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古发现的汉初的《胡家草场西汉简牍》记载了汉元年这样一件事:
“高皇帝元年十月,王汉中。(刘邦)立十二年,孝惠皇帝立。十二月,王举汉中兵入武关。(某年某月)杀章邯。”
这里面有两个和传统主流史料《史记》、《汉书》等记载完全相悖的事:
1.时间线和传统史书记载完全不同(秦末汉初10 月为岁首,9 月为岁末),《史记》是汉元年10月刘邦入关中,汉元年2月项羽入关中,封刘邦汉王。汉月年3月刘邦都南郑,汉元年5月刘邦韩信从陈仓道出三秦。《汉书》和史记记载差不多,只是更改为 汉元年 8 月 出三秦,但总体大同小异。
但《胡家草场西汉简牍》却记载:汉元年10月刘邦王汉中,12 月汉军入武关,然后(某年某月)杀章邯。
刘邦为汉王的时间直接提前了 4 个月,且入关中的时间直接提前了 5-8 个月。
2.更重要的事是,《胡家草场西汉简牍》根本没有记载项羽攻入函谷关大封天下、刘邦第一次入关中鸿门宴、约法三章的事迹。而是直接写刘邦 10 月入汉中为王, 12 月汉军直接从武关入三秦击败章邯。
这么诡异的记载直接推翻了所有现存史料,包括《楚汉春秋》。
但考古证明,项羽确实火烧了秦宫殿,盗秦王陵墓。
所以无论如何,项羽章邯一定也入了三秦,如果刘邦是十月王汉中,十二月才首次入关中,那项羽章邯一定比刘邦更早。
但确实有一部史料,是和《胡家草场西汉简牍》记载的事迹完美对应上的,它就是一直被所有人忽视的《赵正书》
《赵正书》时间比史记早,且内容很颠覆,比如该书里记载胡亥就是秦始皇立的皇帝,而非李斯赵高矫诏。比如攻入关中灭秦朝、杀赵高的是章邯,而非刘邦。
但该书一直被人当作“寓言故事”或者“民间野史”。一直到现在,《胡家草场西汉简牍》和《赵正书》的记载事迹和时间线完美对应。
子婴进谏曰:“不可。夫变俗而易法令,诛群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使以法纵其约,而行不义於天下臣,臣恐其有后咎。大臣外谋而百姓内怨。今将军章邯兵居外,卒士劳苦,委输不给,外无敌而内有争臣之志,故曰危。”秦王胡亥弗听,遂行其意,杀丞相斯,立高,使行丞相、御史之事。未能终其年,而果杀胡亥。【将军章邯入夷其国,杀高。】——《赵正书》
如果把《赵正书》结合起来,那《胡家草场西汉简牍》的故事则完全成立了:
巨鹿之战后,章邯投降项羽,项羽和章邯在汉元年10月或之前,就先一步攻入关中灭秦、杀赵高。刘邦10月直接攻入汉中,项羽大封天下,回到西楚。汉元年12月, 刘邦韩信率领汉军攻入关中。
而且《史记》里,竟然还真有这么一条“被隐藏的时间线”:
《史记:秦楚际月表》:“九月,子婴为王。”
《李斯列传》:“子婴立三月,沛公兵从武关入,至咸阳。”(汉月年 12 月汉军从武关入三秦)
《史记:郦商列传》:“别将攻旬关(旬阳县),定汉中(安康市,不需要入武关)。【项羽灭秦】,立沛公为汉王。”
(重点,项羽灭秦)
甚至《虎溪山汉简》,也记载了章邯以项羽降将的身份,在秦二世 3 年 8 月西灭秦,张耳、魏豹10月随项羽入关中:
《虎溪山汉简》:“楚将项籍助赵,攻秦钜鹿下,章邯降项籍,以八月,西略秦。”
《秦楚际月表》:“(元年十月)张耳从楚西入秦。(魏豹)从项羽略地,遂入关。”
而现在关于《史记》、《汉书》所记载,刘邦首入关中则有可能是从《楚汉春秋》开始,就篡改历史为刘邦灭秦第二功臣,首次攻入秦首都受降子婴。目的是为了粉饰汉朝建立的神圣合法性。
因为楚怀王言“先入关中者王之”,章邯首入关中灭秦,是为关中王,项羽如约封章邯。刘邦出兵攻打,则是为负约谋逆。
但随之又衍生出一个问题,如果按《胡家草场西汉简牍》和《赵正书》所记载的历史线,那韩信因何被拜为“汉大将军及相国”,又因何封王?
合理猜测汉元年 10 月-汉元年 12 月间,刘邦和章邯发生战斗,刘邦战不利,此时韩信被萧何举荐为大将军。
关于封王的问题:
《楚汉春秋》记载:
项王使武涉说淮阴侯,淮阴侯曰:“臣故事项王,位不过中郎,官不过执戟。及去项归汉,【汉王赐臣玉案之食,巨阙之剑】,臣背判之,内愧于心。”
秘密就在于这个“巨阙之剑”,而非五大名剑之一的巨阙剑,阙在汉朝以前代表的是“王室的宫殿、无上的权力、威严的建筑、借指宫廷,帝王所居之处。”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是以海内欢慕,莫不风驰雨集,袭杂并至,填庭溢阙。”
也就是所谓的“宫阙”,巨阙,就是巨大的宫阙,代指巨大的权力、无上的荣耀。
所以这句话的“巨阙之剑”意思应该是“汉王封我为齐王”。只是因为“韩信齐王为合法获得,后来被没有理由的罢黜”,所以才用“巨阙之剑“这么隐晦的意向来表达。
所以到了《史记》、《汉书》,”巨阙之剑“已经被改为”上将军印“。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高皇帝元年十月,王汉中。(刘邦)立十二年,孝惠皇帝立。十二月,王举汉中兵入武关。(某年某月)杀章邯。”
这里面有两个和传统主流史料《史记》、《汉书》等记载完全相悖的事:
1.时间线和传统史书记载完全不同(秦末汉初10 月为岁首,9 月为岁末),《史记》是汉元年10月刘邦入关中,汉元年2月项羽入关中,封刘邦汉王。汉月年3月刘邦都南郑,汉元年5月刘邦韩信从陈仓道出三秦。《汉书》和史记记载差不多,只是更改为 汉元年 8 月 出三秦,但总体大同小异。
但《胡家草场西汉简牍》却记载:汉元年10月刘邦王汉中,12 月汉军入武关,然后(某年某月)杀章邯。
刘邦为汉王的时间直接提前了 4 个月,且入关中的时间直接提前了 5-8 个月。
2.更重要的事是,《胡家草场西汉简牍》根本没有记载项羽攻入函谷关大封天下、刘邦第一次入关中鸿门宴、约法三章的事迹。而是直接写刘邦 10 月入汉中为王, 12 月汉军直接从武关入三秦击败章邯。
这么诡异的记载直接推翻了所有现存史料,包括《楚汉春秋》。
但考古证明,项羽确实火烧了秦宫殿,盗秦王陵墓。
所以无论如何,项羽章邯一定也入了三秦,如果刘邦是十月王汉中,十二月才首次入关中,那项羽章邯一定比刘邦更早。
但确实有一部史料,是和《胡家草场西汉简牍》记载的事迹完美对应上的,它就是一直被所有人忽视的《赵正书》
《赵正书》时间比史记早,且内容很颠覆,比如该书里记载胡亥就是秦始皇立的皇帝,而非李斯赵高矫诏。比如攻入关中灭秦朝、杀赵高的是章邯,而非刘邦。
但该书一直被人当作“寓言故事”或者“民间野史”。一直到现在,《胡家草场西汉简牍》和《赵正书》的记载事迹和时间线完美对应。
子婴进谏曰:“不可。夫变俗而易法令,诛群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使以法纵其约,而行不义於天下臣,臣恐其有后咎。大臣外谋而百姓内怨。今将军章邯兵居外,卒士劳苦,委输不给,外无敌而内有争臣之志,故曰危。”秦王胡亥弗听,遂行其意,杀丞相斯,立高,使行丞相、御史之事。未能终其年,而果杀胡亥。【将军章邯入夷其国,杀高。】——《赵正书》
如果把《赵正书》结合起来,那《胡家草场西汉简牍》的故事则完全成立了:
巨鹿之战后,章邯投降项羽,项羽和章邯在汉元年10月或之前,就先一步攻入关中灭秦、杀赵高。刘邦10月直接攻入汉中,项羽大封天下,回到西楚。汉元年12月, 刘邦韩信率领汉军攻入关中。
而且《史记》里,竟然还真有这么一条“被隐藏的时间线”:
《史记:秦楚际月表》:“九月,子婴为王。”
《李斯列传》:“子婴立三月,沛公兵从武关入,至咸阳。”(汉月年 12 月汉军从武关入三秦)
《史记:郦商列传》:“别将攻旬关(旬阳县),定汉中(安康市,不需要入武关)。【项羽灭秦】,立沛公为汉王。”
(重点,项羽灭秦)
甚至《虎溪山汉简》,也记载了章邯以项羽降将的身份,在秦二世 3 年 8 月西灭秦,张耳、魏豹10月随项羽入关中:
《虎溪山汉简》:“楚将项籍助赵,攻秦钜鹿下,章邯降项籍,以八月,西略秦。”
《秦楚际月表》:“(元年十月)张耳从楚西入秦。(魏豹)从项羽略地,遂入关。”
而现在关于《史记》、《汉书》所记载,刘邦首入关中则有可能是从《楚汉春秋》开始,就篡改历史为刘邦灭秦第二功臣,首次攻入秦首都受降子婴。目的是为了粉饰汉朝建立的神圣合法性。
因为楚怀王言“先入关中者王之”,章邯首入关中灭秦,是为关中王,项羽如约封章邯。刘邦出兵攻打,则是为负约谋逆。
但随之又衍生出一个问题,如果按《胡家草场西汉简牍》和《赵正书》所记载的历史线,那韩信因何被拜为“汉大将军及相国”,又因何封王?
合理猜测汉元年 10 月-汉元年 12 月间,刘邦和章邯发生战斗,刘邦战不利,此时韩信被萧何举荐为大将军。
关于封王的问题:
《楚汉春秋》记载:
项王使武涉说淮阴侯,淮阴侯曰:“臣故事项王,位不过中郎,官不过执戟。及去项归汉,【汉王赐臣玉案之食,巨阙之剑】,臣背判之,内愧于心。”
秘密就在于这个“巨阙之剑”,而非五大名剑之一的巨阙剑,阙在汉朝以前代表的是“王室的宫殿、无上的权力、威严的建筑、借指宫廷,帝王所居之处。”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是以海内欢慕,莫不风驰雨集,袭杂并至,填庭溢阙。”
也就是所谓的“宫阙”,巨阙,就是巨大的宫阙,代指巨大的权力、无上的荣耀。
所以这句话的“巨阙之剑”意思应该是“汉王封我为齐王”。只是因为“韩信齐王为合法获得,后来被没有理由的罢黜”,所以才用“巨阙之剑“这么隐晦的意向来表达。
所以到了《史记》、《汉书》,”巨阙之剑“已经被改为”上将军印“。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