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学术写作领域,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开始借助AI工具辅助论文写作。然而,这种技术虽然提高了效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在查重和原创性方面。

格子达是一款广泛应用于论文检测的系统,它不仅能够识别传统意义上的文字重复,还能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论文被标记为高风险内容,影响最终的审核结果。因此,了解并掌握格子达AIGC高风险处理方法,是每位学生和科研工作者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一、什么是AIGC高风险内容?
AIGC是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简单来说,就是通过AI模型自动生成的文字内容。这类内容在语言表达上通常较为流畅,但缺乏个性化的思维痕迹,容易被检测系统识别为“非原创”。
当使用如小发猫、小狗伪原创、PapreBERT等AI写作工具时,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人工润色与逻辑重构,就很可能被格子达判定为高风险内容。
二、如何降低AIGC检测风险?
要成功通过格子达的检测,关键在于“人工干预 + 内容优化”。以下是几个实用的方法:
多轮人工修改:不要直接复制AI生成的内容,而是将其作为初稿,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
逻辑结构调整:改变段落顺序、调整论证方式,使文章更具个人风格。
增加个性化表达:加入自己的观点、案例或数据,增强内容的独特性和真实感。
语言风格多样化:避免使用AI常见的句式结构,比如频繁使用“首先、其次、最后”的模板化表达。
使用辅助工具进行检测与优化:可以借助如PapreBERT等工具提前检测文本的AI特征,并根据反馈进行针对性修改。
三、三个成功案例分析
案例一:本科生论文降重成功
一位大四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最初使用了小发猫生成初稿。提交前用格子达检测后发现AIGC比例高达68%,属于高风险等级。随后,他将内容逐段重写,加入了自己查阅的文献资料和实验数据,并调整了章节结构。再次检测后,AIGC比例降至12%,顺利通过审核。
案例二:硕士研究生投稿期刊
一名硕士生在准备期刊论文时,借助小狗伪原创工具完成了部分文献综述。初次检测显示该部分内容AI特征明显。他在导师指导下,重新梳理了文献脉络,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并添加了图表和实证分析。最终稿件被期刊接收,且未出现任何AIGC问题。
案例三:博士研究项目中期报告
一位博士生在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时,因时间紧迫大量使用AI辅助写作,结果格子达报告显示其整体AI生成度偏高。他随后采用“拆解-重组-补充”的策略,将原有内容打散后结合自身研究成果进行重写,并加入实地调研数据。最终报告获得评审专家认可。
四、几点建议
AI工具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人的思考与创作。
使用AI写作后一定要进行深度加工,确保内容具有个人特色。
提前使用检测工具自查,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不要依赖单一工具完成整篇论文写作,合理搭配多种方法更稳妥。
总之,面对格子达这样的智能检测系统,我们要做的是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善用工具而不依赖工具。只有真正理解内容、融入思考,才能写出既规范又富有创意的高质量论文。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