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长之野望吧 关注:156,478贴子:5,503,499
  • 22回复贴,共1

渣翻一下这本《图说上杉谦信》,有人看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上杉谦信的一些新说已经完成序章和第一章


IP属地:广西1楼2025-08-20 11:13回复
    目前只翻译了这些,一一搬运
    序章 越后长尾一族——谦信登场前史
    第一部 “军神”谦信的战争
    1、人才济济的家臣团和军役
    2、构成上杉军团的国众
    3、军事统治的经济基础
    4、府中城和留守番役
    5、日本战国的代表城池——春日山城
    6、成为地方支配据点的支城
    7、代表义之武将形象的“越山”
    8、化为战争支柱的信仰
    第二部 上杉谦信的生涯
    1、降世!长尾家新星的诞生 享禄3年(1530)——天文15年(1546)


    IP属地:广西2楼2025-08-20 11:18
    收起回复
      2025-08-20 14:38: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序章 越后长尾一族——谦信登场前史
      建立室町幕府的足利尊氏和足利直义,他们的生母清子出身于上杉氏。青子的父亲是上杉赖重,兄弟上杉重显、上杉宪房为足利尊氏建立霸权提供了助力,宪房的儿子上杉宪显(山内上杉氏的祖先)随着足利直义,以镰仓为中心处理关东的政务。
      建武四年(1337)五月十九日,足利直义向上杉宪显传达了越后的局势,这便是上杉氏和越后的最初联系。直义的文书中能看到“和守护代一起”这样的表述。虽没见到长尾氏的名字,但从关东的治理中,能确认到长尾氏以上野守护代的身份进行活动,故可推测直义意图让上杉、长尾出兵越后。
      长尾氏是坂东八平氏之一,与镰仓氏同源。相模国镰仓郡长尾庄(横滨市荣区长尾台)被认为是长尾这个姓氏的发源地。长尾氏是当地的名族三浦氏的手下,由于三浦氏被镰仓幕府的的执权北条氏消灭(宝治合战),长尾一族也大多被讨伐。幸存者随宗尊亲王进入关东,开始为上杉氏效劳。
      最早发现在越后活动的长尾一族是左卫门尉景忠。最早出现的史料推测是历应四年(1341)十月二十日的文书,就是在足利直义命令上杉宪显进入越后的四年后,景忠致信给越后奥山庄的地头和田茂实,传达了在十月九日攻陷河内藤仓城的消息。
      随着足利尊氏和足利直义之间发生争执(观应之乱),直义没落,上杉宪显也失去了政治地位。正平六年、观应二年(1351),尊氏在萨埵山之战击败直义。竖年二月,直义在镰仓突然暴毙,抵抗着足利尊氏的上杉宪显随着战败而没落。
      在那之后,越后国归为镰仓公方管辖,在镰仓公方任职的上野守护宇都宫氏纲也兼任起了越后守护。
      不久后,随着上杉宪显恢复权势,取代没落的宇都宫氏纲出任越后守护,同时越后国又回到幕府管辖之下。因上杉宪显也兼任上野守护,所以宪显同时作为幕府管辖的越后守护、镰仓公方管辖的上野守护,立场变得极为复杂。这个状况归根到底是因上杉氏成为越后守护后,与关东管领的上野守护分属两个体系。尽管如此,关东和越后的上杉氏,不会像山内、扇谷两家那样相互争斗,直到战国初期,越后上杉氏还经常帮助山内上杉氏,有时还会送出儿子给山内上杉氏作养子。而越后陷入政治混乱时,也会请求山内上杉氏进行介入。
      在这之后,上杉宪显返回镰仓,长尾氏则留在越后。不久之后,为了代替返回上野国的长尾景忠,景忠弟弟弹正左卫门尉(实名不详)进入越后。弹正左卫门尉有三个儿子,身为嫡长子的新左卫门尉成为了蒲原郡的代官,传闻因效忠南朝阵营的小国氏夜袭而战死。而次子景春(法名阜山道继)则成为上杉谦信出身的府中、上田以及古志等越后长尾一族的祖先。
      弘治二年(1556)六月二十八日,有封上杉谦信寄给长庆寺的书信,长庆寺的住持天室光育,原是谦信童年寄居的林泉寺的前任住持。信中,谦信给光育讲述长尾家先祖们的事,谦信表示自己最推崇的就是长尾高景,谦信称赞其:“惣躰囊祖魯山,其頃無雙之勇將”(注:看不懂涅)。据传,高景的武名甚至传到了震旦(古中国),南北朝、室町幕府的高僧绝海中津渡海前往大陆时,在当地有被问到高景的武功,而且还希望得到高景的肖像画,因此,绝海归国后,精心筹备后,将高景的肖像画送到大陆。
      应安元年、正平二十三年(1368)九月,上杉宪显去世之后,继任越后守护的宪显长子上杉宪荣才19岁。宪荣担任越后守护后依旧留在京都,本来就有出家志向的他,数年后前往但马的月潭寺出家。这导致越后没有了守护,因此,长尾高景决定委托山内上杉的上杉宪方(宪荣的兄长),请求将其次子龙命丸立为继承人。从此,成为了越后守护的龙命丸元服并改名为房方。其生父关东管领宪方成为了房方的后见人(监护人),山内上杉氏由此渗透越后。
      经过在位长达四十余年的上杉房方时代,上杉家及长尾家巩固了统治基础。同时,房方在京都的时间比较多,便将越后的治理交由守护代长尾高景担当。
      在这之后,武名弘扬海外的长尾高景在佐渡岛战死,嫡男长尾邦景继任守护代,依旧作为上杉房方的代理,在府中处理政务。另一方面,阿贺野川北岸的白河庄(阿贺野市)加入了山浦上杉氏,巩固了其统治地位。山浦上杉在这个时候,趁着国主不在家,作为在国的上杉一门,逐渐对抗起守护代长尾氏。
      应安二十八年(1421)十一月十日,上杉房方在京都病逝,嫡男上杉朝方继任,但不久就突然死去。因为朝方的儿子上杉房朝还十分年幼,所以朝方的弟弟上杉赖方代替他成为越后守护。赖方在越后实行专政,敌视长尾邦景,与山浦上杉为中心形成反邦景联盟。
      在此期间,因镰仓公方和关东管领的矛盾激化,永享之乱爆发,公方足利持氏因落败而被幽禁在永安寺后,关东管领上杉宪实向京都的将军足利义教请求饶恕持氏性命,但此请未获准许,持氏遂自尽而亡。不久后,结城氏拥立持氏的遗孤安王丸和春王丸举兵起事,长尾邦景的儿子长尾实景向关东出兵,立下战功(结城合战)。
      之后,越后守护由年轻的上杉房朝继位,但没几天就在宝德元年(1449)二月十七日的京都病逝,享年二十九。因房朝膝下无子,便由家臣拥立上条上杉家的上杉房定继承大业。宝德二年十二月,房定回到越后,在府中逼迫守护代邦景自杀。这场突如其来的守护代诛杀事件背后,可以看出拥立新守护代上杉房定的集团,他们之中所蕴含的想法。
      打倒邦景后的上杉房定就直接住在越后处理政务,自上杉宪显以来,越后终于有了一位驻守领地的守护。而拥立了上杉房定的长尾赖景(邦景的外甥)被任命为守护代。赖景的这支血脉,到长尾景虎(上杉谦信)为止被称为“府中长尾氏”。
      镰仓公方和关东管领上杉氏的战争,在经过足利持氏自杀、结城合战结束之后,一切要终告落幕之时。随着躲在信浓的足利持氏之子足利成氏重返镰仓,战火立刻再次燃起。足利成氏杀害了关东管领上杉宪忠,立刻前往下总古河(茨城县古河市)。另一方面,上杉方在武藏五十子阵(埼玉县本庄市),和其对峙。长达三十年的享德之乱拉开帷幕。
      不久前,上杉宪忠之弟、关东管领上杉房显在五十子去世,且未留下继承人。上杉、长尾一族们打算推举极具影响力的上杉房定之子继承家督,但被房定拒绝。但因将军足利义政的命令,无奈之下,房定只能将其子龙若丸(显定)继承山内上杉。
      为了让幕府和古河公方双方讲和,上杉房定派遣越后的円通寺主持岳英(长尾赖景的外甥)作为使者上洛,成功让将军和古河公方之间实现和睦(都鄙合体),享德之乱宣告结束。房定借此维护了自己的脸面,于文明十八年(1486)三月十日被任命为相模守护。
      上杉房定的治理长达四十余年。明应三年(1494)十月十七日去世。继承房定家业的是其三子上杉房能。房能为了谋求强化守护权力,在直辖领废除“郡司不入权”(注:禁止派人进入该地进行执法),遭到国人们的反对。
      守护代长尾能景(谦信祖父)于永正元年(1504),为救援在与扇谷上杉氏交战中惨败的上杉显定而出兵关东,屡建战功。永正三年,长尾能景在越中和一向一揆的战斗中战死。
      继承家业的二十一岁的长尾为景,他和守护上杉房能对立,永正四年八月二日,房能从府中败逃,被为景追击,七日房能在松之山乡天水(新潟县十日町市)自杀。将军足利
      义稙下达御内书(将军自己直接发出的公文),同意为景推举上条上杉氏的上杉定实就任越后守护。同日,义稙对长尾为景也下达了御内书,要求辅佐定实。
      另一方面,上杉房能的横死加上上杉定实就任越后守护,越后政治情势风起云涌,而这时候介入局势的就是遭长尾为景杀害的房能之兄——关东管领、山内上杉老大:上杉显定。在享德之乱中,作为上杉房显的后继者,显定如今已经当了四十年的关东管领了。
      永正六年七月,上杉显定入侵越后,占领府中。长尾为景和上杉定实败走越中。但是,上条上杉氏和古志长尾氏依旧效忠为景和定实,上杉显定的越后压制难以推进。永正七年四月,长尾为景先是前往佐渡岛,之后前往浦原津(新潟市)登陆,此后于寺泊(新潟县长冈市)、椎谷(新潟县柏崎市)接连取胜。
      六月,长尾为景夺回府中。上杉显定决定撤回关东,却被上田长尾氏切断了退路。上田长尾氏的立场与其说是从属越后上杉氏,不如说更像关东管领山内上杉氏的代官,所以才在显定侵攻越后之时为其卖力。但因显定的接连失败,上田长尾氏决定倒戈,此举就导致显定彻底回不来家了。无法撤回的显定在为景和信浓高梨氏的追击下,陷入了山穷水尽,最终在长森原(新潟县南鱼沼市)引刃自裁。
      在那之后,长尾为景击败以八条上杉氏为首的反为景派(越后永正之乱),越后实权已尽在其掌中。对于爷爷能景、老爸为景,上杉谦信这样写到:我的祖父翻过越山,武名震动天下而备受赞誉。我的父亲也在年轻时候遵循正道出阵关东,在信州、越中及越后本土也是屡立战功,一生就经历了上百场战斗。
      本书尝试以“战争”为切入点,追溯上杉谦信的一生。但是,在按着时间顺序捋一遍之前,我想先从谦信的军事、经济、信仰等方面进行论述。


      IP属地:广西3楼2025-08-20 11:20
      回复
        第一部
        “军神”谦信的战争
        1、人才济济的家臣团和军役
        初期的上杉谦信政权主要由宗家越后守护上杉氏的家臣和推举谦信的有力国众组成。承担政权运行的奉行众包括被称为上杉氏财务官的大熊朝秀、栃尾城主本庄实乃、与板城主直江实纲等人。不过没多久,因为内部矛盾激化,大熊朝秀密谋叛乱失败后逃出越后。在此期间,上杉谦信成为了越后守护代,随着守护上杉定实死后,成为了事实上的越后国主。但是,当谦信面对越后的有力国众时,无法以强制手段命令他们,即使发起军事动员,他们也迟迟不响应,这使谦信大为头疼。
        面对这一大难题,永禄二年(1559),上杉谦信在他的第二次上洛之旅期间,成功从室町幕府获得了诸多特权,特别是被任命为能随将军出席宴席或外出公干时随行的相伴众,取得媲美将军一族和三管领的身份,这对谦信来说可谓是最初的命运转折点。归国后,不但有越后国内的有力国众,还有信浓和关东的国众们等都为此赠上庆祝的太刀,根据《侍众御太刀之次第》,有越后国内六十二名家臣被记录下来,从中可一窥谦信家臣团的构成。
        首先是“直太刀之众”,由越之十良、桃井、三本寺三人组成,越之十良是上条上杉中的上杉清方这一脉的后代,继承了阳谷院殿(清方的孙子——十郎定明)的名号,被称为长尾十郎景信。而桃井此人详情不明,大概是在永禄三年谦信越过越山之时,被命令在府中看家的桃井右马助吧。山本氏则是上杉氏的竖流,推测是山本寺定长。从中可以看出,虽属上杉氏一门、足利氏分族等名门大家,却还是得按上杉谦信之命,边四处转战,边承担着支城的轮班驻防之责,这点上与其他家臣并无二致。或许这职务不过是被任命为相伴众的谦信,为了彰显其地位的上升,才特设的仪礼性质职务吧。
        接下来是“披露太刀之众”,记有国众四十五名,在其中能见到中条藤资、本庄繁长、本庄实乃、色部胜长、长尾政景、斋藤朝信、安田显元、柿崎景家等著名人物。同时需注意末尾处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侍奉的人”,这说明并非是全部人都被记了下来。
        同时,还有六名人员被记载入册,除改称为“入道”的上条外,分别有山浦、直江、大国、山岸、小嶋等。上条是政繁的上一辈,而政繁是长尾政景的女婿。山浦是信浓的村上义清之子村上国清,他继承了山浦这个姓氏。直江是谦信的侧近直江实纲的父亲酒椿斋,山岸则被认为是黑泷城城主山岸光佑。到此为止的这些人,都被冠以“殿”的尊称记录下来。
        最后是“御马廻年寄分之众 太刀之次第”,他们分别是若林、山村、诹访、山吉、相浦、松本、狄田、庄田,总计八人。他们可以看成是谦信的亲卫队,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山吉丰守与松本景繁。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虽被冠以敬称,但依旧被视为低一等的存在。因为这是基于和谦信的私人关系而组建,可以说是彰显了“御马廻”这一政治身份的特殊性。
        另外,上杉谦信还把一些有力国众作为奉行人起用,既斋藤朝信、长尾藤景、柿崎景家、北条高广。谦信令此四人互相缔结姻亲关系,可推测为这是他为了政权的凝聚力而作的战略考量。另外,作为国众出仕的条件,谦信还要求其提交人质。话说回来,永禄二年的上洛确实为谦信政权带来了转机。自此之后,随着时间推移,扬北众也作为奉行参与进政权运作中,这大概是谦信的权力涉及越后全境的结果吧。
        关于上杉谦信时期的军役(军事负担),天正三年(一五七五)整理的《御军役账》最为详细。在这份记录中,以养子“御中城様”上杉景胜为首,记载着三十六人的姓名及军役数量,研究者将其分为:
        1、一门、客将;
        2、国众(下郡);
        3、国众(中上郡);
        4、旗本。
        不过,需注意的是,此名单未能涵盖越后国内所有人员及国外的在番众。不过,虽然这份史料未能展示家臣团的全貌,但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家臣的地位高低、负担多寡以及武器配置的详细情况,因此是一份重要的史料。
        在名单中位列前茅的上杉景胜,他作为“御中城様”,是唯一个榜上写着“様”的人。他在这个军役账制定前一个月的正月十一日,从上杉谦信那里得到:上杉姓氏、名字以及官位,从长尾喜平次显景改名为上杉弹正少弼景胜。同时,山浦国清、上杉景信、上条政繁、琵琶岛弥七郎、山本寺定长等五位成员作为一门被赋予“殿”这一敬称。其他的国众、旗本们全部没有得到敬称。
        军役量方面,根据一门、国众、旗本等身份类别是不能进行明显区分的。一门的上杉景胜要负担375骑(注:人),旗本的山吉丰守则要负担377骑,同属于旗本的直江景纲要负担305骑。而二百骑以上的有:一门的山浦国清(250骑)、国众色部显长(227骑)、斋藤朝信(213骑)、柿崎景家(260骑)、旗本本庄秀纲(240骑)。
        军役账记录的武器装备种类分别为:枪、手明(配备有甲、打物、笼手、腰差的重装步兵)、铁炮、大小旗、马上(注:骑兵?),而军役账中的军役量则分别为:枪3578、手明650、铁炮320、大小旗367、马上565,总数为5480。然而,把这些数值作为上杉家的常规兵力似乎有些少了。如前项所述,这个军役账登记的上杉家臣不能概括全部人。另外,同时发生于天正三年这一时期的,上杉谦信将“上杉”这一姓氏与官位让与上杉景胜一事,两者之间恐怕不无关系。此番的军役征调清单,说不定是谦信为了让景胜继承其位才策划的。


        IP属地:广西4楼2025-08-20 11:21
        回复
          2、构成上杉军团的国众
          战国大名虽统治着一国乃至数国领土,但其领国内也存在未被直接统治的地区,这些地区便是国众的领地。不过,国众中虽有领地规模达一郡及以上的势力,但大部分的规模都小于郡。
          各地的小领主们建造属于自己的城池,再加上由一族、亲属以及作为家臣的被官等构成的家族,便成为了支配当地的地方势力。国众对其领地的在地统治权,纵使战国大名亦不得直接干涉。国众在军事上从属于强大的战国大名,在大名征召时,他们会响应并为其提供军事协助。作为交换条件,战国大名需保障其领地安全。可以说双方本质上是一种互利关系。
          上杉军团由上杉谦信的直属“旗本之共者”及保持着一定独立性的国众构成。
          前述有表示着越后一国军役的《御军役账》,根据其内容可将其划分为:①一门、客将;②国众(下郡);③国众(中上郡);④旗本。
          ①是以上杉景胜为首的上杉一门。
          ②是被称为“扬北众”的,自从镰仓时代以来就盘踞在阿贺野川以北的传统领主,他们是长期以来与府中政权持对立立场的独立性较强的国众。
          ③是与杨北众相比,早期就追随了府中政权的国众,他们和谦信政权一起开始活动,作为奉行参与政权运作。
          ④府中长尾氏的旗本,可以说是直臣团。他们主要由早期拥立谦信入主春日山的功臣,以及被谦信提拔起来的宠臣们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上杉谦信麾下兵力并非全部是直属部队。比如,为了应对进攻北信浓的武田信玄,谦信就动员了越后国众出兵参战,不过当时的扬北众和色部氏迟迟不愿出阵参战。这表明,尽管国众已经在军事上从属于战国大名,但战国大名想要举国统一行动还是困难重重。对于像色部氏那样的下越国众而言,他们本身并不愿意劳师远征。而谦信面对越后边境受到的威胁,只能选择说服这些国众,表示武田这次进攻是关系到整个越后国存亡的重大危机。这种情况暴露出谦信政权对“众”支配存在局限。不过没多久,这种对“众”的支配方式就开始发生了变化。
          那就是国众谱代化,永禄二年(1559)完成第二次上洛的上杉谦信,在归国后便任命北条氏、柿崎氏、斋藤氏出仕府中,将其拉拢进政权运营的中枢。而随着谦信逐步掌握国主权力,其地位亦随之攀升,国众们的被官化进程也正在稳步推进。当谦信向这种以“众”为中心的军队下达作战指令时,都会明确记录各国众首领的姓名,不过也有不少只记载地名的案例,如“古志众”“下田众”“栃尾众”等。关于其中的理由,推测是首领不在其领地,或者是因首领年幼等原因无法进行军事指挥,也可能是国众的家族本身面临后继无人等情况。
          例如,元龟三年(1572)九月十日,上杉谦信发送给在驻守上田庄(新潟县南鱼沼市)的后藤佐京亮、栗林次郎左卫门尉、本庄清七郎等三人的文书中,命令栃尾众加入后藤左京亮麾下,并继续驻扎在上田庄。栃尾众由谦信政权初期的奉行本庄实乃统领,因其年事已高,让被视为继承人的本庄清七郎来管理自然顺理成章。然而,栃尾众的军事指挥权,却被谦信指定给后藤掌管。
          同时,上杉谦信下令命栗林次郎左卫门尉率领上田众进军越中。此举本应在上田长尾家出身的喜平次显景(后面的上杉景胜)的指挥下进行。这是因为自谦信的姐夫长尾政景在永禄七年突然离世之后,被蔑称为“喜平次之流”,作为国众身份的上田长尾家,已被逐渐以“上田众”之名纳入谦信的军事统辖体系之下。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古志众和下田众等很早崛起的国众身上。古志(栖吉)长尾氏在谦信之父长尾为景在位时便已断绝,古志众最后由谦信的宠臣、近江出身的河田长亲接管。而下田长尾氏的最后记载,止于曾任谦信奉行的长尾藤景,此后便消失在史料之中。
          这种对“众”的军事统治模式,即便面对十分活跃的国众依然能显现出效果,比如前文所述的国众参与府中政权运作一事。即便是在下越地区势力强大、独立性较高的“扬北众”中,也出现了竹俣氏、新发田氏等家族出仕府中,逐渐以奉行的身份进行活动的情形。上杉谦信的权力已延伸至下越地方,国众的谱代化亦随之推进。连那些统治地方的军事力量,也得遵照谦信的意志,被调往领国各处以及对外征战之中。


          IP属地:广西5楼2025-08-20 11:23
          回复
            3、军事统治的经济基础
            上杉谦信常被视为守旧派的武将代表,用来与织田信长的革新形象进行对比。然而近年来,信长所谓的革新性,已不再被孤立地推崇,而是置于与其他战国大名的参照比较中重新评估。因此,革新性和保守性这样的标准,已难以用来评判同时代的战国大名是否具有进步性。
            上杉氏流传下来的村落文书、法制材料等史料十分匮乏,推测其在领国支配、经济政策等方面不及北条氏康、武田信玄。此外,传统观点认为,支撑着上杉谦信一生七十余次对外出兵的,便是越后平原这片被称为“米仓”的肥沃土地。然而,越后平原的干田化(注:改良水田以适应干旱),使其成为现在所知的产米区,是到了近代才开始的。在那之前,越后国是潟湖众多、湿地广布的土地,并不适宜进行稻作。
            关于上杉谦信的财政来源,传统认知多聚焦于金银矿开发与青苧等特产品的专卖政策。诚然,到了上杉景胜时期,上杉家上缴给丰臣政权的黄金远超其他势力,在庆长三年(1589)的记录中,上杉上缴给丰臣政权的黄金有:越后金有1024枚4両1匁4分2厘,同时佐渡金有799枚5両1匁6厘,而出羽庄内三郡有 97 枚8両8分5厘。(注:当时的货币单位)其总和占了上缴总量的六成。但谦信的时代并没有将佐渡和庄内纳入直辖,也看不到与越后矿山有关的史料。
            青苧贸易方面,在上杉谦信时代之前,就形成了一条向京都的公家三条西家所控制的青苧座输送货品的渠道,该渠道由担任在京杂掌的神余氏进行管理。不过到了谦信的时代,已无法确认和三条西家是否有过交涉。而神余氏则是回到了越后,成为了在番众的一员。
            所以上杉谦信的经济政策究竟是怎样的呢?从其对港口的控制或可窥见一斑。永禄三年(1560)五月十三日,谦信下令免除府内町民五年“自古以来就存在并延续下来的一系列赋税和劳役”, 由此, 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以前课征的税种包含了什么。如果排除寺社领相关税和军役,仅聚焦于产业、商品和经济活动,可以发现存在以下税目:
            1、船道前;
            2、清酒与浊酒税;
            3、麹子税(注:米、麦、大豆等谷物发酵而成,味噌、日本酒等的原料);
            4、马方前;
            5、药品行会;
            6、对各种流通商品征收的税;
            7、茶税。
            其中,船道前是针对港口使用征收的税费,换言之即船舶通行税。此条款颁布对象为府内町人,而里面的港口应该是指直江津(新潟县上越市)。其他越后主要港口还有连接阿贺野川和信浓川这两大河川航运的新潟津、沼垂津和薄原津等等,推测当地也实施了类似的课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杉家并未免除铁役及二階堂、青苧座的课税义务,反而继续对其船只进行检查。大概是因为铁和青苧是上杉氏重要的商业资源吧。而马方前则是指骑马传递东西、从一个驿站送另一个驿站等的陆地通行税。由此可知,海陆流通经济是上杉氏经济基础的重要支柱。


            IP属地:广西6楼2025-08-20 11:23
            回复


              IP属地:广西7楼2025-08-20 11:24
              收起回复
                4、府中城和留守番役
                战国以前的越后守护通常在府中城办公,有些则在春日山城办公(均位于新潟県上越市)。与近世大名的城下町不同,当时的城与町并没有全部一体化的。因此,在上杉谦信发布的命令中,常常需要列出府中(府内)、春日、善光寺等町场的名称。
                现分别简要介绍这三处:
                府中町:从室町时期开始,守护治所便设于府中。府中作为港口城镇,其港口名为直江津;
                春日町:是在十五世纪后半叶的春日山城整修中,逐渐受到重视的城下町;
                善光寺町:由于上杉和武田在北信浓的抗争,当地人为了躲避战火聚集起来,逐渐形成的新町。
                担任府中管理任务的人物中,有一位叫做藏田五郎左卫门的人,据说是伊势御师(神社参拜的引导和介绍的人)出身,其家族世代作为御用商人出仕上杉氏和长尾氏,负责与统领青苧座的三条西家进行交涉。他平时负责春日、府内、善光寺门前町的消防、春日山城的修缮及仓库管理。并且在上杉谦信出征时,需与担任“留守居”、“检见”(后述)等职务的诸将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后方事务的管理与执行。
                上杉谦信对外用兵期间,为确保春日山城与府中平的安全,任命多名家臣担任“留守居”。永禄三年(1560),谦信率军“越山”(注:出兵关东)之际,便向桃井右马助、长尾小四郎、黑河竹福、柿崎和泉守、长尾源五人家臣下达了包含九项条款的《在阵留守中定书》。根据这份文书,五人需率领各自召集的部队,在府中与春日山城两地进行普请(负责城池的修筑与维护工作)。同时指示,若遇突发状况,须将颈城郡的地下人(民众) 迁入春日山城。此外,文书还命令众人对通往北信浓的要道实行轮番侦察,以警戒武田信玄的动向。
                当五人众需要共同商议并决策重大事项时,必须在“检见”或“横目”(即上杉谦信侧近)的监督下方可进行。此时“检见”由荻原扫部助、直江实纲、吉江景资三人组成;谦信的义兄长尾政景则常驻府中出任“留守居”一职。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居”与“横目”的人员构成时有变动。凡被选为“横目”,需向上杉谦信的奉行递交起请文,立誓约定不偏袒徇私,不行残酷无情之事。他们必须向神佛起誓,承诺严格遵从谦信制定的法度,恪尽职守。
                顺便一提,永禄十一年发生的本庄繁长之乱,是发生在谦信出征越中期间的事件。当时在府中任职的繁长,从府中撤退到自己的领地村上(新潟县村上市)后举兵叛乱。他离开自己领地,手中的兵力应该受到限制,还受到“留守居”和“横目”的监视,所以无法在府中立即发动叛乱。


                IP属地:广西8楼2025-08-20 11:24
                回复
                  2025-08-20 14:32: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5、日本战国的代表城池——春日山城
                  春日山城,位于守护所居的府内西南方五公里外的山边。永正十年(1513)十月二十三日的长尾为景书信中,有着“主君(上杉定实)进入春日山城”这一纪录,普遍认为这是该城在史料中的首次出现。但有记载表示府中长尾氏的祖先高景,南北朝期间就住在钵之峰(春日山别称),不过实际建设还要到十五世纪后半叶。这座标高180米、周长2.5千米的庞大山城,沿山脊构筑众多砦垒,形成了拱卫春日山城的支城群。"春日山"之名源自守护上杉氏从大和春日大社迎请分灵建立的春日神社。此神社后面作为门前町逐渐发展繁荣,至上杉谦信统治时期,已跃升为仅次于府内的第二大都市。
                  天文十七年(一五四八)十二月晦日,上杉谦信第一次进入春日山城。因守护上杉定实的居中调停,而继承哥哥长尾晴景的守护代之职。
                  到此时为止,作为非常时期的军事设施来运用的春日山城,由于大普请而有了能让当主及家臣团居住的功能。谦信不久后便作为春日山城的城主,被称为“御实城”。推测这一称号既指谦信本人,也暗含其居所之意。但时至今日,"御实城"具体位于城里的哪个位置,至今仍不明确。
                  目前为止,城内已经发现了有超过数十座的大型曲轮,还有家臣的住宅遗迹和数量众多的平地。来到天正年间,能见到主要曲轮的围墙被修建了起来,防御能力和居住性都得到了提高。关于春日山城,江户时代制作的绘图被大量的传播,虽绘有标注家臣姓名的宅邸领地等要素,然其内容均非基于史实。而春日山城遗迹如今的模样,是上杉氏转封后,由入主越后的堀氏改建而成,因此很难确定上杉谦信时代的原始构造。
                  大致观察春日山城结构的话,可以看到以从周围被护城河和切岸分隔开的山顶部本丸为中心的城郭群,城内除本丸、二之丸、三之丸外,还有一处名为“井户丸”的区域,其中有一口直径超过6米的大井。除此之外,还有相传是谦信居所的不识院遗迹和毘沙门堂遗迹、护摩堂遗迹等宗教设施。倾心于真言密教的谦信,在春日山城内接连整备宗教设施,使其呈现出宛如山岳寺院群的面貌。根据《谦信公御年谱》,谦信去世之时,葬礼在春日山北丸大乘寺举行,遗体则埋葬在不识院中。目前推测,“实城”即谦信的居所很可能就位于这片区域。
                  核心区域的东西两侧,存在着两个曲轮群,规模上均比本丸曲轮群更大。 以东部山脊为中心的曲轮群内,除建有春日山神社外,还有被称为“御屋敷迹”、“御花畑”的区域,由被称为千买门、黑金门的城门守护。从这开始,有一条延伸向府内的道路,与作为行政厅的"御馆"相连。
                  一方面,西侧的曲轮群中建有景胜、柿崎的房屋。另一方面,一条被称为“大手道”的道路从山脚下经过岗哨,连接着中心部分,最终延伸至本丸曲轮。这条“大手道”与从西侧高地延伸而来、通称“御成街道”的道路交汇。“御成街道”据说是为了迎接从京都驾临到越前的关白近卫前嗣(注:近卫前久),而整修的从上杉氏军港、乡津(新潟县上越市)到城内的道路。前嗣到达越后之时,恰逢谦信征伐关东,大概正因如此,谦信才没让他们一行人公开地在府内、春日等各个町巡游,以向平民进行宣传。
                  永禄三年八月,准备出兵关东的谦信,向留守春日山的部下留下了一条指示:“春日山的要害普请,绝不可懈怠”。并命令若发生意外情况,就将颈城郡的地下人迁入春日山城。春日山城内也建了许多仓库,谦信就曾命令过名为藏田五郎左卫门的人,让他将原本存放在城下仓库中的武器及粮食转移至城内仓库。
                  此外,本丸内有着表现谦信信仰的昆沙门堂,旁边还建有一座名为“不识院”的建筑,是谦信经常使用的居所。另外,谦信常在"御看经所"献上祈愿文,而所谓的“御看经所”,大概也是城内的某个宗教设施。这些宗教设施,在谦信的父亲长尾为景及哥哥长尾晴景统治时期未见出现。
                  据推测,春日山城从谦信到景胜的统治时期都在进行着普请扩张。在谦信统治时期,并未发生过围绕春日山城的合战,但在为景时期屡受战火侵扰,为景也在此吃过败走的苦头。可能是这个原因,谦信在春日山城的普请中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在谦信去世之后爆发的御馆之乱中,春日山城的城下町遭到烧毁,景胜方据守城池,使得斗争双方围绕着春日山城及支城群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IP属地:广西9楼2025-08-20 11:24
                  回复
                    6、成为地方支配据点的支城
                    提到支城制,就会令人联想到小田原北条氏著名的支城网络。事实上,上杉谦信也同样重视作为军事据点的支城,他在接收分国中的国众城池后,命家臣们驻守,使其成为地方支配的据点。谦信的军事行动能大致分为关东、信浓、越中三个方向,下面将会列出越后及这几处的重要据点:
                    越后:浅贝寄居城
                    越山之际,谦信将军队集结于上田庄。此地的浅贝寄居城(新潟县汤沢町)可说是具有代表性的据点,位于越后、上野国境、三国峠的交汇处,是越山时的军队驻扎地。因此,谦信一面于浅见开设驿站以连通关东,整备客栈等民用设施;一面命人修筑城砦群。 后来,谦信为守卫越后,便命上田众对浅贝寄居城进行普清。随着关东局势的恶化,该城逐渐被要塞化,以阻挡从关东进犯的敌军。
                    上野:沼田城
                    沼田城是谦信常用的关东据点,在上杉家中被称为“仓内”,是建于河流阶地上的坚城。从永禄年间起,就由松本景繁、河田重亲和上野家成驻守,此三人即常说的沼田三人众。三人众最广为人知的动向,便是在越后上杉氏和相模北条氏缔结军事同盟(越相一和)期间,负责上杉氏的外交谈判。另外,在厩桥城(前桥市)的北条高广逐渐地方领主化,一度通敌小田原北条氏之时,其城池也成为了关东地区的最重要据点。
                    信浓:饭山城
                    千曲川沿岸建造的饭山城(长野县饭山市),经常遭受武田方的攻击。谦信认为“饭山口乃要害之地”,因此为该地的经营煞费苦心。并且逐渐形成了当武田氏出现在川中岛(长野市)地区之时,就会有飞脚从饭山城奔向府中传递急报的机制。永禄十一年(1568)八月,桃井义孝、加地春纲等作为城代进驻饭山城二之丸,那时,谦信对城主泉弥七郎下令:“既为城主,当照旧镇守本丸”。
                    越中 能登:鱼津城 新庄城 七尾城
                    比起战况陷入胶着的关东、信浓战线,北陆方面的战况就好很多,一向一揆方和越中守护代神保氏皆被压制,领土在西边得到了扩大。为此,军事据点也慢慢的向西前移,最初,河田长亲驻守鱼津城,鯵坂长实驻守新庄城(富山市)。后来,由于谦信的版图涉及能登、加贺,鯵坂长实便被调往了能登七尾城驻守,推动领国支配。谦信也针对能登颁布了制札十三条,有的人将此评价为谦信的分国法。


                    IP属地:广西10楼2025-08-20 11:25
                    回复
                      7、代表义之武将形象的“越山”
                      如果选一个词来代表上杉谦信的生涯,那便是“越山”。谦信对外征伐之路,除北方可通海道,其余皆要越过高耸连绵的山脉。特别是向关东的出兵,此举称为“越山”。谦信从关东归国后,在其信件中写下“越山”二字。但这与其说是表示对关东的进攻,更像是跨越国境山脉的含义。不过,在本节中将仍按"关东进攻"的含义进行叙述。
                      象征着谦信大义的形象的越山,被评价成因农作物青黄不接而进行的掠夺行为,一场为了食物的战争。但也有观点认为,单凭掠夺粮食这一动机,很难解释“雪中越山”等这类军事行动。(注:高风险)
                      现基于最近的研究,将进军关东的“越山”一一列举。
                      (一)天文二十一年(1552)七月
                      具体的动向不明,七月在北河道矢岛(埼玉县加须市)出台了一条禁止滥妨狼藉(注:掠夺财物)的公告,作为最初的越山被记录下来。而平子孙太郎、庄田定贤等人因关东出阵被慰劳。情况似乎是一部分越后军进军到上野和武藏两国的边境附近。
                      (二)永禄三年(1560)八月——永禄四年六月
                      这是距离前述事件的八年之后,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一直攻打到了相模国。在上野越年的谦信,集结了关东诸将十万大军南下,包围小田原城,但并没有攻下此城。接着转进镰仓,在鹤冈八幡宫接受了上杉宪政的“上杉”姓氏和“关东管领”之职。
                      (三)永禄四年十一月——永禄五年三月
                      在信浓川中岛和武田信玄大战的两个月后,谦信挥师越山,救援遭到小田原北条氏攻击的武藏生山城。却在武藏生山被北条氏击败。此战详细情况不明,只有几封北条方嘉奖的感状。此战之后,谦信为了对付背离的关东诸侯,而在下野、上野四处转战。但状况并没有好转,因此,谦信只好将待在古河城的前管领上杉宪政,与因信赖谦信而来的关白近卫前嗣撤回越后。
                      (四)永禄五年十一月——永禄六年四月
                      武田信玄进军西上野,和盟友北条氏共同围攻松山城。收到急报的谦信,领军踏雪而来。先在上州沼田城过年,然后在二月上旬出兵救援。但是松山城已在武田北条联军的包围下沦陷,谦信对此感到愤怒,为了发泄怒火而在下野四处转战,将背离的佐野、小山、结城等势力一一降伏。
                      (五)永禄六年十一月——永禄七年四月
                      为了救援仓贺野城而越山。先攻打并降伏了常陆小田氏、下野佐野氏等势力,然后为牵制进逼仓贺野城的武田军,选择攻袭和田域,但未能得手。谦信归国后,上野仓贺野城和武藏岩付城(埼玉县岩槻县)分别被武田氏、北条氏攻陷。
                      (六)永禄八年十一月——永禄九年四月
                      攻下被小田氏夺回的小田城后,谦信在下总臼井城战败,关东的上杉阵营陷入动荡,最终小田、结城、小山、宇都宫等势力皆倒戈向北条。
                      (七)永禄九年八月——闰八月
                      倒戈如雪崩般无法遏制,为了对付归附北条的由良、横濑、成田、皆川等势力,谦信攻打新田金山城。
                      (八)永禄九年十月——永禄十年三月
                      在上野、武藏各处放火,并再次攻打新田金山城。因北条高广叛变,而被迫滞留佐野(栃木县佐野市)越年。
                      (九)永禄十年十月——十一月
                      由于佐野昌纲叛离上杉,北条氏政挥军逼近唐泽山城(栃木县佐野市)。谦信下令破坏赤岩(群马显邑乐郡千代田町)的浮桥,彻底断绝敌方联系。降伏佐野之后,率佐野在番众返回越后。
                      (十)永禄十二年十月——永禄十三年四月
                      北条氏康和武田氏断交,并和谦信缔结“越相一和”。谦信在沼田过年,与人质三郎(上杉景虎)会面后,将其带回了越后。
                      (十一)元龟元年(1570)十月
                      因武田军进逼厩桥城,遂挥师应对。
                      (十二)元龟二年十一月——元龟三年闰正月
                      “越相一和”破裂后,谦信再次与武田、北条同时敌对。谦信攻略上野石仓城,隔着利根川和武田信玄对峙。
                      (十三)天正二年(1574)正月——五月
                      围绕武藏羽生城,和小田原北条氏隔着利根川对峙,但由于涨水,双方没有决战。
                      (十四)天正二年八月
                      为了应对出阵上野的北条氏康而越山。
                      (十五)天正二年九月——润十一月
                      为了救援关宿城,组建联军在下野小山布阵。但常陆的佐竹义重并不配合作战,上杉方在各处放火后,因羽生城失守而撤回越后。在那之后,关宿城沦陷。
                      (十六)天正三年九月——十二月
                      攻打新田金山城的由良氏,但没有攻下。
                      (十七)天正四年五月
                      谦信领军攻打上野国各地,取得显著战果,在军中被誉为自永禄四年围攻小田原以来的最大战果。
                      (十八)天正五年五月
                      应关东盟友邀请而越山。
                      以上便是谦信越山的行动概况。尽管关东盟友屡次请求越山支援,但谦信的实际作战对象,从初期与小田原北条氏的直接对抗,逐渐转向后期倒戈的地方势力。


                      IP属地:广西11楼2025-08-20 11:25
                      收起回复
                        8、化为战争支柱的信仰
                        上杉谦信,年幼时曾寄养在林泉寺内,上洛时从大德寺徹岫宗九得到“三归五戒”和名为“宗心”的法号。那之后,谦信醉心于真言密教,晚年成为了法体(注:不知指什么),还从高野山无量光院的清胤那接受了“传法灌顶”(注:佛教仪式)。其信仰对象一般认为是禅与真言宗,不过其中还混入了善光寺如来、饭纲、更科、小菅等山岳信仰。
                        同时,谦信还信仰着北方守护神昆沙门天,更自比为其化身。作为信仰的体现,谦信不仅使用“昆”字旗,还有一座在上杉家菩提寺传承的毘沙门天立像。当时的谦信在自己的祈愿文中提到:“在去年十二月十九日,我修成法体并完成传法灌顶,成为了法印大和尚。之后我的信仰日益加深,尤其是对多闻天的信仰。”从谦信的代表花押可进一步印证此事:该花押由"为、耳、可、亦"四字组成,寓意"应倾听民意,且付诸实践"。而谦信所信任的昆沙门天,其中含有“经常倾听之人"之意,所以也被称之为多闻天。因此,上杉谦信的花押不正体现了对昆沙门天的信仰吗?
                        谦信在军旗上采用的兜跋毘沙门天,是具有四面十臂(或十三臂)的异形神灵,是原本的毘沙門天与多位神祇融合后的形象。
                        除毘沙门天外,谦信信仰的神佛还有饭绳大明神,在上杉家的记载中,一般被称为饭纲权现。他是一个身后有着火焰形的光背(注:佛背后那一圈光),手持剑和索,长着翅膀和鸟嘴,骑乘狐狸的异形神。该神祇被认为和不动明王有共通之处,同时还和迦楼罗、荼吉尼天有所关联。此外,谦信和养子景胜还喜欢将其装饰在头盔的前面,并使用着刻有“立愿 胜军地藏 摩利支天 饭绳明神”的印章。
                        谦信虔诚皈依神佛,标榜自己不为私利所缚,不偏袒徇私,遵循事物的道理。这便是他被称为“义之武将”的理由。即便在研究者当中,也有人把谦信评价为性格纯粹,是理想主义者。然而,在谦信献给寺社的祈愿文中,却充斥着对敌人的谩骂,以及通过陈述道理来主张自己应当获胜的自我正当化言论。
                        谦信的祈愿文包括抄写本在内,已经有18份被确认。其核心主旨均围绕祈求战争胜利展开,这也是谦信祈愿文的共同特征。祈愿自己武运长久,并用激烈的言辞谴责敌人,尤其是题为《武田晴信(信玄)恶行之事》的祈愿文非常有名,谦信在文中提到:“信玄流放生父信虎,致其沦落至乞食度日。”谦信采用祈愿文的形式,先让神明知晓,再在领民中进行广泛的传播,以宣传自己的正当性。
                        于是,为了实现自身目的,谦信对寺院神社实施了严格管控。当获悉武田和北条向比叡山请求诅咒自己时,便立即展开调查。比叡山方面知悉此事后,提交文书给谦信,表示此事并不存在。延历寺座主应胤法亲王对此下令:关东管领上杉辉虎的大名天下皆知,因此,我们比叡山全体施行“勧修秘法”(注:不懂啥玩意),祈祷其武运长久,此事务必要告知辉虎。
                        另外,据传有许多寺院神社遭谦信率领的上杉军焚毁。尤其在越中、能登地区,这是谦信用兵次数仅次于关东的地区,当地大量寺院神社曾被焚毁。关于这些事件,目前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
                        当仔细研读谦信的书信等史料时,可发现其中有能展现出慈悲之心的情感或行为的内容。然而,在那种情况下,他并不会提及神佛的存在。谦信提到神佛的场合,主要在战争时期,即当发现敌对势力入侵自己领国和分国的时候。这与那些怀有领土欲望、肩负地域安全保障责任的战国大名并无不同。可以说,将关东、北陆、信浓纳入统治才是谦信的“本心”。为实现这个“本心”,就连对神佛的信仰都能拿来利用。


                        IP属地:广西12楼2025-08-20 11:25
                        回复
                          封面图不帅,没粉丝啊,哈哈


                          IP属地:辽宁13楼2025-08-20 11:37
                          收起回复
                            不错,几几年的书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8-20 12:09
                            收起回复
                              2025-08-20 14:26: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好翻 辛苦楼主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8-20 12: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