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吧 关注:39,550贴子:1,753,802
  • 6回复贴,共1

了解清朝的文化教育:论清朝私学教育管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力奎
(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要:由于清朝政府重视对私学教育的管理,造成了地方上私学普遍发达的现象。私学包括私人创办的蒙养性质的私塾、蒙馆,名儒大师聚徒讲学的经馆以及民办、民办官助的义学。私学规模较大,设置广泛,办学经费主要靠私学的创办人来筹措。私塾在教学上注重因材施教,有浓厚的学术气氛。私塾的教师被称为“塾师”、“蒙师”,一般要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私学招收生徒的范围较之官学要宽广,对学生管理非常严格。
关键词:清朝;私学;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0)01—0l11一O3
清朝,私学多称私塾或塾馆,较之宋元明,清朝私学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更加繁盛,成为封建统治者实施教化、维护封建秩序的重要场所。



1楼2011-02-10 18:57回复

    嗯,在严肃的正文开始之前,先发一个皇汉小丑歇斯底里的疯狗言论,作为对比:


    2楼2011-02-10 18:59
    回复
      2025-05-13 20:18:21
      广告

      正文
      论清朝私学教育管理
      张力奎
      一、政府重视对私学教育的管理
      清朝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城市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识字读书成为相当普遍的社会风尚,中举做官被认为是最荣耀的人生道路,加之受到官府提倡的社学、义学的影响,因而私塾遍布城市乡村乃至穷乡僻壤,教育“普及”程度较前代大为提高。清朝初年,统治者意识到学校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维护其统治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从而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并在中央和地方广设学校。顺治十二年(1655年),顺治帝在给礼部的谕令中称:“帝王敷治,文教是先。臣子致君,经术为本。自明季扰乱, 日寻干戈,学问之道,阙焉未讲。今天下渐定,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1】7坨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清朝学校发展之盛,是前朝历代所不及的。然而,官学的数量、规模和招生人数有限,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生徒的需要,而清代的官学基本上形同虚设,其生员在学校并非以读书课业为主,而是通过参加考试以混取科举的资格。由于当时的儒学有名无实,因此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学校,主要是私塾,这自然就造成了各地私学普遍发达的现象l2I】”。
      在清朝以农业生产为主、文盲占多数的历史条件下,私学教育的实际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启蒙教育的范围。对于统治者来讲,私学既是普及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又是维护地方安定、缓解教育矛盾的重要方式。而对于大多数不能接受官学教育的贫民子弟来说,私学则是他们接受文化教育的基本途径。
      


      3楼2011-02-10 18:59
      回复
        二、私学的类型
        按照清朝的学校体制,除有官办的儒学、书院以外,还有分布于城乡村巷、以教授蒙学为主的私塾,作为官办学校教育的补充。从办学形式上来讲,私学包括私人创办的蒙养性质的私塾、蒙馆,名儒大师聚徒讲学的经馆以及民办、民办官助的义学。
        清朝私学的设置,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种为富豪殷商自设的家塾,或一家独设,或数家联设,延请塾师以教其子弟,岁修有定数,学生有定额,称“专馆”、“坐馆”或“教馆”;一种为生员或有文化的人,就其家庭或庙宇祠堂,招收生徒就学,学额、岁修多寡无定数,称“门馆”、“家塾”或“散馆”;一种为富户或公私团体出资延师设塾,以课贫家子弟,学生免费入学,称“村塾”、“族塾”、“义塾”或“义学”。义塾也称义学,是清代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初由北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范仲淹创办。范仲淹曾以原籍土地千亩作义田,用以赡养救济同族人,并设义学免费让同族子弟人学。此后,乡里凡由人们捐资或由庙田田租兴办的不收学费的学校统称义学。清康熙年间始建义学,为私立性质学校,其经费来源,有靠地方官员、士绅倡捐,有靠村镇群众集资。据记载,乾隆年间,史希荀在柘城建立史大庄义学,令贫家子弟免费入学读书,成才甚众,深受乡里赞誉。知县胡具朴赠匾嘉奖日:“成均雅望”。嘉庆年间,大仵集人王恕斋捐地52亩,集宅1处,内有瓦房、草房各3间,门楼1间,创设大仵集义学。至道光年间,知县富成赠匾褒扬日:“有功文教” 。
        私塾按其程度划分,有的仅是蒙学,招收15岁以下儿童,多数私塾兼及更高程度,还教经书为学生应举作准备,学生年龄差别很大(从几岁到二十几岁)。至清末,多数私塾经过改良后成为私立或公立小学堂。
        


        4楼2011-02-10 19:00
        回复
          五、私学的课程和教学
          清朝沿用前朝做法,把儒学作为治学和巩固其思想统治的根本,儒家经典成为封建教化的重要内容,因此,私学的蒙学阶段所用教材主要是经书和一些蒙童读物。初人学的蒙童先读《三字经》、《四言杂字》、《百家姓》,后读《千字文》或《千家诗》、《幼学琼林》《颜氏家训》、《女诫》等启蒙读物;年龄稍长,则读供科考用的《四书》、《五经》及古文选读等。还有增学《孝经》、《女儿经》、《增广贤文》、《龙文鞭影》的。此外,除经史文化学习外,还兼学《御制大诏》及本朝律令,如清代规定生儒学子要背诵《圣谕广训》。除学习本朝律令外,还要习婚丧、祭祀等礼节。私学的蒙学阶段与较高级阶段即精庐或精舍的教学方法不同。精庐或精舍的学者设馆讲学,教学方法主要是讲、对、论。讲是老师主讲,对即师徒对话,论是学者之间、学者与门徒之间、私学流派之间相互访问辩论。而蒙学阶段的教学法是要求学生天天读、背、写,不讲解,要到背熟《四书》后才开讲。又因一塾只有一师,学生入学年龄、日期、程度不一,而采用逐人面授、分别施教的方式。有的塾师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分团制”进行教学,即分别对几个学生讲授同一内容。私塾的教学,原则上是因材施教,对年龄、天资不同的儿童,安排不同的进度,还分阶段让学生复读通背,教师逐一验收,死记硬背是私塾教育的特点。到清末私塾改良后,教学内容与方法大致与公立学校相同。
          


          7楼2011-02-10 19:01
          回复
            六、私学的教师和学生管理
            清时期私塾的教师被称“塾师”、“蒙师”,大都要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每所私塾一般只有1位塾师,他们采取个别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由于私塾不受入学年龄、修业年限等限,因此私学教师的讲学较之官学较为宽松。有的塾师教授每年一馆,每馆l0个月,学生亦无定数,其教学时间不受限制,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不等。有的乡村私塾教师根据生徒年龄,对学生分别传授启蒙读物及供科举考试用的《四书》、《五经》等内容。有的塾师则把自己对儒学经义的理解汇成讲义,进行传授。如清雍正时的王作砺著《大中指掌抄》、李晋著《松川讲义》、毛振删定《家礼》,道光时的王潜斋著《训弟子粗说》。塾师水平相差很大,旨趣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有的是不屑仕进的正直文人,有的是当朝士大夫以“传道授业”为己任的儒者,但更多的塾师却是屡试不第、为了养家糊口而不得不“教授乡里”的穷秀才和其他乡村知识分子。在经馆、精舍中进行讲学的多为名师巨儒,他们大多来自官员或举人,或通过办学而走上仕途,或一面做官,一面讲学,或辞官归里,或以疾归,或官场失意,家居故里,退而授徒,这些人多为学博才敏、志行严洁的名师。私学招收生徒的条件较之官学要宽松一些,但主要任务也是为科举取士。清朝和历代封建王朝一样,以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办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特别是蒙学阶段的私塾,为了让学生可以参加取得秀才资格的科举考试,对学生管理非常严格,有所谓“洒扫”、“应对”、“进退”等制度,学规极严,“严师出高徒”是塾师的信条。治学严谨的塾师,对生徒读书内容、听课姿势甚至待人接物等都要做出严格规定。学生在私塾不能随便走出学屋,如果有些学生违犯了私塾的规定,或未完成背书、习字任务,塾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体罚,如罚跪、打板子等。而经馆、精舍这类较高阶段的私学,不像官学那样受官方的控制和影响较重,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和学生名额,学生年龄差别相对较大。在这里,师生接触较容易,感情融洽,师生间甚至可以公开辩论,有浓厚的学术气氛。
            


            8楼2011-02-10 19:01
            回复
              参考文献:
              【1】清世祖实录:卷九一[M】.
              [2]梅汝丽.中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3J唐侍陆.怀庆府志:卷十[M1.乾隆五十四年岁次己酉重修版本.
              [4]管竭忠,张沐.开封府志[M].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5】许泽林,贾兴武.新蔡县教育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6]张镇芳.项城县志•学校志[M】.台北:文海出版社,19l1.
              


              9楼2011-02-10 19: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