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的某个夜晚,我趴在桌上,盯着Vectras VM满是英文的界面,手指在屏幕上机械地滑动。那时的它,像一座被语言封锁的孤岛,而我,想做那个凿出通道的人。没有官方接口,零报酬,我用三天不眠不休,一行行抠字符串,把中文硬“塞”进这个陌生的系统里。当第一个汉化版本诞生,我以为,自己给更多人打开了一扇门。
后来,官方支持中文了。看着流畅的官方汉化,车流滚滚般的用户涌入,可最初那根独木桥,渐渐被遗忘。那些“翻译不准”“字体太丑”的骂声,像细小却尖锐的针,扎在回忆里。我曾三天不睡打磨的成果,成了别人口中的“野鸡汉化” 。
初三毕业,再回头看,情绪和需求早已能分开。我懂了“先跑通再打磨”的开源常态,也尝过“被误解”的滋味。没人记得,当初那个为了汉化,多熬72小时的初二学生。但我知道,那一行行代码里,藏着少年不计回报的热忱,藏着从无到有的勇气。
或许互联网的浪潮会淹没很多故事,可那些深夜抠字符的时光,那些被误解却没放弃的坚持,永远属于我。谁曾记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曾为热爱横冲直撞,也曾在误解里学会成长,这一路,已足够珍贵 。
后来,官方支持中文了。看着流畅的官方汉化,车流滚滚般的用户涌入,可最初那根独木桥,渐渐被遗忘。那些“翻译不准”“字体太丑”的骂声,像细小却尖锐的针,扎在回忆里。我曾三天不睡打磨的成果,成了别人口中的“野鸡汉化” 。
初三毕业,再回头看,情绪和需求早已能分开。我懂了“先跑通再打磨”的开源常态,也尝过“被误解”的滋味。没人记得,当初那个为了汉化,多熬72小时的初二学生。但我知道,那一行行代码里,藏着少年不计回报的热忱,藏着从无到有的勇气。
或许互联网的浪潮会淹没很多故事,可那些深夜抠字符的时光,那些被误解却没放弃的坚持,永远属于我。谁曾记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曾为热爱横冲直撞,也曾在误解里学会成长,这一路,已足够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