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交流吧
关注: 2 贴子: 11

  • 目录:
  • 国学
  • 0
    阴阳篇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细涩之类,皆阴也。 以药而
    附v子 10-10
  • 0
    1、桂枝——辛、甘,温。《神农本草》: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功能轻宣,入表而透达发散。专主太阳、太阴、少阴、厥阴在表的风邪。可以宣散温通,入于上焦和体表。因此对于瘀滞的结气,喉痹、关节等,都可以宣通。 2、芍药——苦酸而凉。《神农本草》: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有清热和收降的作用。是针对少阳和阳明病。小大黄,去阳明里实不重的,还利尿,去水饮 3、
    附v子 9-23
  • 96

    广告
    15:23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0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为太阳病提纲。太阳病分为:太阳伤寒、太阳中风。 1.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伤寒为表阳症。正邪相交于皮肤位置,毛孔闭塞。血液聚集于体表脉络从而表现为脉浮紧、头项强痛、身体疼痛,阳气不能旁出,俱向上撞,表现为呕逆,正邪相交,津液、阳气瘀滞于体表,从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中风为表阳症
    附v子 9-21
  • 0
    食、水、瘀血三者,均属人体自身中毒,为发病的根本原因,亦中医学的伟大发现,因特提出讨论于下。 食毒: 大都不善摄生,饮食无节,因致胃肠功能障碍,或宿食不消,或大便秘结而使废物不得及时排出,从而促使毒物的吸收,因成自身的一种中毒证,仲景书中谓为宿食者,即食毒为病,今择要述之。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注解: 脉按之紧,而寻其内有如转索起落无常,实即滑急之脉,为有宿食的脉应。 “脉紧,头痛,风寒,腹
    附v子 9-21
  • 0
    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以至施行适方治疗,此即辨证施治一整套的方法体系,有如以上所述。不过这种治病方法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基于前之六经八纲的说明,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不论什么病,患病人体的反应,在病位上不出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情上不出阴、阳、寒、热、虚、实,在类型上不出三阴三阳。验之于临床实践,这都是屡经屡见的事实。以是可知,则所谓六经八纲者,实不外是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
    附v子 9-18
  • 0
    脉象虽亦和症状一样,同是患病机体有异于健康时的一种反应,不过由于它比一般症状尤富于敏感性,举凡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无不应之于脉,故于辨证亦有其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就自然而然地促进了中医诊脉的研究和发展。诊脉原有《内经》《难经》二法,《内经》讲的是遍诊法,《难经》则独取寸口,前法不行已久,于此不拟讨论,今只就后者述之于下。 脉的部位: 寸口即指桡骨动脉言,诊时以中指端向桡骨动脉处按之,即为关位
    附v子 9-17
  • 0
    此所谓治则,即通过六经八纲辨证后的施治准则,今略述于下: 太阳病,病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均属太阳病的发汗剂。 少阴病,虽与太阳病同属表证,亦宜汗解,但发汗须酌加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均属少阴病的发汗剂。 阳明病,热结于里而胃家实者,宜下之,但热而不实者,宜清热。下剂如承气汤;清热剂如白虎汤。若胸中实,则宜吐,不宜下,吐剂
    附v子 9-16
  • 0
    中医辨证主要是六经八纲,中医施治亦主要是在六经八纲的基础上制定治疗的准则,所以对于中医辨证施治的研究,六经和八纲是首应探讨的核心问题,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表、里的中间还应有个半表半里,按数来讲本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含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述之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 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
    附v子 9-15
  • 64

    广告
    15:17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0
    辨证施治,是说明中医以药治病的方法,亦常被称为辨证论治,我以为辨证施治更朴实些。有是证即用是药,还要引经据典地议论一番干什么?因此乃采用辨证施治,作为本书讨论的专题。 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没有进步的科学,又没有精良的器械,故不可能如近代西医能找到病变的实质和致病的因素,以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只有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与患病人体
    附v子 9-14
  • 0
    中医之道历经几千年,源远流长!流传千古!众多流派,众多论著,众多名家,众说纷纭。要如何学习中医,学懂中医,却让每一个想学中医的人无所适从! 伤寒论源自汤液经,由医圣张仲景撰写的广论汤液经十数卷,部分遗失破损,后经王叔和编撰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是一部使用六经、八纲临床辩证施治体系的经典著作。伤寒论是一部基础的、朴素的、实用的、经验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伤寒论是一个完整的治病体系。因王叔和编撰伤寒
    附v子 9-13
  • 0
    亲爱的各位吧友:欢迎来到伤寒论学习交流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