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襄樊之战的发起时间来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刘联盟对曹操基本上已经由守势转入攻势:伴随着当年夏五月曹操率汉中诸军退回长安,汉中落入刘备之手,不久后刘备又派孟达和刘封夺取了上庸;孙权则再次进攻合肥,吸引了曹军大量兵力聚集在淮南防备孙权。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扬州刺史温恢语:“今水潦方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猾,政恐征南有变耳。”结合以上内容可见关羽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动襄樊之战,抓住了两个重要战略契机,一是曹军主力远在长安,要么被牵制于淮南,能用于支援曹仁的军事力量不足。二是雨季来临,水势猛涨,有利于关羽的水军作战,后来的于禁诸军被洪水淹没也与之有关。
从襄樊之战的经过来看,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不久后就趁机亲率众进攻驻守樊城的曹仁,曹仁遣于禁、庞德屯樊城以北十里,关羽无法在短时间内取胜,两军处于对峙状态。但于禁在选择营地时犯下严重错误,在洪水泛滥的秋季,竟然选择一块地势较周围低五六丈的地方驻军,为其全军覆灭埋下祸根。到了八月,大雨延绵十几天,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等七军陷没。事实上,对于洪水的发生,有经验的将领是可以预料的。比如《战国策-燕策三》就记载楚将景阳命令诸将安设营地标记来测试水深,在发现水能淹没标记后,立刻下令转移营地,明日果然山水大出。关羽在曹操南下荆州时就为刘备统率水军,又长期镇守荆州,对于于禁在平地驻军可能被洪水淹没这一情况不可能不知道。为此关羽肯定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在洪水如此泛滥的情况了,关羽能够排除其影响,立刻组织水军进攻于禁残部,俘获数万魏军,又借水势迅速包围了樊城和襄阳。
由此可见,关羽水淹七军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一样只是出于侥幸而已。关羽先是选择了有利的时机出兵,又凭借对天气状况的把握和对敌方将领错误决策的利用,进行充分准备,最后抓住战机一举击败敌军,体现了其深谋远虑之处,这与周瑜赤壁之战借风势火烧曹军战船,还有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利用天气炎热,刘备分散军队在林中扎营进行火攻一样,都利用了当时特殊的天气状况和敌军将领决策失误获取胜利,展现了名将之风。

从襄樊之战的经过来看,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不久后就趁机亲率众进攻驻守樊城的曹仁,曹仁遣于禁、庞德屯樊城以北十里,关羽无法在短时间内取胜,两军处于对峙状态。但于禁在选择营地时犯下严重错误,在洪水泛滥的秋季,竟然选择一块地势较周围低五六丈的地方驻军,为其全军覆灭埋下祸根。到了八月,大雨延绵十几天,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等七军陷没。事实上,对于洪水的发生,有经验的将领是可以预料的。比如《战国策-燕策三》就记载楚将景阳命令诸将安设营地标记来测试水深,在发现水能淹没标记后,立刻下令转移营地,明日果然山水大出。关羽在曹操南下荆州时就为刘备统率水军,又长期镇守荆州,对于于禁在平地驻军可能被洪水淹没这一情况不可能不知道。为此关羽肯定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在洪水如此泛滥的情况了,关羽能够排除其影响,立刻组织水军进攻于禁残部,俘获数万魏军,又借水势迅速包围了樊城和襄阳。
由此可见,关羽水淹七军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一样只是出于侥幸而已。关羽先是选择了有利的时机出兵,又凭借对天气状况的把握和对敌方将领错误决策的利用,进行充分准备,最后抓住战机一举击败敌军,体现了其深谋远虑之处,这与周瑜赤壁之战借风势火烧曹军战船,还有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利用天气炎热,刘备分散军队在林中扎营进行火攻一样,都利用了当时特殊的天气状况和敌军将领决策失误获取胜利,展现了名将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