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你凭着全省前0.05%的分数,挤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报道那天,北京的天透着热浪,你拉着行李箱穿过求是园,看见逸夫楼上“法者,天下之程式也”的横幅,心里想着要做像罗翔一样的法学大家。
20岁,在明德法学楼的天台,背着《刑法学讲义》,你一边啃冷掉的麻辣香锅,一边盯着手机上最高法实习生的招聘简章,决心考上人大法硕直博,进最高检。
22岁保研失败,你跌坐在宿舍床上,看着身边的室友收拾去北大、清华交流的行李。你刷到河北一个县政法委的公务员岗位,一咬牙点了报名,后来把体检报告夹进了报名表的塑料文件袋里。
25岁在基层法院审理着一桩又一桩离婚案,凌晨三点写完判决书,背后是法官助理挪开的折叠床和泡面桶。你点开朋友圈,看到当年辩论队的队友已经在中伦所做尽调,你合上电脑,只盯着“调解成功率”那一栏的数字发呆。
28岁参加校友返校日,图书馆门前铺了红毯,当年隔壁班的“法学才女”从奔驰车下来,身边是她律所合伙人的丈夫。你低头看见自己裤脚蹭着档案馆灰尘,手上是刚签完的调解协议。
30岁相亲,遇到人大新闻学院的女生,她说还记得你当年在百讲外面等她下完社团活动。你笑说记得她做新闻伦理课题时,被你借去了一本《法律与文学》。婚礼前夜,你和室友在农园地下吃炸酱面,他们说:“我们这届想进政法系统的,就你还在基层。”你抬头看着天花板上晃动的白炽灯,忽然想起实习时在农村法治宣传站背法条的夏夜,满身是蚊子包。
35岁孩子出生,你抱着卷宗从法院赶到北大医院,护士说“这孩子哭得像原被告吵架似的”,你苦笑,半夜在医院食堂填财产清单,发现刚结的一个拆迁案律师费,刚好够孩子一个月的奶粉钱。
40岁机构改革,你拿着调岗通知站在人大西门,看到老校长纪念碑边有学生在拍毕业照。你想起当年《比较宪法》课上,举手问过老师:“法学的尽头到底是自由,还是秩序?”那年你还想当一名宪法学者。
45岁,孩子说想考人大法学院,你在月坛公园边的小餐馆攒着盘缠。他说:“北大法学院其实也不错,听说宿舍条件比人大新校区好。”你笑着点头,摸了摸钱包里那张泛黄的“优秀本科生干部”证书。
50岁你挤进通州法院新办公楼,看到走廊挂着“智慧法庭建设先进单位”的锦旗。你指着一台智能语音转写设备跟实习生说:“我当年卷完纸质卷宗都得骑车送到隔壁庭。”实习生问:“为什么没去做律师?”你没说话,只点了根烟,烟灰掉在法警送的“优秀法官纪念杯”上。
60岁,送孙子进人大附小,走到明德主楼前,看到法学院门口新装的“AI法律诊断系统”。你摸着老花镜笑着说:“爷爷当年靠背《民法总则》打赢了高空抛物的第一案”,孙子却指着教学楼:“我以后要做法律编程师。”
70岁校庆那天,年轻讲师推你到明德法学楼新落成的“数字法治研究院”。你听见学生们讨论“算法正义与法律移植的问题”,缓缓伸手摸向口袋,却发现硝酸甘油片化得一塌糊涂。
走马灯里,十八岁的你正穿过红二楼与北垣之间的柏油路,书包里塞着罗翔的《刑法学讲义》和大一下学期的民法分则考卷。你想起第一次在明理楼门前举手发言,说“要让法治成为国家的信仰”。那时你不知道,这场理想的长跑,会穿过高墙下的夜审值班,穿过政策洪流下的调岗告别,最终停在东单立交桥边,一家法律援助中心的老旧档案室里。当心电监护仪归零时,窗外飘来少年们的声音:“人大今年法硕复试线又涨了4分!”你指尖动了动,最后的记忆,停在大三暑假,在贵州苗寨普法讲座的雨夜,你撑着伞走下山路,远处木楼上亮起橘色灯光,那是你心中最初的法治之光。

20岁,在明德法学楼的天台,背着《刑法学讲义》,你一边啃冷掉的麻辣香锅,一边盯着手机上最高法实习生的招聘简章,决心考上人大法硕直博,进最高检。
22岁保研失败,你跌坐在宿舍床上,看着身边的室友收拾去北大、清华交流的行李。你刷到河北一个县政法委的公务员岗位,一咬牙点了报名,后来把体检报告夹进了报名表的塑料文件袋里。
25岁在基层法院审理着一桩又一桩离婚案,凌晨三点写完判决书,背后是法官助理挪开的折叠床和泡面桶。你点开朋友圈,看到当年辩论队的队友已经在中伦所做尽调,你合上电脑,只盯着“调解成功率”那一栏的数字发呆。
28岁参加校友返校日,图书馆门前铺了红毯,当年隔壁班的“法学才女”从奔驰车下来,身边是她律所合伙人的丈夫。你低头看见自己裤脚蹭着档案馆灰尘,手上是刚签完的调解协议。
30岁相亲,遇到人大新闻学院的女生,她说还记得你当年在百讲外面等她下完社团活动。你笑说记得她做新闻伦理课题时,被你借去了一本《法律与文学》。婚礼前夜,你和室友在农园地下吃炸酱面,他们说:“我们这届想进政法系统的,就你还在基层。”你抬头看着天花板上晃动的白炽灯,忽然想起实习时在农村法治宣传站背法条的夏夜,满身是蚊子包。
35岁孩子出生,你抱着卷宗从法院赶到北大医院,护士说“这孩子哭得像原被告吵架似的”,你苦笑,半夜在医院食堂填财产清单,发现刚结的一个拆迁案律师费,刚好够孩子一个月的奶粉钱。
40岁机构改革,你拿着调岗通知站在人大西门,看到老校长纪念碑边有学生在拍毕业照。你想起当年《比较宪法》课上,举手问过老师:“法学的尽头到底是自由,还是秩序?”那年你还想当一名宪法学者。
45岁,孩子说想考人大法学院,你在月坛公园边的小餐馆攒着盘缠。他说:“北大法学院其实也不错,听说宿舍条件比人大新校区好。”你笑着点头,摸了摸钱包里那张泛黄的“优秀本科生干部”证书。
50岁你挤进通州法院新办公楼,看到走廊挂着“智慧法庭建设先进单位”的锦旗。你指着一台智能语音转写设备跟实习生说:“我当年卷完纸质卷宗都得骑车送到隔壁庭。”实习生问:“为什么没去做律师?”你没说话,只点了根烟,烟灰掉在法警送的“优秀法官纪念杯”上。
60岁,送孙子进人大附小,走到明德主楼前,看到法学院门口新装的“AI法律诊断系统”。你摸着老花镜笑着说:“爷爷当年靠背《民法总则》打赢了高空抛物的第一案”,孙子却指着教学楼:“我以后要做法律编程师。”
70岁校庆那天,年轻讲师推你到明德法学楼新落成的“数字法治研究院”。你听见学生们讨论“算法正义与法律移植的问题”,缓缓伸手摸向口袋,却发现硝酸甘油片化得一塌糊涂。
走马灯里,十八岁的你正穿过红二楼与北垣之间的柏油路,书包里塞着罗翔的《刑法学讲义》和大一下学期的民法分则考卷。你想起第一次在明理楼门前举手发言,说“要让法治成为国家的信仰”。那时你不知道,这场理想的长跑,会穿过高墙下的夜审值班,穿过政策洪流下的调岗告别,最终停在东单立交桥边,一家法律援助中心的老旧档案室里。当心电监护仪归零时,窗外飘来少年们的声音:“人大今年法硕复试线又涨了4分!”你指尖动了动,最后的记忆,停在大三暑假,在贵州苗寨普法讲座的雨夜,你撑着伞走下山路,远处木楼上亮起橘色灯光,那是你心中最初的法治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