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的清凉居吧 关注:102贴子:7,964

【周瑜】京剧《赤壁之战·壮别》唱词 来源:京艺社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11-01-17 19:03回复
    作者是翁偶虹
    在建安十三坛子里第一次见到这段词,觉得很萌~
    http://www.jingjuok.com/mbb/view.asp?t_id=16538
    《赤壁之战》 叶盛兰 饰 周瑜
    【反西皮二六】
         浩然正气冲霄汉,
         惊醒了星斗闪闪寒。
         骇浪奔涛增婉转,
         风叱云咤也缠绵!
         老将军,珍重自身经百战,
         珍重了,东风初送第一船。
         大江
    【西皮流水】
         待君添炙碳,
         赤壁待君染醉颜。
         漫道是长城推在江北岸,
         长城落在老将肩。
         松柏劲骨当岁寒。
         你谈笑而去谈笑还!
    《赤壁之战》 裘盛戎 饰 黄盖   叶盛兰 饰 周瑜
    黄盖:
    【西皮原板】
         雄志凌云百虹贯,
         壮哉都督赠离言。
         六十年来尘扑面(呐),
         今日才得洗汗颜。
         说什么开基业
    【二六】
         经百战,
         说什么鲸睨阵里骋雕鞍。
         大丈夫岂能够老死床弟间,
         学一个丹心报国马革
    【快板】
         裹尸还。
         我把那长江当匹练,
         信手舒卷履平川。
         东风起烧战船,
         应笑我白发苍苍着先鞭。
         烈火更助英雄胆,
         我管叫那八十三万强虏灰飞烟灭火烛天。
         收拾起风雷供调遣,
         百万一藐笑谈间。
    周瑜:
    【西皮散板】
         大丈夫怎能乾坤变,
         何惧萧萧易水寒。
         斗酒奉赠壮虎胆,
    黄盖:
         这斗酒酹东风扫荡云天。
    


    IP属地:北京2楼2011-01-17 19:03
    回复
      2025-08-29 01:06: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回复:3楼
      我只搜唱词来的。叶盛兰的音频、视频之类(估计有也只是音频吧?)我不知道有没有,没去搜。叶少兰嘛有视频的,就不贴了。。。。。。。。。。


      IP属地:北京4楼2011-01-17 19:48
      回复
        回复:6楼
        啊啊啊~叶盛兰唱得很清冽好听~~那个田大叔说周郎也很有爱~俺可以丢到坛子里去吗?


        IP属地:北京7楼2011-01-17 20:12
        回复
          那个死四回大囧。。。


          IP属地:北京9楼2011-01-17 20:17
          回复
            回复:8楼
            好吧,俺去问问~


            IP属地:北京10楼2011-01-17 20:17
            回复
              回复:11楼
              想起《三国同人大战》里的权君复仇:“全都给我往后妈写!”我深深吐槽无能中。。。


              IP属地:北京12楼2011-01-17 20:23
              回复
                为什么《壮别》这一段后来正式演出时被删去——
                京剧《赤壁之战》创作始末
                ——节选自翁偶虹先生《我和编剧生涯》
                    全部《三国志》,从程长庚、徐小香、卢胜奎、杨月楼、钱宝峰、黄润甫等鸣世之后,塑造出脸炙人口、千秋楷模的"活鲁肃"、"活周瑜"、"活孔明"、"活赵云"、"活曹操",称得起是京剧传统剧目的镇库之宝。"幸得萧长华先生继承了当年的表演艺术。又从他自己的艺术见解出发,几度剪裁剧本,传之于富(喜)连成。
                    我有幸曾看到"连"字科马连良、程连喜、王连浦等。"富"字科谭富英、茹富兰、沈富贵、陈富瑞等,"世"、"盛"两科的李盛藻、贯盛习、叶盛兰、叶盛章、萧盛瑞、袁世海导的《激权激瑜》、《舌战群儒》、《临江会》以及《群英会》、《烧战船》,屡见而记忆犹新,列贤声容,如在目前。所以压缩这个剧目,能够心中有数,不致蹈买椟还珠、削足适履之失。只用了十天的时光,厚厚的两本,呈与少波同志。当时议定,由中国京剧院与北京京剧团通力合作,不只把当时众望所归的标准孔明马连良、标准周瑜叶盛兰、标准蒋干萧长华、标准曹操袁世海、标准黄盖裘盛戎等荟萃一堂;还要在谭富英、李少春、李和曾三位名须生中遴选鲁肃、张昭;并敦请李多奎演吴国太,李洪春演关羽;其他人选,当然循级而上,力求精整。
                    一周之后,我正在文学组开会,少波同志把我修改的两个剧本、亲手交与我,在封皮上写了几行字,意思是剧本剪裁适度,人物突出,另有方案,再议再决。我在修改这两部剧本的过程中,已预料到剧分两本,两场演完,时间既不经济,故事也不集中,可能不会付诸实现,姑以习作出之。现在看到少波同志的批示,并不憾于十日之徒劳,反欣不幸而言中。
                    过了两天,又在卫星剧目办公室开会,与会的都是当时领导戏改的文艺工作者:李纶、任桂林、阿甲、马少波。只有我是个创作人员,叨列末座。首先,少波同志略谈了我修改的两本《三国志》,谬奖之余,谈到戏分两本、两场演全的不利条件。并说,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同志很支持这个戏的改编,力促中国京剧院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通过讨论,决定以刘副部长挂帅,由李纶、任桂林、阿甲、马少波和我,成立《赤壁之战》创作组,尽量把这古代十大战役之一的赤壁之战,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传统的精华,突出战役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教育意义,唯一的要求是一场演全。
                    方案既定,两本之作,自然推翻,又要在《群英会》《借东风》的原来基础上,再起炉锤,重新结构。我们分析了赤壁之战的决胜因素,提炼出《赤壁之战》教育意义的中心,总结为"团结对敌,以少胜多"。全剧的艺术感染性,总结为"在强烈的外部矛盾中又穿插着更强烈的内部矛盾"。全剧的艺术对衬性,总结为"主战派与主降派的激烈矛盾,团结意识与嫉妒意识的激烈矛盾"。在传统的《群英会•借东风•烧战船》里,对于这些意识的渲染,多半交织于显霍与晦瞑之间,想要达到新的要求,除增加关目,点染情节之外,还必须用"阔幅裁衣,择布而割;双鸡供膳,取洎以餐"的方法,大胆地删缩合并,而又不能抛弃了脸炙人口的传统精华。最后约定,创作组分头酝酿,各抒己见。 


                IP属地:北京14楼2011-01-19 14:19
                回复
                  2025-08-29 01:00: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第二次会议上,一致认为在"群英会"之前,必须写出曹操的重兵阵容,突出主题"以少胜多"的"多",这一场要气势愃赫,定名为"藐江南"。下面接演孙、刘携手破曹,必须写出刘备与孙权两方面的战前准备和团结对敌的过程,在尽量浓缩下,决定增写两场,一场是"决策过江",写鲁肃面见刘备,敦请孔明;一场是既要压缩又要发展的"孙刘盟成",包括以黄盖为代表的主战派与以张昭为代表的主降派两派之间的斗争,和以孔明为主导、鲁肃为衬托的"激权激瑜"。以下即接"群英会"、"蒋干盗书"、"回书斩将"、"对火字"、"草船借箭"、"打黄盖",删减了蒋干二次过江。庞统献连环计,而加入周瑜与黄盖的"壮别言志",描写黄盖诈降之前,周瑜夜来慰问,互相鼓励的必胜信心,还要增写曹操骄兵必败的"模塑赋诗"。孙、刘两方预争胜利果实的"借荆州",定名为"龙虎风云"。以下的"观风得病"、"开药方"、"借东风"、"烧战船",则萧规曹随,俱遵传统,只在个别台词上作些润色加工而巳。会上议定,前部增加的"藐江南"、"过江决策"、"孙刘盟成",由阿甲同志执笔,后部增加的"壮别言志"、"龙虎风云"和修润通场,自我和少波同志执笔,克日完成。又通过两次讨论,定稿后,由刘芝明副部长出面,与北京京剧团做了协定,《赤壁之战》和《西厢记》均由两方合演,即日着手准备排演工作。
                       《赤壁之战》成立了导演团,成员是阿甲、马连良、李少春、李慕良、钟灵、刘吉典、赵金声、任桂林、李纶、张东川、张梦庚、马少波和我。音乐设计是李慕良,刘吉典、赓金群。美术设计是钟灵、赵金声、安振山。在导演团安排角色的会议上,采取民囧主协商的办法,各位表演艺术家都展示了高姿态的思想境界,表现出虚心谦让而又愿各展所长的美德。
                       《赤壁之战》需要四位担任过主角的老生--孔明、鲁肃、刘备、张昭;三位担任过主角的花脸--曹操、黄盖、孙权;还有翎子生周输,方巾丑蒋干。马连良第一个发言说:"照例我演《借东风》是前部鲁肃,后部孔明。但是我在上海曾与周信芳合作,我演全部孔明到底,信芳演前部鲁肃、后部关羽。这次两团合作演出,我就援例孔明到底。鲁肃一角,请富英或少春担任。"李少春听到这个提议,对于鲁肃一角,不但谦让谭富英,还推荐李和曾。和曾则谦让谭、李,自己愿担任刘备或张昭。谭富英从剧本出发,分析了增添刘备这一人物的重要性,他说。"刘备的戏虽然不多,却关系到三国鼎立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想在这个戏里,创造一个新的刘备形象。张昭这一人物,也需要重新塑造,似以高派为宜。"和曾应声笑答:"那就是我的张昭了。"少春也应声而笑地说:"您三位这样谦让,各自认了自己的角色,虚席以待的鲁肃,我只得义不容辞;但是我也希望演一演这个新增添的刘备,学一学谭先生的楷模。我们在排练时,都排练,将来可以调换着演,这正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也是一个实践的好机会。"大家都赞同少春的意见,就议定了马连良的孔明,李和曾的张昭,谭富英、李少春轮流换演鲁肃、刘备。在这种谦虚互让的气氛中,三位花脸也自然迎风而上,顺流而下。


                  IP属地:北京15楼2011-01-19 14: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