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王门论语《传习录》专用读书讨论帖 274
【原文】
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
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游何见?”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
又一日,董萝石①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先生曰:“何异?”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盖汝止圭角②未融,萝石恍见有悟,故问同答异,皆反其言而进之。
洪③与黄正之④、张叔谦⑤、汝中⑥,丙戌⑦会试归,为先生道途中讲学,有信有不信。先生曰:“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洪又言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先生曰:“何以见之?”对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先生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先生一言翦裁,剖破终年为外好高之病,在座者莫不悚惧。
①董萝石:即董沄(1457—1533),字复宗,号萝石,晚年号从吾道人。浙江海盐人,王阳明学生。嘉靖三年(1524),董沄六十七岁时,游会稽,闻阳明先生讲学,以师礼事之。
②圭角:锋芒的意思。
③洪:指钱德洪。
④黄正之:见106节注解一。
⑤张叔谦:名元冲,字叔谦,号浮峰。山阳(今浙江绍兴)人,授官右副都御史。
⑥汝中:即王畿,见230节注解一。
⑦丙戌:指嘉靖五年(1526)。
【译文】
先生指点人的时候,往往一句话就能感人至深。
一天,王汝止出游归来,阳明先生问道:“出游都看到了什么?”王汝止回答道:“看到满大街的人都是圣人。”阳明先生说:“你看到满大街的人都是圣人,(那么)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又一天,董萝石出游而归。见阳明先生说:“今天见到一件怪事。”阳明先生问:“什么怪事?”回答说:“看见满街的人都是圣人。”阳明先生说:“这也是平常的事情,又有什么奇怪的。”
大致上是因为王汝止做人的棱角还没有消融,董萝石却是恍然有悟,所以问的问题相同,而阳明先生的回答却各异。都是因人而言以加以提携。
钱德洪与黄正之、张叔谦、王汝中于丙戌年参加会试归来,向阳明先生描述在途中讲学的情形,说听讲的人有的信,有的不信。阳明先生说:“你们搬出一个圣人来向人们讲学,人看到圣人来,都害怕得走了,怎么能讲得进去,先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为愚夫愚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钱德洪又说今日要分辨出人品的高下最容易,阳明先生说:“何以见得?”德洪回答说:“先生您就如泰山在前,(令人高山仰止),要是有人不知道敬仰先生您,就是有眼无珠的人。”
阳明先生说:“泰山没有平地大,平地上又有什么可观的?”阳明先生一句话点评,刺破了钱德洪终年的鹜外好高的毛病,在座的也无不警醒戒惧。
贴吧:
心学书院作者:
孤岛怪人 2014-06-07 13:01 回复:传习录--注释白话版 258
[原文]
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
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游何见?”对曰:“见满街都是圣人。”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
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先生曰:“何异?”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盖汝止圭角未融,萝石恍见有悟,故问同答异,皆反其言而进之。
洪与黄正之、张叔谦、汝中丙戌会试归,为先生道途中讲学,有信有不信。先生曰:“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洪又言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先生曰:“何以见之?”对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先生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先生一言,翦裁剖破终年为外好高之病,在座者莫不悚惧。
[译文]
先生教育指点人时,一句话就能感人肺腑。
有一天,王汝止外出回来。先生问他:“在外面看到了什么?”王汝止答道:“我看到满街的人都是圣人。”先生说:“你看到满街人都是圣人,他们看你也是圣人。”
又一天,董萝石外出回来。他对先生说:“今天看到一件稀奇事。”
先生说:“什么稀奇事?”他答道:“我看到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说:“这件事太平凡了,有什么值得惊奇的。”
因为王汝止毕露锋芒,董萝石恍然省悟。因此,问题相同答案各异,先生都是就他们的话而启发他们。
钱德洪、黄正之、张叔谦、王汝中于丙戌(公元1526年)在参加会试的归途中,纷纷讲授先生的学说,有的人相信,有的人怀疑。先生说:“你们扛着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钱德洪又谈到,如今极容易看出人品的高低。先生说:“怎么见得?”
钱洪答道:“先生如同泰山在面前,若不知道敬仰,就是没有眼珠的人。”
先生说:“泰山不及平地广阔,在平地上又能看到什么?”先生这一句话,剔除了终年好高骛远的弊病,在座的诸位无不有所警惧。
贴吧:
吴发联作者:
afy419101 2015-03-21 22:22 回复:传习录 【301】“今人于吃饭时,虽伏二事在前,其心常没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愦了,所以收摄不住。”
【302】“琴、瑟、简编,学者不可无,盖有业以居之,心就不放。”
【303】先生叹曰:“世间知学的人,只有这些病痛打不破,就不是善与人同。”崇一曰:“这病痛只是个好高不能忘己尔。”
【304】问:“良知原是中和的,如何却有过、不及?”先生曰:“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
【305】“‘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即是致知。”
【306】先生曰:“苏秦、张仪之智,也是圣人之资。后世事业文章,许多豪杰名家,只是学得仪、秦故智。仪、秦学术善揣摸人情,无一些不中人肯綮,故其说不能穷。仪、秦亦是窥见得良知妙用处,但用之于不善尔。”
【307】或问未发已发。先生曰:“只缘后儒将未发已发分说了。只得劈头说个无未发已发,使人自思得之。若说有个已发未发,听者依旧落在后儒见解。若真见得无未发已发,说个有未发已发,原不妨。原有个未发已发在”。问曰:“未发未尝不和。已发未尝不中。譬如钟声,未扣不付谓无,即扣不付谓有。毕竟有个扣与不扣,“何如”?先生曰:“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即扣时也只是寂天默地”。
【308】问:“古人论性,各有异同,何者乃为定论?”先生曰:“性无定体,论亦无定体,有自本体上说者,有自发用上说者,有自源头上说者,有自流弊处说者:总而言之,只是一个性,但所见有浅深尔。若执定一边,便不是了。悾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发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譬如眼,有喜时的眼,有怒时的眼,直视就是看的眼,微视就是觑的眼:总而言之,只是这个眼。若见得怒时眼,就说未尝有喜的眼,见得看时眼,就说未尝有觑的眼,皆是执定,就知是错。孟子说性,直从源头上说来,亦是说个大溉如此。荀子性恶之说,是从流弊上来,也未可尽说他不是:只是见得未精耳。众人则失了心之本体。”问:“孟子从源头上说性,要人用功在源头上明彻:荀子从流弊说性,功夫只在末流上救正,便费力了。”先生曰:“然。”
【309】先生曰:“用功到精处,愈着不得言语,说理愈难。若着意在精微上,全体功夫反蔽泥了。”
【310】杨慈湖不为无见,又着在无声无臭上见了。”
【311】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怍,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岩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世界。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已上人。”
【312】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萃,王汝止待坐。因叹先生自征宁藩以来,天下谤议益众。请各言其故。有言先生功业势位日隆,天下忌之者日众。有言先生之学日明故为宋儒争是非者亦日博。有言先生自南都以后,同志信从者日众,而四方排阻者日力。先曰:“诸君之言,信皆有之。但吾一段自知处,诸君俱未道及耳” 。诸友请问。先生曰:“我在南都已前,尚有些子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我今绕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尚谦出曰:“信得此过,方是圣人的真血脉”。
【313】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游何见?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在。”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先生曰:“何异?”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盖汝止圭角未融,萝石恍见有悟,故问同答异,皆反其言而进之。洪与黄正之、张叔谦、汝中丙戌会试归,为先生道涂中讲学,有信有不信。先生曰:“ 你们拏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洪又言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先生曰:“何以见之?,”对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先生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 ”先生一言翦裁,剖破终年为外好高之病,在座者莫不悚惧。
贴吧:
国学作者:
猫言猫画 2010-02-05 20:04 回复:本人初来乍到 向吧友们请教关于王守仁的一些疑惑 第一个问题,见《钱德洪录》
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
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游何见?”对曰:“见满街都是圣人。”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
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先生曰:“何异?”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盖汝止圭角未融,萝石恍见有悟,故问同答异,皆反其言而进之。
洪与黄正之、张叔谦、汝中丙戌会试归,为先生道途中讲学,有信有不信。先生曰:“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洪又言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先生曰:“何以见之?”对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先生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先生一言,翦裁剖破终年为外好高之病,在座者莫不悚惧。
贴吧:
王阳明作者:
下天风 2012-08-07 17:03 回复:【贴】传习录
【313】 先生锻链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
曰:「游何见?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
街人倒看你是圣人在。」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
先生曰:「何异?」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
为异?」盖汝止圭角未融,萝石恍见有悟,故问同答异,皆反其言而进之。洪与黄
正之、张叔谦、汝中丙戌会试归,为先生道涂中讲学,有信有不信。先生曰:「你
们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
妇,方可与人讲学。」洪又言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先生曰:「何以见之?,」
对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先生曰:「泰山不如平
地大,平地有何可见?」先生一言翦裁,剖破终年为外好高之病,在座者莫不悚惧。
【314】 癸末春,邹谦之来越问学,居数日,先生送别于浮峰。是夕与希渊诸
友移舟宿延寿寺,秉烛夜坐,先生慨怅不已,曰:「江涛烟柳,故人倏在百里外矣!」
一友问曰:「先生何念谦之之深也?」先生曰:「曾子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
问于寡,有若无,宜若虚,犯而不校」,若谦之者良近之矣。」
【315】 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复征思田,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论学;汝中举
先生教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
是格物。」德洪曰:「此意如何?」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
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亦是无善、无恶的
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德洪曰:「心体是『天命之性』,
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贝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
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是夕侍坐天泉桥,各举诗正。
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们来讲破此意。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
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
无湍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
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
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
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跟前便有
夫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既而曰:「已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矢了我的宗旨。
无善,无恶是心之礼,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
物。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难
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人有习心,不
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 去恶功夫, 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著实,不过
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
贴吧:
鬼笔败花作者:
怨竜 2012-08-08 18:36 回复:一生俯首拜阳明——王阳明全集 或问“未发已发”。先生曰:“只缘后儒将未发已发分说了,只得劈头说个无未发已发,使人自思得之。若说有个已发未发,听者依旧落在后儒见解。若真见得无未发已发,说个有未发已发,原不妨原有个未发已发在。”问曰:“未发未尝不和,已发未尝不中;譬如钟声,未扣不可谓无,既扣不可谓有,毕竟有个扣与不扣,何如?”先生曰:“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既扣时也只是寂天寞地。”
问:“古人论性,各有异同,何者乃为定论?”先生曰:“性无定体,论亦无定体,有自本体上说者,有自发用上说者,有自源头上说者,有自流弊处说者。总而言知,只是一个性,但所见有浅深尔。若执定一边,便不是了。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发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譬如眼有喜时的眼,有怒时的眼,直视就是看的眼,微视就是觑的眼。总而言之,只是这个眼,若见得怒时眼,就说未尝有喜的眼,见得看时眼,就说未尝有觑的眼,皆是执定,就知是错。孟子说性,直从源头上说来,亦是说个大概如此。荀子性恶之说,是从流弊上说来,也未可尽说他不是,只是见得未精耳。众人则失了心之本体。”问:“孟子从源头上说性,要人用功在源头上明彻;荀子从流弊说性,功夫只在末流上救正,便费力了。”先生曰:“然。”
先生曰:“用功到精处,愈着不得言语,说理愈难。若着意在精微上,全体功夫反蔽泥了。”
“杨慈湖不为无见,又着在无声无臭上见了。”
“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世界。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已上人。”
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辛、王汝止侍坐,因叹先生自征宁藩以来,天下谤议益众,请各言其故。有言先生功业势位日隆,天下忌之者日众;有言先生之学日明,故为宋儒争是非者亦日博;有言先生自南都以后,同志信从者日众,而四方排阻者日益力。先生曰:“诸君之言,信皆有之,但吾一段自知处,诸君俱未道及耳。”诸友请问。先生曰:“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尚谦出,曰: “信得此过,方是圣人的真血脉。”
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游何见?”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先生曰:“何异?”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盖汝止圭角未融,萝石恍见有悟,故问同答异,皆反其言而进之。洪与黄正之、张叔谦、汝中丙戌会试归,为先生道途中讲学,有信有不信。先生曰:“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洪又言:“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 ”先生曰:“何以见之?”对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先生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先生一言剪裁,剖破终年为外好高之病,在坐者莫不悚惧。
贴吧:
明朝作者:
木水仙人 2012-01-01 20:59 回复:一生俯首拜阳明——王阳明全集 顺生录之十二 年谱附录二
年谱旧序至论年谱书 二十。乃作而叹曰:谱之成也,非苟然哉!阳明夫子身明其道于天下,绪山、念庵诸先生心阐斯道于后世;上以承百世正学之宗,下以启百世后圣之矩。读是谱者,可忽易哉!乃取叙书汇而录之,以附谱后。使后之志师学者,知诸先生为道之心身,斯谱其无穷乎?
阳明先生年谱序 钱德洪
嘉靖癸亥夏五月,阳明先生年谱成,门人钱德洪稽首叙言曰:昔尧、舜、禹开示学端以相授受,曰“ 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噫!此三言者,万世圣学之宗与?“执中”,不离乎四海也。“中” 也者,人心之灵,同体万物之仁也。“执中”而离乎四海,则天地万物失其体矣。故尧称峻德,以自亲九族,以至和万邦;舜称玄德,必自定父子以化天下。尧、舜之为帝,禹、汤、文、武之为王,所以致唐虞之隆,成三代之盛治者,谓其能明是学也。后世圣学不明,人失其宗,纷纷役役,疲极四海,不知“中” 为何物。伯术兴,假借圣人之似以持世,而不知逐乎外者遗乎内也。佛老出,穷索圣人之隐微以全生,而不知养乎中者遗乎外也。教衰行弛,丧乱无日,天禄亦与之而永终。噫,夫岂无自而然哉!寥寥数千百年,道不在位,孔子出,祖述尧、舜、颜、曾、思、孟、濂溪、明道继之,以推明三圣之旨,斯道灿灿然复明于世。惜其空言无征,百姓不见三代之治,每一传而复晦,寥寥又数百年。
吾师阳明先生出,少有志于圣人之学。求之宋儒不得,穷思物理,卒遇危疾,乃筑室阳明洞天,为养生之术。静摄既久,恍若有悟,蝉脱尘盆,有飘飘遐举之意焉。然即之于心若未安也,复出而用世。谪居龙场,衡困拂郁,万死一生,乃大悟“良知”之旨。始知昔之所求,未极性真,宜其疲神而无得也。盖吾心之灵,彻显微,忘内外,通极四海而无间,即三圣所谓“中”也。本至简也而求之繁,至易也而求之难,不其谬乎?征藩以来,再遭张、许之难,呼吸生死,百炼千摩,而精光焕发,益信此知之良,神变妙应而不流于荡,渊澄静寂而不堕于空,征之千圣莫或纰缪,虽百氏异流,咸于是乎取证焉。噫!亦已微矣。始教学者悟从静入,恐其或病于枯也,揭“明德”、“亲民”之旨,使加“诚意”、“格物”之功,至是而特揭“致良知”三字,一语之下,洞见全体,使人人各得其中。由是以昧入者以明出,以塞入者以通出,以忧愤入者以自得出。四方学者翕然来宗之。噫!亦云兆矣。天不[来犬心]欲遗,野死遐荒,不得终见三代之绩,岂非千古一痛恨也哉!
师既没,吾党学未得止,各执所闻以立教。仪范隔而真意薄,微言隐而口说腾。且喜为新奇谲秘之说,凌猎超顿之见,而不知日远于伦物。甚者认知见为本体,乐疏简为超脱,隐几智于权宜,蔑礼教于任性。未及一传而淆言乱众,甚为吾党忧。迩年以来,亟图合并,以宣明师训,渐有合异统同之端,谓非良知昭晰,师言之尚足征乎?谱之作,所以征师言耳。始谋于薛尚谦,顾三纪未就。同志日且凋落,邹子谦之遗书督之。洪亦大惧湮没,假馆于史恭甫嘉义书院,越五月,草半就。趋谦之,而中途闻讣矣。偕抚君、胡汝茂往哭之。返见罗达夫闭关方严,及读谱,则喟然叹曰:“先生之学,得之患难幽独中,盖三变以至于道。今之谈‘良知’者,何易易也!”遂相与刊正。越明年正月,成于怀玉书院,以复达夫。比归,复与王汝中、张叔谦、王新甫、陈子大宾、黄子国卿、王子健互精校阅,曰:“庶其无背师说乎?”命寿之梓。然其事则核之奏牍,其文则禀之师言,罔或有所增损。若夫力学之次,立教之方,虽因年不同,其旨则一。洪窃有取而三致意焉。噫!后之读谱者,尚其志逆神会,自得于微言之表,则斯道庶乎其不绝矣。僭为之序。
贴吧:
明朝作者:
木水仙人 2012-01-04 19:17 回复:张氏 ⊙ 5章 ⊙ 中华张氏世系通谱【《张氏全谱稿》氏族谱之第5章】张氏全国统谱 ⊙ 5章 ⊙
【201行】六十世张叔谦公,子一:张卓公
【202行】六十一世张卓公,子一:张宪公
【203行】六十二世张宪公,子一:张凌公
【204行】六十三世张凌公,子三:张汝郊公、张汝乐卩公、张汝郃公
【205行】六十四世张汝乐公,子一:张伋公
【206行】六十四世张汝郊公,子一:张微公
【207行】六十五世张徵公,子一:张房公
【208行】六十六世张房公,子一:张策公
【209行】六十七世张策公,子一:张义公
【210行】六十八世张义公,子二:张寿公、张焘公
【211行】六十九世张寿公,子一:张晋公
【212行】六十九世张焘公,子一:张普公
【213行】七十世张普公,子一:张凝公
【214行】七十一世张凝公,子一:张伯公
【215行】七十二世张伯公,子一:张孝公
【216行】五十九世张逸公,子一:张伯谦公-【上接199行】
【217行】六十世张伯谦公,子一;张信明公
【218行】六十一世张信明公,子二:张贵公、张实公
【219行】六十二世张实公,子一:张禹臣公
【220行】六十三世张禹臣公,子一:张元驭公
【221行】六十四世张元驭公,子一:张熙公
【222行】六十五世张熙公,子一:张叔玄公
【223行】六十六世张叔玄公,子一:张奉义公
【224行】六十七世张奉义公,子一:张高陵公
【225行】六十八世张高陵公,子一:张宣武公
【226行】六十九世张宣武公,子一:张侯
【227行】七十世张侯公,子一:张老
【228行】七十一世张老公,子一:张君臣
【229行】七十二世张君臣公,子一:张趯公
【230行】七十三世张趯公三子:张骼公:张髓公:张体公:【中华张氏世系通谱之张趯后裔世系表】《张趯后裔世系表》
【231行】七十四世张髓公一子:张亘公
【232行】七十五世张亘公一子:张阜公
【233行】七十六世张阜公一子:张介公
【234行】七十七世张介公一子:张鲂公
【235行】七十八世张鲂公,子一:张寿公,张寿公无后
【236行】七十四世张体,子二:张匄、张英-【上接230行】
【237行】七十五世张英公,子一:张去疾公
【238行】七十六世张去疾公,子一:张谴公
【239行】七十七世张遣公,子一:张千公
贴吧:
高密作者:
Z西部牛仔 2010-05-27 19:40 回复:我这份全么,少不少
【312】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萃,王汝止待坐。因叹先生自征宁藩以来,天下谤议
益众。请各言其故。有言先生功业势位日隆,天下忌之者日众。有言先生之学日明故为宋儒
争是非者亦日博。有言先生自南都以后,同志信从者日众,而四方排阻者日力。先曰:“诸
君之言,信皆有之。但吾一段自知处,诸君俱未道及耳”。诸友请问。先生曰:“我在南都
已前,尚有些子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我今
绕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尚谦出曰:“信得此过,方是圣
人的真血脉”。
【313】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
“游何见?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
圣人在。”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先生曰:“何异?”
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盖汝止圭角未融,萝
石恍见有悟,故问同答异,皆反其言而进之。洪与黄正之、张叔谦、汝中丙戌会试归,为先
生道涂中讲学,有信有不信。先生曰:“你们拏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
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洪又言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
先生曰:“何以见之?,”对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先生
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先生一言翦裁,剖破终年为外好高之病,在座者
莫不悚惧。
【314】癸末春,邹谦之来越问学,居数日,先生送别于浮峰。是夕与希渊诸友移舟
宿延寿寺,秉烛夜坐,先生慨怅不已,曰:“江涛烟柳,故人倏在百里外矣!”一友问曰:
“先生何念谦之之深也?”先生曰:“曾子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宜
若虚,犯而不校”,若谦之者良近之矣。”
【315】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复征思田,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论学;汝中举先生教
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德洪
曰:“此意如何?”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
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亦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
还有善、恶在。”德洪曰:“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
上贝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
矣:”是夕侍坐天泉桥,各举诗正。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们来讲破此意。二君之
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
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湍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
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
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
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跟前便有夫人,便于道
体各有未尽。”既而曰:“已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矢了我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礼,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
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
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
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是日
德洪、汝中俱有省。
贴吧:
王阳明作者:
220.181.149.* 2011-08-17 03:07 回复:心学入门方法探讨——凡有关心学疑惑,皆可提问,必定逐一回答 回复
ddkkkday :洪与黄正之、张叔谦、汝中丙戌会试归,为先生道涂中讲学,有信有不信。 先生曰:“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贴吧:
王阳明作者:
jiguanpeng 2025-04-02 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