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3人份电摩卡壶,今天终于在绕行几千里之后到了我家。从下午开始,我就开始一遍遍地试煮,终于在晚上的时候摸索出比较满意的出品,同时也总结出一点小小的经验。
我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粉一定要填满,要与粉仓口平齐。
粉填满以后,热水上来,咖啡粉膨胀,就会在上壶底滤网和粉仓滤网的限制下,形成一个密度均匀,透水性和粘滞性都适中的粉饼。这个粉饼的形成,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热水通过的速度,以及水通过粉层时是不是均匀通过,所以,萃取是不是均匀,萃取的火候是不是适当,都取决于此。
在今天的测试中,我有几次减量,粉放少了,结果形不成粉饼,旋开后发现,粉层已经被水冲得乱七八糟,这样的粉层,水在通过时肯定会在薄弱处一涌而过,相对厚实的地方就很少有水通过。结果就是,水量大的部分过萃,水量小的部分萃取不足,整体上水通过速度过快,整体萃取不足。
幸好,我的这款电摩卡壶带了减量板。在经过数次尝试后,我也摸索出了减量板的正确使用方法,在这里一并向大家介绍。
在网上流传的视频中,有很多关于减量板的演示都是错误的,他们有的把减量板当成压粉板,随便压一压就算用完了,有的是先在粉仓里放粉,然后把减量板放在粉层上面,“压住”。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没有让减量板起到它应起的作用。正确的做法是,先放减量板,把它放置在粉仓内壁突起的棱上,这道棱就是为减量板准备的。减量板放在这里的目的就是取代粉仓底部的滤网,在咖啡粉遇水膨胀时,它与上壶底的滤网一起作用,让粉层形成粉饼。所以,在放上减量板以后,粉量会减少,但同样要求填至与粉仓口平齐。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减量板在粉饼形成的过程中,要从下方对粉层实施挤压。这就要求,减量板放好以后本身必须稳固,但由于工艺上的不细致,很多减量板都偏小,放在内棱上很容易翻倒。对这种情况,我想出了一个应对的办法。就是用一颗磨圆了尖的钉子,从棱的外面往里敲,在原有的棱上再搞出几个凸点来,用它们来支撑减量板。感觉3个就够,四个也行,我手欠,敲了8个。改造后,我放上减量板,然后放8g粉,平仓口,出咖后旋开察看,粉饼很匀很饱满,很硬很结实。
我的摩卡壶是这款:

3人份,下壶水容量150ml,粉仓容量12g,加减量板后的容量是8g。功率400w。
用减量板,8g粉,110ml冷水,70秒左右出咖85ml。
减量板就是中间的小圆片,没有减量板的比乐蒂可以另配,用的时候需要在粉仓内壁上敲出支撑用的凸点。

我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粉一定要填满,要与粉仓口平齐。
粉填满以后,热水上来,咖啡粉膨胀,就会在上壶底滤网和粉仓滤网的限制下,形成一个密度均匀,透水性和粘滞性都适中的粉饼。这个粉饼的形成,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热水通过的速度,以及水通过粉层时是不是均匀通过,所以,萃取是不是均匀,萃取的火候是不是适当,都取决于此。
在今天的测试中,我有几次减量,粉放少了,结果形不成粉饼,旋开后发现,粉层已经被水冲得乱七八糟,这样的粉层,水在通过时肯定会在薄弱处一涌而过,相对厚实的地方就很少有水通过。结果就是,水量大的部分过萃,水量小的部分萃取不足,整体上水通过速度过快,整体萃取不足。
幸好,我的这款电摩卡壶带了减量板。在经过数次尝试后,我也摸索出了减量板的正确使用方法,在这里一并向大家介绍。
在网上流传的视频中,有很多关于减量板的演示都是错误的,他们有的把减量板当成压粉板,随便压一压就算用完了,有的是先在粉仓里放粉,然后把减量板放在粉层上面,“压住”。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没有让减量板起到它应起的作用。正确的做法是,先放减量板,把它放置在粉仓内壁突起的棱上,这道棱就是为减量板准备的。减量板放在这里的目的就是取代粉仓底部的滤网,在咖啡粉遇水膨胀时,它与上壶底的滤网一起作用,让粉层形成粉饼。所以,在放上减量板以后,粉量会减少,但同样要求填至与粉仓口平齐。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减量板在粉饼形成的过程中,要从下方对粉层实施挤压。这就要求,减量板放好以后本身必须稳固,但由于工艺上的不细致,很多减量板都偏小,放在内棱上很容易翻倒。对这种情况,我想出了一个应对的办法。就是用一颗磨圆了尖的钉子,从棱的外面往里敲,在原有的棱上再搞出几个凸点来,用它们来支撑减量板。感觉3个就够,四个也行,我手欠,敲了8个。改造后,我放上减量板,然后放8g粉,平仓口,出咖后旋开察看,粉饼很匀很饱满,很硬很结实。
我的摩卡壶是这款:

3人份,下壶水容量150ml,粉仓容量12g,加减量板后的容量是8g。功率400w。
用减量板,8g粉,110ml冷水,70秒左右出咖85ml。
减量板就是中间的小圆片,没有减量板的比乐蒂可以另配,用的时候需要在粉仓内壁上敲出支撑用的凸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