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15日漏签0天
窑街吧 关注:5,111贴子:90,019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3回复贴,共1页
<<返回窑街吧
>0< 加载中...

我的窑街-看图忆往昔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白兰度ww
  • 小有美名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有个吧友说的很好,
窑街吧,还是以往的街,但是外地的吧。
只有身处外地的人才会对这个地方有着深深的怀念和眷恋。
每逢佳节倍思亲,
让我们在这个假日,
再看看老照片,
回忆一下往昔。


  • 白兰度ww
  • 小有美名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窑街的黑金子--煤炭
十八岁之前,绝对不会想到有一天看到炭会那么亲切
这张图是我的手机屏保,大概前年拍的
去南区买菜,刚好看到一车炭
一种久违的感觉,当时甚至想拿一块回去
说真的,有十几年没碰过了
小时候架火,生炉子,砸炭,揽炭,筛煤渣
被这黑东西弄得手就没有干净过
小学在回小上的
那时候每个班生炉子,阳面教室一个,阴面两个
同学们轮流值日生火,我是最怕这个的
因为生不着啊
尽管奶奶教了我怎样点火,怎样用小柴引大柴
可自己做起来特别费劲
后来是班里调皮的男生帮忙弄好的
才知道可以用牛毛毡这种好东西引火
也有同样生不着火的同学
但他们可聪明了,带家长来帮忙
原来还可以这样操作
现在的小孩肯定不能这么玩火了
个个都精贵的很
我们那时候多皮实啊
自己生的炉子自己还要照顾一天
随时要加炭,透火,倒灰
必要时还得埋火
那时候没有如今品种繁多的饮料
冬天最好的热饮就是炉子上烘着的茶
大瓷缸子,泡些茯茶,放点冰糖,美味!
也有同学拿来家里珍藏的茉莉花
泡开,一屋子清香
我家也有一罐,我总打开盖子闻味儿
不爱喝,苦


2025-05-15 09:37:17
广告
  • 白兰度ww
  • 小有美名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过冬必备--炉子
南方的冬天屋里比屋外冷
每到这时就特别怀念家里的炉子
取暖,做饭,烤馍馍,烧水
寒冷的日常生活就离不开这个铁家具
他的配件有火钳,铁铲和簸箕
当然火钳还能随手拿来调教熊孩子
火钳有好几种
有像剪刀一样夹炭比较方便的
有两根铁棍儿一头栓起来像筷子一样的
还有就是图中挂在把手上的这种单棍儿
火筷子最难用,得有高超的技巧,手法和力度
我一直没学会
家里放炉子是比较简陋的
能放上烤箱那就上档次了
烤箱可以烙锅盔,烤馍馍
有时候放个馍馍进去,忘拿出来
等想起来的时候就成了黑炭
新炉子使用前要盘一下
(大概是为好烧火,这个我不太懂,请大家指正)
用黏土,加入头发和成泥镘在炉膛里
小时候看得目瞪口呆
原来头发还有这功能
盘炉子是个技术活,得请师傅
那时候家里请过好些这样的“师傅”
杀猪的,宰鸡的,做材的,看坟的。。。


  • 白兰度ww
  • 小有美名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兰州的名片--牛肉面
其实现在吃个牛肉面简直太随意了
下个馆子算个事吗
可在小时候,太太太奢侈了,根本都不敢想
吃一碗,能回味好几天
甚至吃过几次都有数呢
那时候我爸工作忙,中午不回家吃饭,就要一碗牛肉面
他说,都吃腻了
我无比羡慕又不可思议
这还能吃腻了,我都吃不着啊
那时候好像没有出门吃饭的习惯
饭馆都是给那些没空做饭的人和来往的过客预备的
有一回和一群同学下馆子
他们要炒面条,要了一碗汤
我要牛肉面,也想要一碗汤
被他们笑死了
谁家牛肉面还配一碗汤啊
呵呵呵呵
八十年代
窑街牛肉面馆名声最响的
大概就是马成龙吧
至少在上窑地区是吧
下图中破破的房子那里
他的饭馆位置非常好
在来往货车的停靠路段
北面有汽车站,有停车场,有修理铺,好像还有个旅社
所以生意很红火
据说他赚了好多钱,盖了大房子
小时候还见过他在马路上骑一头大马,很惊讶
虽然是三十年前
但骑马上街还是很少见
后来,他好像败落了
饭馆也易了主
没了往日的辉煌
神马都是浮云啊



  • 白兰度ww
  • 小有美名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獐儿沟
以后的孩子们大概不会知道獐儿沟这个地方了
现在已经成了生态区,绿化区
过往,这里住着上千户人家
还有一个煤矿--獐儿沟煤矿
图中的桥拆于2013年
啥时候建的就不知道了
打记事起他就存在
曾经有个女的
跟丈夫闹吵架,一气之下跳了桥
人们跑去告诉那男的,他还不信
这样的悲剧听着有些骇然
以前马路旁种着一种树(大概是槭树)
到秋天会落下像蝉翼一样的种子,薄薄的
我们就捡来从桥上往下扔
看一片一片打着转飘落下去
可开心了
桥下是火车道
每每听到火车的呜呜声
就跑去桥栏杆处站好
等火车通过时
冒出的大量白烟把自己笼罩
喜不自禁
小时候的快乐就是那么简单
没有手机,没有网游
一根冰棍棒都玩出花来
图中的楼房是獐矿职工宿舍
大概九十年代初建的
也算那时候的一道风景
一楼是门面房,有食堂,商店
食堂的包子挺好吃,一斤六十个,能盛一脸盆
整个一楼到路面有好几级台阶环绕
旷工们空闲的时候
就列队蹲在台阶上
像电线上的麻雀
看人来人往


  • 白兰度ww
  • 小有美名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窑街汽车站
其实在上窑有好些老建筑,老厂子
后大路还有个电镀厂
可能都是六七十年代建的
慢慢消亡了
他们的历史只能听家人口述
这个车站大概使用到了八十年代中
还有候车室
有一回姑姑回来探亲
走的时候就在这里做的车
赶大早上的一班
奶奶把睡梦中的我拖起来
一家人到车站送行
奶奶让我挥手说再见
我觉得特别别扭
很矜持的没有挥手
也没说再见
现在小孩说“谢谢“”再见”
已经很普通了
可那时讲礼貌
却讲不出礼貌用词
这应该是种土著文化吧
因为即使到现在
我也依然跟亲友说不出“谢谢“和”再见”


  • 白兰度ww
  • 小有美名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大商店
为何叫大商店
可能因为当时规模大,独一份吧
但我对他印象不好
营业员态度太差了
对人爱答不理的
左边这个门进去
左手边是卖布的
右手边是卖散装饼干的
斜对面是卖玩具的
和奶奶一起逛
她要往左走
我要往右走
每次都被她拽着
很不情愿
有一次看上个玩具
哭着闹着要
最后如愿了
可现在想不起来那时要的是啥
说起玩具
我曾有个小橡皮娃娃
那种空心,捏了可以响的
巴掌大,是个妈妈抱宝宝的造型
妈妈头上有个凸出来的圆圆的发髻
我弟调皮,把那个发髻咬掉了
还把手指头套在破洞里转着玩
给我伤心坏了
商店里东北角是卖文具的
是我最喜欢最常去的地方
有段时间流行用碳素笔
能写出细细的字
我也想有,可不敢跟家人要
自己攒钱攒了好几个礼拜
最后捏着一把毛毛钱换回一支笔
满满的开心


  • 白兰度ww
  • 小有美名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大沙沟
顺着这条路走就是大沙沟
经常走动
因为有亲友住在这里
他家巷子口有棵老树
是我认路的标识
巷子对面有家人
他家的孩子身体残疾,不能走路
屁股坐在地上手撑着,蹭着走
但某一天被传某活佛转世
轰动了一阵
这个事我只有一点点记忆
都是小时候听的只字片语
描述如有偏差错误或冒犯
请见谅
大沙沟有我家一小片地
那时候地里种水萝卜
地里要铺上一层沙子,可以保温,不流失水分
妈带着我和弟弟到河滩拉沙子
没有估量沙子的重量
装了平平一架子车
根本拉不动啊
又卸了好几次,试了好几次
才吭哧吭哧拉回去
妈说,水萝卜在长大的过程中
摸摸他的脸,能咧开嘴笑呢
水萝卜有两种
红皮的和白皮的
红皮的夏天凉拌
放点芫荽,倒点香油
可美味了
白皮的做面片子
有种特殊的清香
大沙沟还有家我时常去的小卖部
如今回想起来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舍近求远
那时去小卖部可不是买什么零食
是为大人跑腿
经常的任务是打醋打酱油
没上小学就已经能为家里效劳了
握着瓶子,捏着钱,蹦跶着去
站在铺子里还没有柜台高
惦着脚把瓶子放上去
告诉人要醋一斤或半斤
特别喜欢人家倒醋用的提子和漏子
每次都目不转睛的看
希望倒的慢一点,再慢一点
一斤醋大概8分钱
给一毛,找两分
捏着两分钱,握着瓶子
小心翼翼走回家
那时候酱油醋都是散装的
小卖部里充满了酱香味和醋香味
这是定格在童年记忆里挥之不去的味道
大沙沟再往上走是红山沟
有棵很古老的核桃树
有一年大雷雨,被雷劈裂了
很让人惋惜
因为--
桃三年,杏四年
想吃核桃十八年啊


2025-05-15 09:31:17
广告
  • 白兰度ww
  • 小有美名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路
这是通往獐矿的路
也是回家的必经之路
我家靠近路边
每每有拉煤的大货车轰轰的驶过
家里的门窗玻璃就震得哗啦啦响
久而久之,对微小的震动就麻木了
同样麻木的还有采煤炸山的炮声
有一次早上地震
妈被震醒,紧张的甚至没穿鞋来敲我房门
我则一脸蒙圈
真地震了?不是拉煤车?
外出上学的时候
有点啥动静
同学们都特警惕
我则泰然自若
矿区长大的人,最不怕的就是各种声响
这条路坡度有点大
又有个小转弯
货车若不加小心
行人再不注意安全
很容易出事故
都是惨痛的教训啊


  • 白兰度ww
  • 小有美名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獐矿办公楼
獐矿办公院,大门正对的是个小池子
里面有座小假山
夏天喷水,冬天干
社火队的高跷都靠在假山上休息
东南角是个篮球场
举办过几次篮球赛
每年各地的社火队在这里表演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
有一年听说马军的社火要来
人们早早的守在院里院外
几乎是两三个小时后
才见大队人马敲锣打鼓
被人们簇拥着进场
一时间小小的篮球场被围得水泄不通
我被挤在台阶最高处的最外围
所以根本听不清最精彩的花儿演唱
唱的是啥
大家被诙谐的歌词逗得哈哈大笑
我也呵呵呵的附和着
这种热闹欢腾,大家同乐的场面很让人难忘
后来的獐矿办公楼成了窑街街道办事处
里面的工作人员冷若冰霜
我结婚的时候办相关证件
遭受各种刁难
各种不人性化
这也是小地方落后的一个体现
政府基层办事人员没有服务意识
拿根鸡毛当令箭
委屈老百姓
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
就是很多东西只能成为回忆
所以
办公楼没了
小水池没了
只有一个纪念牌
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有什么




  • 白兰度ww
  • 小有美名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玉真观
小时候不知道庙的名字叫玉真观
就知道是庙,供着菩萨
奶奶们叫“pisa“”langrenjia”
可能是发音上的一种地方化
每到庙会的时候
奶奶就带着我来庙里上香
庙里有庙官,帮忙的人
会给上香的人出一碗烩菜
还会扯一小溜子红被面
奶奶通常把这小布条栓在我的衣服扣眼上
几年前翻看老照片
发现我脖子上居然有根项链
我问妈,我戴过项链自己咋没印象呢
妈呵呵的说
那时庙里扯的布条,你奶给你栓脖子上了!
微信上看过一篇文章
挺详细的讲了庙里供奉的菩萨是什么娘娘
还有娘家人在什么什么地方
很多都忘记了
但能记得并相信的是
菩萨保佑着四方平安
在一次庙会上
小小的我在院子里四处观望
围观人们占卜看卦
一个半边脸都是紫色胎记的女孩
梳着“不等式“发型
刻意用头发遮着半边脸
举止犹豫,神情复杂的来到卦摊前
小声的问婚事
都不敢抬眼,低着头
打卦的是个微胖的老太太
扔了几下占具
眼神坚定的说
放心,能成
姑娘紧张的脸立刻舒缓了
微笑着说谢谢
塞了五毛钱给老太太,转身离去
能看出来她浑身的轻松
走路直挺了
步子稳健了
这就是神灵的力量?
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敬畏


  • 白兰度ww
  • 小有美名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报刊亭
这家报刊亭陪伴了我整个学生生涯
买了无数本杂志,报纸
从儿童文学到读者
从电视报到球报
基本上一出刊
就得赶着去,否则就没了
曾因为去晚,错过了一期《读者》
遗憾好久
后来买了合订本才聊以慰藉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
图文可以随时下载的年代
这样的实体刊物亭还能存活多久呢
至少2017他还在


  • 白兰度ww
  • 小有美名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黑板报
上学的时候
我不是个优等生
很少参与办黑板报
跟黑板报也没有相关的故事
拍这张照片是因为
在这个年代,在马路边,还能看到手写的板报
而且字还很漂亮
挺稀奇的
说到写字
想起小时候有个同学
他握笔的姿势跟我们都不一样
拇指压住食指
铅笔与纸垂直
写字像垛花
写出来的都是点点字
老师费了好大劲帮忙纠正
以前还写字,练书法
手机电脑一来
别说写字
连笔都不会握了


  • 白兰度ww
  • 小有美名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课外活动
小时候的课外活动主要是
上街打扫卫生,春秋游和游街
除了春游,秋游
其他两项,以现在的观念
我是不大理解啥要小学生做
也算社会实践?
上街劳动
有时候是老师带队
到什么大院儿啊,什么公司啊
或者就在马路上直接开干
一支小分队,或者一个班
有人扫地,有人洒水,有人擦栏杆
干得不亦乐乎
有时候老师布置任务
我们自己在星期天找单位
给人家打扫卫生
有一回就是去的獐儿沟办公楼
扫了半天院子
大人们乐呵呵的看着一群小孩纸忙乎
还没有偷懒的
youjie或者youxing?
好像连个词都不合适
都挺敏感的
就是以班为单位,列队出去
边走边喊口号,做宣传吧
宣传啥内容
现在一个也想不起来
但这样的形式现在想想挺搞笑的
行进路线我倒是记得
从回小后门出去
走到大十字绕上去
经过二门市部回来
有时候走的远一点
走过大市场
从大沙沟那条路回来
现在的孩子会觉得不可思议吧
这是干啥呢
做一项自己都不明白的活动
春游秋游可能是大家最喜欢的活动了
没有太多拘束
以班为单位尽管玩
但头疼的是回去得写作文
春游一般去河滩
第一次去是二年级
老师说明天春游
大家带点吃的
我一点也没明白是干嘛
完全不知道是出去玩
回家说旅游
好像不是这个词啊
自己也疑惑
第二天依旧背了一书包书到学校
爷爷给买了两根油条装着
到校才看到同学们都带着各种零食呢
还有课外画书
高年级的同学有背着锅的,拿着菜的
才后知后觉,原来是这样!
好在跟我一样蒙圈的大有人在
也就不尴尬了
秋游一般到山上放风筝
也许我记错了
不是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吗
总之放风筝这回事是有的
老师说每人做个风筝
我回家让妈给做的
蝴蝶形状,骨架外正反糊了两层挂历纸
还画了画,涂了色,开开心心的拿去了
结果,结果
头太重,压根没飞起来
一个劲往下栽
翅膀也划破了,触角也折断了
可惜了美丽的造型
而那些十字骨架+牛皮纸+长尾巴的风筝
飞得个顶个高
这就叫不看外貌看实力吧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3回复贴,共1页
<<返回窑街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