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 炀帝本纪》记载“三月……乙丑,车驾幸五原,因出塞巡长城”。大业年间有两个名为五原的行政区,五原郡和盐川郡五原县。五原郡,郡治九原县,今五原县,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南部,地处河套平原腹地。盐川郡五原县即今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
五原是指五原郡的看法主要源于“出塞”两个字,认为“五原”必指边境地区。参考隋朝疆域图可知,五原郡的确位于北部边境。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排除盐川郡五原县的理由,因为五原县位于隔离东突厥部落与隋朝内地居民的防线旁边。
《隋书 列传第二十五 崔仲方传》记载“令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明年,上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已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 。原文中此处方位描述有误,应是西至黄河,东据绥州(大业中改为雕阴郡)才对。盐川郡正位于这条开皇初修建的长城沿线。
《隋书 列传第四十九 突厥传》记载“雍虞闾又击之,上复令入塞。雍虞闾侵掠不已,迁于河南,在夏、胜二州之间,发徒掘堑数百里,东西拒河,尽为启民畜牧之地”。开皇末年因为都蓝可汗经常侵扰启民可汗部落,因此隋朝政府将启民部众迁移到河套地区的黄河南部居住。随后在夏州(朔方郡)胜州(榆林郡)间挖掘长堑。长堑“东西据河”,应该是指西据无定河,东抵黄河。
开皇初年修建的从灵武到朔方的长城和开皇末挖掘的连接无定河和黄河的长堑构成了内附的东突厥部众和隋朝内地居民的边界。而盐川郡正位于这条防线沿线。五原郡也没有隋朝时期修筑长城的记录。因此“出塞巡长城”最有可能发生在五原县。
五原是指五原郡的看法主要源于“出塞”两个字,认为“五原”必指边境地区。参考隋朝疆域图可知,五原郡的确位于北部边境。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排除盐川郡五原县的理由,因为五原县位于隔离东突厥部落与隋朝内地居民的防线旁边。
《隋书 列传第二十五 崔仲方传》记载“令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明年,上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已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 。原文中此处方位描述有误,应是西至黄河,东据绥州(大业中改为雕阴郡)才对。盐川郡正位于这条开皇初修建的长城沿线。
《隋书 列传第四十九 突厥传》记载“雍虞闾又击之,上复令入塞。雍虞闾侵掠不已,迁于河南,在夏、胜二州之间,发徒掘堑数百里,东西拒河,尽为启民畜牧之地”。开皇末年因为都蓝可汗经常侵扰启民可汗部落,因此隋朝政府将启民部众迁移到河套地区的黄河南部居住。随后在夏州(朔方郡)胜州(榆林郡)间挖掘长堑。长堑“东西据河”,应该是指西据无定河,东抵黄河。
开皇初年修建的从灵武到朔方的长城和开皇末挖掘的连接无定河和黄河的长堑构成了内附的东突厥部众和隋朝内地居民的边界。而盐川郡正位于这条防线沿线。五原郡也没有隋朝时期修筑长城的记录。因此“出塞巡长城”最有可能发生在五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