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舜天吧11年了,以前只是默默看帖回帖,后来也改了好几次ID,作为江苏球迷谈一谈最近苏超和江苏队的舆论。
首先要肯定苏超的价值,足球的魅力在于多元共生,而非非此即彼的狭隘对立,这场以城市为名的足球狂欢,点燃了江苏人对地域文化的热情。但在这场全民狂欢的喧嚣中,一种刺耳的杂音逐渐浮现:有人将苏超的崛起视为对原江苏队(苏宁、舜天)的否定,甚至嘲讽“13支业余队比1支顶级队更有价值”、“职业联赛全是假球,职业球员不自律,坏习气会带坏业余球员”鼓吹“常州队踢印尼都踢得比国足好”。贾紫婷最新的抖音甚至很多江苏IP的人在抨击吉翔、杨笑天,这不仅是对足球认知的肤浅,更是对江苏足球历史的背叛。
苏超的本质是什么?由江苏省体育局与各设区市zf联合主办的赛事,本质是一次zf主导的文化与消费实验,十几块的票价凸显公益足球属性,参赛的五百多名球员里只有29人是职业选手(基本上不了场),很多都是梯队阶段就被淘汰的球员,很多人甚至还在上大学,包括有些球员我本人也和他们踢过比赛,并不是完全没法防,职业和业余间的水平是天堑,但只是受过职业训练就被淘汰的球员和业余足球爱好者之间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苏超的出圈并非比赛竞争力,而是“地域梗”的情绪消费,在抖音和小红书平台,一批此前从未关注足球的博主正以惊人速度收割苏超流量。他们熟练使用“十三太保内战”“吊州变巾州”等热梗制作短视频,却对越位规则、阵型演变等基础足球知识一无所知,这些内容生产者本质是流量投机者——当村超热度消退,国足被淘汰,他们迅速将镜头转向江苏,以“地域对立”维持账号热度。这些博主正在构建一种危险的足球价值观替代:将“文旅狂欢”等同于“足球振兴”,用“大学生拉横幅助威”的场面替代专业竞技的审美价值。当某博主声称“常州队能赢印尼国家队”时,评论区竟有数万人点赞——这种反智言论暴露出流量狂欢对足球认知的扭曲。
另外,苏超的球事真有那么火爆吗?第三轮场均1.5万人的上座率超越中甲的数据令人惊叹,但深入剖析观众构成,会发现繁荣背后的刻意经营。首先是学生观众占比过高,淮安对阵镇江一役,主办方调动数十辆大巴运送高校学生填充看台,学生群体占比超40%。这些“被组织”的观众更多因学分或集体活动参与,而非真正足球热情驱动。常州赛区推出“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盐城“观鸟+观赛”套餐预订超2万单。大量观众实则为旅游福利而来,足球沦为消费场景的配角。某市体育局工作人员透露,各区县有“组织观赛人数指标”,基层干部为达标不得不动员社区和企事业单位集体参与。这种人造繁荣掩盖了真实球迷需求的萎缩。当南通队将主场从1721座的大学操场迁至11000人的专业球场,表面是赛事升级,实则是文旅数据对竞赛本质的僭越——球票秒罄的盛况下,真正想观赛的本地球迷反而一票难求。
江苏历来在中国职业联赛的版图里被称为足球荒漠,江苏足球人数十年的呕心沥血让江苏队在冲超后迅速斩获竞争力,5-2巅峰恒大、超级杯冠军、奥体雨战日本仙台七夕、15年足协杯冠军更是江苏三大球在全国性赛事中的第一座奖杯,20年更是捧起了中超火神杯,江苏球迷记忆中的江苏队是骄傲。反观现状,南通支云2023-2024赛季中超两年仅赢9场,场均积分0.68,创江苏球队顶级联赛最差战绩;无锡吴钩2024赛季从中甲降级,南京城市连续三年位列中甲中下游,青训产出与一线队成绩严重脱节;自苏宁解散后,本土球员吉翔、李昂国脚级别球员等被迫远走他乡,人才断档触目惊心。
综上,苏超的业余属性注定无法填补职业空白。赛事规则明确限制职业球员数量(每队不超3人),战术体系停留在“长传冲吊”层面。当某些博主吹嘘“苏超水平堪比中乙”时,真实数据揭示残酷差距:苏超球员场均跑动距离比中乙少2.3公里,高强度冲刺次数仅为职业联赛的1/4,用苏超的“热闹”否定职业联赛的“专业”,如同用广场舞抨击芭蕾舞。另外,苏超与职业体系完全割裂。参赛球队非俱乐部实体,无法升级至中冠联赛;所谓“青训衔接”仅停留在宣传口号,南通珂缔缘梯队球员仍要背井离乡加盟外地职业队。这种封闭性让苏超沦为文旅展演,而非足球生态的真正根基。
懂球的人都知道,江苏足球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金字塔结构的完整建构。可以保留苏超的“烟火气”地基,但要剥离过度文旅化包装,强化青训输送机制。而塔尖则需要重启江苏队品牌,借鉴成都蓉城模式引入混合所有制改革,或参照重庆铜梁龙模式。利用江苏GDP全国第二的经济优势,吸引本土企业组建职业足球联盟,避免苏宁式资本绑架悲剧重演。
苏超的烟火气抚慰了江苏球迷四年无主的创痛,但虚拟空间的呐喊终需汇入奥体的洪流。当文旅大巴载着学生散去,当网络热梗被新的流量取代,唯有绿茵场上真实的汗水与荣耀永不褪色。
#国足无缘世界杯谁的锅#




首先要肯定苏超的价值,足球的魅力在于多元共生,而非非此即彼的狭隘对立,这场以城市为名的足球狂欢,点燃了江苏人对地域文化的热情。但在这场全民狂欢的喧嚣中,一种刺耳的杂音逐渐浮现:有人将苏超的崛起视为对原江苏队(苏宁、舜天)的否定,甚至嘲讽“13支业余队比1支顶级队更有价值”、“职业联赛全是假球,职业球员不自律,坏习气会带坏业余球员”鼓吹“常州队踢印尼都踢得比国足好”。贾紫婷最新的抖音甚至很多江苏IP的人在抨击吉翔、杨笑天,这不仅是对足球认知的肤浅,更是对江苏足球历史的背叛。
苏超的本质是什么?由江苏省体育局与各设区市zf联合主办的赛事,本质是一次zf主导的文化与消费实验,十几块的票价凸显公益足球属性,参赛的五百多名球员里只有29人是职业选手(基本上不了场),很多都是梯队阶段就被淘汰的球员,很多人甚至还在上大学,包括有些球员我本人也和他们踢过比赛,并不是完全没法防,职业和业余间的水平是天堑,但只是受过职业训练就被淘汰的球员和业余足球爱好者之间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苏超的出圈并非比赛竞争力,而是“地域梗”的情绪消费,在抖音和小红书平台,一批此前从未关注足球的博主正以惊人速度收割苏超流量。他们熟练使用“十三太保内战”“吊州变巾州”等热梗制作短视频,却对越位规则、阵型演变等基础足球知识一无所知,这些内容生产者本质是流量投机者——当村超热度消退,国足被淘汰,他们迅速将镜头转向江苏,以“地域对立”维持账号热度。这些博主正在构建一种危险的足球价值观替代:将“文旅狂欢”等同于“足球振兴”,用“大学生拉横幅助威”的场面替代专业竞技的审美价值。当某博主声称“常州队能赢印尼国家队”时,评论区竟有数万人点赞——这种反智言论暴露出流量狂欢对足球认知的扭曲。
另外,苏超的球事真有那么火爆吗?第三轮场均1.5万人的上座率超越中甲的数据令人惊叹,但深入剖析观众构成,会发现繁荣背后的刻意经营。首先是学生观众占比过高,淮安对阵镇江一役,主办方调动数十辆大巴运送高校学生填充看台,学生群体占比超40%。这些“被组织”的观众更多因学分或集体活动参与,而非真正足球热情驱动。常州赛区推出“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盐城“观鸟+观赛”套餐预订超2万单。大量观众实则为旅游福利而来,足球沦为消费场景的配角。某市体育局工作人员透露,各区县有“组织观赛人数指标”,基层干部为达标不得不动员社区和企事业单位集体参与。这种人造繁荣掩盖了真实球迷需求的萎缩。当南通队将主场从1721座的大学操场迁至11000人的专业球场,表面是赛事升级,实则是文旅数据对竞赛本质的僭越——球票秒罄的盛况下,真正想观赛的本地球迷反而一票难求。
江苏历来在中国职业联赛的版图里被称为足球荒漠,江苏足球人数十年的呕心沥血让江苏队在冲超后迅速斩获竞争力,5-2巅峰恒大、超级杯冠军、奥体雨战日本仙台七夕、15年足协杯冠军更是江苏三大球在全国性赛事中的第一座奖杯,20年更是捧起了中超火神杯,江苏球迷记忆中的江苏队是骄傲。反观现状,南通支云2023-2024赛季中超两年仅赢9场,场均积分0.68,创江苏球队顶级联赛最差战绩;无锡吴钩2024赛季从中甲降级,南京城市连续三年位列中甲中下游,青训产出与一线队成绩严重脱节;自苏宁解散后,本土球员吉翔、李昂国脚级别球员等被迫远走他乡,人才断档触目惊心。
综上,苏超的业余属性注定无法填补职业空白。赛事规则明确限制职业球员数量(每队不超3人),战术体系停留在“长传冲吊”层面。当某些博主吹嘘“苏超水平堪比中乙”时,真实数据揭示残酷差距:苏超球员场均跑动距离比中乙少2.3公里,高强度冲刺次数仅为职业联赛的1/4,用苏超的“热闹”否定职业联赛的“专业”,如同用广场舞抨击芭蕾舞。另外,苏超与职业体系完全割裂。参赛球队非俱乐部实体,无法升级至中冠联赛;所谓“青训衔接”仅停留在宣传口号,南通珂缔缘梯队球员仍要背井离乡加盟外地职业队。这种封闭性让苏超沦为文旅展演,而非足球生态的真正根基。
懂球的人都知道,江苏足球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金字塔结构的完整建构。可以保留苏超的“烟火气”地基,但要剥离过度文旅化包装,强化青训输送机制。而塔尖则需要重启江苏队品牌,借鉴成都蓉城模式引入混合所有制改革,或参照重庆铜梁龙模式。利用江苏GDP全国第二的经济优势,吸引本土企业组建职业足球联盟,避免苏宁式资本绑架悲剧重演。
苏超的烟火气抚慰了江苏球迷四年无主的创痛,但虚拟空间的呐喊终需汇入奥体的洪流。当文旅大巴载着学生散去,当网络热梗被新的流量取代,唯有绿茵场上真实的汗水与荣耀永不褪色。
#国足无缘世界杯谁的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