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林的城市设计——

选帝侯路堤大道
。
战后初期美国扶植欧洲与苏联抗衡,因而以经济援助西德,帮助其工业发展。
西柏林的经济渐渐改善,城市的生活质素也不断提升。西柏林政府觉得东西分裂是暂时性,不想建造新的城市核心,但也要找个替代品。
柏林的历史发展轨迹一直是向西推进,所以除了传统的米特区外,于二十年代开始已在动物园(Zoologischer Garten)及选帝侯路堤(Kurfürstendam)大道一带,发展了第二个购物和娱乐中心。这里名店林立,拥有很多商业、娱乐及服务配套,而且交通方便,所以被选定为西柏林的心脏地带。
1957年西柏林举行国际建筑展,在二战时受到严重破坏的汉莎区(Hansaviertel),重建新的住宅计划Interbau,展示德国的设计实力。
当时西德邀请了来自十三个国家五十三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包括巴西的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芬兰的阿法阿托(Alvar Alto) 及出生德国的格罗佩斯等,希望透过建筑设计比赛,引领新的住宅设计讨论,最后区内有三十五件大师作品建成,是西柏林现代主义的示范区,可见当时的西德非常重视现代建筑。

柏林音乐厅
。
柏林分裂,原有重要的艺术文化设施,全被划入东柏林之内;而公共艺术收藏品亦分为东西两批。
但西柏林没有博物馆岛,大批名画只能暂放在西郊区达勒姆的临时展览馆,因此急需建造新的文化设施。
于是政府决定以现代主义设计西柏林的「博物馆岛」,在波茨坦广场西侧,贴近围墙边界建造了文化广场(Kulturforum),向东德人民宣传及展示新的西柏林文化。
文化广场在五十年代开始建造,由多件文化设施组成,包括建筑师汉斯·夏隆(Hans Scharoun) 以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 概念设计的柏林音乐厅(Berlin Philharmonie)及国家图书馆( State Library),以及密斯凡德罗以简约现代主义设计的新国家美术馆(Neue Nationalgalerie)。
。
东柏林的城市设计——

卡尔·马克思大街
。
东德政府并没有妥善对待历史建筑物,博物馆岛及腓特烈大街(Friedrichstrasse)超过七成受战争破坏,只是拖拉地局部修护,柏林城市宫更于1950年在争议声中被拆掉,昔日的重心地段竟陷入半荒废状态。
城市慢慢跟随苏俄式的规划设计,因为要振兴经济,东柏林优先重建工业区,在工业区附近,是低成本的社会主义式公共住房。宽阔的林荫大道及宏伟的广场都是新的规划标准,专为阅兵游行和国家庆典活动而设计。
西柏林有汉莎区作建筑示范,东柏林就以卡尔·马克思大街(Karl-Marx-Allee) 抗衡。
这条社会主义样板大街,每逢重要时节,都是阅兵及军队巡游的首选场地。全长两公里的花园大道,大树及灯柱整齐排列,两旁都是社会主义新古典混合史太林式的八层住宅样办大楼(Plattenbau),忌廉黄的瓷砖外墙,格调统一。地下全是商店、咖啡室及戏院。这里商品齐全,而且装潢较漂亮,因此是东柏林最受欢迎的高级购物区。

亚历山大广场上的电视塔
。
亚历山大广场(Alexanderplatz) 一带被改造为核心地区,形成一个政治和纪念性的空间。为了显示东德的技术超卓,共产政府于六十年代在广场中心建造了全柏林最高的建筑:柏林电视塔(Berliner Fernsehturm),塔高368米,建有一球体状的观景台,设计极有未来感。东柏林在冷战时期刻意建造电视塔,让西柏林从远处也可清晰看到,明显是一种政治宣传手法。

已拆卸的共和国宫
。
七十年代,亚历山大广场向西扩展,组成一个具纪念性的政治轴线,加建了马克思—恩格斯论坛(Marx-Engels-Forum),献给共产主义思想两大创始人。这里也是东德的政治核心,所以在论坛的西面,即柏林城市宫的原址上,建造了共和国宫(Palace of the Republic),成为这条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物。
它是东德人民议会所在地,设有大礼堂、美术馆及电影院等,是政治与文娱合一的场所。共和国宫于1976落成,以后现代风格(Post-modernism)设计,主立面有一大幅金黄色的玻璃幕墙,成为城市的标记。但在德国统一后,柏林人决定把它拆掉,在原址重建昔日的柏林城市宫。

选帝侯路堤大道
。
战后初期美国扶植欧洲与苏联抗衡,因而以经济援助西德,帮助其工业发展。
西柏林的经济渐渐改善,城市的生活质素也不断提升。西柏林政府觉得东西分裂是暂时性,不想建造新的城市核心,但也要找个替代品。
柏林的历史发展轨迹一直是向西推进,所以除了传统的米特区外,于二十年代开始已在动物园(Zoologischer Garten)及选帝侯路堤(Kurfürstendam)大道一带,发展了第二个购物和娱乐中心。这里名店林立,拥有很多商业、娱乐及服务配套,而且交通方便,所以被选定为西柏林的心脏地带。
1957年西柏林举行国际建筑展,在二战时受到严重破坏的汉莎区(Hansaviertel),重建新的住宅计划Interbau,展示德国的设计实力。
当时西德邀请了来自十三个国家五十三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包括巴西的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芬兰的阿法阿托(Alvar Alto) 及出生德国的格罗佩斯等,希望透过建筑设计比赛,引领新的住宅设计讨论,最后区内有三十五件大师作品建成,是西柏林现代主义的示范区,可见当时的西德非常重视现代建筑。

柏林音乐厅
。
柏林分裂,原有重要的艺术文化设施,全被划入东柏林之内;而公共艺术收藏品亦分为东西两批。
但西柏林没有博物馆岛,大批名画只能暂放在西郊区达勒姆的临时展览馆,因此急需建造新的文化设施。
于是政府决定以现代主义设计西柏林的「博物馆岛」,在波茨坦广场西侧,贴近围墙边界建造了文化广场(Kulturforum),向东德人民宣传及展示新的西柏林文化。
文化广场在五十年代开始建造,由多件文化设施组成,包括建筑师汉斯·夏隆(Hans Scharoun) 以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 概念设计的柏林音乐厅(Berlin Philharmonie)及国家图书馆( State Library),以及密斯凡德罗以简约现代主义设计的新国家美术馆(Neue Nationalgalerie)。
。
东柏林的城市设计——

卡尔·马克思大街
。
东德政府并没有妥善对待历史建筑物,博物馆岛及腓特烈大街(Friedrichstrasse)超过七成受战争破坏,只是拖拉地局部修护,柏林城市宫更于1950年在争议声中被拆掉,昔日的重心地段竟陷入半荒废状态。
城市慢慢跟随苏俄式的规划设计,因为要振兴经济,东柏林优先重建工业区,在工业区附近,是低成本的社会主义式公共住房。宽阔的林荫大道及宏伟的广场都是新的规划标准,专为阅兵游行和国家庆典活动而设计。
西柏林有汉莎区作建筑示范,东柏林就以卡尔·马克思大街(Karl-Marx-Allee) 抗衡。
这条社会主义样板大街,每逢重要时节,都是阅兵及军队巡游的首选场地。全长两公里的花园大道,大树及灯柱整齐排列,两旁都是社会主义新古典混合史太林式的八层住宅样办大楼(Plattenbau),忌廉黄的瓷砖外墙,格调统一。地下全是商店、咖啡室及戏院。这里商品齐全,而且装潢较漂亮,因此是东柏林最受欢迎的高级购物区。

亚历山大广场上的电视塔
。
亚历山大广场(Alexanderplatz) 一带被改造为核心地区,形成一个政治和纪念性的空间。为了显示东德的技术超卓,共产政府于六十年代在广场中心建造了全柏林最高的建筑:柏林电视塔(Berliner Fernsehturm),塔高368米,建有一球体状的观景台,设计极有未来感。东柏林在冷战时期刻意建造电视塔,让西柏林从远处也可清晰看到,明显是一种政治宣传手法。

已拆卸的共和国宫
。
七十年代,亚历山大广场向西扩展,组成一个具纪念性的政治轴线,加建了马克思—恩格斯论坛(Marx-Engels-Forum),献给共产主义思想两大创始人。这里也是东德的政治核心,所以在论坛的西面,即柏林城市宫的原址上,建造了共和国宫(Palace of the Republic),成为这条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物。
它是东德人民议会所在地,设有大礼堂、美术馆及电影院等,是政治与文娱合一的场所。共和国宫于1976落成,以后现代风格(Post-modernism)设计,主立面有一大幅金黄色的玻璃幕墙,成为城市的标记。但在德国统一后,柏林人决定把它拆掉,在原址重建昔日的柏林城市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