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吧 关注:32,200贴子:290,837

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传播古史辩学说一、五行说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传播古史辩学说
一、五行说的起源
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它在经典上的根据,为《尚书》的《甘誓》和《洪范》。这两篇中,都有五行字样,而《洪范》讲水、火、木、金、土的性质尤为显明。《甘誓》说是夏书,《洪范》说是商书;自有《书序》之后成为周书。夏、商之书既称引它,那么,它的起源当在夏、商之前了。所以《史记·历书》中就说:
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
自有此记载,而五行遂确定为黄帝所建立。大家对于这一说,毫不发生问题。直至七年前,梁任公先生作《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东方杂志》二十卷十号。始对于这个向来信守的五行起源说有所怀疑;但他仍以为这一个名词是本来有的,不过到了战国时被人加上新的解释而已。所以这文的结论,是:
春秋、战国以前,所谓阴阳,所谓五行,其语甚希见,其义极平淡。且此二事从未尝并为一谈。诸经及孔、老、墨、孟、荀、韩诸大哲皆未尝齿及。
此论既出,驳者甚多。四年之后,他的弟子刘节先生又作《洪范疏证》,《东方杂志》二十五卷二号。证明《洪范》一篇出于战国之末,其中所载的五行之说即是战国时驺衍一辈人的学说,比了任公先生承认《洪范》是箕子的话但无神秘色彩的更进一步。此说出后,不闻驳论。是不是我国的学术界已经把这个结论默认了呢?
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见解,是十分赞成刘先生的。我以为五行之说如果真是黄帝传到夏、商,夏、商传到秦、汉,则五行思想早已有了强固的基础,孔、孟、老、庄们著书立说,纵然不积极提倡,也必于无意中流露出一些以五行为信条的时代色彩。即使他们不但不愿提倡,而且有意打破这个社会信条,则更当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加以攻击。我们看,汉儒生在以阴阳五行为信条的社会里,便没有不受阴阳五行说的浸润的,阴阳五行即是他们的思想的规律。到了魏、晋,玄学起来了,王弼们就对于这些术数公然攻击了,把术数的大本营的《周易》也讲成非术数了。可见在一种时代意识之下,无论什么人对于它都脱离不了关系:普通人无思无虑,只有全盘承受;聪明的人或把它说得更精密些,或用了自己的见解改变它的面目,或则不满意它而起作反抗的运动。假使五行之说早从黄帝时传下来,则到商、周时已有久远的历史,早该起了巨大的影响,为什么我们在商代的甲骨文字里找不到它的痕迹呢?为什么我们在东、西周的文籍(《尚书》、《周易》、《诗经》等)里,除了《甘誓》和《洪范》之外,也找不到它的痕迹呢?为什么我们在诸子书(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里也找不到它的痕迹呢?黄帝传了下来,经历夏、商、周不曾发生影响,而一到秦、汉便在社会上大活动起来,这是什么道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3-31 19:52回复
    如果有人驳我,说:《尚书》中《甘誓》和《洪范》既说到五行,是五行之说在夏、商的文籍里已有征了。《墨子》书中有五行无常胜及帝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的话,是五行之说在诸子书中又有征了。为什么你说从黄帝至商、周不发生影响呢?我说,《洪范》为伪书,刘先生文中已讲明了。《甘誓》这一篇,记与有扈战于甘的事,但这一件事,《墨子》以为禹,《书序》以为启,《吕氏春秋·先己篇》又以为是夏后相,可见这事在秦、汉间还是一种没有凝固的传说。至文中所云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五行与三正对举,简直是汉人的易服色,改正朔的论调。试问夏为寅正,商才改用丑正,周才改用子正,无论伐有扈的是谁,总是夏王,那时尚没有商、周二正,他的誓师文中怎么已说了三正呢?就算照了董仲舒们的曲解,说建寅、建丑、建子三种历法是夏以前本来有的,夏、商、周三代不过顺了三统的次序循环沿用,但是夏王用的只是寅正,有扈氏如有不奉正朔之罪也只能讨伐他的怠弃寅正,怎能说怠弃三正而强迫他连过去及未来的丑正、子正也一齐奉守了呢?所以这种不合理的话实在使人看了好笑,前代的经师无论怎么样替它圆谎总是圆不拢的。
    《甘誓》始引于《墨子》,我们只能把它与《墨子》看成同时代的东西。《墨子》这部书是什么时候著作的呢?我以为不是在战国末,便是在西汉初。第一,它里边称子墨子曰,足见是墨子后学者所作而非墨子自作。第二,自《尚贤》、《尚同》至《非乐》、《非命》,皆为上中下三篇,字句小异而大旨无殊,俞樾以为是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后人合以成书,见《墨子间诂序》。这个假设很可信,故《墨子》一书自当在墨分为三之后。第三,书有篇题是很后的事,自《诗经》以至《论语》、《孟子》,皆摘篇首数字为题,直至《荀子》始立了题目做文章;《墨子》亦然,足见此书不能出于《荀子》以前。第四,墨家的衰息由于汉景、武时的诛杀游侠,今所传的《墨子》书是从《七略》著录的本子传下来的,是墨家绝了之后的一个本子;章学诚《言公篇》说古人书无私著,为某家之学者往往附衍其说于某家的书的后面,这是一个很精确的观察;今所传的《墨子》书出于汉代,其中有些汉代人所附衍的东西也无足怪。有此四个理由,故吾以为墨子中有几处说到五行,并不是在墨子生时已有此说,乃是因为《墨子》的书没有凝固,而战国之末五行说很风行,至汉更盛,那时的墨学者便把这时代思潮糁入《墨子》中去了。
    综上所说,《甘誓》、《洪范》、《墨子》们在传说中的著作时代与实际的著作时代俱不相应。它们虽都说到五行,但都不足为五行说起源甚早之证。
    此外,在《国语》和《左传》中,也屡见五行字样。如:
    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国语·鲁语》上,记臧文仲语。
    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左传·昭二十五年》,记子太叔语。
    天有三辰,地有五行。昭三十二年,记史墨语。
    似乎是春秋时人也常用这一个名词。但《国语》和《左传》实出于战国时人的撰述,又加以汉人的窜乱,性质复杂,有待于我们的分析者正多,决不能径看作春秋时代的史料。我们只该存疑。然则,五行说是什么时候起来的呢?最可依据的材料还得算《荀子》的《非十二子篇》。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3-31 19:53
    收起回复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这段话的是非先不必讲,至少它已告给我们几件事情:(一)在荀子时已有五行之说了;(二)从荀子眼光看来,这五行说是案了往旧之文或传闻。杜造出来的,其说甚僻违,甚幽隐,甚闭约;(三)这班人造了五行说之后,骗人道,这是真正的孔子和子游的话;一般的俗儒就受而传之了。
      所可怪的,他说五行说是子思所倡,孟轲所和。子思书虽不传,不知其果倡是说与否,但孟子的书具在,哪有一丝一毫的五行气息?荀子这样说,不是错怪了他吗?这个疑案,我以为可用《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中所记驺衍的事实来解决:
      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3-31 19:53
      回复
        这一段文字也告诉我们几件事情:(一)驺衍因为一班王公大人淫侈而不尚德,以致不能施及黎庶,故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不经之说,使得他们听了惧而修德;(二)他的历史学说有两种:其一,从黄帝推上去,推到天地未生;其二,从天地剖判以来到当世,用了五德转移之说,说明各代的符应及其为治之宜。这两种学说,如果我们代他定个名目:前者应名为宝塔式的历史观,后者应名为螺旋式的历史观。他的书有十余万言之多,实为战国时一大著作。
        在这一段里,阴阳消息的字样出现了,五德转移的字样也出现了。驺衍是荀子以前人,他的学说在当时是很流行的,他的学说是以阴阳五行作基础的,他的学说是滥,是怪迂,是闳大不经,有类于僻违、幽隐、闭约的,为什么《非十二子》篇里不一提他的名字呢?
        我很疑驺衍亦儒家。他的学说归本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此其一。《〈史记·平原君传〉集解》引刘向《别录》,有驺衍论辩一节,适之先生以为完全是儒家的口吻,与荀子论辩的话相同,《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页三六〇。此其二。《史记》以他与孟子、荀卿合传,此其三。西汉儒者如董仲舒、刘向等的学说与他极相像,此其四。
        如果这个推论不错,我敢作一假设:《非十二子》中所骂的子思、孟轲即是驺衍的传误,五行说当即驺衍所造。战国时,邹与鲁接壤,邹与鲁又并包于齐。邹、鲁之间为儒学中心,故《庄子·天下篇》有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先生多能明之的话。鲁学风被于齐,齐遂成为儒学大支,故西汉立学,《诗》有《鲁诗》,又有《齐诗》,《论语》有《鲁论语》,又有《齐论语》。我们研究战国文化,当把鲁、邹、齐三国看作一个集团。孟子是驺邹。人。驺衍以驺为氏,当也是驺人。《史记》上写他为齐人,或他由驺迁齐,或他以驺人久居于齐,故有此说,均未可知。《史记》言驺衍后孟子,或驺衍闻孟子之风而悦之,刺取其说以立自己的主张,观其言仁义、言六亲可知。不过那时的齐国人说话是很浪漫的,《孟子》上有齐东野语,《庄子》上有齐谐,《史记》上有燕、齐海上之方士。驺衍是齐彩色的儒家,他把儒家的仁义加上齐国的怪诞,遂成了这一个新学派。给人传讹,即以驺衍之说为孟子之说,因以驺衍的五行说为孟子的五行说。又因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说。遂又以孟子的五行说为子思的五行说。于是荀子遂有子思倡之,孟轲和之的话。此等事情,在现在看来固然荀子太糊涂,或者可说荀子必不至这样糊涂;但在当时,则口说之力甚强而笔札之用颇弱,孟子与驺衍因地方的接近和思想的一部分类同,因而在传说中误合为一人,也是很可能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3-31 19:54
        回复
          以上的话是本篇的引论,只希望把五行说起于战国的后期,驺衍是始创五行说的人这两个意思略略说明。但驺衍的书既无传,五行说的材料又太少,我不敢确实断说五行说必是战国后期起的。我以为零碎的五行思想是久已有的,但或少于五数,如秦国有白、青、黄、赤四帝之祠。或多于五数,如《左传·文七年》,却缺引《夏书》,释之曰: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并不曾有严整的五行系统。《非十二子》中既说案往旧造说,则一方面是按旧,一方面是造说可知。驺衍凭借了往旧的五行思想,即古代人把宇宙事物分类的思想。自己造出整整齐齐的一大套五行说,用之于历史上,说明历代的符应及其为治之宜,这是很可能的事。所以五行思想的起源,我们虽不能知道,而五行学说的起源则我们不妨作此假设。
          以下的文字,专讨论驺衍的五德转移说及其在政治上和历史上所发生的影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3-31 19:55
          回复
            二、驺衍的略史及其时代
            驺衍的事实,除了《史记》之外竟很不易找到,《史记》记他的事又十分错乱。《孟子荀卿列传》道:
            驺衍,后孟子。…………驺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髠、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髠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髠。
            《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云:
            驺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
            又《魏世家》云:
            惠王数被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驺衍、淳于髠、孟轲皆至梁。
            又《燕召公世家》云: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驺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策一》语略同。
            又《平原君虞卿列传》云:
            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及驺衍过赵,言至道,乃绌公孙龙。
            《史记集解》于此条下引刘向《别录》云:
            齐使驺衍过赵,平原君见公孙龙及其徒綦毋子之属,论白马非马之辩,以问驺子。驺子曰:不可!彼天下之辩有五胜三至而辞正为下,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杼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烦文以相假,设辞以相悖,巧譬以相移,引人声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缴纷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坐皆称善。
            是驺衍曾与梁惠王、燕昭王、赵平原君发生过宾主的关系。适之先生驳之云:
            这几句话很不可靠。平原君死于西历前二五一年,梁惠王死于前三一九年,此据《纪年》;若据《史记》,则在前三三五年。梁惠王死时,平原君还没有生呢。《平原君传》说驺衍过赵,在信陵君破秦存赵之后,前二五七年。那时梁惠王已死六十二年了,若依《史记》则那时惠王已死了七十八年。燕昭王已死二十二年了。《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也有驺衍过赵见平原君及公孙龙一段,那一段似乎不是假造的。依此看来,驺衍大概与公孙龙同时。《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页三五六。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3-31 20:38
            回复
              读了这一段话,可知驺衍与燕昭王尚可并世,而与梁惠王则必不能相及。所以致误之故,我以为也和《荀子》书中致误的原因一样:驺衍和孟轲两个人,因籍贯的相近和学说的一部分相同,给人弄糊涂了。驺衍的五行说可以算做孟轲的,孟轲见梁惠王的故事也就算做驺衍的了。
              燕昭王立于公元前三一一年,信陵君破秦存赵在前二五七年,两事相距五十四年,似乎驺衍在社会上活动的时间不会这样长久。我们姑且假定他游燕的时候不是在昭王初立时吧。如此,他的著书立说的时代当在公元前三世纪的前半世纪。
              在这半世纪中,战国的时势有没有重要的变动?有的,是帝制运动。战国时的国君,老想升级。晋之三家,齐之田氏,本来是世卿,到公元前四〇三--三八六年,先后列为诸侯了。秦、宋本来是诸侯,齐、韩、魏、赵是刚由世卿升作诸侯的,因为他们的国势驾于一般诸侯之上,到公元前三三四--三一八年,先后称王了。在这些国家之中,有的国势日益发展,又驾于诸王之上了,又想升级了。人世上的位号,到了王已经登峰造极。现在再想升级,有什么更高的位号呢?有的,是上帝的帝。于是这特别强盛的国便要自称为帝以压抑诸王而有以下的事情发生:
              (一)秦昭王十九年前二八八。十月,秦昭王自为西帝,而使魏冉至齐,致东帝于齐湣王。不久,苏代自燕入齐,劝湣王除帝号,使天下爱齐而憎秦。湣王从之,复为王。十二月,秦亦复为王。见《战国策·齐策四》及《史记·秦本纪》、《田敬仲完世家》、《六国表》。
              (二)燕昭王二十六年,前二八六。齐湣王灭宋。苏代遗燕昭王书,劝昭王说秦,以秦为西帝,赵为中帝,燕为北帝,立为三帝以令诸侯:韩、魏不听则秦伐之,齐不听则燕、赵伐之。昭王善其书,召苏代,与谋伐齐。二十八年,前二八四。竟破齐,湣王出走。《燕策一》及《六国表》。
              (三)赵孝成王九年,前二五七。秦围赵邯郸。魏王使辛垣衍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视〕湣王已益弱,方今惟秦雄天下。此必非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鲁仲连适游赵,劝止之。会魏公子无忌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见《赵策三》及《史记·鲁仲连列传》。
              这三件事相距不过三十一年,都在秦昭王的世里。当昭王初年,齐国甚强,故昭王自欲为帝,犹必以东帝送给齐湣王。除齐之外,燕、赵亦均不弱,故苏代劝燕伐齐,即以北帝歆动燕王,而欲他以中帝送给赵,以西帝送给秦。到昭王晚年,秦为惟一的强国了,故昭王伐赵,求为帝;而魏王亦劝赵尊秦为帝。在那时,不必把帝分成东西中北了,寰宇之中只能有一个帝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3-31 20:39
              回复
                在西元前三世纪的前半世纪中,帝制运动是一件最大的事,因为帝制定了,就立刻开展一个新局面了。我很疑心五帝之说,《帝典》之文,都是在这个时代中应时而生的;此事说来话长,暂且按下。
                驺衍的时代,正是帝制运动的时代。驺衍的居地,正是东帝齐。和拟议中的北帝燕。的国家。驺衍的思想,则是讲仁义礼乐的鲁文化和夸诞不经的齐文化的混合物。有了这三种环境,于是五德终始说就产生了!五德终始说没有别的作用,只在说明如何才可有真命天子出来,真命天子的根据是些什么。至驺衍创立此种学说的用意,或在警诫当时国君,以为如果没有真命天子的根据时切不可存着干求天位的非分妄想,也未可知。
                五德终始说是一种命定论,自是儒家承受传统思想,重视天命的结果。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汤誓》。说我生不有命在天,《西伯戡黎》。说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大明》。究竟两方面的话还是抽象的。惟有五德终始说,却是一种极具体的天命的律法。要是这一说在墨子的世里已存在,那么,《非命篇》中一定大驳而特驳了。现在没有,足见这是驺衍凭空想出来的。
                他的学说,除了这最有名的五德终始说外,还有大九州说也曾发生过大影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
                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谓一州。如是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也。
                这是他大胆的对于世界的想像,他这想像比了我们现在实在知道的世界还要大。大概他生在齐国,那时海上交通必已发达,他听到一点海外状况,就举一反三,画出这样一幅伟大的地图来。《尔雅·释地》及《列子·汤问》都称中国为齐州,恐因那时海上交通的中心在齐,故海外民族就以齐州称全中国。这大九州的名号,《史记》只记了一个神州,但《淮南·地形训》全记下了:
                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戎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济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后汉书·张衡列传》中载其所作《思玄赋》,中有句云越印州而愉敖,章怀注引《河图》云:
                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印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戎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
                这两个名单虽文字间有出入,大体还是相同,神州都是其中的一州,可信为驺衍的遗说。所不可解者,正中的冀州,正东的扬州,都是《禹贡》中的小州,为什么也厕在这大九州里呢?古籍无存,只得存疑。自从他有了这种学说,使得中国人的胸襟为之扩大了许多,可以说是他的好影响。
                他这个人,真是有绝大能力的。谈天、说地,已使人舌挢而不能下了。然而他还有许多特殊的本领。据书上的材料看来,似乎他对于医药和音乐都有成就。《汉书·刘向传》云:
                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而更生父德治淮南狱,得其书。更生幼而读诵,以为奇,献之,言黄金可成。
                这《重道延命方》如果不是一部假托的书,那么,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兼长方技的人。《列子·汤问篇》说:
                郑师文弃家从师襄游。…………于是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总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回,草木发荣。…………师襄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亡以加之。
                师襄的话当然不真,因为他是孔子同时人,无论如何不能下见驺衍。但《列子》的作者或者有所依据。张湛注云:
                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
                这是同样地不知其出处的。如果真有这回事,他在音乐上又有奇迹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3-31 20:40
                收起回复
                  三、驺衍的五德终始说
                  《史记·驺衍传》说:
                  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作《主运》。
                  这是记载五德转移说这里称做转移,《封禅书》及《始皇本纪》则称做终始。的起点。在那条上,已说明五德转移说是驺衍创造的。他作的书有《主运》。这篇书已失传,幸《史记集解》引有如淳的注:
                  今其书有《主运》,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
                  读此,可知《主运》即是说明五德转移之说的。五德,为得到五行中的某行而成天子者的所据之德。五行以次循环,以次用事,终而复始,得到五德的天子也跟着它循环,跟着它用事,终而复始。哪一行用事那时的人所穿的衣服也当跟着这一行的颜色而改变。
                  《史记·封禅书》又说:
                  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按,上言燕有宋毋忌等为方仙道,故此与齐之驺衍合言之。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读了这一段,可知他的学说的结果是很坏的。他的目的原在警诫有国者的淫侈及其对于天子之位的希冀,但反使一般方士可以利用了他的学说以为阿谀苟合的资料。这是他想不到的。他论著五德终始之运,《集解》又引如淳曰:
                  今其书有《五德终始》,五德各以所胜为行。
                  又《〈文选·魏都赋〉注》引《七略》曰:
                  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则他的五德说是以土、木、金、火、水相次转移的,其转移的次序是照着五行相胜的原理规定的。因为木克土,故木继土后;金克木,故金继木后。…………换言之,新朝之起必因前朝之德衰,新朝所据之德必为前朝所不胜之德。这是他的中心思想。
                  战国时的人本来常在豫备新王的出世。墨家鼓吹尚贤和尚同,就是希望天下道德最好的人作地位最高的人。孟子汲汲劝时王行仁义,施王政,就是要时王实现孟子的理想去取得天下。现在驺衍有这个新学说发表,使得时君知道:如要做成天子,定要在五德中得到符应,才可确实表示其受有天命。这个学说的意义最简单,最能吸收智识薄弱的人的信仰,所以它的势力便一日千里了。
                  驺衍的著作,《汉书·艺文志》上著录了两部:
                  1.《邹子》四十九篇,
                  2.《邹子终始》五十六篇。
                  他的书共有一百零五篇之多,关于这个五德问题的议论必极详细。可惜从《隋书·经籍志》以下就不著录了。失传的缘故,当由谶纬的禁绝。因为谶纬是导源于驺衍一派的思想的,末流既不胜其弊,遂连这位老祖师的遗书也连根拔去了。他的书虽失传,犹幸《吕氏春秋》中保留了一鳞片爪。《荡兵篇》云:
                  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胜者用事。
                  这递兴废,胜者用事一语,就是五德终始说的骨干。但此文太短,说得较详尽的是《应同篇》。文云: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
                  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
                  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颉刚按:此句以下文例之,应为天先见木,草秋冬不杀,后人未得其句读,遂误倒为草木耳。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
                  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
                  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这一段话,与《史记》所谓五德转移,符应若兹,如淳注所谓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七略》所谓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的话完全符合。故虽录入《吕氏春秋》,仍可信其为驺衍的学说。在这一段话里,我们可以知道:驺衍的两种历史论,第一种是从黄帝推上去的,第二种是从黄帝推下来的;这两种历史论虽都为他所创造,实际上乃不发生关系,他没有把天地未生至黄帝的前一代加入这五德的组合里。又他的五德终始说所支配的时代是很短的,夏以上只有黄帝一德,五帝当已尽数纳入黄帝的德中。自从黄帝到周,也仅有四代,占了四德。他虽说五德终始,但第一次的终始中还缺了一德,哪里说得到终而复始。
                  这缺着的一德是什么呢?《应同篇》又说:
                  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这是推测未来的天子所据的德运的。因为周是火德,灭火者水,故代周者必为水德。他说,水德的符应现在虽尚未显现,但因代火者必为水,故天且先见水气胜了;得着这水德的人,其服色是应当尚黑的,其政治是应当照着水德的方式做的。可惜他所定的五德的政治的方式,现在已看不到了。
                  驺衍是后于孟子而作燕昭王师的,《史记》中说他在燕作《主运》,此说如信,他倡此说时约当公元前二九〇至二八〇间。那时周室尚存,他自当有这般推测。但《吕氏春秋》作于秦始皇八年,前二三九。那时东、西周都亡了,火德已销尽了,灭火者秦。之为水德已可确定了,为什么这部书里还只说代火者必将水呢?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3-31 20:45
                  收起回复
                    这个问题,以我猜测,或有下列的情形。一、《吕氏春秋》钞录《邹子终始》之文,未加润色。二、那时六国未灭,秦虽灭周,尚未成一统之功,那时人对于天子的观念和商、周人不同,一定要统一了所有的土地才算具备了天子的资格,看《禹贡》的分列九州、五服可知,故《吕氏春秋》不即以灭周的秦为水德,亦不为秦寻出水德的符应。
                    《汉书·严安传》引驺子之言曰:
                    政教文质,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也。故守一而不变者,未睹治之至也。
                    这所谓变,就是随着五德之运而流转。这是他的理论的仅存者。至于政教文质,所以云救,更是后来董仲舒、司马迁们常说的话了。
                    他的五德说,在朝代递嬗之外还有月令的意义。《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郑玄注云:
                    郑司农众说以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春夏秋冬本来是四时,他别季夏于夏之外而为五时,足见其用五行说分配。案《论语·阳货篇》有钻燧改火一语,何晏《集解》云:
                    马融云:《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马融虽引《周书》,说与驺衍一致。皇侃《疏》云:
                    改火之木随五行之色而变也。榆柳色青,春是木,木色青,故春用榆柳也。枣杏色赤,夏是火,火色赤,故夏用枣杏也。桑柘色黄,季夏是土,土色黄,故季夏用桑柘也。柞楢色白,秋是金,金色白,故秋用柞楢也。槐檀色黑,冬是水,水色黑,故冬用槐檀也。
                    照他所说,五行的意义更明显。但有一可疑之点,就是:他的朝代递嬗说本来用土、木、金、火、水为次的,为什么到了这段文里要改用木、火、土、金、水为次呢?对于这个问题,贾公彦《周礼疏》直斥皇侃的话为不成立。他道:
                    言春取榆柳之等,旧师皆以为取五方之色同,故用之。今按:枣杏虽赤,榆柳不青,槐檀不黑,其义未闻。
                    那么,驺衍更火之说究竟用的是哪一种五行系统,当然无法断定。我们只能从郑众的引文中知道他曾有这样的分配而已。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3-31 20:51
                    回复
                      秦的符应及始皇的改制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二二一。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道: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于是定帝号为皇帝,天子自称曰联,命为制,令为诏,除谥法。
                      秦始皇初做皇帝,高兴得很,一切制度都要改变,以建立开国的盛大规模。驺衍的为真命天子作鼓吹的学说创造了六十余年,到这时逢着应用的机会了。所以《史记·封禅书》说:
                      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又说: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把这两段文字合看,可见所谓或曰即是齐人的说话。他的话与《吕氏春秋》所记载的符应大略相同,试作一比较表如下:
                      在这个表里,四代的符应有半数相同。差异得最显著的,是商的符应,一方面说刃自水生,一方面说银自山溢。但这没有什么大关系。有关系的,乃是黄帝多了一个黄龙,夏多了一个青龙,颇有以龙为君象,以君之德为龙之色的样子。说起了这事,使我们回忆到《易·文言传》上的话: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它也以龙为君象,和这符应自然有些关系。又《始皇本纪》云:
                      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我遗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
                      这个豫言是以祖龙暗射始皇的,祖等于始,龙等于皇,其以龙为君象的意义也很显明。至于五色之龙,《墨子·贵义篇》上也有:
                      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
                      可见《封禅书》中齐人所言之符瑞虽和《吕氏春秋》不同,但在五行的方式上原是应当如此,也没有什么奇怪。
                      可恨我们的头脑太会怀疑了!我们记得,《周语一》云:
                      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隧。
                      祝融与回禄都是火神,而终始为夏的国运的征兆,那么,禹为什么不以火德王呢?我们又记得,汤有七年之旱,这是古书里最多提起的。《大雅·云汉》云:旱既太甚,…………赫赫炎炎,又云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旱和火太有关系了,为什么汤不为火德呢?还有,周的赤乌固然是火德的符瑞,但《墨子·非攻下篇》不曾说吗:
                      反商之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北堂书钞》引《随巢子》文同。
                      何以武王不居了土德呢?这样说来,这些帝王的符瑞不免出于作者的单相思了!
                      最可注意的,乃是说秦的水德之瑞由于秦文公获黑龙。《吕氏春秋》里仅说将来的天子应为水德,在他出世的时候,天必先见水德之瑞。到秦始皇即天子位时,说者根据了这一义而推秦为水德,又根据了水色黑及龙为君象而说其所获水德之瑞为黑龙,这都在意想之内。所不可解者,这个水德之瑞乃不为秦始皇所得而为秦文公所得。《吕氏春秋》所记的得着符瑞的人是黄帝、禹、汤、文王,足见五德之瑞即应于受命之王的本身。《封禅书》这段话除了黄帝之外,说夏,说殷,说周,不实指其人,已属模棱;而于秦乃实指了秦文公,既不举初封的秦仲,又不举成大功的始皇,只归之于一个普通的先公,这件事颇值得研究。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4-01 19:31
                      回复
                        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秦文公立于周平王六年,前七六五。卒于桓王四年,前七一六。凡享国五十载。《年表》中文公事实,仅有十年作鄜畤,十九年作陈宝祠两事。《秦本纪》中,除了这两件事之外,又有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丰大特的话,亦含有神话意味。《封禅书》中则对于鄜畤、陈宝两事有较详的叙述:
                        秦文公东猎汧、渭之间,卜居之而吉。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用三牲。…………
                        作鄜畤后九年,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阪城祠之。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雊。以一牢祠,命曰陈宝。
                        读此,可见秦文公是很崇信神道的人。他梦见了一条黄蛇就造鄜畤,拾到了一块石头就造陈宝祠,足见他所信仰的宗教还是拜物教。
                        秦文公造了两个大庙,又初置史官以纪事,《秦本纪》。是秦的文化的创造者,故常为后人所记念。这个为驺衍之学的齐人,迎合秦人心理,假借了秦文公东猎汧、渭之间的一件旧故事,杜造了出猎获黑龙的一件新故事,以见秦的王业之成早有豫兆于周室东迁之际。但这又何以解释《吕氏春秋》的天且先见水气胜的且字呢?
                        再有一个理由也是可能的。秦始皇应为水德,其符瑞应为黑龙,这在五德终始说上是确定了的。但那时实无黑龙出现,实无天且先见水气胜的符瑞为始皇所得。为要证明五德终始说的真实,使秦始皇听了相信,只得把这个符瑞移到前代去了。
                        这位齐人既把这些有凭有据的符瑞告给始皇,始皇果然很相信,于是就根据了水德的条例,做出一番似因而实创的事业来。《秦始皇本纪》说: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于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封禅书》也说:
                        于是秦更名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了五德终始说而制定的制度。
                        看了上一段记载,可知在五德的法典里,注意的是以下几件事;其受水德支配的是这样:
                        从上面一个表里,使我们推知五德法典的大概当如下表:
                        有了这一个方式,每逢新朝起来时就可照此安排了。
                        又《前汉书·礼乐志》云:
                        《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
                        《后汉书·明帝纪》永平三年蒸祭光武庙,初奏《文始》、《五行》、《武德》之舞,章怀注云:
                        《五行舞》者,…………其舞人冠冕衣服法五行色。
                        他们的话如果可信,又是秦始皇用了五行说定制度的一个实例。
                        《中庸》篇末道: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驺衍创了五德终始说,把三代的制度用了五德之运来说明,这是考诸三王而不缪的。这个学说永远可以循环应用,乃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这个学说给功过五帝,德侔三皇的秦始皇帝当着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时候用来议礼、制度、考文,自然万民就尊而信之,信而从之了。所以《中庸》这一段话,可以抵得一篇《秦始皇帝改制颂》。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04-01 19:34
                        回复
                          五、汉为水德或土德的争辨
                          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不过十五年,就给汉高祖们灭掉了。这水德之运仅有十五年,太短了。就是从周亡算起,也不过四十九年,依旧是太短。秦的据有水德之运的时期既这样短,算不算呢?
                          《封禅书》说:
                          汉兴…………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汉高祖立了一个黑帝祠之后,《历书》说他:
                          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虽明习历及张苍等咸以为然。是时天下初定,方纲纪大基,高后女主皆未遑,故袭秦正朔服色。
                          可见汉高祖也自以为是水德,其符应即是北畤待他而起。赞同这一说的有张苍等。他既自信为水德,所以仍旧沿用秦的正朔和服色。一直到高后执政时没有发生过问题。
                          这件事可以作两种解释:其一,是承认秦为水德,也承认汉为水德,两代的水德不妨并存。其二,承认汉为水德,但以为汉是直接继周的,不承认秦占有五德之运,其理由是秦的年代太短。这两种解释不知道他们用的是哪一种。看高祖的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的亦字,似乎他用的是第一种。但同德的能不经五德的一度循环而紧紧地承接吗?这恐怕不为《邹子终始》所许可吧?
                          因为这个原故,到文帝时就有人树起异议来了。第一个是贾谊。《史记·贾生列传》云: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他是承认秦为水德,又承认汉灭秦,土克水,汉应为土德的。秦为水德故尚黑,汉为土德故尚黄。水德之数以六为纪;土德之数以五为纪。他是确遵了五德终始说而议礼的。只有定官名一项,《始皇本纪》没有提起,不知曾否根据了五德之数而有所改定;如今贾谊也改作了。
                          他草具其事仪法之后,本传云: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周勃、灌灌婴、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他胸中的一大套土德制度,竟以文帝的谦让和绛、灌之属的嫉妒,没有施用的机会。过了数年,他就死了。在这件事上,可见汉初并不以定德改制当作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贾谊的主张不曾得着一班民众做后盾,而且从绛、灌们的眼光看来,这种改制说简直足以纷乱诸事的,于是他只得郁郁以没世了6艺文志》阴阳家有《五曹官制》五篇,班固注云:汉制,似贾谊所条,这也许是他的定制度的遗著,可惜现在看不到。
                          大约是文帝十四年吧,《史记·孝文本纪》及《汉书·郊祀志》说是十四年,《封禅书》则说为十二年。又有一个人起来,继续这个改德运动。《封禅书》云:
                          鲁人公孙臣上书曰: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尚黄。
                          他因为第一个得土德的黄帝,其符应是黄龙地螾见的,所以第二次得土德的汉,其符应也该有黄龙见。这个符应虽还没有出来,但他豫言它是会得显现的。贾谊仅言汉当为土德而已,他则更言汉当有土德的符应,这是他比贾谊进一步的地方,也是他比贾谊胆大的地方,也是他比贾谊能够吸引民众信仰的地方。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04-01 19:35
                          回复
                            不幸这时候的丞相恰恰是那位主张水德的张苍,所以他碰了一鼻子的灰。《封禅书》道:
                            是时丞相张苍好律历,以为汉乃水德之始。故河决金堤,其符也。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内赤,服虔曰:十月阴气在外,故外黑;阳气尚伏在地,故内赤也。与德相应。如公孙臣言,非也!罢之。
                            张苍不信那未来的土德的符应黄龙见。而信据这已见的水德的符应,河决金堤。故斥公孙臣说。因为他官居丞相,他胜利了。
                            但是,公孙臣终于靠了他的幸运也许靠了他的诡计。战胜了张苍。文帝十五年,黄龙真的在成纪天水郡属县。出现了6史记·孝文本纪》云:
                            十五年,黄龙见成纪。天子乃复召鲁公孙臣,以为博士,申明土德事。于是上乃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有司礼官皆曰:古者天子,夏躬亲礼祀上帝于郊,故曰郊。于是天子始幸雍;郊见五帝,以孟夏四月答礼焉。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04-01 19:36
                            回复
                              又《封禅书》云:
                              文帝乃召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草改历服色事。
                              又《历书》云:
                              其后黄龙见成纪,张苍自黜,所欲论著不成。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汉相张苍历谱五德,《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张苍》十六篇,为张苍论著,惜不传
                              又《张丞相列传》云:
                              其后黄龙见成纪,于是文帝召公孙臣以为博士,草土德之历,制度,更元年。张丞相由此自绌,谢病称老。
                              综合以上几条看来,可知黄龙出现之后,文帝即幸雍郊祀五帝,拜公孙臣为博士,与诸生草土德的历法、服色、制度,张苍就免职了。
                              但《张丞相列传》所说的更元年,却不与黄龙见为一事。这件事出在新垣平的手里。《封禅书》云:
                              其明年,十六年。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上,言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焉…………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应。于是作渭阳五帝庙,同宇,帝一殿,面各五门,各如其帝色。…………贵平上大夫,赐累千金。而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
                              其明年,新垣平使人持玉杯,上书阙下献之。平言上曰:阙下有宝玉气来者。已视之,果有献玉杯者,刻曰人主延寿。平又言:臣候日再中。居顷之,日却复中。于是始更以十七年为元年。
                              读此,可知文帝的更元年完全因新垣平而不因公孙臣。但新垣平所以这样做,也可以说是步公孙臣的后尘。他看见公孙臣豫言黄龙见而真的黄龙见,得着天子的宠信,他就变本加厉,想出神气五采,献玉杯,日再中…………种种花样来了。他比了公孙臣的胆子更大,欺骗皇帝的次数更多,所以土德的制度尚未颁行,而后元年却先实定了。
                              土德的制度为什么终没有颁行呢?那可以说,公孙臣受了新垣平的累。《历书》云:
                              新垣平以望气见,颇言正历服色事,贵幸。后作乱,故孝文帝废不复问。
                              《封禅书》云:
                              人有上书告新垣平所言气神事皆诈也。下平吏治,诛夷新垣平。自是之后,文帝怠于改正朔服色神明之事。
                              可见新垣平也是讲改正朔、易服色的,因为他诈欺的事发觉,杀了,文帝遂不高兴再办土德的大典了。公孙臣的黄龙见的豫言虽幸得应验,而汉家终没有实定为土德,这未免辜负了他的一番好意。
                              综合以上的记叙,我们可以知道:汉高帝、惠帝时,汉德已定为水德;文帝时,贾谊、公孙臣等要把水德推翻而建立土德制;自从黄龙见于成纪,这事颇有实现的可能,不幸以新垣平伏诛,又搁下了。这是公元前二〇六至一五七年中的情形。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4-04-01 19: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