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46贴子:111,049

回复:每天理解一首杜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作者:杜甫)唐诗赏析
【续】
名家点评
张戒:《登慈恩寺塔》首云:“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不待云“千里”、“千仞”、“小举足”、“头目旋”,而穷高极远之状,可喜可愕之趣,超轶绝尘而不可及也。“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吴行清秋。”视东坡“侧身”、“引导”之句陋矣。“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岂特“邑屋如蚁冢,蔽亏尘雾间”、“山林城郭,漠漠一形;市人鸦鹊,浩浩一声”而已哉!人才有分限,不可强乃如此。(《岁寒堂诗话》)
周珽:范梈曰:承以“烈风无时休”五字,今人能之否?“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游、观寺诗,十字同到。周启琦曰:力可搏犀缚象。陆时雍曰:登高望远,一往寄情无限。钱光绣曰:淹密尽临眺之神。(《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王嗣奭:钟云:“登望诗不独雄旷,有一段精理冥悟,所谓‘令人发深省’也,又评“旷士”、“冥搜”句云:“他人于此能作气象语,不能作此性情语,余谓信手乎平写去,而自然雄超,非力敌造化者不能。如“高标”句,气象语也,谁能接以“烈风无时休”?又谁能转以“旷士怀”、“翻百忧”?然出之殊不费力。“七星北户”“河汉西流”,已奇,而用一“声”字尤妙。“秦山”近在塔下,故云“忽破碎”,真是奇语。……末后“黄鹄”四句,若与塔不相关,而实塔上所见,语似平淡,而力未尝弱,亦以见“旷上”之怀,性情之诗也。“君看”正照题面诸公,其缜密如此。(《杜臆》)
钱谦益:“高标”“烈风”,“登兹”“百忧”,岌岌乎有漂摇崩折之恐,正起兴也。“泾渭不可求”,长安不可辨,所以“回首”而思“叫虞舜”。“苍梧云正愁”,犹太白云“长安不见使人愁”也。唐人多以王母喻贵妃,“瑶池”“日晏”言天下将乱,而宴乐之不可为常也。(《钱注杜诗》)
仇兆鳌:同时诸公登塔,各有题咏。薛据诗已失传;岑、储两作,风秀熨贴,不愧名家;高达夫出之简净,品格亦自清坚。少陵则格法严整,气象峥嵘,音节悲壮,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今古之识,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真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矣。三家结语,未免拘束,致鲜后劲。杜于末幅,另开眼界,独辟思议,力量百倍于人。(《杜诗详注》)
何焯:此下(按指“回首叫虞舜”以下)意有所托,即所谓“登兹翻百忧”也。身世之感,无所不包,却只说塔前所见,别无痕迹,所以为风人之旨。(《义门读书记》)
沈德潜:后半“回首”以下”,胸中郁郁硉硉,不敢显岂,故托隐语出之。以上皆实境也。钱牧斋谓通体皆属比语,恐穿凿无味。(《唐诗别裁》)
杨伦:凭空写意中语入,便尔耸特;亦早伏后一段。前半写尽穷高极远、可喜可愕之趣,入后尤觉对此茫茫,百端交集,所谓“泽涵汪茫,千汇万状”者,于此见之。视同时诸作,其气魄力最,自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李子德云:岑作高,公作大;岑作秀,公作奇。(《杜诗镜铨》)
黄子云:嘉州与少陵同赋《慈恩塔》诗,岑有“秋色正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四语,洵称奇伟;而上下文不称,末乃逃入释氏,不脱伧父伎俩。而少陵自首至结一气,横厉无前,纵越绳墨之外,激昂霄汉之表,其不可同年而语,明矣。(《野鸿诗的》)[4]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11 .
2. 周振甫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28-430 .
3.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诗歌文化网 .2011-03-30 [引用日期2014-05-30] .
4. 唐诗选·杜甫 .搜韵网 [引用日期2014-05-30] .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6楼2014-12-14 08:48
回复
    杜甫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释 赏析 《杜甫吧》见:
    http://tieba.baidu.com/p/3289777552
    第25楼 ~ 第28楼。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7楼2014-12-15 06:45
    回复


      IP属地:上海152楼2014-12-15 11:33
      收起回复
        【续】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更是感动人心。杜甫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谓李白的真实写照。天宝四年(745),李杜重逢,同游齐鲁。深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今山东兖州城东金口坝)分手。分别时,李白赠诗给杜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重新举杯共饮呢?趁我们还在一起,姑且好好痛饮一番吧!分别后,李白更是寄诗给杜甫:“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之情。

        边塞赠别在唐离别诗中俯拾皆是。
        当年因为读了李白、杜甫的诗,常常遗憾他们不常在一起。韩愈与孟郊是同一时代的人,为什么也像他们一样别多聚少呢?“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筳撞巨钟。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在这首《醉留东野》(孟郊字东野)中,韩愈不仅以李白与杜甫的诗才情谊比配自己与孟郊(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孟郊比韩愈年长17岁),更是不惜以自己来衬托孟郊:自己是青蒿,孟郊是长松;自己是寸筳,孟郊是巨钟;自己是变幻无形的云,孟郊是呼风唤雨的龙。正是韩愈的推崇,孟郊的名气得以大振。
        边塞赠别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山碛西馆》)天宝八年(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征途。
        离开长安后,古道苍凉,人烟稀少,岑参开始感到一丝孤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碛中作》)离家已经两个月了,一路所见,均是满目疮痍。他在问自己,目的地在哪里呢?刚过陇山,他就给宇文判官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节度使行营姑臧(今甘肃武威),包括岑参在内的大军就地驻扎。天宝十年(751)五月,大食国(古阿拉伯帝国)从西北入侵唐境,安西都护高仙芝领兵30万出兵迎敌。李副使要从武威赶到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将他送出武威城。看着他一路西去,岑参作《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送别:“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一同前去的还有刘判官岑参写下《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不单是送刘判官一人,而是把整个出征部队作为送别的对象。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仙芝又奉调平叛,封常清继任安西节度使,岑参在其部下当判官。其前任或许是武某判官,为送他归京,岑参写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
        天宝十三年(754),封常清出兵远征播仙,岑参写了一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为封送行。尤其是“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江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诗句,最能打动人心!也是在这一时期,岑参作了《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

        傅抱石的《苏武牧羊图》定格在汉朝将领前来迎接苏武归国的一瞬间
        可以说,岑参的这些离别诗是边塞赠别的典型代表。唐朝选择官吏,除了科举入仕外,还有以门荫入仕、流外入流、以军功叙选等几种途径。科举录取的名额并不多,每年不过一两百人;以门荫入仕自然也很少;流外入流者虽然数量较大,但不为人所重。相较之下,入幕从军对士人更有吸引力。此外,即使以科举入仕者,欲求官位显达,也往往要走入幕从军之路。因此,通过出塞入幕、从军立功来谋求仕途之人,也就成了唐时许多士人的梦想和自觉的追求。
        在唐离别诗中,边塞赠别俯拾皆是。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这是高适李侍御赴安西;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这是王维刘司直赴安西;
        书记赴三捷,公车留二年。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苍然。”这是杜甫韦书记赴安西;
        畴昔十年兄,相逢五校营。今宵举杯酒,陇月见军城。”这是李端送古之奇赴安西幕。
        赵都护赴安西,张九龄写道:“南至三冬晚,西驰万里寒。封侯自有处,征马去啴啴。卢象写道:“汉使开宾幕,胡笳送酒卮。风霜迎马首,雨雪事鱼丽。
        【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7楼2014-12-17 20:38
        回复
          卷216_17 「醉时歌(赠广文馆博士郑虔)」杜甫
          《醉时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叙述自己和郑虔的不幸遭遇,诗中充满了嘲笑和自嘲。全诗可分四段:首段是先嘲郑虔;次段是嘲自己,实际上也就是嘲笑世人;第三段则举出司马相如、扬雄,似乎是给自己解嘲,实际上是以此来进一步嘲笑当时的整个社会;末段明嘲儒术,暗讽时政。此诗既显示出朋友间肝胆相照的情谊,又表达了那种抱负远大而又沉沦不遇的焦灼苦闷和感慨愤懑之情。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醉时歌(赠广文馆博士郑虔)」杜甫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轗轲,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沈沈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醉时歌1
          诸公衮衮登台省2,广文先生官独冷3。
          甲第纷纷厌梁肉4,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5,先生有才过屈宋6。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7,被褐短窄鬓如丝8。
          日籴太仓五升米9,时赴郑老同襟期10。
          得钱即相觅11,沽酒不复疑12。
          忘形到尔汝13,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14。
          但觉高歌有鬼神15,焉知饿死填沟壑16?
          相如逸才亲涤器17,子云识字终投阁18。


          先生早赋归去来19,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20。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醉时歌:作品原注:“赠广文馆博士郑虔。”
            (2)衮衮:众多。台省:台是御史台,省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都是当时中央枢要机构
            (3)广文先生:指郑虔。因郑虔是广文馆博士。冷:清冷,冷落
            (4)甲第:汉代达官贵人住宅有甲乙次第,所以说“甲第”。厌:饱足
            (5)出:超出。羲皇:指伏羲氏,是传说中我国古代理想化的圣君
            (6)屈宋:屈原和宋玉
            (7)杜陵野客:杜甫自称。杜甫祖籍长安杜陵,他在长安时又曾在杜陵东南的少陵附近住过,所以自称“杜陵野客”,又称“少陵野老”。嗤:讥笑
            (8)褐:粗布衣,古时穷人穿的衣服
            (9)日籴:天天买粮,所以没有隔夜之粮。太仓:京师所设皇家粮仓。当时因长期下雨,米价很贵,于是发放太仓米十万石减价济贫,杜甫也以此为生
            (10)时赴:经常去。郑老:郑虔比杜甫大一、二十岁,所以称他“郑老”。同襟期:意思是彼此的襟怀和性情相同
            (11)相觅:互相寻找
            (12)不复疑:得钱就买酒,不考虑其他生活问题
            (13)忘形到尔汝:酒酣而兴奋得不分大小,称名道姓,毫无客套
            (14)檐花:檐前落下的雨水在灯光映射下闪烁如花
            (15)有鬼神:似有鬼神相助,即“诗成若有神”、“诗应有神助”的意思 http://www.1dab a.com/gsc/
            (16)填沟壑:指死于贫困,弃尸沟壑
            (17)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逸才:出众的才能。亲涤器:司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在成都开了一间小酒店,卓文君当炉,司马相如亲自洗涤食器
            (18)子云:扬雄的字。投阁:王莽时,扬雄校书天禄阁,因别人牵连得罪,使者来收捕时,扬雄仓皇跳楼自杀,幸而没有摔死
            (19)归去来:东晋陶渊明辞彭泽令归家时,曾赋《归去来辞》
            (20)孔丘:孔子。盗跖:春秋时人,姓柳下,名跖,以盗为生,因而被称为“盗跖”。这句是诗人聊作自慰的解嘲之语,说无论是圣贤还是不肖之徒,最后都难免化为尘埃。[2]
          白话译文
          无所事事的人个个身居高位,广文先生的官职却很清冷。
          豪门之家吃厌了米和肉,广文先生的饭食反而不足。
          先生的品德超出羲皇,先生的才学胜过屈宋。
          德高一代的人往往不得志,扬名万古却又有何用?
          我杜陵野客更受人们讥笑,身穿粗布衣裳两鬓如丝。
          穷得天天在官仓买米五升,经常拜访郑老,我们胸襟默契。
          得了钱我们往来相见,买些好酒毫不迟疑。
          乐极忘形,呼唤我和你,痛饮的豪情真是我的老师!
          深沉的清夜我们劝饮春酒,灯前闪烁的屋檐细雨如花落。
          狂欢高歌像有鬼神相助,哪知道人饿死还要填沟壑。
          司马相如有才能亲自洗食器,扬雄能识字终于要跳下天禄阁。
          先生早些赋一篇《归去来》,免得瘠田茅屋长满青苔。
          儒术对我有什么用?孔丘、柳下跖都已化成尘埃。
          听了这些话,心里莫悲伤,我们生前相遇,把酒喝个畅快!
          【本赏析 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9楼2014-12-18 09:57
          回复
            卷216_17 「醉时歌(赠广文馆博士郑虔)」杜甫
            【续】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概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春,此时已经是杜甫困守在长安的第十个年头了,由于仕途坎坷,社会黑暗,诗人的牢骚愤怨自然也与日俱增。根据诗人的自注,这首诗是写给好友郑虔的。郑虔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他的诗、书、画被唐玄宗评为“三绝”。天宝初,被人密告“私修国史”,远谪十年。回长安后,任广文馆博士。性旷放绝俗,又喜喝酒。杜甫很敬爱他。两人尽管年龄相差很远(杜甫初遇郑虔,年三十九岁,郑虔估计已近六十),但过从很密。郑虔的处境和杜甫一样很不得意。[2] [3]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两段各八句,后两段各六句。从开头到“名垂万古知何用”这八句是第一段。
            第一段前四句用“诸公”的显达地位和奢靡生活来和郑虔的位卑穷窘对比。“衮衮”,相继不绝之意。“台省”,指中枢显要之职。“诸公”未必都是英才,却一个个相继飞黄腾达,而广文先生,“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那些侯门显贵之家,精粮美肉已觉厌腻了,而广文先生连饭也吃不饱。这四句,一正一衬,排比式的对比鲜明而强烈,突出了“官独冷”和“饭不足”。后四句诗人以无限惋惜的心情为广文先生鸣不平。论道德,广文先生远出羲皇。论才学,广文先生抗行屈宋。然而,道德被举世推尊,仕途却总是坎坷;辞采虽能流芳百世,也解决不了生前的饥寒。
            第二段从“广文先生”转到“杜陵野客”,写诗人和郑广文的忘年之交,二人像涸泉里的鱼,相濡以沫,交往频繁。“时赴郑老同襟期”和“得钱即相觅”,仇兆鳌注说,前句是杜甫去,后句是郑虔来。他们推心置腹、共叙怀抱,开怀畅饮,聊以解愁。
            第三段六句是这首诗的高潮,前四句樽前放歌,悲慨突起,是神来之笔。后二句似宽慰,实愤激。司马相如是一代逸才,却曾亲自卖酒、洗涤食器;才气横溢的扬雄就更倒霉了,因刘棻【fēn 有香味的木头】获罪而被株连,逼得跳楼自杀。诗人似乎是用才士薄命的事例来安慰朋友,然而读者只要把才士的蹭蹬饥寒和首句“诸公衮衮登台省”连起来看,就可以感到诗笔的针砭力量。
            末段六句,愤激中含有无可奈何之情。既然仕路坎坷,怀才不遇,那么儒术拿来也没有用了,孔丘和盗跖也可以等量齐观了。诗人像这样说,既是在评儒术,暗讽时政,又好像是在茫茫世路中的自解自慰,一笔而两面俱到。末联以“痛饮”作结,孔丘非师,聊依杜康,以旷达为愤激。
            诸家评论这首诗,或者说悲壮,或者说豪宕,其实悲慨与豪放是兼而有之的,而以悲慨为主。普通的诗,要么是豪放易尽(一滚而下,没有含蓄),要么是悲慨不广(流于偏激)。杜甫的诗豪放而不失蕴藉,悲慨而无伤雅正,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
            首段以对比起句,不但挠直为曲,而且造成排句气势,运笔如风。后四句两句一转,愈转感情愈烈,“浩歌弥激烈”。
            第二段接以缓调。前四句为七言诗句,后四句突然转为五言诗句,免去了板滞之感。而且短句促调,渐变轩昂,把诗情推向高潮。
            第三段先用四句描写痛饮情的场景,韵脚换为促、沉的入声字,所谓“弦急知柱促”,“慷慨有余哀”。而诗中杂有豪放的语句,所以没有衰飒气味。诗评家对这首诗推崇备至,说“清夜以下,神来气来,千古独绝。”“清夜四句,惊天动地。”(见《唐宋诗举要》引)
            但他们忽略了“相如逸才”、“子云识字”一联的警策、广大。这一联妙在以对句锁住奔流之势,而承上启下,连环双绾,过到下段使读者不觉。这一联与首段联系起来,便显得“衮衮诸公”可耻。实际上就是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所以说这首赠诗不是一般的叹老嗟卑、牢骚怨谤,而是伤时钦贤之作,诗人将激烈的郁结情绪用蕴藉的手法表现了出来。
            末段又换平声韵,除“不须”一句外,句句用韵,慷慨高歌,显示出放逸傲岸的风度,使读者读起来,能沉浸其中而精神振荡。[3-4]
            名家点评
            《杜臆》:此篇总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非真谓垂名无用,非真薄懦术,非真齐孔、跖,亦非真以酒为乐也。杜诗“沉醉聊自遣,放歌破愁绝”,即此诗之解,而他诗可以旁通。自发苦情,故以《醉时歌》命题。《唐诗快》:诗特豪横奔腾,不可一世。
            《义门读书记》:目空一世而不露轻肆之迹,人但以为旷达耳。
            《茧斋诗谈》:衰飒事以壮语扛之,所谓救法也。如“灯前细雨檐花落”,苍莽中忽下幽秀句,人不诧其失群,总是气能化物。
            《唐宋诗醇》:“清夜沉沉”两语,写夜饮之景,妙不容说;“但觉高歌”二句,跌宕不羁中权有此,使前后文势倍觉生色。
            《唐诗别裁》:转韵出韵,此诗偶见(“先生有道”二句下)。悲壮淋漓(“清夜沉沉”六句下)。本《庄子·盗跖》篇,见贤愚同尽,不如托之饮酒。故作旷达语,而不平之意仍在(末四句下)。
            《读杜心解》:前段,先嘲广文,次自嘲,而以“痛饮真吾师”作合,是“我”固同于先生也。后段,先自解,次为广文解,而以“相遇且衔杯”作合,是劝先生当与“我”同也。“广文先生”、“杜陵野客”,迭为宾主,同归醉乡。
            《杜诗镜铨》:张云:开手以富贵形贫贱,起得排宕。悲壮淋漓之至,两人即此自足千古。
            《石洲诗话·渔洋评杜摘记》:“相如二句应酬。结似律,不甚健。”(方纲)按:……“相如”、“子云”一联,在“高歌”一联下,以伸其气,乃觉“高歌”二句倍有力也。此犹之谢玄晖《新亭渚别范云》诗“广平”、“茂陵”一联,必借用古事,以见两人心事之实迹也。……愚尝谓空同、沧溟以格调论诗,而渔洋变其说曰神韵;神韵者,格调之别名耳。渔洋意中,盖纯以脱化超逸为主,而不知古作者各有实际,岂容一概相量乎?至此篇末“生前相遇且衔杯”一句,必如此乃健。而何以反云“似律不健”耶?
            《网师园唐诗笺》:“请夜”四句,兴往情来,淋漓酣适。一路豪爽之笔,挥洒自如,却有结构。[5]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10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48-50 .
            3. 醉时歌(赠广文馆博士郑虔) .邵阳市第一中学网 [引用日期2013-11-26] .
            4.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北京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 :62 .
            5. 醉时歌(唐·杜甫) .搜韵网 [引用日期2014-07-10] .
            【百度百科】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0楼2014-12-18 09:59
            回复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杜甫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题写于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语言传神,诗中有画,对题画诗体的形成有开创之功,对后世影响很大。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玄圃裂,无乃萧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踏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
              处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作品鉴赏
              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是一首题画诗,作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刘少府即刘单,当时任奉先县尉,少府是唐时对县尉的尊称,山水障即画着山水的屏障。 从题画诗这一体来看,沈德潜《说诗晬语》云:“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尽管在杜甫之前偶有题画之作,但题画诗成为一体,成就高而影响远,则确实始于杜甫。在文人画兴盛、因而题画诗也随之兴盛的宋代,诗论家就给杜甫的题画诗以崇高的评价,认为“画山水诗,少陵数首后无人可继者”(《许彦周诗话》)。 王右仲评这首《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说:“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此其气韵也。如‘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已而忽入满城风雨,已而忽入两儿挥洒,飞腾顿挫,不知所自来,此其骨法也。”(《仇注杜诗》引)
              这首七古长篇,分三个段落起结各四句自成两段,中间二十八句为一大段。而此大段中,又按六、八、六、八句数分四层加以叙写。
              一起四句,写刘单画毕《赤县图》后,又画山水屏障,扣题入笔。前二句用突兀之笔,以“不合”、“怪底”渲染刘单山水屏障作势奇异,真幻难辨。南宋杨万里评论说:“诗有惊人句,如《山水障》云:‘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是也。”(《仇注杜诗》引)。接下来二句以平叙交代原因,而其中“沧洲趣”三字又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二大段前六句,作者以同时代的画家祁岳、郑虔和隋代的杨契丹衬托刘单画技。接下来“得非玄圃裂”以下八句,没有立即实写画中情景,而是结合观感,展开想象,盛赞刘单山水神奇不凡。在写法上,整个八句都是虚写而非实录。其中客观自然的联想和奇幻景物的假设错杂而下,时而潇湘、天姥、蒲城,时而玄圃、鬼神、真宰。玄圃、潇湘,都取远景,述刘单山水迹侔仙界;风雨、蒲城,都取近景,赞刘单山水巧夺化工。而此层之首,又以“得非”、“无乃”喝起;其间又云:“悄然坐我天姥下”,天姥是杜甫旧游之地,在这里与第一段所说“沧洲趣”相照应;“真宰上诉天应泣”,是化用仓颉作字、天雨粟、鬼夜哭的典故;“元气淋漓障犹湿”一句,形容笔墨之饱满酣畅。王右仲评说:“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诗中有画,信然。”(《仇注杜诗》引)清方薰山《山静居画论》则云:“杜老云‘元气淋漓障犹湿’,是即气韵生动。”这一层想象丰富大胆,用笔错综奇幻,章法顿挫跌宕。自“野亭”以下六句又是一层,由虚返实,摹写山水障中景物,亭花、岸岛,属山;渔舟、沧溟,属水,山水相映成趣。中间“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两句,用娥皇、女英二妃泣舜,湘竹皆斑的典故,实写中有虚景,笔意总欲不凡。自“刘侯”以下八句,在具体描写画中情景之后,再赞刘单技艺超卓,与本段第一层相呼应。写画至此已可作结,但作者并未止笔,而是宕开一笔,再度由实返虚,“
              若耶溪”以下四句,是全诗的最后一段,作者在写足题面后进一步生发,表达自己由刘单山水屏障而产生的隐遁江湖之志。这样写,即使全诗意余言外,又回应了前面的“沧洲趣”,首尾完整。
              而在章法,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论这首诗说“起手用突兀之笔,中段用翻腾之笔,收处用逸宕之笔。突兀则气势壮,翻腾则波浪阔,逸宕则神韵远”。全诗或虚或实,波澜层出,生动传神,笔力饱满,脉络分明,实为我国古代题画诗中的珍品。
              【百度百科】
              =====================================================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杜甫
              ☆作品赏析
              《草堂诗笺》编在自京赴奉先之后,以诗中有“蒲城风雨”句也。《英华》注:奉先尉刘单宅作。山水障,画山水于屏障也。
                堂上不合生枫树①,怪底江山起烟雾②。闻君扫却赤县图③,乘兴遣画沧州趣④。
                (首叙屏障山水。乍见而怪,甚言作势之异。赤县图,别是一幅。沧洲趣,指屏中山水。杨诚斋曰:诗有惊人句,如《山水障》云:“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是也。)
              ①《礼记》:“堂上不趋。”《楚辞》:“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②唐方言底字作何字解。《颜氏家训》、师古《匡谬》云:何物为底。此本言何等物,其后遂省何言,直云等物耳。谢灵运诗:“江山共开旷。”鲍照诗:“徘徊烟雾里。”
              ③扫,谓挥洒笔下也。【钱笺】刘为奉先尉,写其邑之山水,故曰赤县图。《史记》:邹衍谓中国名赤县神州。赵曰:京邑属县,有赤有畿,其浩穰者为赤。
              ④谢朓诗:“复协沧州趣。”
              画师亦无数①,好手不可遇②。对此融心神③,知君重毫素④。岂但祁岳与郑虔⑤,笔迹远过杨契丹⑥。
              (此赞其笔意超绝。)
              ①薛道衡诗:“不蒙女史进,更失画师情。”
              ②《庾肩吾传》:张士简之赋,周升逸之辩,亦成佳手,难可复遇。
              ③左思诗:“聊可莹心神。”
              ④毫素,挥毫于素绢也。《五君咏》:“深心托毫素。”
              ⑤李嗣真《画录》:空有其名,不见踪迹二十五人,祁岳在李国恒之下。《唐书》:郑虔善图山水,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曰:三绝。
              ⑥宋羊欣《论书》:“笔迹精熟。”沙门彦琼《后画录》:“隋参军杨契丹,六法颇该,殊丰骨气,山东体制,允属斯人。”
                得非玄圃裂①?无乃潇湘翻②?悄然坐我天姥下③,耳边已似闻清猿④。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⑤。元气淋漓障犹湿⑥,真宰上诉天应泣⑦。
                (此形容山水之神奇。玄圃、潇湘,举远景以相拟,言其迹侔仙界。风雨、蒲城,举近景以相拟,言其巧夺化工。)
              ①《穆天子传》:乃为铭迹于玄圃之上,以诏后世。
              ②图经:湘水自阳海发源,至零陵北而营水会之,二水合流,谓之潇湘。潇者,水清深之名。王徵君诗:“窈霭潇湘空。”杜诗用虚字亦有所本。《何氏语林》:袁粲曰:“岂得非名贤。”《左传》云:“无乃不可乎?”
              ③《吴越郡国志》:天姥山与括苍相连。春月,樵者闻萧鼓笳吹之声聒耳。《寰宇记》:天姥山,在剡县南八十里。谢灵运诗:“暝投剡中山,明登天姥岑。”即此。【钱笺】公《壮游》诗“归帆拂天姥”,盖旧游之地,故云:“悄然坐我天姥下。”
              ④张说诗:“清猿坐见伤。”
              ⑤《寰宇记》:蒲城县,本汉重泉县,开元中改为奉先。
              ⑥扬雄《上林赋》:“大者含元气,纤者入无伦。”《楚辞》:“剑淋漓而纵横。”
              ⑦《老子》:“有真宰以制万物。”《五行志》:中和三年,浙西天鸣,声如转磨,是谓天泣。赵曰:钱希白《洞微志》:无云而雨谓之天泣。昔仓颉作字,天雨粟,鬼夜哭。此暗用其意。
              野亭春还杂花远①,渔翁暝踏孤舟立②。沧浪水深青溟阔③,欹岸侧岛秋毫末④。不见湘妃鼓瑟时⑤。至今斑竹临江活⑥。
                (此备写山水中景物。亭花、岸岛,属山。渔舟、沧溟,属水。湘竹临江,又兼映山水。上二段,应前沧洲趣。)
              ①庾信诗:“野亭高被马。”春还,谓春气回还。丘希范书:“杂花生树。”
              ②傅玄诗:“渭滨渔钓翁。”陶潜诗:“渺渺孤舟逝。”
              ③沧浪,在楚。青溟指海。
              ④《慎子》:“离朱之明,察秋毫之末。”
              ⑤古诗尝用不见,犹云岂不见。《楚辞》:“使湘灵鼓瑟兮。”《博物志》:舜崩于苍梧,二妃啼,以泪挥竹,竹尽斑。
              ⑥张载诗:“临江钓春鱼。”
                刘侯天机精①,爱画入骨髓②。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大儿聪明到③,能添老树巅崖里。小儿心孔开④,貌得山僧及童子⑤。
                (此因少府而并及其子,应前画师一段。)
              ①何逊诗:“刘侯务属书。”《文赋》:“方天机之峻利。”
              ②《汉书·邹阳传》:“厚德长君,入于骨髓。”
              ③《祢衡传》:“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
              ④《魏略》:孙权书:“心开目明。”
              ⑤貌,描绘工肖也。庾信诗:“山僧或见寻。”《左传》:“童子何知。”
                若耶溪,云门寺①,吾独胡为在泥滓②,青鞋布袜从此始。
                (此见画而思托身世外,应前天姥两句。此章起结四句,中间八句者两段,六句者两段。)
              ①《水经注》:若耶溪水,上承嶕岘麻溪,溪下孤潭周数亩,甚清深。有孤石临潭,垂崖俯视,猿狖惊心,寒木被潭,森沉骇观。溪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又云:山阴县南有玉笥、竹林、云门、天柱精舍,并疏山创基,架林裁宇,割润延流,尽泉石之好。胡夏客曰:“若耶溪长数十里,凡有六寺,皆以云门冠之。王十朋曰:《南史》:何胤以会稽多灵异,往游焉,居若耶山云门寺。
              ②《西征赋》:“奋迅泥滓。”赤城谢省曰:此诗一篇之中,微则竹树花草,变则烟雾风雨,仙境则沧洲玄圃,州邑则赤县蒲城,山则天姥,水则潇湘,人则渔翁释子,物则猿猱舟船,妙则鬼神,怪则湘灵,无所不备。而纵横出没,几莫测其端倪。
                王嗣奭曰: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此其气韵也。如“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
                已而忽入满城风雨,已而忽入两儿挥洒,飞腾顿挫,不知所自来,此其骨法也。至末因貌得山僧,忽转到若耶云门,青鞋布袜,阉然而止。总得画法经营之妙,而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像,此画至今在目,诗中有画,信然。
                黄生曰:此篇写画与赞赏,分作数层说,反覆浓至。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6楼2014-12-22 08:47
              回复
                卷216_13 天育骠骑歌 杜甫
                天育骠骑图歌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⑵?
                是何意态雄且杰⑶,骏尾萧梢朔风起⑷。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⑸。
                矫矫龙性含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⑹。
                伊昔太仆张景顺,监牧攻驹阅清峻⑺。
                遂令大奴字天育⑻,别养骥子怜神俊⑼。
                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⑽。
                故独写真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⑾。
                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⑿。
                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⒀!
                作品注释
                ⑴天育,马厩名,骠骑,犹飞骑。
                ⑵无乃,只怕的意思。是推测之词。
                ⑶是何二字与无乃相呼应,意在证明自己的推测。是,指画的马。
                ⑷萧梢,摇尾的样子。朔风起,朔风为之起。
                ⑸此二句实写马形。缥,淡青色。《太平御览·兽部》八引伯乐《相马经》:“眼欲得高,眶欲得端正,睛欲如悬铃紫艳光。”
                ⑹此二句虚写马神,矫矫,桀骜的意思。古人多以龙拟良马,含变化,有多种多样的神态。天骨,天生的骨格。
                ⑺此下八句追溯画图的来历,足见当时养马的盛况。“伊”是发语词,无意义。《新唐书·兵志》:“马者,兵之用也。监牧,所以蕃马也。监牧之制,其官领以太仆。几马五千为上监、三千为中监、馀为下监。皆有左右,因地为之名。”张说《陇右监牧颂德碑序》云:“开元元年,牧马二十四万匹,十三年,乃有四十三万匹。上(玄宗)顾谓太仆少卿兼秦州都督张景顺曰:吾马蕃息,卿之力也。”马二岁曰驹。攻是攻治,即训练。
                ⑻大奴,马奴的头目。字就是养。
                ⑼骥子,即此骠骑,爱其神骏,所以在另一处来养。
                ⑽材尽下,都是驽马。用一般马来形容骠骑,是一种反衬手法。
                ⑾点明独画此马之故。因为爱赏,故张挂在座右。观看不厌,所以说久更新。
                ⑿这两句是说画马到底不及真马有用。物化,化为异物,是说真马已死。空形影,只留下一幅画。画马再好,也不能驰骋,故曰无由骋。
                ⒀杜甫往往因小明大,借物寓怀,这两句也是如此。由马说到人、说到自己、说到社会。见得现在也并非没有好马,只是无人识得。表面上是为马叫屈,其实是为奇士、为自己鸣不平。騕褭、骅骝,都是千里马。王良、伯乐,皆春秋时人。王良善御,伯乐善相马。
                作品简析
                这首诗大概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末年所作。诗分三段,首段描写画马,因起二句用真马作陪,故“是何意态雄且杰”六句,句句说真马,即句句是画马,特觉生动。“伊昔太仆张景顺”八句为第二段,追叙画马来历,同时反映了当时养马盛况。“年多物化空形影”四句为未段,从画马空存,翻出异材常有,只是“如今”无人识得。叹马实自叹,作诗主意所在。
                ==============================================
                天育骠骑歌(唐·杜甫)
                题注:天育,厩名,未详所出。
                引用典故:伯乐 骅骝 天子之马 王良 騕袅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
                是何意态雄且杰,骏(一作鬃)尾萧梢朔风起。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
                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
                伊昔太仆张景顺,监牧攻驹①阅清峻。
                遂令大奴②守天育,别养骥子怜神俊。
                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
                故独写真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
                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
                如今岂无騕袅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
                按:
                ① 一作考牧攻驹,一作考牧神驹
                ② 汉昌邑王使大奴以衣车载女子。注,奴之尤长大者,此言景顺之牧马奴耳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后村诗话》
                少陵马诗多矣,此二篇(《天育骠骑歌》、《题韦偃马》)及曹霸《丹青引》尤老苍,一洗万古。《杜臆》:
                此起亦奇突。……束语换韵,激昂顿挫,总是抒其垒块。老杜最善咏马,而此篇妙在“卓立天骨森开张”,分明描出豪杰模样。末四句无限悲感,前二句悲既往,如孔明辈;后二句悲见在,而己亦在其内矣。总根“卓立”句来。
                《唐诗快》
                此言岂为马而发哉,足使千古英雄一齐堕泪。“清峻”二字说马亦奇(“监牧攻驹”句下)。
                《杜诗详注》
                前记画中之马,首提天子之马,此图为天育设也。“骏尾”以下,皆写其意态之雄杰。次叙画马之由,再提太仆监牧,盖图起于张公也。末乃抚图兴叹,盖伤知马者难逢,而自慨不遇也。曰“年多物化”,知作诗时,去开元间远矣。此章前二段各八句,末段四句收。
                《义门读书记》
                画马徒存,而真马老死槽枥,不得为天子用,公诗盖寓“叶公画龙”之叹乎!……“矫矫龙性合变化”二句,是“健”字精神。
                《茧斋诗谈》
                “如今岂无騕袅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此跨出局外结法。
                《唐宋诗醇》
                杜甫善作马诗、画马诗,篇篇入妙。支道林爱其神骏,少陵当亦尔耶。末语一转,抚物自伤,感慨无限。
                《杜诗话》
                首提“天子之马”起,中云“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盖图起于太仆张景顺,故通篇归重真马,而画马不必过作形容。
                《石洲诗话·渔洋评杜摘记》
                “画出神骏。”结处云:无限感慨,一句尽之。”万纲按:此西樵评。
                《读杜心解》
                首从写真作意,中述作画之由,末就今昔有无寄慨,自是题旧画体也。……起二句一提,下六句都将真马出色写生,却用“是何”两字领起,则句句说真马,即句句是画马也。“伊昔”以下,乃叙事体。以“阅清峻”三字作提,阅之既审,遂将“四十万匹”付之“大奴”,独取“别养骥子”状其“神骏”。觉此马此画,俱横绝千古,而此图来历,更极明悉。至其筋脉灵动,则“写真传世”,应还首段;“座右更新”,挑动末段也。结更从画马空存,翻出异材常有来。既为画马转一语,亦为奇士叫一屈,又恰与篇首呼应。其寓意也悲矣,其运法也化矣!
                《杜诗镜铨》
                王西樵云;入手揭清题目,以“是何”唤起全神。先赞骠骑之雄俊,再叙牧养之始末。起笔突兀而高老(首四句下)。摹写入神(“矫矫龙性”二句下)。横绝之笔(“当时四十”二句下)。张云:见画马不及真马有用,即起下文、又转到有真材而无知遇,结处寄托深远(末四句下)。
                《诗法易简录》
                以九字长句起,便有奔放之势(首句下)。尤妙在上句先用“呜呼”二字顿宕其气,以引起之,赶出末两长句,乃愈觉酣畅漓淋,极情尽致矣(末句下)。
                《唐宋诗举要》
                吴北江曰:“年多”以下句句顿,句句咽,乃大家笔意,凡手所无也。旧评曰:杜公马诗篇篇尽善,尤妙在无一借凑之语,而意自超然,凡咏物当以此为法。
                ============================


                【本诗赏析继续】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3楼2014-12-25 06:50
                收起回复
                  杜甫咏马诗漫谈
                  【天地之间的BLOG】
                  (2008-12-02 13:12:06)
                    马,是人类的老朋友,它不仅以骄健骏美的形象赢得人们对它的喜爱,而且以通灵人性、善于驾驭和驰骋的品性受到人类的器重。特别是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既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又是重要的战斗武器。行人的跋山涉水,英雄的建功立业乃至皇帝的宠幸之物,都少不了马的存在。伯乐以相马闻名,韩干以画马著称,郭隗曾以五百黄金买马骨的故事劝谕燕昭王招揽人才,曹操也曾借马喻志,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名句,而韩愈更是将人才比作千里马为之大声疾呼。马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自然会引起诗人的关注并成为他们笔下的描写对象。在唐代,李白、杜甫、高适、参曾、李贺等都有不少咏马的诗篇。杜甫现存咏马诗十五首,这在他留给后人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中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但从中我们仍可以看到他借咏马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渴望为国家效力的愿望,感受到他渴望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和那种关心国家时事“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情怀。
                    杜甫无论是在“裘马轻狂”的早年,还是在“老大意转拙”的晚年,他百折不挠要投身政治的态度,都在咏马中表现了出来。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三十岁的杜甫刚结束了东游齐赵的“壮游”,从山东回到家乡。当时正值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比较好,特别是通过“壮游”,诗人接触到了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辽阔的壮丽山河,这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扩了他的视野和胸怀,使这一时期成为他一生中最快意的阶段。这一年,他写下了《房兵曹胡马》一诗。通过对胡马的刻画,突出表现了胡马的精神、气骨和才力,全诗充满昂扬奋发的气氛和兴高采烈的情绪。诗人庆幸房兵曹可以借助这匹足不践地、四蹄生风的骏马横行万里,也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为国效力、一展抱负的博大情怀,使人看到了杜甫青壮年时代积极用世、对生活和社会满怀希望的热情形象。
                    杜甫的一生虽然“终身历艰险”,在仕途上走着崎岖的道路,但他直到晚年也没有放弃从政的理想,始终保持了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他不时以老马自况,写下“青丝络头为君老”、“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等诗句,借马喻志,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杜甫的咏马诗也同他其它的作品一样,总是面对现实,及时地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从他的马诗中,可以令人感受到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变迁。
                    安史之乱前,杜甫作有《房兵曹胡马》、《高都护骢马行》等,这些诗作矫健豪纵、格调高昂,有一种雄浑阔大之风,反映了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繁荣和强大。这时诗人笔下的马是奔放洒脱、雄健有力的。无论是房兵曹的胡马,还是高都护的骢马,都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并表现出昂首嘶鸣、志在千里的情态。安史之乱前,杜甫满怀热情地来到长安,等待他的却是当权者的冷遇和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骗局,现实使诗人感受到了报国无门的苦闷:“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天宝十三载,杜甫又写了《天育骠图歌》,这时的他发出了“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的感慨,痛恨世无识才之士,但他还没有完全失望,在《骢马行》中又寄希望于统治者:“近闻下诏喧都邑,肯使骐麟地上行?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虽一直追随肃宗,但终被贬官华州。这一时期,他写下了《瘦马行》、《秦州杂诗》等诗,但诗人笔下的马已失去了往日雄风。《瘦马行》中,他用一匹瘦骨嶙峋、憔悴不堪而被遗弃在路旁的瘦马概括了唐帝国的衰败。他写这匹马“骨骼硉兀如堵墙”、“风人惨淡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其中也包含了诗人自己遭贬的失意和惆怅。在《秦州杂诗》其五中,写出了当年曾是引进良马的通道,如今却成了万匹良马连阵而没、秋草满目的荒凉之地,活生生地画出了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的衰败景象。尽管如此,杜甫仍对未来抱有希望。在《瘦马行》中,他用“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的诗句暗喻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壮心。
                    安史之乱过后,唐王朝一蹶不振,从此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一时期,杜甫写下了《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白马》等诗。在《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中,诗人由画马写到真马,又由真马写到当年玄宗的巡游盛况,写出了国家的兴衰和自己的无限感慨,可以说是对唐王朝这段不幸历史的回顾和总结。《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更是将曹霸当年盛极一时和安史之乱后的落魄江湖作了鲜明的对照,写出了封建社会的没落之景。安史之乱平息以后,由于军阀混战,杜甫有家不能回,只好到处漂泊。大历五年,诗人在避难中写下了自己一生中的最后一首马诗《白马》。这首诗写诗人看到一匹在荒野上落魄奔跑,而它的鞍上无人,它自己也身受箭伤。荒野、空鞍和孤奔的伤马使诗人由此想到了动荡的国家和苦难的人民,不禁泪如雨下。这首诗极为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过后,唐王朝兵连祸接的悲惨现实。
                    杜甫的马诗数量不多,容量很大,他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十几首马诗中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唐王朝的剧变,这不能不使人为之惊叹!
                    杜甫的咏马之作在艺术上也是颇有特色的。对马进行了立体的刻画,在形似的基础上力求神似,入于物内,出于物外,在咏马之中有寓意、有寄托,很多地方看似写马,实乃写人。这个“人”,有时是诗人自己,有时又是别的一些人,曲尽错综变化之能事。杜甫写马,重视客观描绘。在他笔下,奔腾着的是“雄姿逸态”、“顾影骄嘶”的骏马。他用自己苍劲、凝炼、“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刻画了众多的马的形象,无论是“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的骢马,还是“皮乾剥落杂泥泞,毛暗肃条连雪霜”的瘦马,或是“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的病马,都形神兼备,各有情态、各具风骨。他写马的形体是:“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他写马的神态是:“雄姿逸态何崷崒,顾影骄嘶自矜宠”、“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见人惨淡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不仅如此,杜甫还写出了马的高尚品格,如“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等等。
                    纵观杜甫的马诗,无论在其深刻的思想性,还是在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在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些诗篇在他的诗作中虽算不上最夺目的篇章,但同样闪烁着熠熠的光彩,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4楼2014-12-25 07:05
                  回复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本篇续 共2帖,2/2】
                    卷216_39
                    【续】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老妻寄居在异地他乡,严冬的风雪隔断了一家十口。身为妻夫子父,谁能长期不顾及他们?我希望前往与他们共受饥寒。“寄”,客居。“异县”,指奉先县。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刚一进门就听到嚎啕痛哭,原来我的小儿已被活活饿死。我岂能忍住哀痛,街坊邻居也为此而呜咽流泪。所感愧的是我作为孩子的父亲,能生不能养,致使这小小生命竟因无食而夭折。哪里料到眼下大秋刚过,我们贫苦人家仍然不免于意外的悲伤!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我们这样的人家是免交租税的,也是不用去当兵的,然而思量自身的经历,是这样的辛酸,至于一般的平民百姓,他们的日子当然是更为动荡不安。诗人由自己的不幸看到社会的普遍不幸,不仅见出推己及人的“仁者之心”,而且在“平人”的扰乱不安中,透出一触即发的社会危机。“抚迹”,犹抚事。“平人”,即平民,唐人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改“民”为“人”。“骚屑”,骚动不安。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我默默地思虑那些失去产业的人,还有那些扔下一家老小远戍边塞的士兵。我的忧思啊,与高耸入云的终南山齐巅,像汹涌无边的大海,广漠无涯,无法收敛。
                    富于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杜甫,将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更多的人、更普遍的社会问题。前两句以悯乱收束,后两句以咏怀总结,身世之患深矣。我之忧尚且如此,推己及人,则下民与戍卒之忧,又有远甚于我的,真是百端交集,所以说“齐终南”,“不可掇”。“终南”,山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澒洞”,相连无际,广漠无边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忧愁。“掇”,拾取、收拾之意。
                    评解
                    此为杜甫诗史巨篇,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高度评价这篇作品,说:“是为集中开头大文章,老杜平生大本领,须用一片大魄力读去。……通篇只是三大段,首明赍志去国之情,中慨君臣耽乐之失,末述到家哀苦之感,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张溍更称赞这首诗是“文之至者,止见精神,不见语言,此五百字,真恳切到淋漓沉痛,俱是精神,何处见有语言。”
                    这首诗以诗人所经过的路线为纲,所见所闻为目,首句至“愁绝”句,是自叙其志向,虽然落魄不遇,仍希望实现济世的理想。“岁暮”至“再述”,叙述沿途所见宴游之事,所闻奢靡之风,以感切时政。“北辕”至最末,叙述历险赴家,而有幼子饥死之惨剧,念及穷民,而忧及国事。
                    全篇言言深切,字字沉痛,感时忧国,披写满怀,有千里一曲之势,而笔笔顿挫,一曲中又有无数波折。用今天大家常用的话说,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沉郁顿挫,这也是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杜甫是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婉转。诗中先叙抱负之落空,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中间四句一转,感情波澜起伏,待到郁勃不平之气要爆发出来,却又撇开个人的不平,转入对骊山的描写。由骊山上的奢靡生活,写到贫富悬殊,不平愤懑之情似乎又是要喷薄而出了,但是没有,感情回旋,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至“幼子饿已卒”,悲痛欲绝的感情,看来似乎要难以自制了,最后由个人的悲痛转为对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无穷的余韵。
                    原载:《杜甫诗精品赏读》,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中国文学网】
                    =========================================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8楼2014-12-26 10:16
                    回复
                      杜甫《月夜》赏析 4
                        鄜(fu孚)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应该承认,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不过使得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的,却无疑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王嗣奭《杜臆》认为此联“语丽情悲”。实为中肯。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这里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
                      杜甫《月夜》赏析 5
                      月夜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解: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
                        偏知:才知。
                        新:初。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偏偏就在今夜,使人分明的觉出春天正在回暖,因为你听—绿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征,不好去穿凿。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4楼2014-12-27 07:54
                      回复
                        试注《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关西客


                        【续】
                        每欲孤飞去,徒为百虑牵。
                        总想如天地一沙鸥一般,但是可惜总是有万般忧虑在心头啊(忠君爱国)。
                        生涯已寥落,国步乃迍邅。
                        我这辈子就这熊样了,可怜国家的命运依然很艰难啊!
                        衾枕成芜没,池塘作弃捐。
                        我过去住的地方都荒草丛生了,池塘也顾不上了(这句应该是怀念成都浣花溪百花潭边的草堂)
                        别离忧怛怛,伏腊涕涟涟。
                        别离和兄弟,祭祖的时候也能空垂眼泪了。(下联说祖先)
                        露菊班丰镐,秋蔬影涧瀍。
                        我杜氏祖籍在长安杜曲(丰镐),我祖父父亲的坟在洛阳巩县(涧瀍)啊!
                        共谁论昔事,几处有新阡。
                        和谁谈论过去的事情啊?好几处都有亲戚朋友的新坟头啊!(这一句不吉祥,郑审李之芳看了应该不高兴,杜甫诗写得好,但是说话还是太老实直白)
                        富贵空回首,喧争懒著鞭。
                        故人凋零,灰心世事。
                        兵戈尘漠漠,江汉月娟娟。
                        四海兵戈未休,只有江汉之间比较安宁(还是江陵好啊,杜甫没去江陵的时候把江陵想象的很美好,去了反而受冷落还不如夔州,只好接着往下游漂流了,与是来到了岳阳来到了长沙衡阳,最后死在了客船上)
                        局促看秋燕,萧疏听晚蝉。
                        秋燕,要搬家了。晚蝉,鸣叫声凄凉,迟暮了。
                        雕虫蒙记忆,烹鲤问沈绵。
                        两位朋友还记得我会写两句雕虫篆刻的小诗,一直写信问候我的近况。
                        卜羡君平杖,偷存子敬毡。
                        杜甫有一个拐杖是梓州节度章彝送他的,他羡慕严君平的拐杖是因为严君平能从拐杖里变出铜钱。而家里穷的只剩下一床毛毡了(王献之晚上睡觉,贼来光顾,临走,王献之说,哥们,其他东西你都可可以拿着,那个青毡请给我留下)。
                        囊虚把钗钏,米尽坼花钿。
                        没钱没吃的了,就把妻子的首饰拿去卖(他老婆对他真好!)
                        甘子阴凉叶,茅斋八九椽。
                        我果园的柑橘树长势喜人啊,而房子上够住了。
                        阵图沙北岸,市暨瀼西巅。
                        诸葛亮的八阵图遗址离我住的地方不远,集市也近(用现在开发商的广告说,文化圈、商圈都占上了……)
                        羁绊心常折,栖迟病即痊。
                        但是我心中常常有羁绊之感,但是我在夔州,一身的病也渐渐好些了。(也许在杜甫心中,夔州不过是一个养病的地方罢了)
                        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
                        岷岭的紫薯、陆池的白莲藕……色好梨胜颊,穰多栗过拳。黄里透红的梨子、拳头大小的栗子……
                        敕厨唯一味,求饱或三鳣。
                        那些仆人做饭总是一个味,常常一顿三餐都吃鱼……
                        儿去看鱼笱,人来坐马鞯。
                        孩子们用竹篮抓鱼,家里没有凳子坐,就坐马鞍(这不也挺好吗?)
                        缚柴门窄窄,通竹溜涓涓。
                        捆着树枝做的门比较窄,竹管从山上接下的泉水有点涓涓细流。
                        堑抵公畦棱,村依野庙壖。
                        我掌管的朝廷的公田就在悬崖边,我住的瀼西村旁边还有个野庙。
                        缺篱将棘拒,倒石赖藤缠。
                        篱笆墙坏了我找一些荆棘枝挡一挡,石头垒的矮墙没倒,是因为缠满了藤蔓植物起到了加固的作用。
                        借问频朝谒,何如稳醉眠。
                        我就想问,每天四更天就去上朝的大臣,怎么比得上我睡到自然醒(还可以喝点酒)?
                        谁云行不逮,自觉坐能坚。
                        谁说我流落半生没有地方待呢?我自己感觉夔州也还能接着住。
                        雾雨银章涩,馨香粉署妍。
                        但是我想我还是朝廷的检校工部员外郎呢,银章台的清风雨露、尚书省的白墙红院我还是很向往的啊!(这句是实话,杜甫离开夔州,想回长安的心是有的。《杜诗镜铨》说这是杜甫无意朝谒,不对)
                        紫鸾无近远,黄雀任翩翾。
                        我这个员外郎啊,其实回不回去都一样,只是个挂名闲差。所以我就像黄雀一样,任意地飞啊飞。
                        困学违从众,明公各勉旃。
                        但是我平生所学的道理还是和大众相违背(不肯随俗),二位明公一定要互相勉励回京城去!
                        声华夹宸极,早晚到星躔。
                        二位的盛名皇帝一定是听说了,所以早晚会当上三公九卿的大官的!
                        恳谏留匡鼎,诸儒引服虔。
                        正直敢言比得上匡衡,学识渊博赶上了服虔啊!
                        不过输鲠直,会是正陶甄。
                        只要二位把自己的耿直性格发扬光大,那么天下国家的政治典章一定会公平正义的。宵旰忧虞轸,黎元疾苦骈。皇帝正废寝忘食担忧国事,而这时候老百姓也是正受苦受难。(需要二位鼎力相助!)
                        云台终日画,青简为谁编。
                        到时候凌云阁上一定有二位的画像,历史上一定记载着二位的丰功伟绩!!
                        以上是第二段,主要内容是赞扬二位朋友的才华和人格,也对他们为国效力给予了很大的希望。中间夹杂着杜甫在夔州生活更多的细节。
                        以下又说自己了——
                        行路难何有,招寻兴已专。
                        有了二位,国事就不会再艰难了。而我呢,对游山玩水的兴致依然很浓(越来越专心)。
                        由来具飞楫,暂拟控鸣弦。
                        我已经准备好了下峡的船只,只是想在离开夔州之前暂时再住一段时间。(鸣弦是箭,比喻船快,暂时按住弓箭不发,就是说暂时再住一段时间)
                        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
                        我已经许身双峰寺(双峰寺在哪不知道,有在湖北蕲州、湖南长沙、广东韶关三种说法)了,我将要拜禅宗七祖(七组是谁也有三个说法:神会、普寂、怀让)为师学禅去了。
                        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
                        禅宗会使我精神上不再漂泊(落帆),而我的晚年应该甘心身穿粗布衣裳去探求佛学的真理。
                        安石名高晋,昭王客赴燕。
                        郑兄你就像东晋的谢安一样风姿高远,李兄更有燕昭王求贤的风度。
                        途中非阮籍,槎上似张骞。
                        我若来到江陵,有二位的照顾,就不会想阮籍一样穷途而哭了;但是我一路坐船而来到类似天河上乘槎的张骞(魏晋传说,张骞曾乘槎到了牵牛宿)
                        披拂云宁在,淹留景不延。
                        想到有朋友在江陵,我心情就像拨开云雾见青天一样;夔州我栖息淹留的日子不会太久了。
                        风期终破浪,水怪莫飞涎。
                        到时候我乘风破浪,三峡再险恶也不会把我怎么样的(水怪是说水路险恶)。
                        他日辞神女,伤春怯杜鹃。
                        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辞别巫峡的神女峰,在杜鹃鸟鸣叫的春天,离开夔州。(杜甫对杜鹃鸟非常热爱,认为他是蜀中望帝杜宇的化身)
                        淡交随聚散,泽国绕回旋。
                        我和二位的交友之道一定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江陵城下的江水,我的船只一定在那里回旋停留。
                        本自依迦叶,何曾藉偓佺。
                        我本来就对佛学深感兴趣,感觉道教求仙那一套靠不住。
                        炉峰生转盻,橘井尚高褰。
                        道士炼丹的地方,什么炉峰橘井的,风景很好,但是难以企及。(成仙的人太少了,还不如学佛)
                        东走穷归鹤,南征尽跕鸢。
                        只有丁令威一个穷鹤从辽东飞来,但是他要是飞到交趾,也会被瘴气熏死在热带雨林中(马援征交趾,见飞鸢点点堕水而死)
                        晚闻多妙教,卒践塞前愆。
                        晚年的我听到了很多美好的教义(禅宗),决定身体力行来减轻早年思想的错误。
                        顾凯丹青列,头陀琬琰镌。
                        寺庙里有顾恺之的画,还有头陀的碑文,这都是艺术极品啊。
                        众香深黯黯,几地肃芊芊。
                        寺院里檀香浓郁,周围氛围肃穆。
                        勇猛为心极,清羸任体孱。
                        我在佛学中可以参透心灵的一切念想和意动,而我的身体就寄托在清癯羸弱之中了。(勇猛是躁动的表现,佛学讲究超越勇猛,“发大勇猛”。大勇猛就是大智若愚啦)
                        金蓖空刮眼,镜象未离铨。
                        佛理如治疗眼疾的金蓖,如镜中之象,我尚未理会到啊!(很想进一步精研佛法)以上第三段,充分表达了杜甫晚年对禅宗的向往。但是杜甫认为自己是世俗之人,达不到禅宗的精神境界(杜甫以儒学立身,自然感慨未能“离铨”了)。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6楼2014-12-28 13:12
                        回复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杜甫
                          绝塞乌蛮北,孤城白帝边。飘零仍百里,消渴已三年。
                          雄剑鸣开匣,群书满系船。乱离心不展,衰谢日萧然。
                          筋力妻孥问,菁华岁月迁。登临多物色,陶冶赖诗篇。
                          峡束沧江起,岩排石树圆。拂云霾楚气,朝海蹴吴天。
                          煮井为盐速,烧畲度地偏。有时惊叠嶂,何处觅平川。
                          鸂鶒双双舞,猕猿垒垒悬。碧萝长似带,锦石小如钱。
                          春草何曾歇,寒花亦可怜。猎人吹戍火,野店引山泉。
                          唤起搔头急,扶行几屐穿。两京犹薄产,四海绝随肩。
                          幕府初交辟,郎官幸备员。瓜时犹旅寓,萍泛苦夤缘。
                          药饵虚狼藉,秋风洒静便。开襟驱瘴疠,明目扫云烟。
                          高宴诸侯礼,佳人上客前。哀筝伤老大,华屋艳神仙。
                          南内开元曲,常时弟子传。法歌声变转,满座涕潺湲。
                          吊影夔州僻,回肠杜曲煎。即今龙厩水,莫带犬戎膻。
                          耿贾扶王室,萧曹拱御筵。乘威灭蜂虿,戮力效鹰鹯。
                          旧物森犹在,凶徒恶未悛。国须行战伐,人忆止戈鋋。
                          奴仆何知礼,恩荣错与权。胡星一彗孛,黔首遂拘挛。
                          哀痛丝纶切,烦苛法令蠲。业成陈始王,兆喜出于畋。
                          宫禁经纶密,台阶翊戴全。熊罴载吕望,鸿雁美周宣。
                          侧听中兴主,长吟不世贤。音徽一柱数,道里下牢千。
                          郑李光时论,文章并我先。阴何尚清省,沈宋欻联翩。
                          律比昆仑竹,音知燥湿弦。风流俱善价,惬当久忘筌。
                          置驿常如此,登龙盖有焉。虽云隔礼数,不敢坠周旋。
                          高视收人表,虚心味道玄。马来皆汗血,鹤唳必青田。
                          羽翼商山起,蓬莱汉阁连。管宁纱帽净,江令锦袍鲜。
                          东郡时题壁,南湖日扣舷。远游凌绝境,佳句染华笺。
                          每欲孤飞去,徒为百虑牵。生涯已寥落,国步乃迍邅。
                          衾枕成芜没,池塘作弃捐。别离忧怛怛,伏腊涕涟涟。
                          露菊班丰镐,秋蔬影涧瀍。共谁论昔事,几处有新阡。
                          富贵空回首,喧争懒著鞭。兵戈尘漠漠,江汉月娟娟。
                          局促看秋燕,萧疏听晚蝉。雕虫蒙记忆,烹鲤问沈绵。
                          卜羡君平杖,偷存子敬毡。囊虚把钗钏,米尽坼花钿。
                          甘子阴凉叶,茅斋八九椽。阵图沙北岸,市暨瀼西巅。
                          羁绊心常折,栖迟病即痊。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
                          色好梨胜颊,穰多栗过拳。敕厨唯一味,求饱或三鳣。
                          儿去看鱼笱,人来坐马鞯。缚柴门窄窄,通竹溜涓涓。
                          堑抵公畦棱,村依野庙壖。缺篱将棘拒,倒石赖藤缠。
                          借问频朝谒,何如稳醉眠。谁云行不逮,自觉坐能坚。
                          雾雨银章涩,馨香粉署妍。紫鸾无近远,黄雀任翩翾。
                          困学违从众,明公各勉旃。声华夹宸极,早晚到星躔。
                          恳谏留匡鼎,诸儒引服虔。不逢输鲠直,会是正陶甄。
                          宵旰忧虞轸,黎元疾苦骈。云台终日画,青简为谁编。
                          行路难何有,招寻兴已专。由来具飞楫,暂拟控鸣弦。
                          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
                          安石名高晋,昭王客赴燕。途中非阮籍,查上似张骞。
                          披拂云宁在,淹留景不延。风期终破浪,水怪莫飞涎。
                          他日辞神女,伤春怯杜鹃。淡交随聚散,泽国绕回旋。
                          本自依迦叶,何曾藉偓佺。炉峰生转盼,橘井尚高褰。
                          东走穷归鹤,南征尽跕鸢。晚闻多妙教,卒践塞前愆。
                          顾凯丹青列,头陀琬琰镌。众香深黯黯,几地肃芊芊。
                          勇猛为心极,清羸任体孱。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

                          ============================================
                          另一些赏析 请见:
                          《杜甫吧》:http://tieba.baidu.com/p/785312349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7楼2014-12-28 13:14
                          回复
                            塞芦子 杜甫
                            《全唐诗》卷217_11
                            《塞芦子》是伟大的诗圣杜甫的作品,从诗中可看出杜甫筹边的策略,同时也可见杜甫“临危莫爱身”的爱国精神。
                            【体裁】五言古诗
                            塞芦子 杜甫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⑵。
                            边兵尽东征⑶,城内空荆杞。
                            思明割怀卫⑷,秀岩西未已⑸。
                            回略大荒来,崤函盖虚尔⑹。
                            延州秦北户⑺,关防犹可倚⑻。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
                            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⑼;
                            近闻昆戎徒⑽,为退三百里。
                            芦关扼两寇⑾,深意实在此。
                            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⑿!
                            作品注释
                            ⑴芦子,关名,在延安西北。塞,是堵塞。塞断芦子关,所以阻退敌人西进之路。
                            ⑵浦起龙云:“起四句从帝所在说起,谓朔方悬远而空虚也。”五城,是定远、丰安和三个受降城。都在黄河北,故曰“隔河水”。
                            ⑶边兵,即守五城的兵。因讨安禄山故尽东征。
                            ⑷史思明,安禄山旧将,突厥人。怀卫,二州名。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思明自博陵进兵太原:舍河北而西,所以说“割”。
                            ⑸高秀岩,本哥舒翰部将,后降禄山,这时和史思明合兵而西。
                            ⑹回略,是迂回的包抄。大荒,指西北。崤函,指函谷关。崤是崤山,西连函谷,故函谷亦称崤函。地极险要。浦起龙云:“思明四句指出时事危机。统日大荒,不敢斥言灵武也,盖虚尔者,犹俗言此是空帐,非无备之谓,时已为贼所有也。”
                            ⑺浦起龙云:“延州四句乃是扼要本旨。”延州,即延安。秦北户,秦地的北门。曰户,见得是出入必经的要地。
                            ⑻关防,即下芦子关。
                            ⑼浦起龙云:“岐有四句,插入绝奇。一见设守有成效,一见助守有声援。岐在延西,尚且如此得力,况延州尤据形要而逼贼冲者乎?”公元756年(至德元载)七月以薛景仙为扶风太守,曾击败胡兵。扶风郡,即古时的岐地。
                            ⑽昆戎,即吐蕃,亦即上句所谓“山贼”。
                            ⑾浦起龙云:“末四句表明本意,复为危词以惕之。”两寇,指思明和秀岩。
                            ⑿帝阍,天子之门,叫帝阍,就是赶快提醒朝廷。因为胡兵行动,迅速“如鬼”,迟了就怕来不及了。和《悲青坂》的最后两句:“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是同样的一种万分焦虑的心情。无怪他曾对唐肃宗说:“臣以陷身贼庭,愤惋成疾。”(《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
                            作品简析
                            这首诗是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春在安史叛军中写的,不仅可看出杜甫筹边的策略,同时也可见杜甫“临危莫爱身”【临危时 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
                            【本诗赏析继续】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3楼2014-12-31 06:04
                            回复
                              杜甫《哀江头》的赏析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2-07-11 16:02
                                李白和杜甫都是盛唐诗人。他们的诗,数量既多,又有独特的风格。李白树立了浪漫主义风格,杜甫树立了现实主义风格。在文学史上,他们是齐名的大诗人。但是,在当时,杜甫的声望却没有李白高。李白于开元末年到长安,得到贺知章的吹嘘,玉真公主的提拔,玄宗皇帝的赏识,很快就供奉翰林,成为煊赫一时的宫廷诗人,每一篇新诗,都传诵天下。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他于开元二十三年进士落第后,漫游伊、洛、齐、赵,至天宝五年才回到长安。这时,李白已失宠于玄宗,被放出官廷,开始其漫游生活。杜甫在长安六七年,默默无闻。后来,由于进呈《三大礼赋》、《封西岳赋》,歌颂了玄宗皇帝的几次大典礼,才得授官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明年就发生安禄山之乱,从此在兵慌马乱中过了三年狼狈生活,此后便回到成都。
                                他的诗篇,主要是记录安史之乱一段时期的个人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朝野的现实。在安史之乱以前,他的诗作不多,或者是留存不多。在开元、天宝年间,人们只知道李白,而不知道杜甫。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收开元二年(公元七一四年)至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间二十四位著名诗人的诗二百三十四首,其中有李白的诗十三首,而没有杜甫的诗。可知在开元、天宝年间,杜甫虽身在长安、洛阳,他的诗还没有得名。回到成都以后,诗越写越好,但是因为远离了文艺中心的长安,也还是不很著名。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收至德元载(公元七五六年)至大历末年(公元七七九年)二十六位著名诗人的诗一百三十二首,也还是没有杜甫。由此可知杜甫与李白在当时并非齐名。一直要到元稹作杜甫的墓志铭,才极力推崇杜甫,以为非李白所能及。韩愈作诗,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调张籍》)之句,从此以后,论诗者才以李、杜并称。元稹的扬杜抑李,使后代的文学批评家提出了“李、杜优劣论”的问题,对于李、杜二人诗篇的谁优谁劣,历代以来,有过不少论辩。
                                李、杜二人都写了大量诗篇,李有诗一千首,杜甫诗一千四百首。选诗的人,常感到从他们二人的诗集中要选几首代表作,很不容易。元代的杨士弘编选《唐音》,干脆不收李白、杜甫和韩愈的诗。他的理由是“李、杜、韩诗,世多全集,故不及录”。这是掩饰之词。王维、白居易、李贺等人的全集,并未亡失,为什么都有选录呢?其真正的理由,首先是宋元时人以李、杜、韩为唐诗中杰出的三大家。他们地位高了,不可与其他诗人平列。另外一个理由是感到不容易选,故索性不选。
                                我现在选讲唐诗,对李、杜二家,同样也感到难于选材。不过我不是在编唐诗选集,不一定要选他们最好的诗。止因为他们的风格表现在各体诗中,为了全面欣赏,不能不多讲几首,因此作了硬性规定,每人精简到十首。
                                讲杜甫的诗。从《哀江头》开始: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齿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堕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肊,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天宝十五载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安禄山军队逼近长安。十二日,玄宗下诏亲征,事实上是仓皇逃难。此时杜甫在鄜州。七月初,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改元至德,历史上称为肃宗。杜甫听到消息,就奔向灵武。可是在中途被安禄山军队截获,送回长安。在长安住到明年四月,才得脱身,到凤翔去谒见肃宗。被拘在长安的时候,杜甫看安禄山占领下的京都,一片荒芜杂乱的景象。许多贵族子弟,求生无计,困苦万状。他写下了《哀王孙》、《哀江头》等诗篇。
                                《哀江头》是至德二载春天,杜甫经过曲江时有感而作。曲江在长安城东南,是一个大池,故又名曲江池。据说这里是汉武帝开辟的一个风景区,当时称为宜春下苑。池中种满了荷花,隋文帝改名为芙蓉苑。唐玄宗也喜欢这里的景致,开元年间,曾大加修治,周围造起了离宫别馆,种上几万株杨柳花木。池中除荷花外,还有菱芡蒲苇。玄宗常和贵妃来此游览。长安人民也以此为游乐之处。每年正月晦日,三月上巳,九月重阳这三大节日,游人最盛。现在曲江遗址已在西安城外,只剩一块洼地。
                                这首诗的结构也象一般的乐府歌行一样,四句一转。开头四句用哭字韵。“少陵野老”是杜甫给自己题的别号。他又自称“少陵布衣”。因为他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少陵。“吞声哭”就是古文所谓“饮泣”,不敢出声的哭。“潜行”是偷偷地走过去,不敢公然在大路上走。“江曲”即“江头”,是弯曲的岸边。他独自一人,偷偷地到曲江去看了一下,只见江边的宫殿,如紫云楼、彩霞亭、芙蓉苑、杏园等,千门万户,都已锁上。江头依旧生长着细柳新蒲,可是它们已失去了主人,不知为谁而绿了。看了这样荒凉败落的景象,回忆过去的繁华热闹,这位少陵野老不禁暗暗地哭了。
                                以下四句转色字韵。回忆不久以前皇帝还同贵妃一起到南苑来游览,使苑中万物都大有光辉。“昭阳殿里第一人”是赵飞燕,杜甫也和李白一样,借来指杨贵妃。她和皇帝同坐在一辆车里,侍候在皇帝身旁。“霓旌”即彩旗。皇帝出来,前后有彩旗簇拥,故以霓旌代表皇帝的车驾。“南苑”即“芙蓉苑”,因为在曲江池的南头。
                                以下又是四句,仍用原韵。诗意说:御驾前护从的才人带着弓箭,骑着以黄铜为勒具的白马。她们回身仰天向云端里发射一箭,就射下了一只双飞的鸟。这四句诗,向来都解释为回忆玄宗与贵妃行乐的事。“忆昔”以下八句,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以为都是“追忆昔时之盛”。许多选本都采用“一笑”而不用“一箭”,以为这是指贵妃看到才人射鸟,破颜一笑。这是描写贵妃得宠的娇态。
                                对于这样讲法,我很怀疑。总觉得下文“明眸皓齿”一句接不上。我以为“忆昔”这二字止管到第四句“同辇随君侍君侧”,这是作者回忆到玄宗与贵妃同游曲江的盛况。“辇前才人带弓箭”以下四句,仍用原韵,改用象征手法,暗指贵妃之死。“辇”字是盛衰生死的转折点。前一个“辇”字是与君王“同辇”,后一个“辇”字是“辇前才人”。才人是宫中正五品的妃嫔,共有九名,她们是皇后的侍从,不是武官,向来不带弓箭。而作者却说她们带了弓箭。翻身、向天、仰射,接连用三个形容射箭姿态的词语,有何必要?我以为是作者暗示“犯上”的意思。尤其明显的是“双飞”,岂不是指玄宗与贵妃同辇逃难?一箭射下了其中之一,岂不是象征了贵妃之死?止有这样理解,才能与下句钩连。
                                以下四句,仍用原韵,写贵妃死后的情况。明眸皓齿的美人如今在那里呢?已经成为无家可归的血污游魂了。这二句也是问答句法。贵妃之死,正史上的记载是缢死的。既不是被杀,也不是中箭。此句用“血污”字样,不过夸张其死状之惨,不必根据杜甫此诗,为贵妃之死造成疑案。但是,以贵妃的身份,当时执行缢杀的人,决不会是军将,故作者安排了带弓箭的才人。射箭是虚构,才人可能是实情。以下二句写贵妃死后,玄宗入蜀的情况。一群人随渭水而东流,一群人深入剑阁。“去住彼此”这一句,向来有几种解释:朱熹以为“去”是指从剑阁入蜀的玄宗,“住”是指杜甫自己。唐汝询说:“所幸惟清渭之流,能遁剑阁,然而去住消息,彼此无闻矣。”(《唐诗解》)这是讲错了上句,而没有明释下句。吴昌祺说:“清渭二句,言父子相隔也。”(《删订唐诗解》)这是以为“去”指玄宗,“住”指肃宗。杨伦注曰:“清渭,贵妃缢处;剑阁,明皇入蜀所经。‘彼此无消息’,即《长恨歌》所谓‘一别音客两渺茫’也。”(《杜诗镜铨》)这是把“去”指玄宗,“住”指贵妃了。以上四种解释,朱熹、吴昌祺所释,几乎没有人赞同;杨伦所释,本于唐汝询,大概获得多数读者的同意,一般都是这样讲法。但我还觉得有些讲不通,因为贵妃已死,怎么还能说“彼此无消息”呢?这和“一别音容两渺茫”的意义是不同的。“彼此”是两个人。“两渺茫”的“两”字是指“音”和“容”。意思是既不能听到她的声音,又不能见到她的容貌,所以说“两渺茫”,并不是两个人彼此都感到渺茫。因此,我以为杜甫在此句中用“去住”、“彼此”,必然另外有意义。考《唐书·玄宗纪》说:当时杀死杨国忠、缢死杨贵妃之后,随从玄宗出奔的将士、官吏、宫女都口出怨言,不愿从行。玄宗无可奈何,止得说:“去住任卿。”于是走散了许多人。玄宗到成都时,止剩军将官吏一千三百人,宫女二十四人。这就是杜甫用“去住”二字的根据。因此,我以为“去”指散伙的人,“住”指留下来护卫玄宗入蜀的人。从此,去者如渭水之东流,住者深入剑阁,彼此都不相干了。
                              【本篇赏析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0楼2014-12-31 22: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