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吧 关注:217,520贴子:1,437,172
求助

求教一个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人说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带去的工匠和书籍大大提升了吐蕃的实力,让吐蕃后来有了对抗唐朝的资本。是这样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7-05 00:15回复
    事实文成公主到吐蕃没有带去工匠技术和大量人员财物。 在吐蕃原始史料和古汉人史料的记载里,文成公主到吐蕃都没有带去工匠技术和大量人员财物。后世较晚出现的宗教书里奇幻荒谬剧情过多的章节里 才编造出文成公主到吐蕃带去工匠技术和大量人员财物的故事。 但是这种故事没有可信度。 近现代出于zz目的才宣传这种故事。但是事实是文成公主到吐蕃没有带去工匠技术与大量人员财物,没有让吐蕃有对抗唐朝的资本。
    (那些编造文成公主带工匠技术与大量人员财物到吐蕃的故事的宗教书,还自相矛盾的说吐蕃禄东赞教会了汉人种地。可见那些宗教书多么荒谬。)
    吐蕃后来有了对抗唐朝的资本的原因:一方面是吐蕃遇到隋唐气候温暖期,大量荒地变成农场牧场,使得吐蕃建立起庞大的军队(吐蕃《五部遗教》记载单是四如地区已经为吐蕃提供军士46万,这还没算上后来青海白兰羌吐谷浑为吐蕃提供的大量军队),。另一方面, 是高宗660年突然重病眼睛看不清, 武则天揽权,史载663年 “大权悉归中宫(武则天)”,663年开始,大权都归武则天了, 然后武则天时期内讧, 吐蕃趁机吞并整合了青海白兰羌吐谷浑,高宗武则天没有及时阻止, 等到高宗武则天在670年出兵打吐蕃时,吐蕃已经完成了对青海白兰羌吐谷浑的吞并整合,实力上升。。。 最重要的原因是,吐蕃最害怕的李世民去世了,军事水平最强的李世民、李靖都去世了。
    (即使李世民末期,吐蕃都没有青海白兰羌党项吐谷浑)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7-05 23:54
    回复
      2025-08-15 22:15: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事实是松州之战唐军打的吐蕃大败。吐蕃松赞干布不敢再与唐朝交战,吐蕃松赞干布立即退兵、谢罪、送厚礼、称臣于唐朝,献五千两黄金和数万斤黄金器给唐朝,松赞干布把相当于吐蕃同族的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割给了唐朝。 整个太宗后期,唐朝压制着吐蕃,吐蕃臣服于唐朝。注意,整个太宗后期,吐蕃是没有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的。
      而吐蕃宗教书里奇幻荒谬剧情过多的章节里编造了文成公主到吐蕃时带去工匠技术和大量人员财物的故事,这故事没有可信度。 同样吐蕃宗教书还记载松赞干布去世后、唐军两次攻陷吐蕃逻些(拉萨),“唐军入蕃,直抵神变大寺”“唐军果至,纵火烧红山宫”。(神变大寺就在逻些(拉萨)。红山宫是布达拉宫的前身,也在逻些(拉萨)。) 要不要信吐蕃宗教书记载的唐军两次攻陷吐蕃逻些(拉萨)?
      而且,唐朝出五道题考吐蕃等各族使者的故事,不是汉人编的,而是吐蕃宗教书里编的。
      事实是松州之战唐军打的吐蕃大败,唐军主力还没出手,牛进达率领的唐军先锋已经打进吐蕃军营、打败吐蕃军。五个吐蕃大臣自尽,松赞干布再也不敢与唐朝交战。 (之前韩威只是带很少的人去侦查遭遇小败,(后世武则天增兵松州之后松州只有两千兵,那么在更早的太宗时期松州只有数百兵,韩威只能带几十人去侦查,遭遇小败就返回松州,)然后,侯君集率领五万唐军去打吐蕃,但是侯君集率领的五万唐军还没出手,牛进达率领的唐军先锋就打败了吐蕃军,打进吐蕃军营、打败吐蕃军,而且在没打扫战场的情况下还带回一千多个吐蕃军首级、注意这种作战实际杀敌数量远远多于斩首数,在半岛、明军在一次战役里斩首级数百、但是敌军却阵亡了两万、而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是打进吐蕃军营打败吐蕃军、没打扫战场的情况下还带回一千多首级,其实际杀敌数与斩首数的比例远高于 二万比一千,可知此战吐蕃至少损失数万军人。。这就是为什么五个吐蕃大臣自尽,也说明了牛进达和唐军打的松赞干布不敢再与唐朝交战,
      而且,此战后,唐朝还没答应和亲时,吐蕃松赞干布就立即退兵、谢罪、称臣于唐朝,松赞干布送五千两黄金和数万斤黄金器给唐朝,臣服于唐朝,松赞干布把相当于吐蕃同族的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都割给了唐朝。太宗后期,吐蕃没有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唐朝压制着吐蕃,
      (后来,高宗前期专注于灭高句丽和打中亚,放弃了压制吐蕃的措施,吐蕃趁机吞并青海白兰羌吐谷浑。等到吐蕃完成了对青海白兰羌吐谷浑的吞并后,高宗中期和武则天时期才与吐蕃开战,这时候高宗武则天的能力已经不足以灭吐蕃了。。)
      (按史料记载,663年高宗突然重病、眼睛看不清、难以理政,武则天趁机揽权,“一切大权悉归中宫(武则天)”,按史料记载,663年之后,大权都归武则天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7-06 00:14
      回复
        对于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事,古汉人史料的记载远比吐蕃史料的记载客观、可信度高。古汉人史料记载唐朝的胜仗败仗都很多,写史的五代宋人夸大了唐朝的败仗。。而吐蕃史料几乎只记载吐蕃胜利、几乎不记载吐蕃失败,吐蕃史料记载连大食(阿拉伯)都服从吐蕃的命令,显然,吐蕃史料记载吐蕃与唐朝、与其他族的事的时候严重的不客观,严重的吹吐蕃、贬低别人,虚构了很多吹嘘吐蕃的内容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7-06 00:14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7-06 00:15
          回复
            关于唐太宗与松赞干布时期唐与吐蕃唯一的交战——松州之战 唐军导致吐蕃军的损失:
              先简单介绍一下松州,松州属唐朝剑南道,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朝将松州设为下都督府,主要负责管理党项及其他诸羌的羁縻州。根据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的考证,松州是唐朝剑南道通向吐谷浑的交通要道,松州州城西北三百里有甘松岭,唐代在此曾设置通轨军镇守,通轨军以西就是党项,党项西北通向吐谷浑。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七月乙亥,吐蕃在打败党项之后,开始入寇松州。(《资治通鉴》)
            当时唐朝方面担任松州都督的人叫韩威,韩威带领少量军队去侦察,被击败。这次接触战,唐军虽然受挫,但是损失很小。原因有二:首先,松州唐军很少,《旧唐书》卷三十八志第十八记载唐玄宗时期“松州,管兵二千八百人”,在唐玄宗之前,武则天时期唐朝已经与吐蕃开始激烈交战,唐玄宗时期也在与吐蕃激烈交战,必然增加了松州唐军的数量,而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之前唐朝与吐蕃没有激烈交战,松州唐军很少,所以武则天时期、唐玄宗时期的松州唐军数量必然远多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的松州唐军数量,这种情况下,唐玄宗时期松州唐军数量只有两千八百人,那么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松州唐军远少于两千八百人,可能只有一千人,或数百人;第二,韩威出阵的目的是观察一下吐蕃军,带出的只是松州唐军里极少的一部分。综合以上两点判断,此战唐军损失极小。
            随后,唐太宗对吐蕃重兵出击,“(八月)壬寅,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甲辰,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左领军将军(一说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督步骑五万击之”(《资治通鉴》)。
              参战的四位唐将,侯君集和执失思力在此不再介绍,两人在新唐书中都有传,都是能征善战之将;牛进达在两唐书中没有传,但是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关于他的记载很多,此人后来参加过对高昌和高句丽的征讨,也是一员虎将;至于刘兰,两唐书在侯君集等人的传的后面附有他的传,他参加过对突厥作战,也非等闲之辈。
              牛进达作为唐军的先锋,率军首先与吐蕃军交战,“吐蕃攻城十余日,进达为先锋,九月,辛亥,掩其不备,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斩首千余级”(《资治通鉴》)。
            首先我们具体到这次交战斩首千余级是什么概念。古代战争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举个例子,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800,但是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
            然后注意,此战双方没有发生“吐蕃20万大军投入只损失1000多人的事情”。实际情况是,5万唐朝大军的主力侯君集部还没有出手,仅仅是先锋牛进达部晚上夜袭吐蕃大营。 军队损失数量是指伤亡总数。这次是唐军先锋夜袭吐蕃大营,必然是轻兵来去,更加不可能会打扫战场,也就是顺手割了脑袋带走。
            所以这种情况下,吐蕃军损失人数与唐军斩首数的比例,远高于平壤之战日军损失数与明军斩首数的比例,远高于“1万/800”。 这种情况下还能带回1000多吐蕃军首级,告诉我此时吐蕃军总伤亡是多少。
            然后注意,此时唐军主力还没有投入战斗,而仅仅是唐朝先锋一次夜袭,就能打出这样的战绩。确实令吐蕃松赞干布大惧。然后吐蕃就怂了、退兵了。 唐与吐蕃第一次战争——松州之战,千百年来一直是盖棺定论的唐朝胜利吐蕃认怂的会战。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7-06 00:15
            收起回复
              罗兹墨菲《亚洲史》、T·N·杜派《哈珀-柯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记载的唐太宗贞观年间唐朝与吐蕃的交战,是唐军的辉煌的胜利,打败了吐蕃军(藏军),并且使吐蕃成为唐朝的藩属。
              ,,,,,,,,,,,,,,,,,,,
              接下来的证据说明吐蕃松赞干布退出了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
              先看吐谷浑,
              从吐谷浑政权的存续方面看,据《资治通鉴》记载,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八月,吐蕃禄东赞遣其子起政将兵击吐谷浑,以吐谷浑内附故也。”《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年表》也记载道,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开始,吐蕃大论禄东赞连续多年驻在对吐谷浑的前线,并曾与唐军苏定方部交战。双方史料互相印证,说明直到高宗显庆后期,吐谷浑政权一直存在,而且是一个亲唐政权。
              从吐谷浑领土方面看,《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时,“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吐蕃军与唐军交战的地点在乌海。乌海在青海西南,距青海很远,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所部在青海一带击败吐谷浑之后,狂追了2000多里才到达乌海;而柏海又在乌海西南,已达吐谷浑边界,侯君集到达柏海后,就率军撤回了。松州之战前,吐谷浑已被吐蕃打到青海了,但此后却出现了柏海迎亲、乌海交战,这说明松州之战后,吐谷浑的大部分领土得以恢复。
              从吐谷浑实力方面看,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既而与吐蕃相攻,上书相曲直,并来请师,天子两不许。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奔吐蕃,言其情,吐蕃出兵捣虚,破其众黄河上。”从“相攻”和“天子两不许”,“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奔吐蕃,言其情”然后“吐蕃出兵捣虚,破其众”,可以看出当时的吐谷浑并不是特别的弱,所以高宗并未明显的支持吐谷浑。
              根据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直到高宗显庆后期,吐谷浑作为一个亲唐政权仍然存在,而且领土较为完整,实力并不很弱。既然吐蕃松赞干布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的时候就已经打败吐谷浑,把吐谷浑打到青海湖了,为什么在二十年后还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就是,松州之战后,吐蕃从吐谷浑撤军,吐谷浑重新归附唐朝。
              再看党项,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贞观二年,置(松州)都督府。督崌、懿、嵯、阔、麟、雅、丛、可、远、奉、严、诺、蛾、彭、轨、盖、直、肆、位、玉、璋、佑、台、桥、序二十五羁縻等州。永徽之后,生羌相继忽叛,屡有废置。”上述羁縻州,多是在党项及其他诸羌的居住地设立的。
              此外,《新唐书地理志》在介绍诸党项羁縻州时,记载道,“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以吐蕃入寇,废都、流、厥、调、凑、般、匐、器、迩、锽、率、差等十二州,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又废蚕、黎二州。禄山之乱,河、陇陷吐蕃,乃徙党项州所存者于灵、庆、银、夏之境。”“(党项羁縻州)初隶松州都督府,肃宗时懿、盖、嵯、诺、嶂、佑、台、桥、浮、宝、玉、位、儒、归、恤及西戎、西沧、乐容、归德等州皆内徙,余皆没于吐蕃”。
              综合新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诸党项羁縻州的大规模废弃有两次,一次是在高宗时期,一次是在安史之乱及其后,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太宗贞观时期曾大规模废弃党项羁縻州。这说明松州之战后,吐蕃已从党项撤军,诸党项羁縻州重新被唐朝控制。
              最后看白兰羌等,
              《唐会要》卷九十八记载,“显庆中,白兰为吐蕃所并,收其兵以为军锋。”
              《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五《外臣部·交侵》记载,“(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十二月,吐蕃大将禄东赞率兵一十二万击白兰氏,苦战三日,吐蕃初败后胜,杀白兰千馀人,屯军境上以侵掠之”。
              《旧唐书 西戎传》记载:“白狗、舂桑、白兰等诸羌,自龙朔已后,并为吐蕃所破而臣属焉。”
              《新唐书 西域传》记载,“白兰羌……武德六年,使者入朝。明年,以其地为维、恭二州……龙朔后,白兰、舂桑及白狗羌为吐蕃所臣,籍其兵为前驱。”
              结合史书来看,白兰羌等被吐蕃吞并的时间不早于唐高宗显庆年间。这说明松州之战后,吐蕃退出白兰羌等。
              综合以上证据,可以看出,吐蕃松赞干布退出了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7-06 00:15
              回复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攻打芳州的是吐谷浑,不是吐蕃;而且同一年唐朝卢士良、柴绍击败了吐谷浑。再后来,唐朝李靖、侯君集彻底打垮了吐谷浑汗国,吐谷浑成为唐朝的附属国。)
                634年,松赞干布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遣行人冯德遐入蕃。松赞干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
                638年(贞观十二年)秋,唐与吐蕃发生松州之战,唐太宗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唐军主力侯君集部还没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击败了吐蕃军,打的松赞干布大惧、不敢与唐朝交战,吐蕃松赞干布率部退出其击败的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吐蕃松赞干布遣使谢罪。
                (松州之战前,吐蕃松赞干布没有承认唐朝的宗主地位与权威。所以唐朝没有同意和亲。松州之战最后,唐朝还没有同意和亲时,吐蕃已经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唐朝还没有同意和亲时,吐蕃松赞干布已经认怂、谢罪、送厚礼、称臣于唐朝,表现的很恭敬,承认了唐朝的宗主地位与权威,然后,唐朝才同意和亲。)
                贞观十四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妻之。(而《旧唐书》本纪第三记载:(贞观十四年)吐蕃遣使献黄金器千斤以求婚。应该是指松赞干布送来的礼物里的一部分——“珍玩数百”中的一些黄金器,这些黄金器的黄金重量达到千斤。)
                ⑥41年(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吐蕃历史文书》里称她为赞蒙文成公主。
                (学者王尧等人指出,赞蒙即觉蒙、朱蒙。在被用于称呼赞普的女人时,赞蒙(btsan mo)、朱蒙、觉蒙(jo mo)等头衔没有区别。朱蒙有被写作末蒙。)
                《吐蕃历史文书》:“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
                《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 这两项 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圌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说句本文以外的话,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圌后。”)
                (……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圌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婚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自褫氈罽,袭纨绡,为华风。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又请儒者典书疏。
                使禄东赞上圌书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其高七尺,中实酒三斛。二圌十圌二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西域,为中天竺所钞,弄赞发精兵从玄策讨破之,来献俘。
                高宗即位,擢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弄赞以书诒长孙无忌曰 :“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 。”并献金琲十五种以荐昭陵。)
                另外,吐蕃松赞干布还称臣于唐朝唐太宗。吐蕃松赞干布上表说“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
                西域逐步被唐朝控制。唐朝处于优势,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7-06 00:16
                回复
                  2025-08-15 22:09: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西域逐步被唐朝控制。唐朝处于优势。
                  唐朝使节王玄策曾征调七千泥婆罗兵、一千吐蕃兵,平定天竺(印度)之乱,灭了反唐势力,扶植天竺亲唐实力控制天竺,使得天竺在之后数百年都帮助唐朝。
                  贞观年间王玄策去天竺并不是为了联络天竺对付吐蕃。王玄策出使天竺时,吐蕃松赞干布已经表现的很恭敬,而且唐朝控制着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压制着吐蕃。任何人都看不出有联络天竺对付吐蕃的必要。 何况,天竺与吐蕃隔着喜马拉雅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即使统一的天竺也无法牵制吐蕃。而且当时天竺分成多个国家,远远弱于唐朝吐蕃任何一个,天竺根本无力牵制吐蕃。
                  天竺各国送了大量财物给王玄策使团,准备进贡于唐朝。阿罗那顺取得中天竺权力,派兵攻打王玄策使团,劫掠了天竺各国给王玄策使团的财物。然后王玄策征1200吐蕃兵、7000泥婆罗兵,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这些军队进攻到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作战三天,攻破茶镈和罗城,斩首三千余级,敌人被溺死的约1万人。阿罗那顺逃走,收拢散兵再次交战,蒋师仁擒获阿罗那顺,俘斩敌人数以千计。余众跟随国王的妻子在乾陀卫江抵抗,蒋师仁击败他们,俘获其妃、王子,又俘虏男女一万两千人,各种牲畜三万。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还送来了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送上地图,请求得到老子像。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俘虏的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送到长安献俘。《旧唐书》卷三 本纪第三:“(贞观二十二年)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国,大破之,获其王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以诣阙。
                  吐蕃兵跟着王玄策打进中天竺,然后吐蕃很快就返回了,吐蕃没有控制恒河平原。此战,吐蕃没能占天竺地盘。(有个孤证说吐蕃占了一个小湖,但与其他史料矛盾。实际此战吐蕃没有占地盘。) 而且,此战的战利品大部分被王玄策带回了唐朝,没有给吐蕃。
                  王玄策在天竺的征战,其实是维护了唐朝的权威,维护了唐朝的利益,
                  如果不打阿罗那顺这种反唐实力,那么天竺会被阿罗那顺反唐实力控制,将来吐蕃反唐时天竺就会帮吐蕃。现实里,王玄策灭了阿罗那顺这反唐势力,让亲唐势力控制天竺,而且减小了天竺的分裂程度,增强了天竺亲唐势力的实力。后来吐蕃反唐时,天竺一直帮唐朝。
                  王玄策之后数百年,天竺一直帮助唐朝。
                  吐蕃赞普还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唐朝册封吐蕃赞普为西海郡王、驸马都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7-06 00:16
                  回复
                    《tibеt Past and Present》记载,650年唐军攻占拉圌萨。因为《tibеt Past and Present》中错误过多,所以不采信此记载。
                    藏文资料《西圌藏王统记》《西圌藏王臣记》等书记载唐军两次攻入吐蕃逻些(拉萨),在松赞干布孙芒松芒赞时,“唐廷已知化身大王升遐,乃发兵入藏,直抵神变大寺(大昭寺)……此后又盛传唐军入藏,急将觉阿释迦像迎至神变寺(大昭寺),藏于南镜门内,以泥封门,别绘一文殊像以掩之……唐军果至,纵火烧“红山宫”(后世重建为布达拉宫)……”。但因为这些书里错误过多、奇幻荒谬成分过多、并且此“唐军攻入吐蕃逻些(拉萨)”的记载与汉人史料记载不符,所以不采信此记载。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7-06 00:16
                    回复
                      《tibеt Past and Present》记载,650年唐军攻占拉圌萨。因为《tibеt Past and Present》中错误过多,所以不采信此记载。
                      吐蕃的《王统记》《王臣记》等书记载唐军两次攻入吐蕃逻些(拉萨),在松赞干布孙芒松芒赞时,“唐廷已知化身大王升遐,乃发兵入藏,直抵神变大寺(大昭寺)……此后又盛传唐军入藏,急将觉阿释迦像迎至神变寺(大昭寺),藏于南镜门内,以泥封门,别绘一文殊像以掩之……唐军果至,纵火烧“红山宫”(后世重建为布达拉宫)……”。但因为这些书里错误过多、奇幻荒谬成分过多、并且此“唐军攻入吐蕃逻些(拉萨)”的记载与汉人史料记载不符,所以不采信此记载。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7-06 00:16
                      回复
                        事实是,文成公主是松赞干布的正妻,而且是松赞干布的所有女人里地位最高的。 大昭寺并不是尺尊公主的,而是文成公主的。是后世藏人为了贬低文成公主,才换了雕像,把大昭寺说成是尺尊公主的。
                        藏学家任乃强指出,因为后世藏人受汉人歧视,所以怒而在古书和传说里编造了假故事贬低文成公主。
                        而所谓的“尺尊公主实际白度母”的说法,只是后世宗教编造出来的。 在唐朝吐蕃王朝时期,根本不存在尺尊公主是白度母的说法。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7-06 00:17
                        回复
                          “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建造的”这个说法最早起源于吐蕃的某教法史,不是汉人写的。 喜欢贬低文成公主的吐蕃古书、某教法史,却记载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建造的,那么布达拉宫确实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建造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7-06 00:17
                          回复
                            首先,631年建造的不是布达拉宫,而只是一个小宫殿。后来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之后,才建造了宫殿群,建造了布达拉宫。
                            631年松赞干布刚即位,而且吐蕃内部在叛乱,松赞干布根本没时间造布达拉宫,至多只能造一个小宫殿。 多年后,松赞干布娶了文成公主之后,才建造宫殿群,建造了布达拉宫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7-06 00:18
                            回复
                              2025-08-15 22:03: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现在藏人受那些造假贬低文成公主和唐朝的藏地古书和教法史的影响,不喜欢文成公主,说一些造假贬低文成公主的话。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7-06 00: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