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张最老的-1907年6月10日,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潍县玉清宫(即北宫).
40年代潍坊的东风大街
潍坊第一辆公交车
40年代的潍柴车间
40年代的亚星桥
二十世纪初的潍县火车站
这是五十年代的火车站
这是七十年代的潍坊火车站
改造前的潍坊火车站,九十年代末
这是五十年代的东风东街
这是五十年代的东风西街
东风西街的新华影院已荡然无存 但门口东侧与原院墙砌成一体的那棵老槐树还
在,现又在对面新建一座潍州剧场 。
此图为70年代的新华影院
此图为原潍坊市体育场(1976年图),现在的潍坊世界风筝都广场
此图为原潍坊影院(1983年图)现在的潍坊白浪河广场
80年代的潍坊影院
二十世纪初的潍县城墙
五十年代的小石桥
小石桥80年代
小石桥1987
小石桥1997
改造前的小石桥
老潍县大集
潍县钟楼
80年代的青凌桥
九曲巷
小石桥西首
潍县集中营
潍县战役
一张老地图
80年代的鸢飞大酒店
潍坊的第一批出租车
曾经的环16
潍坊二中
白浪河两岸的沧桑巨变11月23日潍坊晚报史海钩沉并文发表
今天的潍坊,在喧嚣繁华的背后,已很难寻找自然的宁静。透过这些老照片,看到现今已被钢筋水泥替代了的这些老房古居,对历史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眼前的这座城市,既如此陌生,又如此熟识。数十年的历史变迁,一同亲身经历见证。在无言地袒露出对韶华已逝的无怨无悔的情感,兴替变换之间折射出的这座古城的历史情愫,无时无刻不在渲染着我,温情与苍凉之间,也让我感喟不已,带给了我多少深厚而复杂的感受。
一直相信,一个城市乃至一条街道,都有它的独特的气息。从这些已泛黄的老照片中,联想起小石桥那斑驳的石头路、热闹的老潍坊大集、还有做梦都想天天吃的朝天锅……
漫步城区的白浪河旁,所过之处,皆是炫目的光与影对过往无限的追忆。再来到这儿时走过的城门洞,徜徉在这片平凡静谧、镌刻着上溯文明历史文化的古城墙旁,依稀看到小伙伴玩耍的身影。历经风雨,而今内心愈加从容淡定,最难以割舍的还是对老建筑的眷恋……
老城墙
提起老潍坊的城墙,现在的人们,很自然的就会想起白浪河畔、亚星桥两侧的城墙。而这几段城墙,在1987年修建市区白浪河公园时,已经对它进行了全部重修,旧貌已不复存在。而要重提往日老潍坊的城墙,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它的由来。
现在的潍坊,建国前为潍县县治。据史料记载,汉代创建土城,时称北海郡,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始修石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建东关,1866年(清同治五年)竣工。西城和东关坞以白浪河相隔,西城城墙用石块砌成,呈龟甲状,设四处城门,东曰朝阳门,西曰迎恩门,南曰安定门,北曰望海门,城墙四隅各有角楼和炮台。后经多次修整,使城墙平均高3.7丈,厚2.6丈,周长1235.3丈,垛口1600多个,城外护城河宽2丈、深5尺,老潍坊有形容人的脸皮厚为“城墙拐弯加三尺”之说,也说明了城墙的厚实。东南角城墙上有文昌阁和魁星楼,东北角城墙上建有北极庙,西北角、西南角城墙上有南极庙和武昌庙,庙中祀有神灵,传说颇多。民国23年(1934年)拆除东门城楼和瓮城新建四面“哥特”式标准钟,民国24年在钟楼上的这座标准钟,计时鸣钟,声传数里。
40年代潍坊的东风大街
潍坊第一辆公交车
40年代的潍柴车间
40年代的亚星桥
二十世纪初的潍县火车站
这是五十年代的火车站
这是七十年代的潍坊火车站
改造前的潍坊火车站,九十年代末
这是五十年代的东风东街
这是五十年代的东风西街
东风西街的新华影院已荡然无存 但门口东侧与原院墙砌成一体的那棵老槐树还
在,现又在对面新建一座潍州剧场 。
此图为70年代的新华影院
此图为原潍坊市体育场(1976年图),现在的潍坊世界风筝都广场
此图为原潍坊影院(1983年图)现在的潍坊白浪河广场
80年代的潍坊影院
二十世纪初的潍县城墙
五十年代的小石桥
小石桥80年代
小石桥1987
小石桥1997
改造前的小石桥
老潍县大集
潍县钟楼
80年代的青凌桥
九曲巷
小石桥西首
潍县集中营
潍县战役
一张老地图
80年代的鸢飞大酒店
潍坊的第一批出租车
曾经的环16
潍坊二中
白浪河两岸的沧桑巨变11月23日潍坊晚报史海钩沉并文发表
今天的潍坊,在喧嚣繁华的背后,已很难寻找自然的宁静。透过这些老照片,看到现今已被钢筋水泥替代了的这些老房古居,对历史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眼前的这座城市,既如此陌生,又如此熟识。数十年的历史变迁,一同亲身经历见证。在无言地袒露出对韶华已逝的无怨无悔的情感,兴替变换之间折射出的这座古城的历史情愫,无时无刻不在渲染着我,温情与苍凉之间,也让我感喟不已,带给了我多少深厚而复杂的感受。
一直相信,一个城市乃至一条街道,都有它的独特的气息。从这些已泛黄的老照片中,联想起小石桥那斑驳的石头路、热闹的老潍坊大集、还有做梦都想天天吃的朝天锅……
漫步城区的白浪河旁,所过之处,皆是炫目的光与影对过往无限的追忆。再来到这儿时走过的城门洞,徜徉在这片平凡静谧、镌刻着上溯文明历史文化的古城墙旁,依稀看到小伙伴玩耍的身影。历经风雨,而今内心愈加从容淡定,最难以割舍的还是对老建筑的眷恋……
老城墙
提起老潍坊的城墙,现在的人们,很自然的就会想起白浪河畔、亚星桥两侧的城墙。而这几段城墙,在1987年修建市区白浪河公园时,已经对它进行了全部重修,旧貌已不复存在。而要重提往日老潍坊的城墙,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它的由来。
现在的潍坊,建国前为潍县县治。据史料记载,汉代创建土城,时称北海郡,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始修石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建东关,1866年(清同治五年)竣工。西城和东关坞以白浪河相隔,西城城墙用石块砌成,呈龟甲状,设四处城门,东曰朝阳门,西曰迎恩门,南曰安定门,北曰望海门,城墙四隅各有角楼和炮台。后经多次修整,使城墙平均高3.7丈,厚2.6丈,周长1235.3丈,垛口1600多个,城外护城河宽2丈、深5尺,老潍坊有形容人的脸皮厚为“城墙拐弯加三尺”之说,也说明了城墙的厚实。东南角城墙上有文昌阁和魁星楼,东北角城墙上建有北极庙,西北角、西南角城墙上有南极庙和武昌庙,庙中祀有神灵,传说颇多。民国23年(1934年)拆除东门城楼和瓮城新建四面“哥特”式标准钟,民国24年在钟楼上的这座标准钟,计时鸣钟,声传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