,气功之微妙变化,空谷中几无跫然嗣响之音。此吾道之所以日衰也。
              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顾养气之学,乃圣学之紧要关键,非仅邈尔柔术所能范围。不过柔术之功用,多在于取敌制胜之中,故于养气为尤不可缓也。
              练气与养气,虽同出于一气之源,觉有虚实动静之分,及有形无形之别。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及其妙用,则时刚时柔,半刚半柔,遇虚则柔,临实则刚,柔退而刚进,刚左而柔右,此所谓刚柔相济,虚实同进者也。
              以上练气之说,中有玄妙,不可思议,若泛观之,几如赘语重叠,无关宏旨,详加诠释,精微乃现。今释之如下:
              (一)运使既云练气,则宜勤于运使。运使之法,以马步为先,注又名站桩以身之上下伸缩为次,注如是则腰肾坚强,起落灵捷,将来练习拳法无腰酸腿战之病。以足掌前后踏地,能立于危狭之处而推挽不坠为效果。究其练成功时,虽足二寸在悬崖,而坚立不能动摇也。注足掌前后踏地须练习久始能。平常人之足掌则前后不相应,故一推挽即跌也。以上乃练足之法。盖寻常未经练习之人,气多上浮,故上重而下轻,足胫又虚踏而鲜实力,一经他人推挽,则如无根之木,应手即去。此气不练所致也。故运使入手法门,即以马步为第一要著。俗语云:未习打,先练桩,注又称站桩。亦即此意。苟能于马步熟练纯习,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之翁。而后一切柔术单行手法及宗门拳技,均可日月渐进矣。
              初练马步时,如散懒之人,忽骑乘终日,腿足腰肾,极形酸痛,反觉未练以前,其力比练时减退。此名为换力。凡从前之浮力虚气,必须全行改换。但到此不可畏难,宜猛勇以进。如初夜站二小时者,次夜加增数分,总以渐进无间为最要。又站时若觉腿酸难忍,可以稍事休息,其功效总以两腿久站不痛,觉气往丹田,足胫坚强为有得耳。
              足既坚强矣,则练手尚焉。注手法详后练手之法,以运使腋力,令其气由肩窝腋下运至指颠,如是而后全身之力得以贯注于手,用力久则手足两心相应。筋骨之血气,遂活泼凝聚,一任练者之施用而无碍也。
              (二)呼吸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故言力者不能离气,此古今一定之理。大凡肺强之人,其力必强;肺弱之人,其力必弱。何则?其呼吸之力微也。北派柔术,数十年前乃有专精呼吸,以增益其气力者,成功之伟,颇可惊异。其初本为寡力之夫,因十年呼吸练习之功,有增其两手之力能举七百斤以上者。南派则练运使之法多,练呼吸之法少。盖以呼吸之功,虽能扩加血气,时或不慎,反以伤身。后以慧猛师挈锡南来,传授呼吸之妙诀,于是南派始有练习之者。未几斯术大行。遂于运使之时,兼习呼吸。而南派柔术,因以一变。兹将慧猛师之口传秘诀记之如下:
              呼吸有四忌
              (一) 忌初进时太猛初时以呼吸四十九度为定。后乃缓缓增加,但不可一次呼吸至百度以外。
              (二) 忌尘烟污杂之地宜于清晨或旷寂幽静之所行。晚间练习,宜在庭户外不可紧闭一室。
              (三)忌呼吸时以口出气初呼时不妨稍以口吐出肺胃之恶气,以三度为止。向后之呼吸,须使气从鼻孔出入,方免浊气侵袭肺部之害。又呼吸时宜用力一气到底,而后肺之涨缩得以尽吐旧纳新之用,而气力以生。
              (四) 忌呼吸时忽乱思想大凡人身之气血,行于虚而滞于实,如思想散弛,则必凝结障害,久之则成气痞之病。学者不可不慎焉。
              以上四忌,须谨慎避之,自无后患。迨至成功时,则周身之筋脉灵活,骨肉坚实,血气之行动,可随呼吸以为贯注。如欲运气于指尖臂膊及胸肋腰肾之间,意之所动,气即赴之,倘与人搏,则手足到处,伤及肤理,不可救疗。气之功神矣哉!
              洪惠禅师曰:“呼吸之功,可以使气贯周身。故有鼓气胸肋腹首等处,令人用坚木铁棍猛击而不觉其痛苦者”。由于气之鼓注包罗故也。但有一处为气之所不能到者,即脸部之两颊是也。击它部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6-03 10:50
              回复
                洪惠禅师曰:“呼吸之功,可以使气贯周身。故有鼓气胸肋腹首等处,令人用坚木铁棍猛击而不觉其痛苦者”。由于气之鼓注包罗故也。但有一处为气之所不能到者,即脸部之两颊是也。击它部虽不痛,惟此部却相反耳。
                呼吸之功,当时北派最盛。西江河南两派,则以长呼短吸为不传之秘法。河南派则名此为丹田提气术,西江派则名之为提桶子劲。注劲为气力之俗称也究之名虽异而实则无甚差别。其法:直身两足平立,先呼出浊气三口,然后曲腰,以两手直下,而后握固提上,其意以为若携千斤顶,使气贯丹田臂指间,迨腰直时,急将手左右次第向前冲出,而气即随手而出,不可迟缓。惟手冲出时须发声喊放,方免意外之病。自此以后,则手或向上冲,或左右手分提,注仍须曲腰与前同总以气血能贯注流通为要。又向上冲时,觉得气满腋肋之间;左右分提时仍伸指出而握拳归,俨如千万斤在手。则丹田之气,不期贯自贯矣。但提气时须渐渐而进,有恒不断为成功之效果。学者须静心求之,勿视为小道野术可也。
                (三)刚柔柔术虽小道,精而言之,亦如佛释有上中下乘之别。三乘维何?即刚柔变化二者而已。其宗派法门,千差万异。虽各有其专家独造之功,而刚柔变化之深浅,即上中下所由判焉。上乘者,运柔而成刚,及其至也,不刚不柔,亦刚亦柔,如猝然临敌,随机而动,变化无方。指似柔也,遇之则刚若金锥;身似呆也,变之则捷若猿兔。敌之遇此,其受伤也,不知其何以伤;其倾跌也,不知其何以倾跌。神龙夭矫,莫测端倪。此技之神者矣。但柔而成刚一段功夫,非朝夕所能奏效。此上乘中技术也。
                所谓中乘者何?即别于上乘之谓也。其故因学者初学时,走入旁门,未蒙名师之传授指点,流于强使气力,刚柔无相济互用之效。或用药力或猛力等,强练手掌臂腿之专技,不辞痛楚,朝夕冲捣蛮习,遂至周身一部分之筋肉气血,由活动而变为坚凝死坏,致受他种之病害。其与人搏也,寻常人睹其形状,则或生畏惧之心,而不敢与较,若遇上乘名家,则以柔术克之,虽刚亦何所用?俗谚云:“泰山虽重,其如压不著我何?”此刚多柔少,所以非上乘也。
                术以柔为贵。至于专使气力,蛮野粗劣,出手不知师法,动步全无楷则,既昧于呼吸运使之精,复不解刚柔虚实之妙,乃以两臂血气之力,习于一拳半腿之方,遂自命个中专家,此下乘之拳技,不得混以柔术称之。学者所宜明辨也。
                中乘之术,不过偏于刚多柔少之弊,然尚有师法派流,变而求之,不难超入于上乘之境界。惟下乘者,无名师益友之指授,日从于插沙注乡鄙之拳师教人用木桶盛沙使紧,每日以手指频频插之,使指尖硬于铁石打椿注即用圆木一段,钉入于地中,每日朝夕用足左右打之,初浅而次第加深,如能打翻入地二三尺之椿,则足所击,遇之必伤折。此拳师教人练习足力之法。当时潮州嘉应肇庆等处,多爱习之。振钉注敲钉于板壁中,每日用手指振之,以能拔出最深之钉为功效。如与人斗,指力到处,皮肤为之破裂。此亦西江派所最爱练习者也。磨掌注磨掌之法,每日将掌边向棹缘几侧等处频频擦磨至皮外老结坚凝时,再以沙石勤搽,并以桐油等物涂之,总以掌缘坚皮高起,刚硬如铁为止。故遇其掌骨斫落,无异金石之器也。之事,究其所到,不过与全未练习之人遇,则颇堪恐怖,如一旦逢柔术名家,鲜有不败者矣。从此观之,斯道以刚柔变化、能达于极品者为上乘;刚多柔少,谨守师法者为中乘,至于一拳一技之微,有刚而无柔,专从事于血气之私者,于斯为下矣。嗟尔后学,可不鉴之诸!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6-03 10:52
                回复
                  刚极则柔,是内家的初级阶段。
                  内家拳的高级功夫要“以气催劲”。
                  这也是武禹襄后来的理论认识“养气者纯刚”。“从无气者纯刚”,变成“养气者纯钢”。
                  无气者纯刚,是外家拳的极致。仅是内家拳的开始。
                  内家拳明确“中气”概念,在苌乃周。大约1760年,著《苌氏武技书》,(1937年徐震整理出版)。
                  武禹襄说气:比如行气要无微不至。气贯全身。气以直养而无害。没有过多涉及功法。
                  李亦畲功法说的多一点,比如牵动往来气贴背。这个气是指呼吸。
                  敛气入骨。气从脊骨入腰,从腰入脊骨。我理解他主要说“用意念走劲”。高级玩家可能有更深更准确的体悟
                  苌氏拳术涉及吐纳。李亦畲大师说太极拳要“气敛”。可以有关联。
                  我目前只是胳膊容易炸毛。我理解炸毛和动物发怒立鬃毛原理差不多,主要是基于皮肤“脉络松通”,某种内分泌产生的多,传递顺畅。和“气”关系不大。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6-12 10:55
                  回复
                    还是建议沿着武禹襄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这个脉络研究。
                    这是他前后不同的认识。
                    体现对“力、刚、气三者关系”的逐渐深入理解。
                    其根本也是围绕一个“劲”字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6-12 1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