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篡改的《道德经》,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古书,其中就包括我们盛行四海的《道德经》。结果经过整理复原人们发现,该版本与我们现在流行的《道德经》版本,存在着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大多只是只字片句之间,但意义却有千差万别之远,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些差别,或许是传抄失误,或许是有心人的篡改所致。现在我们就摘录出八处来辨别一下,一起探讨探讨这桩千年公案。 帛书老子 第一处:《道德经》第二章 传世本:“故有无相生,
贴吧:老子作者:夕月凌 2017-09-06 00:36
转-被篡改的《道德经》,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古书,其中就包括我们盛行四海的《道德经》。结果经过整理复原人们发现,该版本与我们现在流行的《道德经》版本,存在着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大多只是只字片句之间,但意义却有千差万别之远,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些差别,或许是传抄失误,或许是有心人的篡改所致。现在我们就摘录出四处来辨别一下,一起探讨探讨这桩千年公案。   第一处:《道德经》第二章   传世本:“故有无相
贴吧:老子作者:kaitdoc 2017-09-05 08:48
在10月19号借书的都是折翼的天使
同学。 你在杭电图书馆借过书么? 你在10月19号在杭电图书馆借过书么? 你在10月19号在杭电借过 《道德经今解:道家思维活学活用 / 袁劲松著》 么? 你
贴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作者:滋油的飞翔 2012-12-26 14:51
回复:【凉山】电子图书馆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明嘉靖六年彩绘本.天理图书馆藏链接:https://pan.quark.cn/s/ab54fa0fc0ec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一卷.明万历四十七年刊本链接:https://pan.quark.cn/s/0933eb580b8e
[吕洞宾全集].(唐)吕洞宾.扫描版[Dujin.org]链接:https://pan.quark.cn/s/c2b1a399dd9f
[李真阳先生制作的龙虎堂版修真图].佚名.扫描版[Dujin.org]链接:https://pan.quark.cn/s/1be39e2625db
抱朴子.内外附篇.东晋葛洪撰.清朱记荣校.清嘉庆时期刊链接:https://pan.quark.cn/s/9f21279d5884
帛书版德道经链接:https://pan.quark.cn/s/4a30c1d338e4
道德经.晋右軍王羲之.書.邨井漸.編链接:https://pan.quark.cn/s/3143fb172213
道德经河上公版本链接:https://pan.quark.cn/s/d89572d1b2f1
道德经今解_道家思维活学活用链接:https://pan.quark.cn/s/06cced2830a1
大随求陀罗尼轮曼茶罗.版画.太平兴国五年王文沼雕板.大英博物馆藏链接:https://pan.quark.cn/s/616ee92422c2
贴吧:凉山作者:鱼丸音音音 2025-04-08 15:06
回复:《道德经》实用解全集————无声校正版(2022稿)
《编者前话》(一)
所谓的“实用解”,就是依据“文顺理通”的翻译原则,将道德经的主体内容翻译成做人做事、及zhiguolizheng等方面的指导思想,我想只有这样翻译才能使道德经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才能使道德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和实际应用。
本人的翻译采取的是直译、或意译、或“直译+意译”三种方法,采取的是一句对应一句的翻译。本人的翻译力争达到“古今合璧”的一个相对完美状态,因为汉语文化本身就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它在5000年的发展史上历经了无数次演变和不断壮大的过程罢了。据我观察,古文和白话文的冲突并不大,古文之所以晦涩难懂那是因为它存在一些漏洞、或弊端,只要我们能把这些漏洞和弊端弥补上,一切观点正确的古文都可以用白话文准确的翻译过来。
2000多年来,道德经的译作不计其数,不论是用古文解读的道德经,还是用白话文解读的道德经,错得离谱的版本堆成山,一切错误的译作都是不同程度的“文字毒品”,能导致大量读者逻辑错乱、甚至走火入魔。——此妖现象需要及时纠正,从而早日还原道德经的本真面貌,使之成为“明理开智”的圣书宝典。
~~~~~~~~~~~~~~~~~~~~~~~~~~~~~~~~~~~~~~~~~~~~
~~~~~~~~~~~~~~~~~~~~~~~~~~~~~~~~~~~~~~~~~~~~
~~~~~~~~~~~~~~~~~~~~~~~~~~~~~~~~~~~~~~~~~~~~
~~~~~~~~~~~~~~~~~~~~~~~~~~~~~~~~~~~~~~~~~~~~
《道的作用》
-----------------------(本处讨论的“道的作用”仅限做人做事的范畴。)----------------------
道涵盖了天、地、人、事、物五大方面的规律,具体归纳起来有两大类:①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②人事物的道理。自然规律只需要人们的了解掌握,进而遵循自然规律去工作生活即可;道理则是教导人们怎样去做人和做事的,老子的心愿是渴望人类社会从老百姓到统治者,都应遵守“清静无为而无不为”这一理念去治人治事治家治国。再换一种说法,道主要体现在做人做事的尺度把握上,即趋向于公的、善的、好的方向去发展就是有道;反之,趋向于私的、恶的、坏的方向去发展就是无道,无道失德,害人害己,危害社会。如------------------------------------------------------------------------------------------------------------------------------------------------------------------------------------------------------------------------------由此可见,道虽然难以理解,但把它引入“有道”和“无道”两种现象中就好理解多了。
如果人们的工作生活都能自觉遵守道义去做,都能自觉遵守人事物的规律去做,都能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去做,人们的道德素养、精神面貌、思想境界等就会得到普遍提高,从而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环境与风气,然后科技、经济、政治、人伦等方面的发展建设才能走向良性正轨,这会大大降低法律、法规的负担。再换一种说法,道的弘扬就能促使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社会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只有和谐人类社会才能健康发展。由此可见,人类社会不论进步到什么程度,做人行事、治国理政、以及对科学对大自然等的开发利用都要遵循规律 “道”, 才能避其弊而利其利。“自然和谐,阴阳平衡”就是天地万物运行发展变化的总规律,是人类社会必然遵循的永恒法则。
~~~~~~~~~~~~~~~~~~~~~~~~~~~~~~~~~~~~~~~
有道:做人做事遵循规律、讲道理、讲原则、懂方法的就是“有道”。
无道:违背规律、不讲道理、不讲原则、不懂方法而胡作非为的就是“无道”。
自然和谐:各自遵循规律发展且彼此间协调融洽的搭配在一起的状态。
阴阳平衡:指彼此间协调搭配的状态。
~~~~~~~~~~~~~~~~~~~~~~~~~~~~~~~~~~~~~~~~
"得道"的基本内含:
①指掌握了做人做事的正确规律、或方法,并能做到知行合一的状态。
②指对人生知识、社会知识等的正确掌握与运用都达到了相当高度,从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思想境界极高的人。
~~~~~~~~~~~~~~~~~~~~~~~~~~~~~~~~~~~~~~~~~
得道的三重境界:
①普通境界——独善其身;②中等境界——劝人为善;③高等境界——行善社会。
劝人为善要把握好尺度,没有做冤大头的精神最好独善其身,且有些人是劝不得的。
行善社会就是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岗位上服务人民、服务集体、服务社会,乃至为国争光等。
任何一种理论都要因情使用、辩证使用、结合使用才能最终成为真理。所以我说:没有能力去行善社会的最好独善其身;有能力去行善社会的反而独善其身是一种可惜,浪费了机会和资源。(注:"行善社会"是在积累大功德,"劝人为善"次之,"独善其身"再次之。)
=============================================
篇后补充:
“道学”的庞大体系知识主要是做人做事和zhiguolizheng等方面的指导思想,其在治人、治事、治家、治国、治军、治理社会等方面都会发挥强大作用,在此不一 一赘述。
~~~~~~~~~~~~~~~~~~~~~~~~~~~~~~~~~~~~~~~~~~~~
~~~~~~~~~~~~~~~~~~~~~~~~~~~~~~~~~~~~~~~~~~~~
~~~~~~~~~~~~~~~~~~~~~~~~~~~~~~~~~~~~~~~~~~~~
~~~~~~~~~~~~~~~~~~~~~~~~~~~~~~~~~~~~~~~~~~~~
《我对道德经的评价与感言》
《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思想著作,是一部五千言的哲学长诗,其写作虽然建立在天地万物这一基础上,但却以论述“人事物”的规律为主,内容包含了人生哲理、事理、社会规则、军事谋略 、治国策略等等。深入学习道德经可以丰富学识,广开心智,不论从事任何工作的人员都能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再换一种说法,深入学习道德经能提升一个人的智慧,唤醒一个人的思考想象空间,提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净化一个人的心灵 。但不可忘记任何一本光辉灿烂的著作,都有着各自成书的时代背景,以及各自不同的取向,只能活学活用。因此我说,道德经里有关当时社会现状等一些内容,除了便于了解春秋末年的社会动态及历史,便于了解老子的人格特征及思想境界等作用外,对于今天的我们意义不会太大,但这不代表道德经里大部分内容永恒的巨大价值, 且一定会伴随着世人的不断发掘而变得越来越大。
人类社会已进入到高科技时代,谁都不能阻止历史的车轮在向前滚动,进步与衰亡并生,利与弊并行。 如何弘扬万事万物良性的一面,而避其害性的一面,是需要全人类共同思考的大课题。每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精英们都要起到良性的引领作用,这是领头羊们应该担起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而太多的时代领头羊们恰恰忘记了神圣的使命,而蜕变成了金钱的奴隶和欲望的牺牲品。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要想真正崛起而走在世界前列,并进入到一个相对的良性循环之中,就要把东西方的不同文明、古今的不同思想充分合理的融合,并不舍本民族的文化精华与独特的风俗习性,既要不断取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又要留己精华而去己糟粕,从而形成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各自独有的新面貌,形成不同的良性土壤,让不同肤色的人们共建世界美好家园,让万事万物在大自然中和谐的繁衍并存、生生不息,让人类成为大自然最忠诚的利用者和守护者。
补充评述——
《道德经》似谜语而非谜语,似文字游戏而非文字游戏,凡是读个稀碎的人都读成了“笑话”,凡是未读成“为人处世和治国理政的方法”的人均为得老子精髓。由此我说:老子是悲哀的、是不幸的,千古以来能读懂老子文的廖无几人。
贴吧:传统文化作者:吴声私语 2022-11-20 08:58
回复:百科 道德经
转 被篡改的《道德经》,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被篡改的《道德经》,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古书,其中就包括我们盛行四海的《道德经》。结果经过整理复原人们发现,该版本与我们现在流行的《道德经》版本,存在着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大多只是只字片句之间,但意义却有千差万别之远,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些差别,或许是传抄失误,或许是有心人的篡改所致。现在我们就摘录出四处来辨别一下,一起探讨探讨这桩千年公案。
第一处:《道德经》第二章
传世本:“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帛书本:“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二者差别不大,就是一个“之”字,但意义却完全变了。“有无相生”,与“有,无之相生”,第一个理解就像现在流行的阴阳相生一样,你生我,我生你,互为其根,自循环而无始终。但第二个理解却是“有,是由无而生的,无是有的根本”。
而这个理解,才是与《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六十三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相互应和的。
而照第一个理解,则完全与儒家解说易经的《十翼》、解说太极图的《太极图说》搅和在一起,混成了稀泥。也难怪有人说《道德经》是出自于《易经》的了。
第二处:《道德经》第十四章
传世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帛书本:“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二者只差了一个字,把“今”换成了“古”。按照传世本的理解,是要遵循古法来治理现代。所谓“祖宗之法不可易”,推崇周代之礼治天下。
但是孔子向老子问礼时,老子却告诉他“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你所学习的那一套,都是已经去世了很久的人所言。对这些很久以前的人说的话,要活学活用,不可拘泥执着。
《庄子》还直接讲解了原因:“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你学习的这些东西,都是先王留下来的遗迹,又哪里是他们的真实内涵呢?脚印是脚踩出来的,但脚印又哪里是脚呢!”
所以按照帛书本的理解,则是要法随时变,以适应当下之法来治理当下。种植种子的方法,和培育幼苗、照顾成树的方法完全不同,因为时势和对象发生了变化,所以才要以“今之道”来“御今之有”。
第三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传世本:“大器晚成”
帛书本:“大器免成”
同样是一字之差。一个是持之以桓之意,表示大才都是很晚才成就出来的;一个却是顺其自然之意,表示大才都不是刻意成就、人为造就而来的。
可以看出,“大器晚成”在《道德经》体系中完全就是个外来户,上无依下无靠,突兀而孤零零的,如同飞来之石一般。但“大器免成”,却是与整本文意相通的。
《道德经》说“大巧若拙”,我们总觉得自然界的素材不够完美,想要人为去改造它,制作成器。但我们制作出来的任何器物,都远远比不上自然界一片树叶,一只小鸟那么精巧。
所以,自然成就之才,才是大才;人为造就之才,反而是拙才。试图把人塑造成“器”,才真正是“夺天之造化”,不过是变巧为拙,变美为丑而已。
第四处:《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传世本:“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帛书本:“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说实话,“不知知”这句话,我一直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感觉莫名其妙,怎么也解释不通。我在网上翻来复去才找到一个勉强看得过去的解释——“:知道表现为不知道,这才是高明;不知道表现为知道,这就不够理智。”
这个解释一下就把老子的形象拉低了无数个档次好吗?整个一装模作样、世故狡诈的老头嘛!说好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呢?怎么能明明知道却装不知道这么腹黑呢!难怪有学者把《道德经》读成阴谋论了。看来根本就不是老子腹黑,而是读老子的人内心太奸诈。
后来我读了一遍《庄子》,这才恍然大悟。《庄子》里有个叫南荣趎的,他说:“邻里的人生了病,周围的乡邻询问他,生病的人能够说明自己的病情,而能够把自己的病情说个清楚的人,那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
这就是“知不知”和“不知不知”的差别了:能够把自己的病情说清楚的人,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那才是真正的重病。”
庄子由此大发感慨:我们都知道,对父母说的话一味称赞,对领导说的话一味奉承,这是“谄媚”的行为。但如今社会潮流认为是对的,我们往往也会赞成;社会潮流认为是错的,我们往往也会反对,我们这样生活着,岂不正是一直在“谄媚”然而自己还不知道吗?
我们穿着华美的衣裳,打扮艳丽的容貌,修饰自己的言行,讨好献媚于举世之人,却并不认为这是谄媚与阿谀,这不正是最大的迷惑吗!
第五处:《道德经》第五章
传世本:“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帛书本:“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仍然是一字之差,一个是“多言数穷”,一个是“多闻数穷”。多言数穷再怎么传抄,也不太可能变成多闻数穷。因为二者无论字形和意义都相差甚远,所以很有可能是后人改的。
那为什么改呢?因为很难去弄明白:“多闻”,怎么会“数穷”?我们一直推崇的,不就是见多识广,博学多闻吗?
“少言”就不用多说,儒道二家都提倡的。比如“少说多听”,“言多必失”,“希言自然”,“知者不言”等等。但是对于增长“见闻”方面,儒道二家就有差别了。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道家却提倡“不出户,知天下”,“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博者不知,知者不博”,“塞其兑,闭其门”,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其实这里老子主要讲了一个道理:不要被外物复杂的声色变化迷惑而去追逐表象。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无穷无尽的。
一颗石头,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能得到无数不同的形象。知识取用于万物,随着认知角度的不同,推陈出新无穷无尽。所以不要向外去追求表象,而是要“守中”,把握它们的根本。
如此再结合前文,“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不就好像一个大风箱一样吗?中间空虚而不闭塞,四周绷开而不塌缩。只要一拉动,就有无穷的风产生出来。就好像天地只要一运行,就有无数的万物衍生出来。与“多闻数穷”有明显的前后文对应的关系,所以此处当取“多闻数穷”。
第六处:《道德经》第八章
传世本:“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帛书本:“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个地方也很容易让人迷惑。《道德经》对仁是持批判态度的,《庄子》对这一点也确凿无疑,怎么在这里又出现一个“与善仁”呢?那诸如“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怎解?
后来帛书本出世才知道,根本就没有什么“与善仁,言善信”,而只是一个“予善信”。
“仁义”这个东西,《庄子》说“仁义惨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形容它是在人世间播糠迷眼,让人颠倒是非。
因为天下有道,就不会体现出什么“仁义”,所以如果奔着追求仁义的目的去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天下无道。如此一来,提倡仁义和提倡天下无道何异?
《庄子》还说:素材没有被分割,谁还能用它雕刻为酒器;白玉没有被破裂,谁还能用它雕刻出玉器;人的自然本性不被废弃,哪里用得着仁义;人固有的天性和真情不被背离,哪里用得着礼乐;五色不被错乱,谁能够调出文彩;五声不被搭配,谁能够应和出六律。
分解原木做成各种器皿,这是木工的罪过;毁弃人的自然本性以推行所谓仁义,这就是圣人的罪过。
所以最好的品质,是天真淳朴的自然天性;最好的生活,是自然而然、不知不觉的生活。天真淳朴不能人为培养,而只能保护不丢失;自然而然不能人为创造,而只能保证不破坏;不丢失不破坏,这就是无为。
第七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传世本:“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帛书本:“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也。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这里更妙,只是改了一个语气词,就把否定变成了肯定。“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是指什么呢?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用来自称的用语。“寡人”如何如何,“不穀”如何如何。
在《道德经》的第四十二章,老子指出了这个自称的来历: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也就是诸侯王表示自己愿意“受国之垢”,处众人之所恶,以下为根基,以贱为根本的意思。
所以侯王这个自称,表示不忘本,向来是广受赞赏的。但这里问题就来了,你一个自称,就得到了这么多的赞赏,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你只是在说说而已,根本就没有做到。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真的做到了,别人也就不会去赞扬你这个自称了。
一个自称,相对于真正做出的行为,算得了什么呢?人们去赞扬它,只是因为没有其他可以赞扬的了。所以后文紧跟“致数舆无舆”:招来了太多的赞赏,就等于不是赞赏。
玉和石的差别在哪里?玉很美,但只能让极少部分人得到,所以人人都去赞赏它;石头很糙,但却能让人人都受益,大家造屋盖房随便取用。人人都能受其惠,人人都能得到的东西,大家反而不去赞赏它了。
就像水,赞赏水的人虽然很少,但大家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它。你说是玉贵重,还是水贵重?所以被太多人赞赏的东西,必定不能普及大众、惠及天下,又有什么好赞赏的呢?这就是“至誉不誉”的道理。
第八处:《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传世本:“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帛书本:“道生之,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古代“形”和“刑”是通用的,这里没毛病,有毛病的是把“器成之”改成了“势成之”。“物形之,势成之”,这里是很难沟通上下文的。道、德、物后面跟着动词,它们本身是作为主语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那“势”,成之是个什么鬼?
这里的刑,其实是刑伤的意思。“朴散则为器”,朴是怎么散掉的?被刑伤了。
所以“物刑之而器成之”,这里的“物”,指的就是刑伤外物、刑伤自身的人。他们对待外物的方式是:挑选自己觉得有用的,丢弃自己觉得没有用的;他们对待自己的方式是,留取天性中觉得好的部分,抛弃天性中觉得不好的部分。
“刑”是雕刻、砍削的意思。一块木头,把它雕出花来,做成好看的器物,那么被削下来丢弃的部分,不正是他们觉得没有用的部分吗?
他们因为拥有智慧,所以懂得去改造工具,制作器物,让事物按照他们的想法成形、成器,但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与道相悖逆的。
道有生养万物的特性,天生地长的自然之物,即为“朴”,它们完整地保留了道所赋予的天性。“朴散则为器”,是指背弃了道,成为被雕琢、被使用的“器”物。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因为任何“器”物都来源于朴,所以掌握了朴,就能成为天下器物之母,就能成为它们的官长。所以“朴虽小,而天下莫能臣”,所以要“抱朴”。
贴吧:玉山小蘖作者:xiaoxiao30110 2017-08-11 23:34
回复:《道德经》——实用解全集
《编者后话》
《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思想著作,是一部五千言的哲学长诗, 是半截话 。它类似于语言游戏而非游戏 ,它类似于数术而非数术 ,深入其中其乐无穷 ,它实际上论述的是宇宙人生的规律 。它的内容涵盖了思想、 哲学、 自然科学 、军事 、政治 、社会、 伦理等诸多方面 。学习 《道德经 》可以丰富学识, 广开心智, 不论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人员都能从中汲取智慧营养。由此可见,深研《道德经》 能提升一个人的智慧, 唤醒一个人的思考想象空间,提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净化一个人的心灵 。但不可忘记任何一本光辉灿烂的著作,都有它们各自成书的时代背景, 以及各自不同的取向 ,只能活学活用 。所以《道德经》 里有关当时社会现状等方面的内容 ,除了便于了解春秋末年的社会动态及历史,便于了解老子的人格特征及思想境界等作用外,对于今天的我们意义不会太大 。但这不代表《道德经》 里大部分内容永恒的巨大价值, 并且道的作用一定会随着世人的不断破译和发掘而变得越来越大 。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谁都不能阻止历史的车轮在向前滚动 ,进步与衰亡并生 ,利与弊并行。 如何弘扬万事万物良性的一面, 而避免害性的一面, 是需要全人类共同思考的大问题 。每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精英们都要起到良性的引领作用 ,这是领头羊们应该担起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而太多的时代领头羊们恰恰忘记了神圣的使命 ,而蜕变成了金钱的奴隶和欲望的牺牲品。
一个民族、 一个社会要想真正的崛起而走在世界的前列, 并进入到一个相对的良性循环之中 ,就要把东西方的不用文明 、古今的不同思想充分合理的融合,并不舍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独特的风俗习性, 既要不断的取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 留己精华而去己糟粕 。从而形成不同民族, 不同文化各自独有的新的精神面貌 ,形成不同的良性土壤, 让不同肤色的人们共建世界美好家园 ,让万事万物在大自然中和谐的繁衍并存、 生生不息 ,让人类成为大自然最忠诚的利用者和守护者。
贴吧:传统文化作者:吴声私语 2018-06-13 09:45

大家都在搜

  • 道德经是道家还是儒家
  • 道德经经典图片
  • 适合道德经的插图
  • 道德经上善若水插图
  • 道德经 道教
  • 道德经是不是道教的
  • 道德经属于道教吗
  • 道德经谁的解读最好
  • 道德经注解
  • 道德经功德太大了
  • 道德经思想
  • 道德经的意思
  • 有关道德经的图片
  • 道德经图文
  • 道德经80张图片
  • 道德经美图片大全
  • 道德经作品图片大全
  • 道德经讲的什么
  • 道德经注
  • 道德经陈鼓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