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波折:战争年代的重重磨难】
-
"前卫"号的建造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尽管承包商"约翰`布朗"公司在合同签订后就开始着手准备,但随着1940年6月西欧战场局势恶化,法国的光速沦陷让英国不得不直面战争一线——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阴霾尚未散去,不列颠空战即将拉开序幕,大西洋上的潜艇绞杀战正日趋白热化,在这种严峻的背景下,宝贵的船坞资源、熟练的技术工人以及钢铁、电力等关键战略物资都不得不优先保障商船的生产,以维持英伦三岛至关重要的海上生命线。直到1941年,"前卫"号的龙骨才真正在造船厂内开始铺设,此时距离合同签署已过去一年之久。
-
建造工作的启动远非一帆风顺的起点,随着战争形势的瞬息万变和资源短缺带来的被动调整,"前卫"号的施工图纸被反复更迭。更棘手的是,船厂内的大量技术工人陆续应征入伍,或被抽调至更紧急的军械生产岗位,给本已复杂的建造工程增添了额外的不确定性。1941年12月10日,远东地区传来噩耗:英国远东「Z舰队」的核心主力——新锐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与战列巡洋舰"反击"号(HMS Repulse)在关丹海域被日本海军陆基航空兵轻松击沉。这一震惊世界的战果以血淋淋的事实彻底颠覆了传统海战观念,也凸显了飞行器对大型水面舰艇的致命威胁。惨痛的教训立刻反馈至尚在船台上的"前卫"号,其设计图纸迎来了大规模修改(E方案):全面撤换原计划安装的部分"砰砰"炮(Pom-Pom),额外增加11门40mm博福斯机炮搭载,使全舰的博福斯数量提升到73门,同时取消了舰尾的水上飞机设施(包括弹射器和机库),避免其成为空袭中的脆弱目标。

【菲利普斯海军少将的误判令「Z舰队」仓促上阵,"威尔士亲王"号与"反击"号在无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冒险出击,最终葬身大海,这场战役彻底暴露了传统大舰巨炮主义的致命缺陷】
-
进入1942年,"前卫"号的施工进度依然如蜗牛般爬行,下水时间变得遥遥无期,这引发了海军高层决策圈的严重忧虑。此时的太平洋战场上,航母编队成为决定性海战力量的趋势已日益明朗,一个颇为大胆的想法在此背景下被摆上台面——将建造中的"前卫"号改装为航空母舰。支持者指出:航母的建造周期理论上比复杂庞大的战列舰要短,有望更快形成战斗力,同时也更能适应以航空力量为主导的新型海战环境。根据测算,最快只需要6到8个月的时间就能完成"前卫"号的设计重构,让其以航空母舰的身份继续完成建造。
-
然而这个看似合理的计划最终未能实施,反对者的声音同样基于现实的考量:为"前卫"号生产的特种装甲板材已大规模交付,此时取消施工会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另外将已有船体改装为航母需要耗费额外的精力进行舱室重建,而"约翰·布朗"公司此刻正承担着另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新型装甲航母“"不倦"号(HMS Indefatigable)的舾装工作,造船厂的人力物力已捉襟见肘,无力再抽调大批骨干去进行这种高风险、高难度的舰种转换工程。最终,在权衡了所有利弊,特别是考虑到巨大沉没成本和现实工程瓶颈后,时任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亲自拍板否决了将"前卫"号改装为航空母舰的提议。

【正在施工中的"前卫"号战列舰,可以看到庞大的上层建筑,旁边的圆圈是副炮基座】
-
1944年11月30日,"前卫"号在历经三年多的施工后终于迎来了下水时刻。出席典礼的贵宾中,18岁的伊丽莎白公主(Princess Elizabeth,即后来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为整个仪式增添了浓厚的皇家色彩。顺利入水的"前卫"号舰体被拖入舾装船坞,其武器安装、设备调试、主机试车等配套工作依然繁重。时间进入1945年,盟军已胜利在望,作为一艘迟到的主力舰,"前卫"号在皇家海军战斗序列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可避免的大幅下降,整个项目再度面临被取消的风险。然而以首相丘吉尔为首的、信奉传统海权力量的高层人士坚持认为,作为英国建造的最后一艘战列舰,"前卫"号不仅代表着皇家海军辉煌传统的延续,其现代化的设计在战后国际局势不明朗的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战略威慑力。
值得注意的是,丘吉尔本身对大型火炮战舰(Big Gun Ship)始终抱有某种程度的情结,上述决策也很好的体现了他的个人偏好。-
在多方因素的推动下,"前卫"号的收尾工程得以顺利进行。1946年4月25日,她完成了至关重要的海上试航(Sea Trials),全面验收了动力系统、航海性能、武器操作等各项指标,证明了建造方案的成功。最终,在合同签署六年后的1946年5月12日,"前卫"号正式交付英国皇家海军,这艘「难产的巨舰」前前后后总共耗资高达1153万英镑(包括漫长的建造周期内因通货膨胀、设计变更、人工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带来的额外支出),当之无愧的成为了皇家海军历史上建造费用最为昂贵的军舰。

【1944年11月30日,年轻的伊丽莎白公主与众多英国政要一起参加了“前卫”号的下水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