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出生,祖上几代都是湖北人,7岁随着父亲举家搬迁到豫北这片荒地,就成了油田人。虽然我从小就坚定的认为自己是湖北人,也无视户口本上写着户口所在地:河南省濮阳市,身份证上开头的410901。但是到现在我却越来越犯迷糊:到底哪里才是自己的故乡?
我这人不太会说豪言壮语,但要是说“这辈子图啥”?图个心里不窝火,日子能过下去,孩子能比我强。
小时候过得清苦,但不觉得苦,刚到濮阳的时候,一家几口人住茅草房,晒干的芦苇用麻绳捆起来,地上挖上坑作为地基,用三角铁扎在四边做柱子,将晒干的芦苇捆好扎在地基里用泥巴糊住权做墙,用油毛毡做屋顶,都是些易燃物,按照现在的防火标准,当年我们就是住在这种安全隐患里。油田开发初期,地底下油气资源足,利用手段少,开发出来的天然气无法充分回收利用,所有的油田职工家属都是用天然气取暖做饭,冬天茅草屋里烧炉子,气炉子开到最大,火苗子能窜到屋顶,家父在茅草屋的房梁上装了一个吊扇,夏天一开吊扇,整个房子都在晃悠,随时都会散架的样子。一到寒暑假,家长就提心吊胆的,担心孩子调皮在家玩火将房子烧了。担心吊扇将房子晃塌了砸着孩子。曾经有一个寒假,附近一家的小孩在家用天然气炉子取暖,将房顶的油毛毡点燃,天干物燥的,一排五户人家被烧个精光,所幸是没有伤到人。可你说那时候苦吧,真不觉得,因为大家都那样。
夏天跟小伙伴顶着烈日去芦苇塘钓蜻蜓,光着脚踩泥,摔一跤就一身黑水;胡同里在昏黄的路灯下玩踢罐捉迷藏,大人要是不喊恨不得玩一晚上。家里饭桌上没啥好菜,但每个月分的米面油肉也能让我们营养不缺,从来没有饿过肚子。
那时候人和人之间亲,谁家有事一喊,整院子都来帮忙。现在楼都高了,人心却淡了。
家门口上学一直到初中毕业,考个油田自己办的学校毕业了就直接分配进前线单位了。年纪轻轻就开始挣钱,也号称铁饭碗,一干就是几十年。但有时候也想,咱这么踏踏实实干了几十年,最后换来的也就是“凑合能过”。
成家立业生子,贷款、首付、供房,就这么熬着。几十年油田变了,我却觉得离它越来越远了你说这城市发展快,确实是。以前从总部到前线上班感觉就是去了一个世界,短短的三十多公里,得坐三个多钟头的长途车,每次下班回家像是探亲。现在大部分人钟摆式上班,早上去前线上班,晚上回总部生活。路通了、桥修了、楼盖了,濮阳一天天高了、大了、洋了。可过去的记忆都没了。
以前的总站、石油学校、商贸中心、总机厂……都一个个没了,中原文化宫也变得面目全非。那些属于我们那代人的记忆,被高楼和连锁店给淹了。我再回到濮阳,发现早不是我记忆里的样了。老街坊不是搬走了就是走了,剩下的,就剩我心里那点不愿割舍的东西。
现在的我,不求别的,就求个平稳现在身体大不如从前了,有点血压高,有点通风,干活也不敢像原来那样拼了。孩子在慢慢长大,他会有自己的未来,我知道他肯定不会回到油田,这里只是他的起点。
有时候晚上坐阳台上,看着天边灯火通明,我会想起以前茶水房的凉皮,想起新华街的水煮鱼,供应处的红烧鸽子、想起文化馆下面的电脑城。想起曾经一起在烈日下疯跑的小伙伴,如今已经是天各一方,终年不得相见,真的是人老了都开始怀旧。
那才是油田,在我心里的油田。咱70后没赶上好时候,也不怨天尤人。吃过苦、受过累、也撑过来,比50 60的也是强太多了。
这个油田,有我夏日里汗流浃背的身影,也有我冬日里裹着棉衣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模样。但说到底,我只是这里的匆匆的过客。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我这人不太会说豪言壮语,但要是说“这辈子图啥”?图个心里不窝火,日子能过下去,孩子能比我强。
小时候过得清苦,但不觉得苦,刚到濮阳的时候,一家几口人住茅草房,晒干的芦苇用麻绳捆起来,地上挖上坑作为地基,用三角铁扎在四边做柱子,将晒干的芦苇捆好扎在地基里用泥巴糊住权做墙,用油毛毡做屋顶,都是些易燃物,按照现在的防火标准,当年我们就是住在这种安全隐患里。油田开发初期,地底下油气资源足,利用手段少,开发出来的天然气无法充分回收利用,所有的油田职工家属都是用天然气取暖做饭,冬天茅草屋里烧炉子,气炉子开到最大,火苗子能窜到屋顶,家父在茅草屋的房梁上装了一个吊扇,夏天一开吊扇,整个房子都在晃悠,随时都会散架的样子。一到寒暑假,家长就提心吊胆的,担心孩子调皮在家玩火将房子烧了。担心吊扇将房子晃塌了砸着孩子。曾经有一个寒假,附近一家的小孩在家用天然气炉子取暖,将房顶的油毛毡点燃,天干物燥的,一排五户人家被烧个精光,所幸是没有伤到人。可你说那时候苦吧,真不觉得,因为大家都那样。
夏天跟小伙伴顶着烈日去芦苇塘钓蜻蜓,光着脚踩泥,摔一跤就一身黑水;胡同里在昏黄的路灯下玩踢罐捉迷藏,大人要是不喊恨不得玩一晚上。家里饭桌上没啥好菜,但每个月分的米面油肉也能让我们营养不缺,从来没有饿过肚子。
那时候人和人之间亲,谁家有事一喊,整院子都来帮忙。现在楼都高了,人心却淡了。
家门口上学一直到初中毕业,考个油田自己办的学校毕业了就直接分配进前线单位了。年纪轻轻就开始挣钱,也号称铁饭碗,一干就是几十年。但有时候也想,咱这么踏踏实实干了几十年,最后换来的也就是“凑合能过”。
成家立业生子,贷款、首付、供房,就这么熬着。几十年油田变了,我却觉得离它越来越远了你说这城市发展快,确实是。以前从总部到前线上班感觉就是去了一个世界,短短的三十多公里,得坐三个多钟头的长途车,每次下班回家像是探亲。现在大部分人钟摆式上班,早上去前线上班,晚上回总部生活。路通了、桥修了、楼盖了,濮阳一天天高了、大了、洋了。可过去的记忆都没了。
以前的总站、石油学校、商贸中心、总机厂……都一个个没了,中原文化宫也变得面目全非。那些属于我们那代人的记忆,被高楼和连锁店给淹了。我再回到濮阳,发现早不是我记忆里的样了。老街坊不是搬走了就是走了,剩下的,就剩我心里那点不愿割舍的东西。
现在的我,不求别的,就求个平稳现在身体大不如从前了,有点血压高,有点通风,干活也不敢像原来那样拼了。孩子在慢慢长大,他会有自己的未来,我知道他肯定不会回到油田,这里只是他的起点。
有时候晚上坐阳台上,看着天边灯火通明,我会想起以前茶水房的凉皮,想起新华街的水煮鱼,供应处的红烧鸽子、想起文化馆下面的电脑城。想起曾经一起在烈日下疯跑的小伙伴,如今已经是天各一方,终年不得相见,真的是人老了都开始怀旧。
那才是油田,在我心里的油田。咱70后没赶上好时候,也不怨天尤人。吃过苦、受过累、也撑过来,比50 60的也是强太多了。
这个油田,有我夏日里汗流浃背的身影,也有我冬日里裹着棉衣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模样。但说到底,我只是这里的匆匆的过客。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