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滤油机频繁启停过程中,称重传感器因反复承受冲击载荷、瞬时应力波动及振动冲击,极易因材料疲劳导致弹性体微裂纹扩展、应变片基底脱落或引线断裂,最终引发机械疲劳损坏。防止这类损坏需从 “减少应力冲击”“优化受力状态”“提升抗疲劳能力” 三个核心维度入手,结合选型、安装、结构设计与维护形成系统方案:
一、选型:优先选择抗疲劳性能适配的称重传感器
称重传感器的核心是 “弹性体 + 应变片” 组合,其抗疲劳能力本质由材料特性与结构设计决定,选型时需重点关注以下参数:
1. 弹性体材料:优先高抗疲劳合金
材料选择:弹性体需采用高强度合金结构钢(如 40CrNiMoA)或不锈钢(如 17-4PH),这类材料的 “疲劳极限”(材料经无限次应力循环而不失效的最大应力值)更高。例如 40CrNiMoA 的疲劳极限可达 350-400MPa,远高于普通碳钢(约 200MPa),能承受更频繁的应力波动。
避免低价材料:警惕采用 Q235 等普通碳钢的传感器,其在 10⁵次应力循环后就可能出现微裂纹(滤油机日均启停 500 次的话,不到 1 年即达疲劳极限)。
2. 量程与过载能力:预留足够冗余
量程选择:实际载荷(滤油机内油液重量 + 相关部件重量)应控制在传感器量程的50%-70%,而非满量程使用。例如实际最大载荷 100kg,应选 150-200kg 量程的传感器 —— 量程冗余可降低弹性体的应力水平(应力与载荷成正比),而材料疲劳寿命与应力成指数关系(应力降低 20%,疲劳寿命可延长 3-5 倍)。
过载保护:选择带 “机械限位” 的传感器(如弹性体上下设置限位块),防止启停时的瞬时冲击载荷(可能达正常载荷的 1.5-2 倍)超过弹性体屈服极限,避免塑性变形累积导致的疲劳加速。
3. 结构类型:优先抗冲击的受力形式
不同结构的传感器对冲击载荷的承受能力差异显著,针对频繁启停场景,推荐:
剪切梁式传感器:其弹性体受剪切力为主,应力分布均匀(无明显应力集中点),且应变片粘贴在中性轴附近,受冲击时应变变化更平缓,抗疲劳性能优于柱式、S 型传感器。
波纹管密封型:若滤油机有油雾或杂质,选波纹管密封结构(防护等级 IP68),避免油液侵入弹性体与应变片之间(油液的腐蚀性会降低材料结合强度,加速疲劳裂纹扩展)。
二、安装:消除附加应力,确保受力纯粹
频繁启停的冲击 + 附加应力(侧向力、扭矩、安装偏心)会显著加剧疲劳,安装时需通过 “精准定位 + 应力释放” 优化受力状态:
1. 安装面处理:保证 “无应力接触”
传感器上下安装面(与滤油机承重结构、被称重部件的接触面)需铣平打磨(平面度≤0.05mm/m),并清除毛刺、油污,避免因接触面不平整导致传感器弹性体 “局部受力过载”(类似踮脚站立时脚踝的额外应力)。
必要时在安装面间加装薄金属垫片(厚度 0.1-0.3mm,材质与弹性体一致,如 40CrNiMoA),通过垫片的微量形变补偿平面度误差,减少局部应力集中。
2. 限位与导向:避免侧向力与扭矩
滤油机启停时的振动可能导致被称重部件水平位移,进而对传感器施加侧向力(垂直于称重方向的力)。需加装导向装置(如导向柱、滑块),限制水平位移,确保传感器仅承受轴向载荷(侧向力需控制在额定载荷的 5% 以内,否则会使弹性体产生扭曲应力,加速疲劳)。
采用浮动连接:传感器与上下结构的连接螺栓预留 0.5-1mm 间隙(或用腰形孔),避免因滤油机机身热胀冷缩、安装误差产生的附加扭矩(扭矩会使弹性体产生剪切应力叠加,导致应变片信号失真 + 局部疲劳)。
3. 刚性支撑:减少动态冲击传递
传感器安装底座需刚性固定(如焊接在滤油机的承重钢梁上),避免底座自身振动(若底座松动,启停时会产生 “二次冲击”,使传感器受力波动幅度增大)。
若滤油机本身振动剧烈(如泵体振动传递),可在传感器下方加装低频阻尼垫(如丁腈橡胶垫,硬度 50-60 Shore A),通过阻尼吸收高频振动能量(频率>100Hz 的振动对疲劳影响更显著),但需注意阻尼垫厚度≤5mm(过厚会导致静态称重误差)。
三、机械缓冲与冲击控制:降低启停时的载荷波动
频繁启停的核心危害是 “载荷瞬间变化产生的冲击应力”,通过机械结构或控制逻辑缓冲冲击,可直接减少疲劳损伤:
1. 加装缓冲装置:吸收瞬时冲击能量
在被称重部件(如滤油机的储油箱)与传感器之间串联缓冲机构:
对于小载荷(<500kg):用螺旋弹簧(刚度匹配,压缩量 5-10mm),启动时弹簧先压缩吸收惯性力,减少传感器的瞬时载荷峰值(可降低 30%-50% 的冲击应力)。
对于大载荷(>500kg):用液压缓冲器(如型号 AC100-20),通过油液节流产生阻尼力,使载荷从 0 升至额定值的时间从 0.1 秒延长至 0.5 秒,冲击加速度从 10g 降至 2g(冲击应力与加速度成正比)。
2. 优化滤油机启停程序:减缓载荷变化速率
若滤油机的启停由泵体驱动(如油液进出导致重量变化),可通过变频控制优化泵的启停曲线:启动时电机转速从 0 逐渐升至额定值(5-10 秒内完成),停止时转速逐渐降低,避免油液 “突然冲击” 储油箱(类似汽车急刹车与缓刹车的区别)。
对重力式滤油机(依赖自重排油),可在排油口加装节流阀,控制油液流速(如将流速从 0.5m/s 降至 0.2m/s),减少重量变化的瞬时率,使传感器受力变化更平缓。
四、维护与监测:及时发现疲劳前兆
即使做好前期预防,长期频繁启停仍可能导致疲劳累积,需通过定期维护提前干预:
1. 定期检查:识别早期疲劳信号
每 3 个月检查传感器:
外观:弹性体是否有微裂纹(可用磁粉探伤检测)、应变片引线是否有磨损(磨损会导致接触电阻变化,间接加剧应力集中)。
安装状态:连接螺栓是否松动(松动会导致冲击载荷增大)、导向装置是否卡滞(卡滞会产生额外侧向力)。
性能测试:用标准砝码校准传感器,若零点漂移量超过 0.1% FS(如 100kg 量程零点漂移>0.1kg)或非线性误差增大(如满量程误差从 0.05% 增至 0.2%),可能是弹性体疲劳导致的刚度变化,需及时更换。
2. 寿命管理:按疲劳周期提前更换
根据滤油机的启停频率(如日均 500 次),结合传感器的疲劳寿命曲线(厂商提供,如 10⁶次循环后精度下降 10%),提前规划更换周期。例如某传感器疲劳寿命为 10⁶次循环,日均 500 次则寿命约 5.5 年,建议在 4-5 年时主动更换,避免突发损坏。
总结
防止称重传感器在滤油机频繁启停中的机械疲劳损坏,核心是 “降低应力幅值 + 优化受力状态 + 减少冲击频率”。具体可概括为:选抗疲劳材料与结构(如 40CrNiMoA 剪切梁传感器)、通过安装与限位确保纯轴向受力、用缓冲装置与软启停减少冲击、定期监测疲劳前兆。综合这些措施,可将传感器的疲劳寿命延长 3-5 倍,显著降低滤油机的维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