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不离识心所法等。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此能转变即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谓即三界心及心所。此所执境名所分别。即所妄执实我法性。由此分别变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别实我法性决定皆无。前引教理已广破故。是故一切皆唯有识。虚妄分别有极成故。唯既不遮不离识法。故真空等亦是有性。由斯远离增减二边。唯识义成契会中道。由何教理唯识义成。岂不已说。虽说未了。非破他义己义便成。应更礭陈成此教理。如契经说三界唯心。又说所缘唯识所现。又说诸法皆不离心。又说有情随心垢净。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一相违识相智。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异。境若实有此云何成。二无所缘识智。谓缘过未梦境像等非实有境。识现可得彼境既无。余亦应尔。三自应无倒智。谓愚夫智若得实境。彼应自然成无颠倒。不由功用应得解脱。四随三智转智。”
白话文:
并非脱离识而存在的心所法等(诸法)。所谓“转变”,是说各种内在的心识变现出类似“自我”“事物”的外境相状显现出来。这种能转变的功能,就称为“分别”,它以虚妄的分别为自身本性——也就是三界之内的心与心所法。众生所执着的境界,称为“所分别”,也就是他们虚妄执着的实有自我与实有事物的本性。由于这种分别作用,变现出类似外境的、虚假的自我与事物相状,而他们所执着的实有自我与事物的本性,肯定是不存在的,前面引用的教义与道理已经广泛破斥过了。
因此,一切法都只有识(的变现),因为虚妄的分别作用是公认存在的。“唯”(识)并不否定不脱离识的法,所以真如空性等也是有其存在意义的。由此远离了“减损(否定缘起显现)”和“增益(执着实有自性)”两边,唯识的道理得以成立,契合了中道。
凭什么教义与道理成立唯识的义理呢?难道前面没说过吗?虽然说了,但还不够透彻。不是破斥了他人的观点,自己的观点就能成立,应该更明确地陈述成立这一教义的道理。
比如佛经说“三界唯心”,又说“所缘的境界只是识所显现”,还说“一切法都不脱离心”,又说“众生随着心的染污与清净(而有不同境界)”,还说成就四种智慧的菩萨,能随顺悟入“唯识无实境”:
第一种是“相违识相智”:在同一个地方,鬼、人、天等众生因业力不同,所见的境界各不相同。如果境界是实有的,这怎么可能呢?
第二种是“无所缘识智”:缘取过去、未来的事物,或是梦境、影像等并非实有的境界时,心识仍然能显现出来。那些境界既然不存在,其他境界(的本质)也应该是这样(非实有)。
第三种是“自应无倒智”:如果愚夫的智慧能接触到实有的境界,他们就应该自然成为无颠倒(的智者),不需要通过修行功用来获得解脱(但事实并非如此)。
第四种是“随三智转智”(即随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而转起的智慧,能逐步悟入唯识无境的实相)。
白话文:
并非脱离识而存在的心所法等(诸法)。所谓“转变”,是说各种内在的心识变现出类似“自我”“事物”的外境相状显现出来。这种能转变的功能,就称为“分别”,它以虚妄的分别为自身本性——也就是三界之内的心与心所法。众生所执着的境界,称为“所分别”,也就是他们虚妄执着的实有自我与实有事物的本性。由于这种分别作用,变现出类似外境的、虚假的自我与事物相状,而他们所执着的实有自我与事物的本性,肯定是不存在的,前面引用的教义与道理已经广泛破斥过了。
因此,一切法都只有识(的变现),因为虚妄的分别作用是公认存在的。“唯”(识)并不否定不脱离识的法,所以真如空性等也是有其存在意义的。由此远离了“减损(否定缘起显现)”和“增益(执着实有自性)”两边,唯识的道理得以成立,契合了中道。
凭什么教义与道理成立唯识的义理呢?难道前面没说过吗?虽然说了,但还不够透彻。不是破斥了他人的观点,自己的观点就能成立,应该更明确地陈述成立这一教义的道理。
比如佛经说“三界唯心”,又说“所缘的境界只是识所显现”,还说“一切法都不脱离心”,又说“众生随着心的染污与清净(而有不同境界)”,还说成就四种智慧的菩萨,能随顺悟入“唯识无实境”:
第一种是“相违识相智”:在同一个地方,鬼、人、天等众生因业力不同,所见的境界各不相同。如果境界是实有的,这怎么可能呢?
第二种是“无所缘识智”:缘取过去、未来的事物,或是梦境、影像等并非实有的境界时,心识仍然能显现出来。那些境界既然不存在,其他境界(的本质)也应该是这样(非实有)。
第三种是“自应无倒智”:如果愚夫的智慧能接触到实有的境界,他们就应该自然成为无颠倒(的智者),不需要通过修行功用来获得解脱(但事实并非如此)。
第四种是“随三智转智”(即随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而转起的智慧,能逐步悟入唯识无境的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