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兵法吧 关注:5,602贴子:49,163
  • 12回复贴,共1

孙子兵法成书及年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房立中 1997年5月
孙武是我国春秋末期卓越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实践家,关于他的事迹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孙子兵法》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军事文化瑰宝。由于孙武所处的时代,距今久远,加之史籍记载语焉不详,致使学术界对《孙子兵法》一书的篇数和成书年代,孙子故里和事迹等许多重大问题,发生分歧,新近在民间发现了一部标为抄自“周书汉简”的手抄本,——《孙武兵法》,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珍贵资料。这些新资料的发现促使我们不得不对以往关于《孙子兵法》的篇数和成书年代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重新认识。
关于《孙子兵法》的篇数,司马迁在《史记·孙吴列传》中称:“孙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汝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又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这是史书对《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最早记载,其篇数也与传世各本的篇数相同。但是准确地说,司马迁在此并不是在叙述《孙子兵法》的总篇数,以往人们将此条史料作为孙子书只有十三篇的佐证是欠准确的。高诱注《吕氏春秋》有孙子“五干言”之说。高为东汉人,在曹操之前,“五干言”之说在班固(或任宏)之前似己形成,否则高氏无法称“五千言”。这一天然证佐确实有力。然而东汉高诱在注《吕氏春秋》时又称孙膑“八十九篇”,此又似在班固(或任宏)之后,同一人注同一书;评孙武、孙膑兵法之篇数,当在同一时期,且依据同一史料。从注孙武五千言看,高氏似未见班固(或任宏)八十二篇之说;从高氏注孙膑八十九篇看,高氏又似见过班固(或任宏)之八十九篇之说,即见八十九篇,也应知八十二篇。而八十二篇不可能五干言,高氏注此两条内容有些蹊跷,令人费解,使其权威性大打折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吴孙子》八十二篇”。依《汉书》、《七录》等文献的记载,后人怀疑十三篇并非《孙子兵法》的全部,但苦于材料所限,一直未能得到验证。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大批竹筒,里面除存有《孙子》十三篇内容外,又出土了
《吴问》、《四变》、《见吴王》、《黄帝伐赤帝》等简牍。此外,在银雀山汉墓中,还发现了《篡卒》、《月战》、《势备》等内容,竹筒的整理者将它们暂归于《孙膑兵法》,但也指出:“本书所收《孙膑兵法》的前四篇记孙子与威王的问答,肯定是孙膑书。第十六《强兵》篇也记孙膑与威王的问答,但可能不是孙膑书本文,故暂附在书末。第五至十五各篇篇首都称‘孙子曰',这些篇既有可能是《孙膑兵法》,也有可能是《孙子》佚篇。……我们认为这些篇中所谓‘孙子'以指孙膑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暂时把它们定为孙膑书,但我们仍然不能完全排除这些篇是《孙子》佚篇的可能性。”①
杨善群先生也提出:《孙膑兵法》“下编各篇中没有‘孙子曰’三字,这不能作为排斥它们于《孙膑兵法》之外的理由。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孙膑自己的著述手稿而未经弟子整理的,二是孙膑的弟子或后学者的撰述。不论属于那一种情况,按照我国古代编辑典籍的惯例,都应该归入孙膑的集子之中。
纵观春秋战国间的许多私人著述,如《老子》、《庄子》、《尉缭子》、《公孙龙子》、《商君书》、《荀子》、《韩非子》等,大都没有‘X子曰’的字样。如果这些典籍一旦亡佚而由小组重新整理,岂不都要把它们移到‘丛残'中去!再说‘下编'中的有些篇,如果‘发现有确凿的证明’不是孙膑书?,那末也有可能是孙膑弟子或后学者的著述,本来就编在这集子之中,怎么可以因此就删除移走呢?况且这‘确凿的证明'还不知是什么?古代编辑典籍往往把这一学派的许多著述都编在一起,不限于一个人。如《墨子》一书收进了许多墨子后学者的著述,《商君书》中有许多篇‘有确凿的证明’写于商鞅死后(见高亨《商君书注释》附《商君书作者考》) ,《管子》一书更大都是战国时代的著述。难道可以把这些非本人的著述都从其集子中除去”。②
最近我们所发现的手抄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中的许多篇章与《孙膑兵法》相合,如果这个抄本确实是《汉书·艺文志》中所著录的吴《孙子》八十二篇。那么,银雀山汉简《孙子》,就应是八十二篇的祖本。汉简中暂定为孙膑书的许多篇章都应是《孙武兵法》的内容,银雀山汉简中多次提到的“孙子”,过去被认为指孙膑,现在看来大多应当是指孙武。还有《将败》、《兵之恒失》等许多被列入《佚书丛残》中的篇章及散简中的部分内容也应是《孙武兵法》的一部分。
关于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的篇数,仅是《见吴王》一段佚文中提到了献吴王十三篇,但这不等于说孙子兵法止十三篇。这一点与《史记》所记性质是一样的。在出土的木牍中也不见十三篇的记载,一号木牍所记至少是十四篇,即:势、实〔虚〕、地形、九地、用间、火队、七势等。三号木牍还记有孙子兵法若干篇,如:将败、兵之恒失、王〔道〕、效贤、为国之过等。五号木牍也记有孙子兵法若干篇;如:分士、三乱、三危、亡里等。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9-12-15 17:47回复
    这些篇目的顺序与抄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及今本十三篇都不尽相同,篇名也不一致。所有这些都说明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不是十三篇而是数十篇,是一部古代的“孙子全书”,后来出现的八十二篇,应是依据类似的抄本整理出来的,而那些类似的抄本与这个简本可能同来自一部祖本。
    《孙子兵法》流传到汉初发生了变化。据《史记》、《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初曾对兵书进行过整理,即“韩信申军法”、“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有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在新发现的民间抄本“终语”篇末载有所谓“汉楚王韩信,于汉五年二月”写的批注。汉武帝时,“军正杨仆捃摭(junzhi)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到汉成帝时,命陈农求天下遗书,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
    尉任宏校兵书,最后由刘向校订成书并作《叙录》。后又由刘歆作《七略》,其中的《兵书略》即是班固著汉书时的依据。班固始明确著录《吴孙子》八十二篇。
    自班固《汉书》以后,再也没有文献明确著录《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可见八十二篇在社会上未能流传。《孙子十家注》及《太平御览》中均收有曹操写的《孙子序》或《孙子兵法序》,其文称“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晃公武《读书志》称: “杜牧以为武书数十万言,魏武削其繁剩,笔其精粹。”陈振孙《书录解题》也称:“《汉志》八十一篇,魏武帝削其繁冗,定为十三篇。” 陈振孙的“八十一篇”之说很值得重视,过去校勘古书,常把“八十一篇”成为误写。其实不然,“八十一”当为汉代《孙子兵法》整理者有意设计的篇数,是取九九之数。陈振孙所见的材料,尚有“八十一篇”之说。班固著录时从“韩信批注之说,加上“终语”一篇才有八十二篇之说。南北朝时,阮孝绪撰《七录》,说: “《孙子兵法》三卷,”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解:“《七录》云《孙子兵法》三卷,按: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可见此时的《孙子兵法》已非八十二篇全部。
    关子《孙武兵法》的书名在典籍中曾多次出现。孔颖达疏《左传》时所引的就是《孙武兵法》,李善注《文选》时也引过《孙武兵法》或《孙武子兵法》,这说明在唐代还有此书名,从这些记载看,曹操有可能见过八十二篇本或残本。孔颖达、李善、张守节、杜牧所言,似有所本。他们或许也见过《孙武兵法》八十二篇残卷。“吴孙子”“齐孙子”“孙武兵法”“孙膑兵法”的概念,当出现在汉代。先秦的传统是统称为“子”。汉以后韩信、刘向等整理子书时,才加以区分,或以国别,或直呼其名。银雀山1号墓汉简中没发现这些后起的概念。应当说这些竹简抄录于,尚未区分“吴孙子”和“齐孙子”之前。我们就不该用“孙武兵法”或“孙膑兵法”来命名这部兵书。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汉简中有一段文字记叙了孙武与吴玉的问答,其中两次提到十三篇。其文称“若□十三篇”,“十三篇所明道言功也,诚将闻□”。最新发现的《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的“终语”篇,更具体提到孙武成书的时间,其文称“历时八年,周敬王囚年秋而修成兵法八十一篇,图九卷。以名命筒,定名《孙武兵法》”,周敬王五年又“缩立成简”,“百句取精”,选出《孙子兵法》十三篇“定为传世简”。文中又提及以十三篇见吴王。在八十一篇之外又有“终语”篇,“终语”篇的末尾又有韩信的批注:
    “虽称‘终语',实言兵理,彠示而示,多多益善矣。故定而入《孙武兵法》第八十二篇。”下注为“汉楚王韩信,于汉五年二月”。
    以上文字已经把成书的时间、地点、作者、篇数及成书过程一一交待清楚了。然而这必定是孤证,而且过于清楚,也让人难以置信。八十二篇不可能是孙武亲著,其中“周敬王四年秋而修成兵法八十一篇”“周敬王五年”又选成“十三篇”等语言明显属于后人伪托。要确证其成书年代,我们不能不求佐于其他史料。
    《尉缭子·制谈》提到:“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武子是也。”《韩非子·五蠢》提到了孙子之书:“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史记·淮阴侯列传》也提到兵法,而且应是指《孙子兵法》:“(诸将)因问信曰:‘吾闻《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竟然以胜,此何术也?’
    (缺一页)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12-15 17:4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除十三篇外又有《吴问》、《黄帝伐赤帝》、《囚变》、《地形二》等佚篇。新发现的手抄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印证了银雀山汉简中归于《孙膑兵法》和《佚书丛残》的许多篇,也是孙子佚篇。这样,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就不止十三篇了,而是数十篇。现在可以初步认定它是一个未经汉人整理的《孙子兵法》抄本。
      在银雀山汉简出土后,人们多以为出土的是《孙子》十三篇。现在看来,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银雀山汉简整理时将《四变》和《地形二》列在下编、这是很牵强的。《吴问》等列于下编尚可说通。而《四变》、《地形二》与十三篇的内容浑然一体,为维护十三篇之说,将其割裂并不科学。而新发现的手抄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中,有“地形一”、“地形二”、“九变一”、“九变二”、“天地一”、“天地二”,还有“官一”、“官二”、“官三”。其中“九变二”的内容与《四变》可以相合。银雀山汉简中、确有十三篇的内容,但就整体而言。它更接近八十二篇,因此说,它应当抄自八十二篇的一个祖本。以往我们认识银雀山汉简时,往往以十三篇为界,凡与十三篇相合的则认为是孙子书,凡不合者多归入他书,或列为附篇。现在看来,这样做是错误的。在这种方法指导下,将《地形二》列为附编,将“燕之兴也、苏秦在齐”一语看作后人窜入,都缺乏佐证,难以服人。结果对客观地研究《孙子兵法》的成书年代,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障碍。根据银雀山汉简所反映的情况,认为它抄成于文景之时,其成书可能更早,其战国色彩乃十分明显,再有书中明明写着苏秦事迹,苏秦为战国中后期人。因此说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成书的上限时间不早于战国中期。当然成书时编者会有所本的,其所本当是孙武的军事思想或某些篇章。
      《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与银雀山汉简孙子兵书的许多篇可以互相印证。说明他们之间有渊源关系。从篇目次序,篇章内容及用字用辞来看,手抄本要比银雀山本协调、严谨得多。这或许是成书晚的原故,或许是经后人序次、校订的结果。但是八十二篇抄本所依据的简本不会直接来源于银雀山汉简本。因为前者的有些篇章明显长于后者。如《军击》(或《雄比城》)就是如此。八十二篇的《军击》篇内容完整,顺序井然,似更接近原本。而银雀山出土的该篇却内容残缺,且简牍错乱,特别是同一简上的文字前后矛盾,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个简本的前身,即它所依据的简本已残缺错乱。由此可以推定八十二篇本中的《军击》篇不可能抄自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中的〔雄比城〕及其传本。由此亦可推知在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之前不仅存在过“父代本”,而且存在过“祖代本”。八十二篇中的《军击》篇至少源于这个祖代本或其较完整的传本。那么,这个祖代本的成书时间要比银雀山汉简本早许多。
      在目前所能见到的《孙武兵法》的各篇中,“终语”篇《预示》似乎成书较晚。但也不会是汉以后的伪作。因为不计此篇《孙武兵法》仅81篇。而《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八十二篇。故当包括此篇,也就是说在任宏校兵书时己有此篇。这一点也可以从《预示》篇的内容得到佐证。八十二篇抄本中提到了吴王与孙武谈论如何用兵。吴王曰“汝子之十三篇,寡人尽观之矣”。并让孙武“小试勒兵”,“试妇人”,孙武“即勒兵、杀目、姬以服”。司马迁的《史记》和银雀山汉简的《见吴王》均与此相合。说明八十二篇的《预示》篇有所本。但是这还不能排除后人依《史记》之言伪作的可能性。《预示》篇中记载了吴王与孙武谈论如何治国。吴王问“孰有道,孰无道?孰善治,孰无治?孰固成,孰先亡?”这段对话不见于史籍。但银雀山汉简《吴问》及散简中的一些内容与此相合。其文曰“吴王问孙子曰:‘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孙武举了范、中行、智氏及韩、魏、赵的例子,回答了孰先亡,孰次之,孰固国。说明了亩税大小及国民谁先富的关系。散简中又有:“明于国之所以亡”,“亡国之恒者也,故有国者必明之”等内容。如果说,《预示》中其他内容可能是伪托者杜撰或依据《史记》等典籍记载伪托的话,那么银雀山汉简已于地下埋藏两千多年,在这期间是不可能被转抄被依托的。 那么两个文献内容如此相合,就说明,新发现的《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一定抄自一部与银雀山汉简地位相当的古代文献,否则就无法解释八十二篇抄本与银雀山汉简内容、语言相吻合这一现象。如此说来,八十二篇抄本中,成书最晚的一篇——《预示》的成书年代也不会晚于汉代,甚至不能排除由韩信或其门客拟作的可能。
      今本《孙子》十三篇,被古今许多学者称为孙武亲著,而事实上迄今为止尚无任何可靠证据。史籍中多次出现“献吴王十三篇”之说,看来历史上应当确有此事。但是那可能是更古老的十三篇,那个十三篇的内容和篇目,我们已很难说清了。总之它决不会是今本的十三篇。今本十三篇从内容到篇题都要晚于银雀山简本。当然其基本内容在前两个版本中己早有反映。但今本十三篇作为一个整体可能是从许多孙子篇籍中精选编定的。比如《九地》篇的内容要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12-15 17:49
      收起回复
        qq群号:236825800,微信:jason1047072893,微博:http://weibo.com/sunzi82 新浪微博,大家一起来互粉吧!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9-12-15 17:54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12-15 18:43
          回复
            田老师发的,让大家涨知识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2-15 19:00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4楼2024-07-13 23:32
              回复
                众筹通告:《观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之十九篇(研究本)记(壹)》
                尊敬的读者和学术界同仁:
                我们,“观张藏《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编委会”(以下简称编委会),经过历时十五年的努力和研究,完成了《观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之十九篇(研究本)记(壹)》的创作。这部作品不仅是我们对古代孙氏兵学经典的深入研究,更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贡献。为了使这部学术成果得以广泛传播正式出版,并筹措出版资金,我们现发起众筹活动。
                筹措资金:30000元
                预计出版时间:2024年12月31日以前
                书稿内容:超过50万字,含有已经公开的张藏《孙武兵法》八十二篇条幅照片(部分)及整理文字其中的19篇,同时包含和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对应比对(如有),还含有白话翻译,评析,知识扩展部分。本书是截止目前为止,得到收藏家张敬轩先生,唯一首肯出版的白话评析张藏《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的研究著作。
                一、项目简介
                张藏《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作为中国古代兵学《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孙氏经典之作,其研究和讨论一直备受关注。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真伪存在争议。我们通过深入研究和注解《孙武兵法》八十二篇,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促进学术争鸣。
                二、创作意图
                学术贡献:提供深入研究和注解,推动对张藏《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研究本的广泛和深入讨论。
                文化传承:通过现代白话文的翻译和评析,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学术争辩:针对学术界关于《孙子兵法》真伪的争论,提供新的视角和论据。
                三、创作过程
                资料收集:西安兵法收藏家张敬轩先生原文收藏及断句,编委会修订。
                学术研究:在兵法原件收藏家张敬轩的支持下,编委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翻译与注解:将古文原文翻译为现代白话文,并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和评析。
                学术讨论:编委会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学术讨论,确保作品的学术性和创新性。
                四、独创性
                翻译与注解:体系化翻译和注解在学术界尚属首次,具有较高的独创性。
                学术观点: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学术观点,如对真伪问题的重新审视。
                研究方法:采用了历史倒推法,结合现代出土的竹简帛书和相关文物的铭文,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研究。
                五、版权声明
                本作品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复制、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我们希望通过版权保护,确保我们的学术成果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六、众筹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众筹的方式,筹集出版资金,使这部作品得以正式出版并广泛传播。您的每一笔支持都将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
                七、支持与回报
                支持者名单:所有支持者的名字(众筹金额低于500元的)将被记录在书籍前列的致谢页。
                优先购书权:支持者将有机会以优惠价格购买首批出版的书籍。
                学术讨论机会:支持者将有机会参与后续的学术讨论和活动。
                书籍赠送:众筹金额高于500元的,将获得一本未来出版发行的书籍。
                编委会资格:众筹金额高于1000元的,可以进入编委会,参与书籍的最终审校和讨论。编委会成员有关兵法的优质学术内容和观点,如果通过主编、及副主编审核可以独立成章放入”评析“部分或者”旁搜遠紹“部分。
                策划机会:众筹金额高于5000元的,可以作为策划身份,参与书籍的宣传和推广策略制定。
                特别感谢:众筹金额特别高的个人或机构,将获得特别感谢,并在书籍的“赞助”页,显著位置展示其贡献,宣传其产品和服务。
                八、其他权益
                签名版书籍:所有支持者均有机会获得作者亲笔签名的书籍。
                学术资源分享:支持者将有机会获得相关学术资源的分享,包括孙武兵法其他的研究资料和论文。
                优先参与活动:支持者将被优先邀请参与由作者举办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
                个性化感谢:对于特别贡献的支持者,我们将提供个性化的感谢方式,如在书籍中特别致谢或在相关活动中特别介绍。


                IP属地:江苏26楼2024-07-19 17: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