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这样,我应该是未来的医学大拿。在大一基础医学院,辅导员查房时总能看到我桌上摊着《系解》和《组胚》,手上还攥着老妈发微信催我“别熬夜看标本了”。出门有实验搭档像“生死之交”一样等我去解剖楼,路上讨论昨晚梦到的神经血管走向。新来的生理学海归女讲师是我的实验指导,做她的课代表会收到她塞给我的最新文献综述,旁边药理学的气质女教授会一脸担忧地问我为什么把咖啡因当水喝,“孩子,心衰风险了解一下?”。
放学后会有同组的温柔同学在图书馆的“人体解剖图谱”区小声问我“这块肌肉的起止点你还记得吗?”,晚上在宿舍楼通宵自习室刷题,会被路过的学生会主席(穿着白大褂)敲桌子,但她只是笑着递给我一瓶风油精说“少刷点剧,多刷点题”,转身却在班级群里@我问“谁有最新的病原微生物学重点?急!”。周末去社区义诊,隔壁临床专业的学姐队长一边和我配合给大爷量血压,一边不动声色地把她的润喉糖塞进我白大褂口袋。深夜背药理作用机制的时候,已经转去实习医院的直系学长突然打来视频,顶着黑眼圈吐槽病房的夜班,说还是最怀念在厦医学系解时我这个小跟班一起认骨头的日子,顺便问我留在宿舍五号柜里的那本《奈特图谱》还在不在。
并且会在第二天的实验课上碰上护理学院新来的操作满分学妹,点名要和我搭档练CPR(心肺复苏),在“生命科学园”散步时会护住刚出生的小猫崽不被校工挪走,引来旁边路过的公共卫生学院同学的侧目;偶尔去校外学生街吃沙茶面,还会遇上笑眯眯叫我“小大夫”的优雅退休返聘老教授(曾是某三甲医院院长)。在急诊科见习夜班饿到前胸贴后背时,会有已经规培的本校师姐从护士站端来一碗热粥叫我“未来的主任医师”。在环校道夜跑时还会遇见独自对着月亮背方歌的、文艺的中医班社长,有时在实验室用移液枪画圈圈还会被路过的医学检验技术同学误以为是新的菌落划线法,一定要拉着我给她演示;偶然一个人在病理标本室多看了一会儿切片,会被微光中声称是我“命中注定的科研搭档”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学姐递上咖啡。
在期末技能考核现场,会被突然出现的、来自东南亚的留学生用生涩的中文说“你的缝合打结太漂亮了,可以教我吗?”。在打扫模拟病房时撞见偷偷用教学模型人练习扎针结果把手臂扎成“筛子”的护理系副教授。在附属医院参观时,被邻家姐姐般的年轻带教老师拍拍头说“今年的优秀实习生名额看好你哦”。在食堂打瓦罐汤,阿姨总会多给我捞一块肉,嘴里念叨着“学医的孩子,营养要跟上!”。在深夜的医学论坛上,还会瞥见有人发帖“如何评价厦医那个年年拿国奖的XXX?”,下面一堆回复“学神本神”、“瑞思拜”。在体育馆健身房,总会有自称康复治疗系的学姐用各种评估工具测试我的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说要为未来医生的健康保驾护航。在图书馆医学期刊区,必定会与抱着厚厚一摞《Lancet》和《NEJM》打印文献的神秘学霸指尖相触。在书店选医学英语书时,会遇到戴着金丝眼镜的学霸师姐硬塞给我一本她手写的“医学英语高频词手册”。在医学创新大赛准备期,被生物医学工程系的短发学姐强行拉去试用她们新研发的智能听诊器,据说能AI辅助诊断杂音。在“南丁格尔”雕像下,总会遇见慷慨激昂说要“弘扬白求恩精神”的学生会干部。在放学路上,突然冲出戴着口罩的同班女生(刚下微生物实验课?)往我白大褂口袋里塞入一张写着“祝执考高分”的卡片。在图书馆最安静的角落,永远有位用书签绳系着《格氏解剖学》的学姐轻声背诵着“腹股沟管的四壁两环”。在突如其来的暴雨天,那个总在系解课上坐我前排的女生一定会撑着一把大伞跑过来,把伞罩到我头顶,然后一本正经地看着被淋湿的我说:“别担心,腹膜后间隙是个很大的潜在间隙,所以我的伞下也足够容纳我们两个未来的外科医生了。”
难道这一切都是我考前压力太大产生的幻觉吗?还是福尔马林吸多了?
参考文献:

放学后会有同组的温柔同学在图书馆的“人体解剖图谱”区小声问我“这块肌肉的起止点你还记得吗?”,晚上在宿舍楼通宵自习室刷题,会被路过的学生会主席(穿着白大褂)敲桌子,但她只是笑着递给我一瓶风油精说“少刷点剧,多刷点题”,转身却在班级群里@我问“谁有最新的病原微生物学重点?急!”。周末去社区义诊,隔壁临床专业的学姐队长一边和我配合给大爷量血压,一边不动声色地把她的润喉糖塞进我白大褂口袋。深夜背药理作用机制的时候,已经转去实习医院的直系学长突然打来视频,顶着黑眼圈吐槽病房的夜班,说还是最怀念在厦医学系解时我这个小跟班一起认骨头的日子,顺便问我留在宿舍五号柜里的那本《奈特图谱》还在不在。
并且会在第二天的实验课上碰上护理学院新来的操作满分学妹,点名要和我搭档练CPR(心肺复苏),在“生命科学园”散步时会护住刚出生的小猫崽不被校工挪走,引来旁边路过的公共卫生学院同学的侧目;偶尔去校外学生街吃沙茶面,还会遇上笑眯眯叫我“小大夫”的优雅退休返聘老教授(曾是某三甲医院院长)。在急诊科见习夜班饿到前胸贴后背时,会有已经规培的本校师姐从护士站端来一碗热粥叫我“未来的主任医师”。在环校道夜跑时还会遇见独自对着月亮背方歌的、文艺的中医班社长,有时在实验室用移液枪画圈圈还会被路过的医学检验技术同学误以为是新的菌落划线法,一定要拉着我给她演示;偶然一个人在病理标本室多看了一会儿切片,会被微光中声称是我“命中注定的科研搭档”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学姐递上咖啡。
在期末技能考核现场,会被突然出现的、来自东南亚的留学生用生涩的中文说“你的缝合打结太漂亮了,可以教我吗?”。在打扫模拟病房时撞见偷偷用教学模型人练习扎针结果把手臂扎成“筛子”的护理系副教授。在附属医院参观时,被邻家姐姐般的年轻带教老师拍拍头说“今年的优秀实习生名额看好你哦”。在食堂打瓦罐汤,阿姨总会多给我捞一块肉,嘴里念叨着“学医的孩子,营养要跟上!”。在深夜的医学论坛上,还会瞥见有人发帖“如何评价厦医那个年年拿国奖的XXX?”,下面一堆回复“学神本神”、“瑞思拜”。在体育馆健身房,总会有自称康复治疗系的学姐用各种评估工具测试我的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说要为未来医生的健康保驾护航。在图书馆医学期刊区,必定会与抱着厚厚一摞《Lancet》和《NEJM》打印文献的神秘学霸指尖相触。在书店选医学英语书时,会遇到戴着金丝眼镜的学霸师姐硬塞给我一本她手写的“医学英语高频词手册”。在医学创新大赛准备期,被生物医学工程系的短发学姐强行拉去试用她们新研发的智能听诊器,据说能AI辅助诊断杂音。在“南丁格尔”雕像下,总会遇见慷慨激昂说要“弘扬白求恩精神”的学生会干部。在放学路上,突然冲出戴着口罩的同班女生(刚下微生物实验课?)往我白大褂口袋里塞入一张写着“祝执考高分”的卡片。在图书馆最安静的角落,永远有位用书签绳系着《格氏解剖学》的学姐轻声背诵着“腹股沟管的四壁两环”。在突如其来的暴雨天,那个总在系解课上坐我前排的女生一定会撑着一把大伞跑过来,把伞罩到我头顶,然后一本正经地看着被淋湿的我说:“别担心,腹膜后间隙是个很大的潜在间隙,所以我的伞下也足够容纳我们两个未来的外科医生了。”
难道这一切都是我考前压力太大产生的幻觉吗?还是福尔马林吸多了?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