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回复贴,共1

《龙珠传奇》中巨大的历史错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龙珠传奇》中巨大的历史错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6-05 13:12回复
    女真族以渔猎起家,常年下水以及在森林奔跑,头发过多影响捕猎效果。
    女真建国后,八旗制度下男子亦兵亦农,多发也不便于戴头盔作战,清朝后期清兵作战将辫子缠绕在脖子上。
    没有留光头的原因是女真人认为人的灵魂存在于发辫中,所以兼顾实用性蓄“金钱鼠尾”辫。随着清朝入关,发辫在中原推广开来。
    为了消灭汉人的反抗意志,达到征服汉人的目的。清朝入关后,1645年6月,清朝在征服地推行“剃发令”,规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6-05 13:15
    收起回复
      2025-05-12 19:46:17
      广告
      清朝推行“金钱鼠尾”的目的在于将清朝统治认同感符号化,从而达到最终消磨反抗意识的目的。
      但是汉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崇尚“束发结髻”,因此对于剃发令反抗激烈,尤其是江南地区进行了37年的抗争。
      “剃发令”推行主要是政治考量,因此推广得最为坚决。
      明末汉奸袁彭年曾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时人预言:“若无剃发令,清人三年可得天下。”
      清朝推行“剃发令”,也是在为了防止自己重蹈被汉文明同化的覆辙,但是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清朝入关后,规定的标准发式是“金钱鼠尾”,只在后脑勺留出铜钱大小的头发区域,头发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可穿过铜钱方孔。
      “金钱鼠尾”一直延续到嘉庆年间。
      嘉庆之后,由于民族融合的大势,发式的管控开始松动,头发面积开始扩大,辫子也开始加粗,出现猪尾辫。
      清朝末期,头发面积进一步加大,出现牛尾辫,也就是清宫戏中的“阴阳头”。
      此时的人们以粗油的辫子为荣,年轻人更蓄起刘海以示前卫。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6-05 13:16
      收起回复
        《龙珠传奇之无间道》中出现“鳌府”画面,实为大谬。鳌拜不姓“鳌”,而是“瓜尔佳”。
        另外清朝对高官宅邸的建筑制度有严格的规定。
        按照爵位和官阶的高低,宅邸分为“府”、“第”、“宅”等。
        “府”指王宫府邸,只有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主、一等辅国公的爵位的人的宅邸,才能称为“府”;公侯以下,三品以上的官员的宅邸,称为“第”;一般士大夫的宅邸只能称为“宅”。
        鳌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的侄子,所属瓜尔佳氏为满族八大姓氏之一。
        鳌拜是皇太极的重要心腹之一,军功赫赫,有“满洲第一勇士”之称。
        清军入关后,鳌拜率军征湖广,在南充斩杀张献忠,为清朝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被顺治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擢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顺治临终前,委托鳌拜为辅政四大臣之一,康熙亲政后加太师衔。
        清朝宅邸正门的挂匾,一般属于夸耀门庭的性质,并不是充当指示功能。
        因此鳌拜的宅邸应该称为“太师府”或者“中堂府”更为恰当。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6-05 13:17
        收起回复
          《龙珠传奇之无间道》剧首李定国和吴三桂对战,李定国身后的旗帜不符合史实!
          19世纪前,中国是没有国旗的。
          古代行军打仗,军旗充当着指挥作战和识别身份等的作用。
          军旗分为帅旗、令旗、识别旗等种类。
          将帅出战,身后或身旁会树起帅旗,称为“大纛”,这是全军士气的汇聚点,对战役胜负至关重要。
          旗上一般写着主帅的官名头衔,而不是主帅的姓氏。
          剧中两军交战,李定国身旁和吴三桂身后的“大纛”上分别写着“李”和“吴”不符合史实,应该写“晋王”和“平西王”。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6-05 13:34
          收起回复
            关于这个帽子,我也不清楚是不是真的是冥器,因为明朝皇帝的画像里面都是黑色帽子。明朝的皇帝带着金光灿烂的翼善冠上朝可能性不大。金丝翼善冠硬而笨重,很难保证舒适度。《明史》“志第四十二舆服二”有明确记载:皇帝冕服,“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馀不用。”在明朝其他皇陵中,未曾发现金丝翼善冠。金丝翼善冠应是皇帝、王等在大典、祭祀等活动时使用,当然也不排除皇帝死后用作冥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6-05 13:49
            收起回复
              剧中涉及到了一位南明重要的历史人物:李定国。李定国是什么人?年轻时,他是张献忠的义子,后来清军入川,大西覆亡,他和孙可望一起归顺了南明永历帝,成为抗清干将。他出兵湖南,两蹶名王,那是何等的英雄气魄。
              有人说,清军也是中国人,李定国抗清,不算民族英雄。
              这和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的,用的是同一个逻辑。
              放在那个时代,清军就是入侵者。李定国他们,所护佑的,是天下苍生。他知道扬州有十日,嘉定有三屠,他知道,清军兵锋所指,民不聊生。他也是一个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他何尝不知道大势已去,但他所坚持的,是他心中认为正确的东西。那种东西,几千年来一直留在中国人的血里,就是因为有李定国这样的人存在。那种东西,叫正道。南明最后的名将,一个郑成功,一个李定国。《小腆纪传·李定国传》记载,他死前,还嘱咐部将靳统武和儿子嗣兴“任死荒郊,不降也。”
              直到晚清民国,蔡锷等滇军革命,仍以李定国为榜样,说:
              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但这样的英雄人物,在剧中竟被描述成亲手杀害妻女的人,儿子嗣兴还为此与他断绝父子关系。
              剧中,他甚至削了头发,留了辫子,躲在反清复明的大后方当总指挥。(知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那段历史的人就明白这种设定有多荒谬。)这样的戏说,难道不是对英雄的侮辱吗?你或许会说,一部剧而已,娱乐而已,没人会当真,可事实并非如此。《龙珠传奇》的视频弹幕里,不知道多少人在骂李定国“自私,专业坑人”“打着大义的幌子”“家都保不住,还说国家大义”。电视剧本身也并非中立客观地讲故事,而是借着女主的口,给她那个剧中名叫李定国的爹,扣了顶“冷血”的帽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6-05 14:04
              收起回复
                这段话的漏洞有以下几点:
                一、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最头疼的绝非关外清兵,而是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军。在李自成即将逼近京城时,崇祯皇帝甚至想过放弃山海关外的大片土地让给清军,要吴三桂入关勤王。而明朝也确实直接亡于李自成而非多尔衮。
                二、按照惯例,明朝臣子称呼崇祯为「崇祯」是大不敬,应当称庙号加谥号,如「神宗显皇帝」,由于崇祯死得急,庙号和谥号众说纷纭,可以用「大行皇帝」来称呼,但断然不可直接用「崇祯皇帝」四个字。
                三、崇祯皇帝是一位短视皇帝。作为即位初年还拿着一手不算烂牌的崇祯皇帝,经历了十七年,几乎屡战屡败,做什么错什么,这样一个皇帝,编剧居然用「未雨绸缪」来形容他。要知道即便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南方还有一大片土地,如果他未雨绸缪,他可以直接南迁,这样也不会让南明朝廷为了争谁做皇帝而闹到几十年后都没个结束;甚至在李自成兵临城下时,李自成都没想过僭越称帝,而是要崇祯封他为西北王,崇祯这个愣头青什么都不答应直接一死了之,留下一摊子破事给后人。——就这么一个短视末代君王,可以说他性情刚烈,但从来都不可能是未雨绸缪,因为那时明朝的胜算依然极大,根本用不着未雨绸缪。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7-06-05 14:31
                收起回复
                  2025-05-12 19:40:17
                  广告
                  谷主说,这里是一处世外桃源,许多不愿意归顺大清的高人奇士都隐居在此。对于出现「大清」这种称呼,能原谅也就原谅了,但是注意,这里编剧说的是,不愿归顺的人隐居在此。紧接着进了谷内,我们却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7-06-05 14:33
                  回复
                    这件事非常重要。崇祯当年因为穷,所以没有军费,在没有军费的情况下命令孙传庭强行出潼关在郏县和李自成战,然后孙传庭死,京畿地区李自成再也无人能敌,直捣黄龙。正因为国库没钱,崇祯要求自己的大臣们出钱资军而不得,最后国家才亡(事实上李自成进京后抄官员家时发现官员们的钱躲到流油)。可以说这件事关乎到明朝的命运(当然没钱这件事也和全球的白银化有关,不再赘述),结果编剧却轻飘飘一句崇祯把国库和金银财宝集中了起来为了复国,对明末历史的无知程度和自我标榜的「如同正剧一样严谨的,骨子里的内涵是严肃的,所有故事背景和历史真实人物,都严格按照史实来,绝不乱编」构成了绝妙的共鸣。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7-06-05 14:41
                    收起回复
                      本来我想了想,台词这方面没什么好说的,但是看到这一句我就笑了,这就和三国演义里面蜀军的军旗上面写蜀一样。我们教科书上面写,明朝是1644年灭亡的,但是在当时,南方还是有明朝政权,我们现在叫南明,但是当时还是叫明朝,当时人们不会说南明,而是说明朝,或者前明,在台湾收回前,清朝都觉得明朝还未完全亡,只能说主力被击垮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7-06-05 16:52
                      回复
                        来人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7-06-05 21:50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0楼2017-08-06 07: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