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失去的领土—藏南
在Google的卫星地图上,有一片9万平方公里的名叫藏南的土地已经划给了印度,国际公认的领土中,藏南似乎已经不属于中国了。在中印战争结束后,藏南由
贴吧:日本の家作者:蒙塔基的钢蛋o 2010-06-20 22:31
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印度和中国一样,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我国南部最大的邻邦。中印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源远流长,印度文化对我国影响极为深厚。早在汉唐印度的佛教即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代,中印文化交往更加密切。到了近代,中印两国人民又在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总理与尼赫鲁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促成了万隆会议的成功举行。遗憾的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中
贴吧:汴京作者:临江南宫闲 2021-07-23 15:46
印总理莫迪想经巴基斯坦领空飞沙特,巴外长:拒绝
计划于周一(28日)访问沙特的印度总理莫迪似乎遇到了点儿“小麻烦”。《今日印度》27日透露,莫迪曾提出,希望其专机可以在此次前往沙特访问期间飞越巴基斯坦领空,但这一请求随后被巴方直接拒绝。 《今日印度》报道截图 《今日印度》说,巴基斯坦外长库雷希在27日发布的一份声明中宣布,鉴于近期(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有侵犯人权的行为,巴方决定拒绝莫迪专机飞越该国领空的请求。报道提到,莫迪计划于28日赴沙特参加一个国际商业论坛,
贴吧:克什米尔作者:破马张飞? 2019-10-28 15:53
回复:强烈建议增发 中国疆域 邮票...
中国未光复领土之阿鲁纳恰尔邦
阿鲁纳恰尔邦(又译阿鲁纳查尔邦,拉丁字母转译为:Arunachal Pradesh)是印度所设的一个邦。此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边界,绝大部分都由中国政府宣称主权,称为藏南,并将该地区划入西藏自治区的错那、隆子、朗县、米林、墨脱、察隅六县的管辖范围之内。中国政府不承认印度控制该地区或者设立此邦的合法性。历史
中印这段争议始于1914年的中英藏西姆拉会谈。在会上英国全权特使威廉·亨利·麦克马洪提出麦克马洪线为西藏和英属印度之间的边界,该线将藏南及达旺等地区割与英国。后来英藏代表皆签字批准该线,中方代表则因中央政府反对而没有签字。中方至今的观点是: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因此西姆拉会谈条约只有单方签字(即英国),应视为无效。中国所坚持的是中印传统线。
1954年,印度在该地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图首次把麦克马洪线从1936年以来注明为“未标定界”改为“已定界”。1962年中国和印度在边境上发生中印边境战争,中国在战争中取得片面的胜利。
1972年印度将该特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6年底印度议会两院通过立法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翌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即“旭日之国”。
目前中国政府不公开承认该邦的合法性,该问题尚在搁置中。现时印度军方在本邦与邻国的边境都布置了很严密的军事防守。一方面,由于青藏铁路的完成,中国军队进入本区的速度可以加快许多,使印军也加强了戒备,严阵以待;另一方面,本邦北面与缅甸及那加兰邦的边境有那加基督徒军事集团活跃,所以外人进入本区,都要取得特别的许可证,才可以进入。
2006年11月13日,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向印度传媒表达中方观点(拥有阿鲁纳恰尔邦主权),引发外交风波,阿鲁纳恰尔邦行政长官要求中国召回孙玉玺。

贴吧:集邮作者:周吴帝国 2011-09-21 20:16
回复:继续藏南的话题
1914年的中英藏西姆拉会谈
在会上英国全权特使威廉·亨利·麦克马洪提出麦克马洪线为西藏和英属印度之间的边界
该线将藏南地区割与英国
后来英藏代表皆签字批准该线
中方代表则因中央政府反对而没有签字
中方至今的观点是: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因此西姆拉会谈条约只有单方签字(即英国)
应视为无效
中国所坚持的是中印传统线
贴吧:中华城市作者:荒诞神秘 2012-01-29 14:54
回复:浅析有关印巴分治的若干观点
内阁使团在与穆斯林联盟领袖会谈时明确拒绝了真纳提出的“大巴基斯坦方案”,即巴基斯坦包括旁遮普和孟加拉及其他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在内阁使团看来,印度教徒在旁遮普东部和孟加拉西部的很多地区(包括加尔各答在内)占多数,如果要分裂,那么这些地区也得从巴基斯坦分割出来。如果将这些地区分割出来,巴基斯坦东、西两部分相隔遥远,无论在防卫还是行政管理上都是不可行的。再者,被分割出去的地区都是旁遮普和孟加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一旦这些地区被分割出去,巴基斯坦的生存能力就极为有限的。此外,内阁使团也考虑到英属印度的分裂会给印度土邦的归属带来麻烦。土邦要么独立,要么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这样,印度就会“巴尔干化”。这是与艾德礼政府维护印度统一的意愿相悖的。
为了使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在临时政府和制宪问题上达成协议,内阁使团和总督可以说想尽了办法。看到印度不断升级的种族骚乱,看到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纠缠不休,内阁使团和总督,当然也包括英国国内的政府,都非常着急。1946年5月5日至12日,内阁使团和总督召集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领袖在西姆拉举行会谈,但未能获得成功。
贴吧:中国历史作者:慕寒3 2014-04-27 16:09
回复:很好,今天发一贴
第二时间线,第二平行宇宙,自1972年12月6日始。
1971年12月6日至10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一六〇六至第一六一〇次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会议有包括5常、10个轮值理事国及印度、巴基斯坦、流亡政党人民联盟的代表列席或参加讨论。根据实际情况,又增补了突尼斯、锡兰和沙特阿拉伯的代表。
在一六一〇次会议上,总计出席的13个理事国对最终解决印巴、东西巴问题的决议草案进行了两轮投票,最终借苏联的弃权通过了决议第三一三号,使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联盟代表达成协议并发表的公报《西巴与东巴关于建立新政权的联合声明》以合法形式固定下来。出于某种目的,英国代表缺席了投票环节,而叙利亚代表自始至终放弃他们的权利,没有参与该问题的讨论。
很明显的是,自9日夜间一份永久停火的指令三〇七发出以后,印巴两军以非常文明的方式就地放下了武器;在杰索尔、萨德基拉和东部的锡尔赫特,双方军队的指挥官互相邀请进行宴会和会谈,对东巴基斯坦的前景进行展望。伊历新年刚刚过去,对军人来说,和平是尤其珍贵的,特别是印巴这样长期因为意识形态隔阂而手足相残的两个国家的军人。
1971年12月20日,新的选举委员会在联合国维持和平特别委员会的努力下于达卡正式成立。该委员会的主席由原巴基斯坦总统、最高权力执行者叶海亚·汗出任,为了保证权力运作的合理性,安理会选派5个轮值国家派代表进入其监督委员会。该选举委员会基本按照巴基斯坦此前举行大选的模式,分设西巴选举委员会、东巴选举委员会、巴联大协调与安排委员会、议会基建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两巴军事委员会、民主统一阵线委员会、政党和政党组织委员会、对外协调委员会、经济保障委员会、生产与工商业委员会、接收援助委员会、调查和研究委员会;根据苏联的建议,还设置了部长会议委员会和工农兵代表会议委员会。这样,选举委员会总人数达到了10000人以上,机构庞杂、组织困难,开销极大,又涉及社会转型的每个方面,因此苏联在印度政府的邀请下,派遣了意识形态部副部长及以下干事5人、内务部干事5人作为指导。出于安全合作的考虑,内务部专家团要求东巴政党人民联盟就地解散,以新的个体参选人的身份参加选举,但遭到拒绝。人民联盟仍然活动在印度境内,并且叶海亚·汗仍然拒绝承认其合法地位,尽管重新运作的最高法院判其合法。
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对两巴的新型国家体制感到好奇和疑虑,从他们怀疑论的观点看来,两个文化、经济及政治权利长期不对等的国家组成部分,其中一个甚至只是与其他的4个省及2个联邦直辖区地位对等的飞地——东巴基斯坦,因为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和印度军队的侵略,突然就拥有了实质性的地位提升,甚至还获得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保证、经济援助。伊朗的巴列维国王是伊斯兰世界中支持巴基斯坦革新的主要力量,而阿富汗的查希尔国王则明确提出,这一制度不具有任何生命力,新生的“巴基斯坦伊斯兰联合共和国”既不伊斯兰也不是联合,实在是荒谬。
1972年1月20日,选举委员会的工作进入了最后一个环节。西巴以伊斯兰堡为中心,东巴以达卡为中心,开始进行全国普选工作。由于有了1970年大选的经验,而这次亦非直接选举领导人,全巴境内人民没有表现出特别的狂热。派驻联合国的两位副外长级外交官员由于“擅自做主、卖国和背离西巴利益”,遭到了叶海亚·汗以及军方势力的批判。不过出于现状考虑,这两位代表被勒令常驻联合国,不得回巴参加大选及议会组建工作;巴人民亦未特别了解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积极的工作,这当然与苏联极力淡化他们的影响有关。
至于出现在联合国的孟加拉族人民代表,也即人民联盟代表,则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虽然人民联盟总部宣布将其解职,并在印度和东巴对她尝试进行暗杀,但此人成功潜入西巴境内,并受到军方的保护。叶海亚·汗势力认为,是她的自治主张保住了东巴,使东巴没有被印度或者苏联分裂;她理应享有极高荣誉;但是相应地,她的政治主张多变,只是受聘成为议长幕僚,未能担任实际工作。
由于普选在冬季入春时举行,泥水消融、地面潮湿泥泞,多降雨,增加了选举委员会的工作难度。“你很难找到一块干的地方晒干湿的选票”,苏联人抱怨说。不论如何,到三月初,选票已经基本收集完毕。除了部分偏远乡村以及克什米尔的印控区之外,共计78.2%的成年人或成年男性参加投票,其中69.1%为有效票数。令人意外的是,东巴人民仅在200人的东巴议会给了人民联盟12个席位,新成立的“巴基斯坦工农同盟”获得了109个席位;也就是说,东巴人民追求的是实质性的权力平等和不受压迫,为此不一定需要彻底的独立。
中国政府一经获悉巴基斯坦的联合建国计划,一开始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两巴没有分裂,国际社会维护了巴基斯坦主权的完整统一,这是值得赞扬的,一个稳定的巴基斯坦,无论任何主义,都是实际有利于中国并可以威慑印度的;另一方面,巴基斯坦接受以苏联印度为首的国际干预,自我放弃了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背离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已经形同“向社会帝国主义和资本家两边妥协”,是“软弱妥协派的投降主义”。因此,中国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在与巴基斯坦的双边关系中确立了一个原则,即根据实际利益灵活调整的原则。1972年到1974年,“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叶海亚·汗总统”变成了“出卖国家和人民的投降主义领导人叶海亚·汗”,受到全国革委会领导人的大肆批判,全国掀起了“与苏修划清界限,反对投降主义”的群众运动。在政府的层面,双方宣布互不来往,但暗中执行了许多经济交易,包括藏南地区的原材料、能源原料,在日本铁路没有到达的地方,援建东巴的铁路和电气设施等,双方都在等待一个契机,来恢复正常关系,重新建立友谊。1976年,巴基斯坦为中美牵线搭桥,而借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的契机,中国与新巴基斯坦正式建交。
按照约定,自1972年开始的三年内,巴联大每年召开一次,而选举委员会则分批转制为相应政府机构。议长由叶海亚·汗担任,实际上成为虚位国家元首;副议长改设2位,分别由西巴人民党主席和被释放的穆吉布·拉赫曼担任。巴联大规模控制在320人以内,会议常设地址是拉瓦尔品第,距离首都伊斯兰堡仅20公里。在该体制运行的前三年,两巴社会平稳,巴基斯坦卢比币值稳定,东巴工农业发展较快,又得益于苏联的大力支持,重工也体系也较为完善地建立起来:3年间成立了冶金联合体、机械与能源总公司,还发展了数百个化工作坊和企业,木料及金属原材料生产联合体,以及一些铁路交通产业公司。1972年当年,新政府的援助接收部就如约收到了苏联的2亿美元工业发展贷款,和来自日本、法国的3000万美元农业发展无息贷款。东巴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活动也积极开展起来,有了经济基础,东巴的部长会议主席(即总理)就拥有更多的手段来刺激国民经济的发展,比如减收农产品税并鼓励出口创汇;大力发展黄麻产业;以至于到1976年,两巴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持平,而这个现象一直维持到1980年代初,1984年,该国GDP达到1800亿美元,超过了墨西哥、东德,成为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和亚洲第二大的新兴市场。
然而,宪法的制定,却面临着许多问题。问题主要来自于西巴议会。巴基斯坦的政治情况基本上是这样的:民主政府上台后,推出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由于不具备经济基础,所以往往无法推行,引起国内政局混乱,此时军方即控制局势,并使用高压手段进行稳定,军政府出台的措施往往有效,但民众无法忍受长时间的戒严,于是又呼吁一个更新的民选政府,这几乎成为南亚地区共有的政治现象。在这种政治现象的怪圈中,西巴议会议员和巴联大的西巴议员往往倾向于增大议长权力,使之成为事实上的领导人;东巴议员并不理会苏联人对西巴观点的热烈赞同,认为这种观点妨碍了民主进程的推行,实际上没有实质性改变。不论如何,最终巴联大以67.2%的赞成票数通过了突出限制议长权力的宪法。到1975年,基本法律都已经确定下来,巴基斯坦伊斯兰联合共和国成为了一个事实上接近西德的两元制政治实体。经济制度上,巴基斯坦接受了苏联的指导,执行一套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资本主义体系,但由于巴联大和西巴亲美力量的存在,苏联始终不能完全控制整个巴基斯坦。1976年末,西巴的苏联指导专员被亲美的叶海亚·阿布哈遣送回国,东巴的议会更倾向于巴联大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这样它就可以均价输出农产品来换回手工业产品和日用品,西巴倾向于市场交易,这样它就可以廉价地获得粮食;后知后觉的美国政府在尼克松匆匆卸任后,才发现,西巴是巨大的战略资源地,因此在经济上故意给予西巴更大的支持。由于里根“重振国威”“以实力求和平”政策的推行,巴基斯坦也被纳入美国的集体安全考虑范畴。“重新武装”成为美国支持巴基斯坦的新政策。
至此,东巴亲苏与西巴亲美的格局基本形成,直到1984年之前,这一情况基本没有引起大的冲突。至于印度,在1972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划定克什米尔管理区之后,就基本退出了巴基斯坦的问题。出兵东巴,又迅速撤军,英迪拉·甘地夫人解决了长期困扰巴基斯坦的两巴问题,然而印度国内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没有人关注社会矛盾和表面民主之下的激烈阶级对抗,其社会经济低端下游产业过于密集的问题最终导致1976年的一次工农暴力活动。英迪拉·甘地夫人辞职后,国大党难以保住议会的席位,印度政局一度动荡,这也间接导致在印度的孟加拉族难民大量回到家乡,印度没有得到它发动战争想要的结果,在1977年,两位驻联合国的印度代表在结束了5年的任期后,政治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被新政府投入监狱。
贴吧:kwk张大炮作者:zhang_0109 2017-05-13 00:57
回复:克什米尔问题科普
现状
在《西姆拉协定》签署之后的近半个世纪,印巴双方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争,但两国之间的冲突有增无减,其间双方展开军备竞赛,先后发展了核武器。
印巴本月发生的连续交火冲突,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去年9月,当时4名武装人员攻击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印度陆军一座基地,造成18名印度军人死亡,大约30人受伤。印方认定巴基斯坦与袭击事件有关,而巴方则对此予以否认并指责印度未经调查就把矛头指向巴方。之后印度以从事间谍活动为由驱逐巴方驻印外交官,巴基斯坦也驱逐一名印度外交官作为回应。在去年11月,印巴接连发生三次边境冲突。
克什米尔地区局势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作为印巴两国的邻国,中国也在关注克什米尔局势的发展。7月12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接受记者提问时指出,巴印两国在克什米尔控制线附近发生冲突,不仅不利于两国各自稳定与发展,也不利于地区和平与安宁。中方希望有关方面多做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的事,避免加剧紧张局势。中方愿为巴印改善关系发挥建设性作用。
而印度外交部13日则表示,印度不接受第三方调停。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在接受海外网(m.haiwainet.cn)采访时指出,对于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中国一直希望通过中巴印三方会谈进行协商,促进两国的和平进程。对此,巴基斯坦是欢迎国际社会进行调停,而印度则一直拒绝第三方调停。事实上,印度不仅是拒绝中国居中调停,包括联合国、美国的调停请求都被印度拒绝。
贴吧:南海作者:李xuewei23 2017-07-18 15:06

大家都在搜

  • 西姆拉会议
  • 1914年西姆拉会议西姆拉条约
  • 西姆拉会议名词解释
  • 西姆拉会议始末
  • 西姆拉条约
  • 西姆拉到默纳利
  • 西姆拉夫
  • 西姆拉
  • 印度西姆拉
  • 西姆拉德
  • 西姆拉位置
  • 西姆拉协定
  • 西姆拉是哪个国家
  • 印度度西姆拉地图
  • 西姆拉条约性质
  • 会谈
  • 戴维营会谈
  • 会谈什么意思
  • 非正式会谈哪里可以看
  • 非正式会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