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认为,意识是物质之间的一种反应,来源于大脑自动的复杂计算。当身体死亡后,血液、氧气和新陈代谢能量停止了,意识也就终结了。
近年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麻醉学和心理学系荣誉教授、意识研究中心负责人斯图亚特·哈梅罗夫和彭罗斯共同提出了一种新观点:编制-客观还原(Orchestrate Objective Reduction)理论,也称Orch-OR理论,认为意识是产生于量子水平的时空结构,其生理基础是神经元内部的“微管”结构。编制(orchestrate)即神经元突触输入端在微管中“精心编制”了量子计算,客观还原是说,意识起始于叠加态,由于意识的自我-坍塌(self-collapse)而使多重世界还原为一个确定的世界。相对于认为意识源于复杂计算的观点,量子意识是另一种候选理论。
时空全息与信息获取
美国乔普拉福利中心副主管、内分泌专家迪帕克·乔普拉曾在对哈梅洛夫的一次采访中问他:“大脑位于颅骨中,并没有跑到外面去体验外部的世界,它只是对内部条件,如pH值、电解液、激素、细胞膜离子交换和电脉冲等起反应。大脑是怎样看到外部世界的呢?”
“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哈梅罗夫说,“一些希腊哲学家认为,外部世界只是我们头脑中表现出来的,其实并不存在。笛卡尔也理所当然这么认为,他说能让他确认自己存在的唯一的东西,就是他的意识,‘我思故我在’。因此,我们也不能确切认定,外部世界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个样子。有人认为,世界是人们构想出来的,是一种幻觉;另一些人认为,它是一种精确的表现;还有一种混合观点,认知的世界确实有其外部存在,但加入了量子性质时,它就变得不确定了。”
比如人们在看一朵玫瑰,并不是真的看到了玫瑰,其实只是视网膜对光子的反应。哈梅罗夫解释说,很可能光子在它到达眼睛最后面的视紫质之前,就被转换成量子信息了。所以当光子进入眼睛经过视网膜时,量子信息被从中提取出来,以某种更直接的方式传达了玫瑰的基本特征或属性。这也正是意识体验的难题: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各种特征,如红色、疼痛、悲伤、遗憾、喜悦、幸福,所有这些感觉都是意识觉知。大部分人认为,视网膜就像一架照相机,把图像传到大脑计算机里的某个部位,但看图的是谁?
哈梅罗夫提出,玫瑰的基本属性,如红色、气味及其他特征,哲学家称之为“感受特征”(qualia)的,其实是在非常基本的时空层面上的特定波动。由于时空几何结构由虚空构成,是全息的,所以我们的视网膜和大脑能通过量子过程和玫瑰的本质属性连接,从而在头脑里获取这些信息。通过量子过程,我们得以体验到红色、香味及其他性质,也在意识中以各种形状、各种形式体验着爱、善良、真实等感受特征,在意识中把这些特质理解为是外部世界的。
“从传统唯物主义角度来看,感受特征是大脑中创造的,是经过神经元计算后呈现出来的性质。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神经元计算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处理的行为,而感受特征和意识虽然依附于神经元计算,但却并不一样。不同之处就在于与时空几何结构的量子连接。”哈梅罗夫说。
这也正是彭罗斯的观点。宇宙是由原子之间的虚空所构成,如果进入微观,在比原子小得多的多的尺度,随着事物变得越来越小,一切都变得光滑而丧失特征,到了比原子还小25个数量级的尺度,也就是所谓的普朗克尺度,存在着某种图案,或者说粗糙不平、几何结构、信息等。
在这种最基本的量子引力水平,普朗克尺度的结构造成了物理上不可再分的特征,就像质量、自旋和电荷那样。感受特征也是如此。哈梅罗夫和彭罗斯都认为,前意识或意识本身,或许正是嵌在这种普朗克尺度的几何结构中,正像质量、自旋和电荷构成了物质世界一样。换句话说,意识的本质特征就是它是深及宇宙的最基本尺度,并在各个尺度都保留着全部信息,所以大脑中的量子生物过程才能获得各种感受特征。
量子意识理论
哈梅罗夫认为,从本质上说,意识就是一种量子过程。比如在“看”的过程中,你能看到颜色、动作、形状——所有这些性质都属于一个目标。这些不同的属性在不同的脑区被处理,时间上也略有差异,但以某种方式被结合在一起成为对该目标的意识认知:一只鸟、一架飞机、一只风筝或无论什么东西。这不是一串特征,它们是同一件事物。伽马同步(gamma synchrony)与这种整合有关,但还不能完全解释它。如果意识是量子,那些不同的属性是结合的、纠缠在一个量子叠加系统中,然后在一个意识瞬间自行坍塌,将这些属性统一起来。
为了解释量子力学中所谓的测量问题,哥本哈根解释是几种可能之一。波函数表示某事物的一种量子态,即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叠加位置,多种状态或多个位置。在某个情况下,波函数坍塌了,所有的可能性变成了一种确定的真实。但这一解释把意识排除在了科学之外。另一种解释即多重世界解,实际也是量子叠加态能持续多久、达到多大的问题。按照多重世界的观点,如果你有一个同时存在两种可能性的量子系统,每种可能性都会发展演变成它自己的整个新宇宙。宇宙在最基本水平发生分裂,我们有无数个这种重叠宇宙。
彭罗斯的观点有点倾向于多重世界解。他认为分裂的宇宙并不稳定,由于一种客观临界值的限定,也会在特定时间还原,或自身坍塌为特定状态——这叫做客观还原(objective reduction),或称OR理论。而意识起始于叠加,一个非常简单的关于不确定原理的方程,E=h/t,确定了一次意识事件的波场。基于这个方程而发生了自身坍塌,当坍塌发生时,就产生了量子化的意识瞬间(conscious moment)。
意识瞬间是自身坍塌的结果,它们是不连续的,但发生速度非常快,给人一种连续的感觉,一般来说大约每秒钟40次。在哈梅罗夫和彭罗斯的模型中,意识瞬间与伽马射线同步脑电图是一致的。但不一定是40次。威斯康辛州戴维德森实验室曾研究过几位西藏僧人的禅修情况,发现他们的同步性(synchrony)不是40次,达到了每秒80~100次之间。所以他们在禅修状态中,意识瞬间比其他人更多,也比他们禅修前更多。这些意识瞬间,或者称为意识量子,很像电磁波谱里的光子。在电磁波谱中,你能发现高能、迅速、高频的光子,如紫外线;也能发现更慢、更长的波,如红外线。而意识事件也有一种频谱。
哈梅罗夫说,比如在禅修时,我们会转换到更高频率,这样意识瞬间更多,体验强度也会更高。就像从红光变为紫外光,意识的转变也类似于此。当意识发生时,外部世界慢慢在脑海中呈现出来。比如在汽车遇到事故突然急转弯时,人们会感觉外部世界变慢了,因为人的意识瞬间从每秒40次提升到了80次,相对于感知增强,外部世界就显得慢了。著名橄榄球运动员乔·纳马斯曾说,当他在比赛中处于巅峰状态时,好像每一件事情都慢了下来。有一次当他触地得分时,数千名观众在欢呼,而他看到每一件事都是慢动作,整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点声音。迈克尔·乔丹也说过,当他发挥良好时,会感觉对方运动员的动作变慢了。很可能他们把意识瞬间从每秒40次提升到了100次,所以外界慢下来,甚至几乎停止。
微连接意识与量子时空
哈梅罗夫与彭罗斯联合提出,意识是产生于量子尺度的时空结构,在普朗克尺度的时空结构中,可能有某种东西和宇宙信息相连接,而神经元内部的“微管”结构是它的生物终端。
哈梅罗夫说:“20世纪70年代,我在医学院的时候,最早对细胞分裂中的微管产生了兴趣。那时我才发现神经元中还有微管。而在那之前,电子显微镜的固定剂把微管给溶解了,使细胞内部看起来就像是水。但随后人们意识到,那里还有着森林般的结构。大约在那时,X射线晶体摄影术显示了微管的结构,是一种圆柱形的格子框架,差不多就像晶体那样。”
那时哈梅罗夫正在学计算机。所以在他看来,微管就像一种计算机开关网络,其中每个微管蛋白亚单位的状态就代表着某种类似比特的东西,如一个1或一个0。如果真是这样,就意味着细胞内部在进行着大量的信息处理。大部分人将大脑视为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是一个开关,一个1或0的比特。神经元之间的每个突触几毫秒变换一个比特。但如果看看每个神经元的内部,会看到速度更快、更加密集的微管信息处理器。在头脑中,微管处理信息的速度大约是每秒1027次。
“想一下草履虫,那些单细胞生物。它们游来游去,寻找食物和配偶,它们交配、学习,它们能从毛细管中迅速逃脱。而它们没有神经元,没有突触,它们做到这些全靠它们的微管。它们能做到这一点,一个神经元应该也能聪明地运用自身的微管。”哈梅罗夫说,“据我计算,在每个神经元的微管中,信息处理速度约为每秒1015次,这还只是大脑中一个神经元微管的信息处理能力。大脑的全部能力更强得多,达到每秒1027次。”
哈梅罗夫解释说,微管是细胞骨架的一部分,在细胞内部类似于骨骼的支架。它们的作用是在细胞有丝分裂时分离染色体,在神经发育中推进轴突、树突和突触向前生长,调整突触参与记忆活动。如果它们断裂,人们会得老年痴呆症。
微管是中空的圆柱,由单个的花生形状的蛋白质——微管蛋白构成。微管蛋白能自行组装成细胞的结构和外形。神经元中的微管最多。当一个神经元发育时,微管自行组装并沿一定的方向生长。就像印度人玩的绳索戏法,表演者向上扔出一根绳索,然后自己爬上去。微管差不多就是这样形成了细胞,然后最终形成突触。当细胞形成后,微管好像就能处理信息、组织行动了。
人工智能完全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前提的基础上,人脑就是一台计算机,与硅芯片制造的计算机并无差别,而意识和感受特征都是从复杂的计算中自然出现的性质。物质是与时空结构有关的东西,到了时空基本结构的层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物质的起源,是否也是意识的起源。
乔普拉认为,在东方智慧传统中,在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之前也有意识,那种意识就是前意识(proto-consciousness)。有一种底层的东西分裂成了主观和客观。还原主义科学就建立在这种主观
近年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麻醉学和心理学系荣誉教授、意识研究中心负责人斯图亚特·哈梅罗夫和彭罗斯共同提出了一种新观点:编制-客观还原(Orchestrate Objective Reduction)理论,也称Orch-OR理论,认为意识是产生于量子水平的时空结构,其生理基础是神经元内部的“微管”结构。编制(orchestrate)即神经元突触输入端在微管中“精心编制”了量子计算,客观还原是说,意识起始于叠加态,由于意识的自我-坍塌(self-collapse)而使多重世界还原为一个确定的世界。相对于认为意识源于复杂计算的观点,量子意识是另一种候选理论。
时空全息与信息获取
美国乔普拉福利中心副主管、内分泌专家迪帕克·乔普拉曾在对哈梅洛夫的一次采访中问他:“大脑位于颅骨中,并没有跑到外面去体验外部的世界,它只是对内部条件,如pH值、电解液、激素、细胞膜离子交换和电脉冲等起反应。大脑是怎样看到外部世界的呢?”
“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哈梅罗夫说,“一些希腊哲学家认为,外部世界只是我们头脑中表现出来的,其实并不存在。笛卡尔也理所当然这么认为,他说能让他确认自己存在的唯一的东西,就是他的意识,‘我思故我在’。因此,我们也不能确切认定,外部世界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个样子。有人认为,世界是人们构想出来的,是一种幻觉;另一些人认为,它是一种精确的表现;还有一种混合观点,认知的世界确实有其外部存在,但加入了量子性质时,它就变得不确定了。”
比如人们在看一朵玫瑰,并不是真的看到了玫瑰,其实只是视网膜对光子的反应。哈梅罗夫解释说,很可能光子在它到达眼睛最后面的视紫质之前,就被转换成量子信息了。所以当光子进入眼睛经过视网膜时,量子信息被从中提取出来,以某种更直接的方式传达了玫瑰的基本特征或属性。这也正是意识体验的难题: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各种特征,如红色、疼痛、悲伤、遗憾、喜悦、幸福,所有这些感觉都是意识觉知。大部分人认为,视网膜就像一架照相机,把图像传到大脑计算机里的某个部位,但看图的是谁?
哈梅罗夫提出,玫瑰的基本属性,如红色、气味及其他特征,哲学家称之为“感受特征”(qualia)的,其实是在非常基本的时空层面上的特定波动。由于时空几何结构由虚空构成,是全息的,所以我们的视网膜和大脑能通过量子过程和玫瑰的本质属性连接,从而在头脑里获取这些信息。通过量子过程,我们得以体验到红色、香味及其他性质,也在意识中以各种形状、各种形式体验着爱、善良、真实等感受特征,在意识中把这些特质理解为是外部世界的。
“从传统唯物主义角度来看,感受特征是大脑中创造的,是经过神经元计算后呈现出来的性质。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神经元计算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处理的行为,而感受特征和意识虽然依附于神经元计算,但却并不一样。不同之处就在于与时空几何结构的量子连接。”哈梅罗夫说。
这也正是彭罗斯的观点。宇宙是由原子之间的虚空所构成,如果进入微观,在比原子小得多的多的尺度,随着事物变得越来越小,一切都变得光滑而丧失特征,到了比原子还小25个数量级的尺度,也就是所谓的普朗克尺度,存在着某种图案,或者说粗糙不平、几何结构、信息等。
在这种最基本的量子引力水平,普朗克尺度的结构造成了物理上不可再分的特征,就像质量、自旋和电荷那样。感受特征也是如此。哈梅罗夫和彭罗斯都认为,前意识或意识本身,或许正是嵌在这种普朗克尺度的几何结构中,正像质量、自旋和电荷构成了物质世界一样。换句话说,意识的本质特征就是它是深及宇宙的最基本尺度,并在各个尺度都保留着全部信息,所以大脑中的量子生物过程才能获得各种感受特征。
量子意识理论
哈梅罗夫认为,从本质上说,意识就是一种量子过程。比如在“看”的过程中,你能看到颜色、动作、形状——所有这些性质都属于一个目标。这些不同的属性在不同的脑区被处理,时间上也略有差异,但以某种方式被结合在一起成为对该目标的意识认知:一只鸟、一架飞机、一只风筝或无论什么东西。这不是一串特征,它们是同一件事物。伽马同步(gamma synchrony)与这种整合有关,但还不能完全解释它。如果意识是量子,那些不同的属性是结合的、纠缠在一个量子叠加系统中,然后在一个意识瞬间自行坍塌,将这些属性统一起来。
为了解释量子力学中所谓的测量问题,哥本哈根解释是几种可能之一。波函数表示某事物的一种量子态,即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叠加位置,多种状态或多个位置。在某个情况下,波函数坍塌了,所有的可能性变成了一种确定的真实。但这一解释把意识排除在了科学之外。另一种解释即多重世界解,实际也是量子叠加态能持续多久、达到多大的问题。按照多重世界的观点,如果你有一个同时存在两种可能性的量子系统,每种可能性都会发展演变成它自己的整个新宇宙。宇宙在最基本水平发生分裂,我们有无数个这种重叠宇宙。
彭罗斯的观点有点倾向于多重世界解。他认为分裂的宇宙并不稳定,由于一种客观临界值的限定,也会在特定时间还原,或自身坍塌为特定状态——这叫做客观还原(objective reduction),或称OR理论。而意识起始于叠加,一个非常简单的关于不确定原理的方程,E=h/t,确定了一次意识事件的波场。基于这个方程而发生了自身坍塌,当坍塌发生时,就产生了量子化的意识瞬间(conscious moment)。
意识瞬间是自身坍塌的结果,它们是不连续的,但发生速度非常快,给人一种连续的感觉,一般来说大约每秒钟40次。在哈梅罗夫和彭罗斯的模型中,意识瞬间与伽马射线同步脑电图是一致的。但不一定是40次。威斯康辛州戴维德森实验室曾研究过几位西藏僧人的禅修情况,发现他们的同步性(synchrony)不是40次,达到了每秒80~100次之间。所以他们在禅修状态中,意识瞬间比其他人更多,也比他们禅修前更多。这些意识瞬间,或者称为意识量子,很像电磁波谱里的光子。在电磁波谱中,你能发现高能、迅速、高频的光子,如紫外线;也能发现更慢、更长的波,如红外线。而意识事件也有一种频谱。
哈梅罗夫说,比如在禅修时,我们会转换到更高频率,这样意识瞬间更多,体验强度也会更高。就像从红光变为紫外光,意识的转变也类似于此。当意识发生时,外部世界慢慢在脑海中呈现出来。比如在汽车遇到事故突然急转弯时,人们会感觉外部世界变慢了,因为人的意识瞬间从每秒40次提升到了80次,相对于感知增强,外部世界就显得慢了。著名橄榄球运动员乔·纳马斯曾说,当他在比赛中处于巅峰状态时,好像每一件事情都慢了下来。有一次当他触地得分时,数千名观众在欢呼,而他看到每一件事都是慢动作,整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点声音。迈克尔·乔丹也说过,当他发挥良好时,会感觉对方运动员的动作变慢了。很可能他们把意识瞬间从每秒40次提升到了100次,所以外界慢下来,甚至几乎停止。
微连接意识与量子时空
哈梅罗夫与彭罗斯联合提出,意识是产生于量子尺度的时空结构,在普朗克尺度的时空结构中,可能有某种东西和宇宙信息相连接,而神经元内部的“微管”结构是它的生物终端。
哈梅罗夫说:“20世纪70年代,我在医学院的时候,最早对细胞分裂中的微管产生了兴趣。那时我才发现神经元中还有微管。而在那之前,电子显微镜的固定剂把微管给溶解了,使细胞内部看起来就像是水。但随后人们意识到,那里还有着森林般的结构。大约在那时,X射线晶体摄影术显示了微管的结构,是一种圆柱形的格子框架,差不多就像晶体那样。”
那时哈梅罗夫正在学计算机。所以在他看来,微管就像一种计算机开关网络,其中每个微管蛋白亚单位的状态就代表着某种类似比特的东西,如一个1或一个0。如果真是这样,就意味着细胞内部在进行着大量的信息处理。大部分人将大脑视为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是一个开关,一个1或0的比特。神经元之间的每个突触几毫秒变换一个比特。但如果看看每个神经元的内部,会看到速度更快、更加密集的微管信息处理器。在头脑中,微管处理信息的速度大约是每秒1027次。
“想一下草履虫,那些单细胞生物。它们游来游去,寻找食物和配偶,它们交配、学习,它们能从毛细管中迅速逃脱。而它们没有神经元,没有突触,它们做到这些全靠它们的微管。它们能做到这一点,一个神经元应该也能聪明地运用自身的微管。”哈梅罗夫说,“据我计算,在每个神经元的微管中,信息处理速度约为每秒1015次,这还只是大脑中一个神经元微管的信息处理能力。大脑的全部能力更强得多,达到每秒1027次。”
哈梅罗夫解释说,微管是细胞骨架的一部分,在细胞内部类似于骨骼的支架。它们的作用是在细胞有丝分裂时分离染色体,在神经发育中推进轴突、树突和突触向前生长,调整突触参与记忆活动。如果它们断裂,人们会得老年痴呆症。
微管是中空的圆柱,由单个的花生形状的蛋白质——微管蛋白构成。微管蛋白能自行组装成细胞的结构和外形。神经元中的微管最多。当一个神经元发育时,微管自行组装并沿一定的方向生长。就像印度人玩的绳索戏法,表演者向上扔出一根绳索,然后自己爬上去。微管差不多就是这样形成了细胞,然后最终形成突触。当细胞形成后,微管好像就能处理信息、组织行动了。
人工智能完全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前提的基础上,人脑就是一台计算机,与硅芯片制造的计算机并无差别,而意识和感受特征都是从复杂的计算中自然出现的性质。物质是与时空结构有关的东西,到了时空基本结构的层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物质的起源,是否也是意识的起源。
乔普拉认为,在东方智慧传统中,在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之前也有意识,那种意识就是前意识(proto-consciousness)。有一种底层的东西分裂成了主观和客观。还原主义科学就建立在这种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