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想象是人类前进的方向————淼舟漾波
曾经钱学森钱老发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科技大才。如果看过上面两篇小文的都能得出结论。
因为他们缺乏想象力。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怎么可能会出现科技大才。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教育体制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工人和基础科技人才。若要真的破茧成蝶,就要去美国去深造。
去美国,很多人认为是去干这干那。其实如今中国的大学里学的学科,和美国的大学学的学科都差不多。课程,课本。甚至考试比美国还要严格。但是为什么中国缺乏美国那样的学术氛围?很简单,那就是缺乏想象力。
想象是人类前进的方向,科幻却是一个国家工业文明程度的高低。英法作为工业革命的起点。涌现出一批早起科幻小说作家。比如:英国科幻小说家,史蒂文森,奥尔迪斯,道格拉斯·亚当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等。
这些科幻小说均是以地球探索为主,因为他们所处的年代还未到达深入太空。凡尔纳只是近现代最伟大的科幻作家。机器的大规模普及为宏达背景。创造出了蒸汽朋克这种至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科幻背景。特别是对日本科幻的统治力到至今。特别是创造的机器人三定律,至今已经开始在人工智能方面开始应用。
英国小说从探险到蒸汽朋克时代,体现了科幻作者们通过批判,讽刺等寄托了一些对未来的期望。
二战结束之后,科幻小说界逐渐伴随着英法帝国的没落而销声匿迹。伴随着美国的崛起,美国科幻小说迎来了繁荣市场。这个时期,美国科幻小说鱼龙混杂。宗教和科幻相互交融。背景从地球开始仰望星空。特别是在美苏争霸,美国登陆月球这些事件,极大的刺激了美国科幻界对于太空的科学幻想。特别是在克林顿时代,把太空遗产转变为民用市场结合。比如现在我们女性用的卫生巾,宝宝用的尿不湿等,都是太空时代的产物。
太空时代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披着宗教外衣的科幻故事。比如起源类等。第二个阶段则是披着科幻外衣的宗教故事。比如《普罗米修斯》系列《漫威超级英雄系列》《光晕》《星战》系列等。均是披着科幻小说外衣的宗教故事。因为欧美多为基督教教派国家。所以这些科幻作品更能引发欧美人的共鸣。这也是为什么《流浪地球》在欧美很少有人看。而《三体》拿了雨果奖。因为两者的价值观不同。《流浪地球》偏向于无神论的硬科幻。《三体》则纯粹的是披着科学外衣的宗教故事。
随着中国国力的壮大,中国科幻迎来了春天。曾经一味模仿欧美,曾经走一些网文软科幻故事线的科幻文章。逐渐的被淘汰。专业技术类逻辑科幻类作品,在中国正逐渐成为主流。这类作品有明显的爱恨情仇,有明显的技术和对未来时间线的设定。其中的逻辑道德设定更为中国人所接受。现在很多的国产战争题材的片段,已经开始融合这类设定。
这对未来中国科幻写作提出了一个更难更高的条件。那就是必须有广泛的思维,必须有一定的哲学基础,还要有及一定量的专业系的词汇量和逻辑。
(下篇,如何写作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