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觉寺,初名“大觉庵”又名“一花堂”,位于珠江的发源地今曲靖市沾益县城北约3公里左右之处,居山临水,清幽秀丽。在历史上,便被列为沾益八大景之一,有“大觉栖云”的美称。寺院门前所流淌的黑河水,即为珠江流域的第一弯;寺院东侧山下,环绕着古秦时期所修的五尺道;寺院后山约3-4公里左右处,则为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时,途经此处将士所误饮的“哑泉”,诸葛亮为免后人受其贻害,曾亲笔提书“毒水”,并刻石碑立于水旁;寺院西侧约2公里左右处,为天生坝水库。
该寺历史悠久,相传始建于宋神宗九年(公元1076年)。另一种说法,则为明代开国名将沐英镇守云南之时,所捐资开山建寺的。但据现有碑文记载,则为明神宗十九年(公元1582年),此后多有兴废。本寺在清康熙至乾隆时期,最为兴盛。先后有高僧烁吼、大朗两位禅师驻锡本寺,使本寺得以中兴。此后更有其嗣法门人普泽、流悦等将本寺发扬光大。致使当时殿堂辉煌,田产丰厚,住众过百。特别是烁吼禅师所著的《一花百问》一书,使得本寺更享有“一花堂”的美誉。由是可见,本寺在当时的影响是何其深远。但是时世沧桑,古寺几经兴废。前任住持果园老和尚,见古寺颓废,不顾九十多岁的高龄多方奔走,致使古寺于1994得以正式开放为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更在当地善信的多方支持下,天王殿、大雄宝殿及左右配殿得以先后兴建完成,当时占地约九亩左右,使得大觉寺初具规模,重现于世。
该寺历史悠久,相传始建于宋神宗九年(公元1076年)。另一种说法,则为明代开国名将沐英镇守云南之时,所捐资开山建寺的。但据现有碑文记载,则为明神宗十九年(公元1582年),此后多有兴废。本寺在清康熙至乾隆时期,最为兴盛。先后有高僧烁吼、大朗两位禅师驻锡本寺,使本寺得以中兴。此后更有其嗣法门人普泽、流悦等将本寺发扬光大。致使当时殿堂辉煌,田产丰厚,住众过百。特别是烁吼禅师所著的《一花百问》一书,使得本寺更享有“一花堂”的美誉。由是可见,本寺在当时的影响是何其深远。但是时世沧桑,古寺几经兴废。前任住持果园老和尚,见古寺颓废,不顾九十多岁的高龄多方奔走,致使古寺于1994得以正式开放为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更在当地善信的多方支持下,天王殿、大雄宝殿及左右配殿得以先后兴建完成,当时占地约九亩左右,使得大觉寺初具规模,重现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