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推演:F-22 编队可能被单方面猎杀
超视距打击阶段:歼 - 36 在 300 公里外发射 2 枚 PL-17,分别攻击 F-22 编队的预警机和长机,同时无人机群发射 PL-15 压制剩余 F-22 的机动空间。
中距对抗阶段:F-22 试图发射 AIM-120D 反击,但量子干扰导致其雷达锁定失败,而歼 - 36 的 8 枚 PL-15 已进入末端制导,F-22 的红外诱饵弹被激光压制系统抵消。
近距离格斗阶段:若个别 F-22 侥幸突破至视距内,歼 - 36 的 2.8 马赫超音速巡航能力可迅速拉开距离,再次转入超视距攻击,而 F-22 的燃料此时已消耗过半,无法持续追击。
结论:技术代差决定战场胜负
8 架 F-22 的数量优势在歼 - 36 的技术代差面前毫无意义。歼 - 36 凭借全向隐身、超远程导弹、量子雷达和有人 - 无人协同网络,可在 F-22 进入有效射程前完成猎杀。这场对抗本质上是五代机与六代机的代际差距体现,而非单纯的数量对比。未来空战的核心已从 “平台对抗” 转向 “体系对抗”,歼 - 36 的设计理念正是对这一趋势的精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