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笑傲江湖后记中,金老说到宁中则的死时,提到了袁崇焕。大家应该都知道,金庸的第二本小说碧血剑的男主角袁承志就是袁崇焕的后人。袁崇焕是明末名将,当年被视为卖国贼千刀万剐时,京城百姓竞相唾骂,据说烂菜叶子,臭鸡蛋扔了他一身。
可笑的是,后来替他翻案的是他当年的敌人清政府,道出他当年被皇太极用反间计诬陷被枉杀的事情,但是至今也有人怀疑清政府为袁崇焕翻案的动机不纯,所谓反间计实为杜撰,真相到底如何,并无定论。
所以开始明白,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水落石出,也并不是所有的奸佞小人都不得善终,中国历史上被枉杀的忠臣良将,百年后得以正名的又能有几人?是非曲直、黑白善恶原也不是象我们理想的那样泾渭分明。成王败寇,史书也是人写的。
就象令狐冲,他原本坚持正邪不两立,但是后来见名门正派中也有尔虞我诈,邪教中也有重义守信之人,所有把正邪的观念也就看淡了。他这样的想法对吗?我认为错了。
正邪不在派别,而在人心。把他的想法如果放之今日,那么是不是当我们发现警*察队伍里也有害群之马,黑社会里也有讲义气的好汉,我们就可以正邪不分,心安理得的加入到黑社会组织呢? 很明显不能.所以正邪其实是一种观念,并不是几个人,或者某些群体可以代表的.
名门正派之所以能谓之为名门正派是因为这些组织的宗旨,也就是指导思想是以侠义为本的,也许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是岳不群式的伪君子理论,但是这个理论教育了令狐冲长大,不管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贯彻执行,它的目的是指导人向善的.
而以任盈盈、任我行为代表的魔教组织,它的宗旨就是非正义的,他们所秉承的是非观、善恶观、生命观和正教有着天壤之别,这样的恶是不可能因为所谓的义气之举而淡化的。书中也曾提到正邪为何不两立,是因为邪教奸杀虏略、无恶不作,所以正邪的不两立并不只是名头上的不两立,而令狐冲后来的观念可以说的是舍本求末,他在看淡派别名称上的分别之时,将正邪的本质也混淆了。
所以当他看到自己师母为鲍大楚等人所辱时,他初时非常愤怒,打算一会有了剑,定然找他们算账,可是在任盈盈的一番做作之后,他马上感于任盈盈所谓虚伪的舍身相救之情,又被鲍大楚等人假意的奉承顺从所蒙骗,把师母之辱早就忘到了一边,连责备都没有责备鲍大楚等人一声,反而对任盈盈所谓的岳不群害死宁中则的说法深信不疑。
我心目中的侠之大者,应该是忠肝义胆,侠骨柔肠,若是连正邪黑白都分不清楚,算的上什么侠士?我以为即使要隐也应该隐的清清楚楚,不能浑浑噩噩。但是金老说了,年纪越大,就会发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魅影陌客

希望这段话,对你有那么一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