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吧 关注:4,190,901贴子:21,866,613

从莫斯科到哥本哈根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莫斯科到哥本哈根(一):引子

去年西欧,今年北欧,俺老人家这两年与欧洲有缘。明年呢?如有可能,到希腊和西班牙去一次,那就是南欧了,依着这个节奏,大后年再去中东欧,这样就基本上把欧洲囫囵吞枣地跑过一边。趁着这两年人民币还算值钱,得赶紧跑,以后就难说了。
6月4日至15日,13天,从莫斯科到哥本哈根,行程3000余公里,途经莫斯科、圣彼得堡、赫尔辛基、图尔库、斯德哥尔摩、奥斯陆、哥德堡、赫尔辛堡、赫尔辛格、哥本哈根、玛尔摩11个城市,计俄罗斯、芬兰、瑞典、挪威、丹麦5国。
去年西欧之行的地理主题是阿尔卑斯山脉,从阿山之北走到阿山之南;这次行程的地理主题无疑是波罗的海,除了一个莫斯科在内陆,其它经过的城市都在波罗的海的边上,在波罗的海的西北岸走了一个C字。
整理完照片,开始写游记,更加犯难了。欧洲的风貌大同小异,尤其是城市建筑基本上差不多,看了西欧,再看北欧,更加缺少了视觉冲击力,能够形容它们的词也不过这么几个:草原、森林、古典风格、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之类的,写了几十篇的《欧行记》,这些词都用了几十边了,如翻烂了的旧扑克,自己看看都腻心。咋办呢?得看点书,充充电,闲着也是闲着,16年下半年干脆系统性地看看欧洲史地方面的东西,有个千把万的字在肚子里打底,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会不一样。
所以,这篇游记可能会写得很慢,慢得有可能因为失去新鲜感而中断。今天为什么心急火燎地抛出这篇引子,就是想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就象我在《吴哥四日》中写的那样:“把它贴在博中,随时提醒我不要中断对吴哥的叙述。就象自己给自己写一张欠条,时常看看,防止赖账。”


IP属地:浙江1楼2018-05-08 09:01回复
    从莫斯科到哥本哈根 (二):莫斯科的一只蚂蚁

    6月4日18时许,抵达莫斯科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这是一座掩映在森林深处的城市,北京地貌的底色是灰黄的,而莫斯科的底色有两个:冬天是白色的,夏天是葱绿的。海一样的森林带,从喀琅施塔得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绵延于欧亚大平原的中北部,东西跨度上万公里,抵得上好几个北大西洋。在连续飞行的十来个小时中,你随便往窗外一望:森林,森林,还是森林。林涛如潮,无边无际。
    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建成于1980年,是为22届奥运会专门修建的,现在是莫斯科最主要的国际机场,极大部分国际航班在这个机场起降的。22届奥运会也许是办得最悲惨的一届奥运会,不是悲惨的唯一,也是悲惨的之一。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带头抵制这届奥运会,147个成员国,只到了80个,有60几个国家跟着美国抵制了这届奥运会。那情形就象你家办酒席请客,开了150桌酒席,客人只到了80桌,有70桌空着,样子好难看哟。一报还一报,1984年轮到美国落杉矶办奥运会,苏联人带着华约16个小兄弟,抵制了这届奥运会。但23届落杉矶奥运会共有140个代表团参加,19个成员国缺席,苏联的抵制没给美国造成多少难堪。美苏两国之间的“抵奥大战”,以美国完胜而告终。

    从机场出发,坐大巴到下榻的酒店,花了大概四十来分钟。这个酒店叫“一只蚂蚁大酒店”,其实叫伊斯梅洛夫(Izmailovo)大酒店,中国人把它读成“一只蚂蚁大酒店”,这样一下就记住了。中国人与这个酒店有缘,去莫斯科的中国人,大多住在这个酒店,为啥呢?原因是酒店的北边,紧挨着一个“一只蚂蚁市场”。这个“一只蚂蚁市场”、“一只蚂蚁大酒店”和东边的“一只蚂蚁公园”,都是俄罗斯富豪捷尔曼*伊斯梅洛夫的产业。“一只蚂蚁市场”是伊斯梅洛夫1991年建造的一个小商品城,义乌模式,做生意的也多是中国人,据说,鼎盛时有十万中国倒爷云集莫斯科。伊斯梅洛夫虽然牛,但碰到了普京普大爷也只能是“一只蚂蚁”,他站错了队,与普京的政敌,时任莫斯科市市长的卢日科夫是朋友。2009年,普京借故关闭了“一只蚂蚁市场”,断了伊斯梅洛夫的一大财源,算是对这个金融寡头的一次惩戒。躺着中枪的是在市场中经营的中国商人,落得个血本无归。
    这个“一只蚂蚁市场”是仿古建筑,造得象一座城堡,天空中挤满了各式各样的洋葱头式屋顶,第二天早上,我们就是在某一个洋葱头式屋顶下吃早餐的。“一只蚂蚁市场”现在已演变成一个跳蚤市场和工艺品市场,据说盛况不再,生意清淡,我们第一天晚上来得晚,第二天早上走得早,没看到市场开门经营时的情况。

    一只蚂蚁大酒店是80年的奥运村,五幢高层建筑象征着奥运旗帜上的五个环。这五幢大楼造得有点气派,三十几年过去了,仍旧不落后,大厅也较富丽堂皇,房间较大,但装饰明显陈旧,房间中配备的电视机是久违了的25英寸的显像管电视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床,极其狭窄,七、八十公分宽,窄得象一支带鱼。体操队的小姑娘睡起来到是绰绰有余,何况她们平衡性好,在平衡木上也照样能睡得安稳。大个子的篮球运动员睡在上面就惨了,譬如姚明——只是一个譬如,80年8月还没姚明呢,他还在妈妈的肚子里,要过一个多月才生出来,何况莫斯科奥运会中国队没参加,那时的中国,还蹈光养晦着,跟着美帝反苏修,抵制了这届奥运会,他的长度要远远超过床身,宽度估计比床也窄不了多少,这样的身体躺在这样的床上,有点怪诞。
    在这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有一件事印象深刻,第一次体验到了白夜。时近夏至,地处北纬60度,这里的太阳晚上10点下班,早上3点上班,日照时间长达十八、九个小时,黄昏的余晖与黎明的曙光相接,这里的黑夜就象你在车上打个盹,眼睛一睁就没了。
    狭窄的床、5个小时的时差和白夜,使这个“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成了不眠之夜。


    IP属地:浙江8楼2018-05-21 15:25
    回复
      从莫斯科到哥本哈根 (三):莫斯科红场(1)

      红场真的很红,西边的克里姆林宫是红的,北面的历史博物馆是红的,南面的圣瓦西里大教堂也是红的,100年前把世界闹得个天翻地覆,住在克里姆林宫里的布尔什维克更是红的。

      6月5日早上,在“一只蚂蚁市场”吃完早餐,前往红场。半来个小时后,大巴停了下来,一下车,就碰到了一位老熟人:伟大导师马克思的雕像伫立在广场上,神色严峻,目光犀利,注视着这个世界。如果这个雕像是活的,在这一百多年间,他老人家看着自己的理论如何在这块大地上,从“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如何被运用、发展和变形,如何在生与死、血与火、泪与汗、荒诞与恐怖、光荣与耻辱之间,演绎出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硕大的头颅一定会重新启动思维,那将又会产生怎样的思想闪电?

      顺着马克思犀利的目光望去,马路对面是俄罗斯国家大剧院,这是一座米黄色的古典建筑,乳白色的希腊伊奥尼亚式圆柱、三角状缓坡屋顶,均衡对称的建筑结构,明白无误地告诉你来自地中海的血统。大剧院始建于1776年,是俄罗斯最古老的歌剧院,且命运多乖,三次毁于火灾,一次被德国轰炸机击中,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856年重建后的模样。假如你有钱且有闲,在某一个晚上,走进大剧院,看一场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那就完美了,在俄罗斯国家大剧院看《天鹅湖》是绝配,就象在会稽山绍兴酒有限公司喝黄酒一样,具有原产地标志。

      沿着大剧院广场西缘向南走,再西折,百十米的路程,便到了红场的入口。入口的西侧是国家历史博物馆,建成于1881年,这座朱红色的红砖建筑,与国家大剧院相比,具有更多的俄罗斯风格,国家大剧院放在欧洲其他城市都中规中矩,十分合适,而国家历史博物馆这样的建筑只能出现在俄罗斯。据说里面收藏着很多宝贝,可惜我们无缘得见。

      历史博物馆北门的马涅什广场上,耸立着朱可夫的雕像,这位俄罗斯的战神,腰板笔挺地骑在战马上,胸前挂满了勋章,看上去象古代武士的甲胄。朱可夫元帅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和建立的功勋,仅次于斯大林,是当得起在这里为他塑像的。而且我以为,俄罗斯人之所以把朱可夫放在这里,还另有寓意的。俄罗斯需要这样的战神来守护克里姆林宫,守护红场、守护整个国家的。这样,红场入口处的朱可夫雕像就象我们大门上贴着的秦叔宝和尉迟公,起着门神的作用。
      欧洲人懒,起得晚,莫斯科红场要10点才开放,我们到时,入口处已挤满了人。开头我还以为红场是要收门票的,后来才搞明白,不要门票,是免费的,之所以要排队,是为了安检。安检的严格程度与上飞机差不多,随身行李都得过暗箱,矿泉水得喝一口让他们看。防恐反恐形势严峻呀!


      IP属地:浙江9楼2018-05-22 09:55
      收起回复
        莫斯科到哥本哈根 (四):莫斯科红场(2)

        进入红场,第一个感觉是大名鼎鼎的红场并不大,比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大不少,比巴黎的协和广场要小得多,更遑论与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相比。更要命的是,在这个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的广场上,中间地带还搭着一排临时摊位,而且在靠近古姆百货商场和圣瓦西里大教堂的东南角,又搭建着一个临时的舞台,舞台前面摆着十来排塑料坐椅,就象我们在街头巷陌时常能看到的,雪花啤酒或中国联通举办的产品推介晚会的格局一样。这种安排再加上川流不息的拥挤的人群,使红场显得局促凌乱,全无电视直播红场阅兵时的威势。所以,初入红场时,你的心理会产生一种落差,就象你拿着一张美女的写真照片去相亲,见了真人,虽然也不失端庄秀丽,但再也找不到相片上光彩照人的风采,一样。

        红场南端的圣瓦西里大教堂是个绝品。俄罗斯教堂的建筑样式大概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古典罗马式的,如同西方建筑艺术中的普通话,遍布于全欧洲;另两类是俄罗斯式建筑,就象俄语,为俄罗斯所特有,洋葱头式圆顶是它们共同的特点。不妨杜撰出两个名字来称呼这两类建筑,以便于形象化记忆:一曰“金顶白袍型”,一曰“彩色童话”型。金顶白袍型的教堂的洋葱头圆顶是金色的,墙体纯白,如东正教大牧首纯洁的白袍,其外形简洁,少雕琢,看上去庄严肃穆,挺有宗教感的;彩色童话型的教堂的造型充满童趣,如童话中的城堡,而且色彩艳丽,以红色为主基调,配之以大胆鲜明的各种颜色,它的洋葱头圆顶就象一粒粒彩色玻璃纸包裹的棒棒糖。

        圣瓦西里大教堂就这样如童话中的城堡一样耸立在红场的南端,这个形象衬之以蓝天白云,配之以合适的光线,用大广角,能拍出一张相当震撼的照片的,它与克里姆林宫的大钟楼一起,作为国家的形象,高频度地出现在俄罗斯的名片上。前面的一张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效果不好,再提供一张照片,网上搜的,赏心悦目多了,佩服呀!

        这座教堂是十六世纪五十年代伊凡四世为了纪念征服喀山汗国而建造的,前缀圣瓦西里是一个圣徒的名字。何谓圣徒?这是基督教为了表彰对宗教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基督徒给予的荣誉称号,就象西周时的封神榜,现在的英模、劳模、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一样。圣保罗、圣彼得、圣约翰、圣马可等等,都是基督教中的英模、劳模,圣女贞德就是最高级的三八红旗手。不过,圣瓦西里这个圣徒有点异类,又叫圣愚,专指那些平时疯疯颠颠,要紧关头却能作出重要贡献的人。这个圣瓦西里平日里常常赤身裸体地在街上闲逛,从群贤路走到鉴湖路,再从鉴湖路走到金柯桥大道,你若路上碰到他,得小心提防(美女们更加要小心),说不准他对你来一个小小的恶作习,捉弄你一下,其行为模式,与我们的济公和尚差不多。据说这个圣瓦西里在俄罗斯与蒙古人的战争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所以,伊凡四世为了表彰他,把这个座教堂命名为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就象我们的伟大LX亲笔题词:“向LF同志学习”一样。


        IP属地:浙江10楼2018-05-23 09:20
        回复
          从莫斯科到哥本哈根 (八):克里姆林宫(1)

          6月5日下午游览克里姆林宫。百度百科中说:"克里姆林宫......位于俄罗斯首都的最中心的博罗维茨基山岗上",山岗呐?山岗在哪里呀?我在红场和克里姆林宫都没感觉到山岗的存在,回来以后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这个所谓的博罗维茨基山岗,只不过是一个微微隆起的小土丘,相对高差不会超过10米吧?莫斯科地处欧洲平原中部,地势平缓,排水不畅,时常要发生内涝,所以,这个10来米的高差很重要,它能保证在极大部分的情况下不被水淹。1156年,苏兹达尔大公爵尤里·多尔哥鲁基之所以选址这里筑城堡,一方面是它南临莫斯科河,取水方便,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它地势高出十来米,不会被水淹。千年首府因为这点小小的高度被钉在了这里。
          想通了上面这一点,也就解决了另外一个疑问:克里姆林宫的形状为什么是三角形的?人们习惯于把建筑物造成方形或圆形,克里姆林宫的三角形有点怪诞,起初我还以为三角形也许对俄罗斯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符号,象图腾之类的,把建筑造成三角形或许为了获取某种魔力。其实不然,这个三角是依着博罗维茨基山岗的边缘而定的,是自然的产物,没什么神秘之处。

          俄罗斯的图腾不是三角形,在沙俄时期是双头鹰,在苏联时期是红五星。克里姆林宫城墙上的五座钟楼的顶尖,原来安放着双头鹰图案的沙俄的国徽,1937年时,为了纪念十月革命二十周年,都换成了红宝石做的巨型五角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苏联的黄金时代,成功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而当时的欧洲却从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迟迟不能恢复过来,越加显得“风景这边独好”。经济发达了,国力增强了,斯大林同志高兴了,决定大兴土木,建造地标性建筑,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至今为人称道的莫斯科地铁站、莫斯科大学等著名建筑,就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克里姆林宫上面闪闪发光的红五星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斯大林本来还打算在救世主大教堂的遗址上建一个苏维埃宫,高400米,超过美国的帝国大厦,建筑顶部的列宁铜像高78米,可以与巴西里约的耶稣像一争高下。这个宏大计划最后被二战给耽搁了,否则,Patriarchiy大桥西端的救世主大教堂就无法FB了。下面就是苏维埃宫的设计效果图:


          IP属地:浙江14楼2018-09-06 08:52
          回复
            从莫斯科到哥本哈根 (十三):喀山圣母大教堂

            中国多寺庙,欧洲多教堂,欧洲的教堂比中国的寺庙还要多得多,而且身处闹市,而不象中国的寺庙多在山林深处,只有修道院,才与中国的寺庙一样,往往选择在冷僻的深山野林之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欧洲的教堂之多,你可以从午时的钟声中去感受,这种听觉维度的感受更具有广袤性和渗透感。去年在因特来肯和琉森,正逢午时,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教堂一齐鸣钟,钟声此起彼伏、余音缭绕,持续了三、五分钟,气场之大,令人印象深刻,无法忘怀。宗教的力量竟有如此之大、之广,这不是我能所理解的,粗鄙如我辈,中实证主义的毒太深,善根未萌,无法体会超验的宗教情怀,悲哀呀!
            在莫斯科围绕着红场的巴掌一样大的地方,我们见着了6个教堂,在圣彼得堡,看教堂也是最主要的旅游内容,大半天时间里见了4个教堂。
            自圣彼得堡的莫斯科火车站(从这个火车站出发的列车的目的地是莫斯科,所以叫莫斯科火车站)沿涅瓦大街向西,不久,在涅瓦大街的南侧,我们见到了喀山圣母大教堂。俄罗斯有N个喀山圣母大教堂,以圣彼得堡喀山圣母大教堂最为宏伟。我们在车上远远地望去,但见一排科林斯式廊柱呈半圆型翼状伸展,象两条胳膊拥抱着广场。我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建筑物的祖宗,它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翻版,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全世界最豪华最精美的教堂,取法其上,得乎其中,所以圣彼得堡喀山圣母大教堂也是不错的。
            喀山圣母对于俄罗斯、对于东正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传说伊凡大帝在征服喀山蒙古汗国的战斗中,发现了一张喀山圣母像,把她带回了莫斯科,放在莫斯科喀山圣母大教堂中,后来,彼得迁都圣彼得堡,又把这张画像带到圣彼得堡,放在彼得堡喀山圣母大教堂中。这张圣母像十分灵验,帮着俄罗斯打败了蒙古人、波兰人,打败了拿破仑、希特勒。所以这个喀山圣母像是国宝,彼得堡喀山圣母大教堂之所以在众多的喀山圣母大教堂中地位显赫,是因为它保有了这张圣母像,不过,现在存放在彼得堡喀山圣母大教堂的喀山圣母像只是一个副本,古本放在哪里,众说纷纭,无法获知。
            这座教堂建成于1811年,在拿破仑战争的前一年,因此,俄罗斯人把它建成了卫国战争的纪念性建筑。指挥这次战争的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元帅的骨灰就安放在教堂内,广场上竖着他的雕像,教堂内存放着这次战争的战利品。
            综上所述,关于彼得堡喀山圣母大教堂有三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一是这座教堂与喀山圣母像的渊源关系,二是这座教堂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很像,三是这座教堂是抗击拿破仑的卫国战争的纪念性建筑。记住了这三点,作为一个游客,也就差不多了。


            IP属地:浙江20楼2018-09-21 08:26
            回复
              从莫斯科到哥本哈根 (十五):青铜骑士像(1)

              这就是青铜骑士像,是178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为纪念彼得大D建造的彼得一世骑马雕像。彼得大帝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关系有点像唐太宗与武则天的关系,都是前后相继、男女有别的雄主,共同打造了一个伟大的王朝。所不同的是武则天是唐太宗的儿媳,据说还临幸过她,两者有R体关系;而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彼得的外孙媳,叶卡捷琳娜二世生出来的时候,彼得大D老早已经死了,他们没见过面。
              青铜骑士像座东朝西,面向涅瓦河,上午十时的逆光,让我无法拍摄它的正面,只好拍一个马屁股,但也颇显威势。1833年普希金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青铜骑士》,由此这座雕像被约定俗成地被命名为“青铜骑士”。他的诗句也成为“青铜骑士”最好的文字说明,摘录几句如下,感受一下这座雕像和这篇诗歌的不凡气势:
              那里,在寥廓的海波之旁
              他站着,充满了伟大的思想,
              向远方凝视。在他前面
              河水广阔地奔流;独木船
              在波涛上摇荡,凄凉而孤单。
              ……
              而他想道: 我们就要从这里威胁瑞典。
              在这里就要建立起城堡,
              使傲慢的邻邦感到难堪。
              大自然在这里设好了窗口,
              我们打开它便通向欧洲。
              就在海边,我们要站稳脚步。
              ……
              就是这个人按照他的意志
              在海岸上建立了一个城
              看在幽暗里他是多么可怕
              他的额际飘浮着怎样的思想
              他掌握着怎样的力量
              那匹马燃烧着怎样的烈焰
              呵高傲的马你将奔向何方
              你的蹄子将往哪里飞扬
              呵你命运的有力的主宰
              不正是这样一手握着铁缰
              你勒住俄罗斯在悬崖上面
              使她扬起前蹄站在高岗
              在欧洲的城市里,骑马雕像司空见惯,稍大的广场中间,十之八九都站着一位DW公侯,但这些雕像多是一种应景的摆设,如同古时候大户人家门前的石狮,象青铜骑士那样的恰如其份而又意义重大的雕像是难得一见的。彼得大帝缔造了沙俄帝国,建立了圣彼得堡这座伟大的城市,在涅瓦河旁,为他竖立起这座神采飞扬的雕塑,是最恰当不过的,也只有他才配享这样的殊荣。
              彼得一世是个巨人、H人,也是一个奇人、趣人。X才D略、F功H绩的事情自然少不了,每一位伟大LX袖都有雄才大略、F功H绩的。让人更感兴趣的是他的独特的个性,几乎没有一位君王比他更刻苦勤勉、事必躬亲、自奉菲薄。他就象一架永动机,没有休息的时候,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搞建设,没有一刻消停,所以普希金说他是“H位上的劳工”。1697-1698年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他组织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出F英国、荷兰,这次访问与我们现在电视里看到的很不一样。电视中的各国政要坐着“空军一号”,去APEC,去G20,开开会,阅阅B,会会见,日程排得满满的,是够辛苦的;而彼得一世却混在代表团内当个小喽罗,每天到外国的车间里当车工、锻工、钳工,到外国的舰队中当水手爬桅杆。彼得一世的动手能力堪称一绝,肯定是所有帝王中最会干活的一位,石工、木工、泥水工样样都会,炮手、水手、军械修理师件件精通。孔子说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是因为孔圣人小时候家道破落,得干粗活挣饭吃,而彼得一世从小生在DW之家,不缺钱,他的“多能鄙事”,是主动学习的结果。2.04米魁伟的身躯,精力充沛,又天生心灵手巧,一学就会。战斗民族的伟大LX的动手能力大概都不差,现在的普京也很牛皮,能驾驶军机,有彼得的遗风,不过还是比不了彼得,如果彼得活在当下,他驾驶的战机估计会是米格33,而不是普京的su-27,说不定还会亲自开着库兹涅佐夫号周游全世界,彼得可是海军出身,开军舰最拿手,他自己给自己晋级为海军中将,可见在这方面的自信。


              IP属地:浙江30楼2018-09-26 09:39
              回复


                IP属地:浙江38楼2018-09-27 10:00
                回复
                  从莫斯科到哥本哈根 (十七):涅瓦河畔

                  重回伊萨可夫斯基大教堂停车场,上车后,穿过尼古拉耶夫桥,到达瓦西里岛。
                  在圣彼得堡最不能错过的是站在尼古拉耶夫桥和冬宫桥上看风景,入海口的涅瓦河波澜壮阔,河两边的建筑美仑美奂,比之巴黎的塞纳河,圣彼得堡的涅瓦河没有前者的繁华,但更为大气磅礴。两百年前,普希金站在涅瓦河畔,眼前的景致应该与我现在看到的已经差不多了,海军大楼桅杆状的塔尖,伊萨可夫斯基大教堂金色的圆顶,瓦西里岛岬角的灯塔,匀称整齐的宫殿和府邸,已让圣彼得堡成为俄罗斯最美丽的城市,把莫斯科比下去了,所以普希金不无刻薄地说:“而在这年轻的都城旁边/古老的莫斯科日趋暗淡/有如寡居的太后站在 /刚刚加冕的女皇前面。”

                  尼古拉耶夫桥是大涅瓦河离海口最后的一座大桥,大桥的西侧停泊着来自波罗的海的万吨巨轮,涅瓦河名气很大,流程其实很短,只有七十多公里,河上七座大桥都是开闭式的,白天合拢走汽车,晚上某一个时段开启,过轮船,大吨位的船只可直通东边的拉多加湖。一百年前,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就是从尼古拉耶夫桥西侧的江面上炮轰冬宫,打响了十月革命的第一炮。

                  从尼古拉耶夫桥头右拐,沿河而上,这条道叫滨河大学路,瓦西里岛聚集了众多的大学,研究所,博物馆,是个文教区,如北京的海淀,著名的圣彼得堡大学就在这里,所以这条道叫滨河大学路。在艺术院临河的门口下了车,前面是一溜宽达数十米的石阶,直通河面,石阶的两边各竖着一尊埃及的狮身人面像,这是一个宝贝,是古埃及阿门霍特布三世的法老面像,距今已有3500年的文物,是1832年埃及国王穆罕默德·阿里送给尼古拉一世的礼物。在这个历史时段中,穆罕默德·阿里送给法国一个方尖碑(就是协和广场上的那一个),送给俄国两尊狮身人面像,并不是他老人家为人慷慨,喜欢送礼,而是有政治目的的。当时埃及正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打着仗,穆罕默德·阿里把法国和俄国当作两个重要的统战对象,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所以才不惜血本,送出如此厚礼的。他有理由这样想的,因为俄土两家是世仇,而法国与英国闹着别扭,法国希望通过控制埃及,切断英国与其印度殖民地的联系。
                  拍拍照,瞭望瞭望江景,再上车,沿大学路,继续向东北方向行进,接下去的行程如下图,途经冬宫桥,古灯塔,再过小涅瓦河,到彼得格勒区,那里可隔江眺望彼得要塞,再七绕八弯地到滴血大教堂。

                  上面的路线是我事后复盘出来的,当时根本不知道哪儿是哪儿。这次带队的导游不给力,圣彼得堡的地导也不行,而且她们俩人之间好像有点不大对付,她们只图省力,少说一句是一句,少走一步是一步,很多要紧的景点就在你的眼前,你的附近,走两步就到了,却错失了,譬如海军部大楼,冬宫广场,彼得要塞,遗憾呀!这让我又一次怀念起去年西欧之行的凌伟华导游,他是变着法子地吊起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打破你旅途的倦怠,这个台湾人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IP属地:浙江49楼2018-09-28 09:07
                  回复
                    从莫斯科到哥本哈根 (十八):滴血大教堂

                    滴血大教堂的名字有点恐怖,让中国人想起雍正朝的血滴子,但外形很漂亮,是莫斯科红场上的瓦西里大教堂的翻版。圣彼得堡的建筑风格多为巴洛克式和新古典主义式的,像滴血大教堂这样的中世纪俄罗斯式的建筑是凤毛麟角。

                    这个位置是亚历山大二世丧身之地,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就是在这里遇刺身亡的。亚历山大三世为了纪念他的父亲,建立了这座大教堂,滴血大教堂只是它的俗称,它的正名叫基督复活大教堂,意思是把亚历山大二世的遇刺比作基督蒙难。

                    作秀有时也要害死人,俄罗斯沙皇有“人民之父”的情结,不时地要秀一把,以塑造自己的亲民形象。革命党人的第一个炸药包只炸伤了沙皇的卫兵,亚历山大二世为了亲民,亲自下车抢救伤员,第二个炸药包引爆了,炸断了他的双腿,导致不治而亡。伟大的彼得也死于一次亲民的作秀中,1723年初冬的一天,彼得大帝看见几个水兵被困在涅瓦河中的沙洲上,便跳下冰冷的水中,把他们救了上来。这个50多岁的老头以为自己还年轻,这点事不算啥,结果引发旧病,一命呜呼。尼古拉一世的作秀技术含量最低,其难度与现在的市长先生坐公交,节日期间到工地陪民工一起啃窝头相类。有一天他带着随从过尼古耶夫桥,迎面碰到一辆出殡的马车,一口薄皮棺材敛装着一位为沙皇为祖国终生服役的老兵,尼古拉一世命令随从让出大道,并亲自扶柩,把老兵送过了大桥。

                    亚历山大二世其实是一位不错的沙皇,属于改革派,解放农奴的法令就是他签发的。但是,形势比人强,沙俄帝国的鼎峰期已过,1826年十二月党人事件后,革命党开始出现,其中有一个“俄罗斯人民意志党",专搞暗杀,亚历山大二世遭遇过民意党的五次暗杀,最后一次终于得手。六年以后,一位名叫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的年仅21岁的民意党人谋划刺杀亚历山大三世,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反遭逮捕虐杀。他的弟弟大家都很熟悉,是老朋友,他就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


                    IP属地:浙江50楼2018-09-29 09:46
                    回复
                      从莫斯科到哥本哈根(十九):斯莫尼尔宫

                      离开滴血大教堂,前往斯莫尼尔宫。
                      斯莫尼尔宫离得较远,在圣彼得堡市区东北角,涅瓦河拐了一个60度的急弯,斯莫尼尔宫就处在这个60度的钝角上。

                      今天在研究斯莫尼尔宫(见上图),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其实我们根本没有看到斯莫尼尔宫,只看到了斯莫尼尔修道院,就像去参加一场结婚典礼,只见到了伴娘,没见到新娘一样。什么事儿呀?不得不再次问候一下两位导游小姐,她们的偷懒行为实在过份,有伤职业道德。斯莫尼尔宫就在修道院的南边,仅有一步之遥,从大巴上下来,先参观斯莫尼尔宫,再左拐,去看修道院,是很顺的安排,用不着多费周折,她们连这点力气都要省,太不尊重游客了,让人很生气哟。不过,斯莫尼尔修道院这个伴娘的颜值其实也很高,蓝白相间的色调,古典主义与拜占庭的杂揉风格,让这座建筑呈现出一种惊人的优雅。我们去的不巧,位于中间的主体建筑一斯莫尼尔大教堂正在修缮,外形用塑膜包裹着,象3枚红军的导弹,矗立在涅瓦河畔。

                      关于斯莫尼尔,有四个知识点应该记住:一是它最初是一座修道院,二是在叶卡捷琳娜时期改建成俄罗斯第一所女子贵族学校。三是在1917年10月到1918年3月,这里成为了十月革命指挥部的所在地,列宁同志就在斯莫尼尔宫中领导十月革命的(下图是苏联画家的油画《列宁在斯莫尼尔宫》)。四是现在它是圣彼得堡的市政厅。

                      推翻沙俄帝制的“二月革命”其实是一桩偶发事件,就象辛亥革命时的武昌起义,列宁那时还在瑞士流亡,得知革命爆发的消息,才坐着德国人提供的专列,心急火燎地赶到圣彼得堡。十月革命才是列宁同志精心策划的,通过十月革命,把政权从资产阶级政党的手中夺过来,再火拼掉社民党的右翼一孟什维克,建立起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同志,不妨去看看《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这两部前苏联的老电影,那样不费脑子,不过,看的时候要留个心眼,因为有不少情节都是斯大林同志修正过的,与实际发生的事实有出入,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电影版。


                      IP属地:浙江51楼2018-09-30 08:31
                      回复
                        从莫斯科到哥本哈根(二十二):彼得小屋

                        6月7日晨起,前往赫尔辛基,顺道参观了彼得小屋。
                        这幢位于彼得格勒区南端的工棚,离兔子岛上的彼得要塞很近,是当时要塞建设的指挥部。彼得大帝就在这里夜以继日地指挥工程建设的。不过凭他的性格,白天多半会在工地上垒石砌砖,挖沟清渠,他老人家喜欢亲力亲为,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双手长满了老茧,胼手胝足的,就象治水时的大禹。
                        彼得大帝严于律己,也苛于责人,在他手下当差估计不大好玩,会累死的。在他的眼中,每个人都是俄罗斯国家机器中的零件,都得为俄罗斯大国崛起的战略玩命地干。农奴制在彼得大帝时代更为固化和严苛,贵族的境遇也大大下降,必须为国家终身服役,成为沙皇另类的奴隶,而他沙皇本人,也是“皇位上的劳工”。在他的算法中,全俄不应该有一个吃闲饭的自由人。
                        我们现在看到的彼得小屋是一个套,真正的彼得小屋罩在里面,这种屋中套屋的保护方法也是动透了脑筋,难为他们想得出来。
                        岀圣彼得堡,向西北,一路上,除了森林,还是森林,绵延不竭,无穷无尽。白色的公路,象一条窄长的带鱼,在林海中游曵。


                        IP属地:浙江54楼2018-10-10 08:40
                        回复
                          从莫斯科到哥本哈根(二十三):俄芬边境

                          车行近两个小时,到了维堡的俄芬边境检查站。这条国界是1940年时划定的,40年之前这段国界还要向东南俄罗斯侧移动上百公里。维堡本来是芬兰的第二大城市,1940年时被苏联占领。
                          进出关的手续办了一个多小时,其实人流并不多,主要是欧洲人办事节奏太慢,很多时间在无谓的等待中耗掉了。先在俄罗斯一侧办出关,检查站的房子很破旧简易。重新上车,三五分钟后到达芬兰的检查站办进关,芬兰检查站的房子就好得多了,看样子俄罗斯与欧州相比,发展的差距不是一点点的。
                          圣彼得堡是一座建立于边境线上的都城,1918年的国境线在圣彼得堡北32公里处,在边境线芬兰侧布上几门重炮,就能把圣彼得堡打个稀巴烂。所以,斯大林同志很不爽,为了确保圣彼得堡的安全,向芬兰方面提出,以奥涅多湖西北地区的双倍土地,换取芬兰阿累利亚地区和芬兰湾中的几个小岛。芬兰人不答应,认为苏联人这个换地方案,象是用两元人民币换一美元,强卖强买,标准的强盗行径。苏联人也有苏联人的道理,他们以为自己已经很克制了,只是要求恢复到1721年以前的边界。1721年以后俄罗斯占有了芬兰东南部更多的领土,直至在1809年完全吞并了芬兰。问题就出在1809年,亚历山大一世皇恩浩荡,把这些地区重新划拨给芬兰。亚历山大的这个举动,在当时,相当于把一百元人民币从左口袋放到右口袋,却不料给后世惹出了麻烦。1918年芬兰独立,把1809年前俄占土地都带了过去。苏联吃了个哑巴亏,越想越不甘心,就想出了一个换地方案,想找补点回来。既有历史依据,又有现实需要,所以苏联人认为自己的要求理由充足,并不过分。何况也不是白要你的,而是以土易土,给足了你的面子,是你太不给我面子了。谈判不成,只能打仗,1939年11月末,苏芬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打了一百来天,以苏联惨胜而告终,把圣彼得堡以北的国界线,推进了150公里。小国芬兰却也虽败犹荣,让苏联付出了出乎预料的沉重代价,阻止了它的进一步侵略。
                          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几十年后,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这个克里米亚是俄罗斯从土耳其手中夺来的,两百年间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下了血本才搞到手的。1954年,为了纪念俄罗斯和乌克兰合并300周年,赫鲁晓夫脑袋一拍,把它从俄罗斯划到乌克兰。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左口袋和右口袋的问题,苏联解体后却成了一桩大麻烦。克里米亚是黑海舰队的总部所在地,是俄罗斯的命门,俄罗斯无法承受失去克里米亚的损失。所以2014年普京总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硬生生地吞并了克里米亚,世界形势随之大变,有重新回到冷战时期的可能。这事到现在还没完,不知会变成怎么样?
                          芬兰人也有芬兰梦,在芬兰梦中,大芬兰的领土应该包括整个芬兰半岛和环芬兰湾地区。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时的东部边界应该是芬兰人最大的梦想。它是有理由这样想的,因为这是芬兰人传统的分布区域,在曰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到来之前,芬兰人是这里的主体民族。
                          可惜芬兰人碰到了俄罗斯这样的强邻,这个梦想也就只能想想,永远也不会实现了。


                          IP属地:浙江55楼2018-10-11 15:01
                          回复
                            从莫斯科到哥本哈根(二十六):赫尔辛基的三座教堂(1)

                            7日的阳光很给力,午后六时的赫尔辛基港口灿烂得一塌糊涂,令人眩目!碧空中云卷云舒,群鸥飞翔,波罗的海的海水碧绿如湖水,不象一般近海的海面那样幽暗混浊,要到离岸数公里甚至十数公里,才能摆脱河流泥沙污物的纠缠,显出海之蓝来。浅色调的赫尔辛基就这样静静地躺在蓝天碧海之间,明净无比。

                            最引人注目的地标还是教堂,红白两座,白色的是赫尔辛基大教堂,红色的是乌斯彭斯基大教堂。

                            白教堂位于议会广场之上,相当于处在我们的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应该是芬兰的第一教堂,地位很重要哟。这座教堂的建筑风格属古典式的,5个绿色的圆顶是拜占廷式的,三角楣饰和白色廊柱则来自古希腊的风格。外形沉稳大气,清新明丽,很不错的。

                            红教堂耸立在港口的一个小半岛的山丘上,俄式风格,类似于莫斯科红场上的历史博物馆,有趣的是它的洋葱头式的小圆顶,巳经如盲肠一样,退化得只剩下一点意思,象满清达官顶戴上的红顶子。

                            圆型屋顶,自古罗马万神殿始,在拜占庭发扬广大,夸张变形,已文胜于质,传至俄罗斯,蜕变为纯粹的装饰样式,到了乌斯彭斯基大教堂,几近消形匿迹。这种建筑样式就这样走完了它的发展过程。

                            第二天(8日)上午参观的岩石教堂十分另类,现代风格,超级前卫。虽建成于1969年,但看上去仍旧很新潮,一些现在还流行着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因素,都能在这个教堂中找到它的影子。正儿八经地说话实在太累,也讲不清楚,无趣又无益,还是打比喻吧,创建快捷方式,效果会更好。关于这个岩石教堂,你只要记住两个关键词就够了:飞碟和坟墓。空中鸟瞰象飞碟,地面近观如坟墓。只有走进去,才知道是一座教堂。

                            教堂圆形的穹顶设计得十分新颖巧妙,中间紫铜的圆盘由100条放射状梁柱支撑着,“上帝之光”透过梁柱间的透明玻璃倾泻下来,变幻阴晴。坐在教堂的长椅上仰望穹顶,你会进一步坐实“飞碟”的印象,它正冉冉地上升,载着你,去接近上帝,设计者的寓意大概就有这个意思吧?岩壁凹凸不平,保持着开凿时的状态,顶部的墙体是用炸碎的岩石堆砌而成,松散、杂乱,好像随时可能掉下来......,这是一种刻意经营的自然,现在已经有点用滥了,成为一种拙劣的恶趣,但用在这里,却恰到好处。岩石天生就在那里,借势发挥,乃自然之理,并不为过。

                            一如所有新教教堂那样,岩石教堂的内饰至简近无。祭坛上只有一个小小的十字架,其右侧壁挂着巨型的管风琴,应该是最为瞩目的装饰,风琴管的长线条与支撑圆盘的梁柱,似有呼应之势。但它不仅仅是装饰,管风琴更主要是作为一架乐器而存在的,实用和装饰混然一体,设计的巧思就在这里吧?


                            IP属地:浙江60楼2018-10-16 08:47
                            回复
                              从莫斯科到哥本哈根(二十七):赫尔辛基的三座教堂(2)

                              赫尔辛基大教堂和岩石大教堂是新教路德宗的教堂,马丁路德是德国人,所以大部分日尔曼人都信路德宗,而且越往北靠,信路德宗的日尔曼人越多。芬兰人虽然不是日尔曼民族,但历史上一直被瑞典人罩着,所以跟着瑞典人,也信了新教路德宗。乌斯佩斯基大教堂在芬兰却是个异类,属于东正教的教堂,是俄据芬兰时期的产物。
                              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分裂成三大教派: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罗马帝国的分治分裂,导致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化,宗教改革时期又从天主教中分化出新教。这样在欧洲大陆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教派区域,约略可以用下面的图表表达:

                              上述表格的分类很粗略,三大教区接壤之处往往形成犬牙交错之势,譬如德国南部(主要是巴伐利亚地区)和奥地利,虽是日尔曼人的主体,但信的却是天主教,因为那里离意大利近,拉丁化倾向较严重。而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虽然是斯拉夫人,但姓的却是天主教,而冷战时又属华约阵营。前苏联的西部边境线,如果剔除波罗的海三国,与东正教和天主教、新教的分界,较为一致。在北欧,俄芬边界就是东正教与新教的分界线,尽管俄罗斯占领了芬兰110年,但这个教区划分基本没发生什么变化,东正教向西部的渗透没有取得较大的进展,所以赫尔辛基的乌斯佩斯基大教堂,成为了最西部的一个东正教教堂,如一座孤岛,耸立在新教路德宗的汪洋大海之中。

                              地缘、民族、宗教是形成世界格局的三个结构性的因子,历史的演变往往逃不脱这些因子规定的范畴。历史当事人身在其中,不识庐山面目,无法意识到这一点,还以为自己真的为什么思想、什么主义和什么伟大事业而奋斗,其实,到头来都是为这些基本结构背书。
                              我们局外人看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的教堂,往往眼花缭乱,分不清楚,它们的区别是够复杂的,俺研究了很长时间,也半懂不懂。现在就让我半懂不懂地给你们说说,还是用我独创的快捷方式,包你看过一遍就能记住。三者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三点:

                              一、有椅没椅。天主教和新教的教堂都摆放着长椅,东正教教堂没长椅,他们是站着祈祷的,看上去更加虔诚。
                              二、有像没像。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教堂中都有宗教题材的画像,天主教教堂中挂的是油画,东正教教堂中挂的是中世纪艺术特色的圣像画,铺天盖地的圣像画是东正教教堂装饰的最大特色。新教教堂中禁绝任何画,这个教派对偶像崇拜最不宽容。
                              三、有雕塑没雕塑。其实基督教基本教义是禁止偶像崇拜的,三个教派之间的区别在于对此宽容程度的不同。新教最激进,拒绝一切偶像,画都不让挂,更不用说雕塑了;东正教以为用圣像画这种平面艺术来表达宗教内容,具有抽象性,是可以的,但雕塑绝对不行,太具象了,尤其是西方艺术家往往都有裸体癖,生殖器都会纤毫毕露地雕出来,太恶心了,亵渎神灵呀!所以教堂内禁止安放雕塑;天主教最宽容,它的教堂内不仅能挂画,还能放雕塑,而且以雕塑为主,绘画为副。天主教历史悠久,在传教的过程中,不免要向世俗妥协,采取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且发现,精美的艺术形式能增进教会和教皇的威仪,弘扬教诣,所以在中世纪,教会几乎成了艺术唯一的守护者。文艺复兴时,教皇是艺术家们最大的赞助商,现存的每一所伟大的天主教教堂,都是文艺复兴的艺术宝库。
                              乌斯佩斯基大教堂就这样面向波罗的海,作为一种东正教西传的欲望表达,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站立在赫尔辛基港口的小山丘上。


                              IP属地:浙江61楼2018-10-17 09: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