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过去决定了你此刻站在这里,但接下来要往哪走,取决于现在的你如何选择。
我们在分析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时,往往会结合他的过去经历来分析成因,暗含的前提是过去经历决定现在的心理状态。这是弗洛伊德主张的“原因论”。
不过阿德勒提出了「目的论」学说,它向我们提出:人的心理状态取决于此刻的“目的”,而非过去。
张三自卑、焦虑症、还不敢面见生人。
原因论会认为,这是因为张三过去遭遇了什么,才导致如此;
目的论会认为,这是因为张三此刻有着某种目的,需要把这些症状作为手段来实现。
原因论认为,这是时间上的因果关系;
目的论认为,这是主观上的选择外显化。
究竟孰对孰错?
我看了弗洛伊德写的《梦的解析》,发现他在里面的一些观点缺乏逻辑性,很多前提没有得到证实,再加上缺乏“可证伪”的性质,我对他的理论不是很能接受。
不过以现实情况来看,它又似乎说服力,我们确实能够看得到,不同过往经历的人,他们未来的表现确实有很大的区别。要严格论证也不太容易,毕竟这个没办法做精确性的对照实验,我们无法确保对照组和实验组能够完全保证他们的经历一样,就算是一样,先天基因注定有互异性,这就更难去用控制变量法了。
即便做不到这么精确的对照实验,但粗略来看,过往经历对现在影响的份量是很明显的,这说明,我们无法直接说过往经历对现在完全没有影响。
而阿德勒的目的论似乎就是想撇清过去的影响,他写的《自卑与超越》多次提到一切都取决于当下的目的,强调人永远拥有选择的空间,一切都是选择的结果,选择导向来自于目的。
而目的是否又是凭空出现呢?它是否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出现?如果真的是因为某些原因才产生这样的目的,那说到底“目的论”还是“原因论”,如果这个目的的产生源自过去的经历,那更是原因论了……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矛盾——「目的」是否真的完全能脱离「原因」而存在?
原因论说过去造就现在,而目的论说过去取决于当下的诠释。如果目的论的这个“诠释”本身就受过去影响,那这所谓的自由意志“目的”是不是也算是间接的原因论呢?
阿德勒理论隐藏的前提无非就是「创造性自我」,强调自由意志的自由选择。但是这种「选择」的导向无法证明跟过去毫无关系。
不过现代心理学有了一些新发现,可以对这两种观点进行整合:阿德勒的「目的」和传统「原因」更像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可以从神经科学和发展心理学去证明:
1、神经科学发现,大脑的前额叶与记忆系统始终在交互。前额叶是负责计划未来的,记忆系统是储存过去的。
这意味着……人在用前额叶设定目标时,大脑会自动调用过去经验模拟未来。
2、发展心理学发现,儿童2岁就开始形成「内部工作模型」,这可以理解为依恋类型或路径依赖。这既是过去关系的产物,又成为未来人际目的的模板。
人在发挥想象力的时候,可以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想象的极限只能受限于你记忆系统里面的信息,就像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想象不出用量子力学来设计量子计算机。
人的心理也是如此,面对需要做选择时,你能选择的范围也受限于过往储存在记忆系统的信息。更准确的说:过去经验限制了「目的」的可能范围,但在既定范围内,人仍有调整目的的空间。
所以说,不能说二者的正确性是非黑即白的,它们并不矛盾,而是可以共存的。但要论实用性,我个人认为阿德勒的「目的论」更有用。
1、临床价值。
如果告诉患者「你的问题源于过去」,这可能助长无力感,而如果说「你可以重新选择目的」,这就能激发改变动力。
2、伦理价值。
目的论强调责任——你的选择造就了现在的你——避免将问题完全归咎于环境。
总之,不必过多关注目的论是否合理,相比于正确性,它可能更倾向于实用性。你的过去决定了你此刻站在这里,但接下来要往哪走,取决于现在的你如何选择。
我们在分析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时,往往会结合他的过去经历来分析成因,暗含的前提是过去经历决定现在的心理状态。这是弗洛伊德主张的“原因论”。
不过阿德勒提出了「目的论」学说,它向我们提出:人的心理状态取决于此刻的“目的”,而非过去。
张三自卑、焦虑症、还不敢面见生人。
原因论会认为,这是因为张三过去遭遇了什么,才导致如此;
目的论会认为,这是因为张三此刻有着某种目的,需要把这些症状作为手段来实现。
原因论认为,这是时间上的因果关系;
目的论认为,这是主观上的选择外显化。
究竟孰对孰错?
我看了弗洛伊德写的《梦的解析》,发现他在里面的一些观点缺乏逻辑性,很多前提没有得到证实,再加上缺乏“可证伪”的性质,我对他的理论不是很能接受。
不过以现实情况来看,它又似乎说服力,我们确实能够看得到,不同过往经历的人,他们未来的表现确实有很大的区别。要严格论证也不太容易,毕竟这个没办法做精确性的对照实验,我们无法确保对照组和实验组能够完全保证他们的经历一样,就算是一样,先天基因注定有互异性,这就更难去用控制变量法了。
即便做不到这么精确的对照实验,但粗略来看,过往经历对现在影响的份量是很明显的,这说明,我们无法直接说过往经历对现在完全没有影响。
而阿德勒的目的论似乎就是想撇清过去的影响,他写的《自卑与超越》多次提到一切都取决于当下的目的,强调人永远拥有选择的空间,一切都是选择的结果,选择导向来自于目的。
而目的是否又是凭空出现呢?它是否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出现?如果真的是因为某些原因才产生这样的目的,那说到底“目的论”还是“原因论”,如果这个目的的产生源自过去的经历,那更是原因论了……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矛盾——「目的」是否真的完全能脱离「原因」而存在?
原因论说过去造就现在,而目的论说过去取决于当下的诠释。如果目的论的这个“诠释”本身就受过去影响,那这所谓的自由意志“目的”是不是也算是间接的原因论呢?
阿德勒理论隐藏的前提无非就是「创造性自我」,强调自由意志的自由选择。但是这种「选择」的导向无法证明跟过去毫无关系。
不过现代心理学有了一些新发现,可以对这两种观点进行整合:阿德勒的「目的」和传统「原因」更像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可以从神经科学和发展心理学去证明:
1、神经科学发现,大脑的前额叶与记忆系统始终在交互。前额叶是负责计划未来的,记忆系统是储存过去的。
这意味着……人在用前额叶设定目标时,大脑会自动调用过去经验模拟未来。
2、发展心理学发现,儿童2岁就开始形成「内部工作模型」,这可以理解为依恋类型或路径依赖。这既是过去关系的产物,又成为未来人际目的的模板。
人在发挥想象力的时候,可以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想象的极限只能受限于你记忆系统里面的信息,就像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想象不出用量子力学来设计量子计算机。
人的心理也是如此,面对需要做选择时,你能选择的范围也受限于过往储存在记忆系统的信息。更准确的说:过去经验限制了「目的」的可能范围,但在既定范围内,人仍有调整目的的空间。
所以说,不能说二者的正确性是非黑即白的,它们并不矛盾,而是可以共存的。但要论实用性,我个人认为阿德勒的「目的论」更有用。
1、临床价值。
如果告诉患者「你的问题源于过去」,这可能助长无力感,而如果说「你可以重新选择目的」,这就能激发改变动力。
2、伦理价值。
目的论强调责任——你的选择造就了现在的你——避免将问题完全归咎于环境。
总之,不必过多关注目的论是否合理,相比于正确性,它可能更倾向于实用性。你的过去决定了你此刻站在这里,但接下来要往哪走,取决于现在的你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