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流淌的大运河,宛如一条灵动的玉带,静静铺展在沧州大地。澄澈的水面波光粼粼,往来舟楫白帆如云;两岸垂柳随风摇曳,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阡陌间,野草萋萋,花开绚烂,一畦畦鲜嫩的疏菜绿意盎然,勾勒出一幅田园水墨画卷。
秀美的大运河畔,氤氲着市井烟火。沿着千年漕运古道,我们一起去探访沧州老字号“義昌永”冬菜,寻味这舌尖上的美味。
明永乐二年(1404 年),河南开封府陈州项城县的刘氏家族,部分族人北迁燕地,被分拨于天津左卫后所,最终在沧州城南上河涯落脚,并将祖传的大白菜泡腌技艺引入此地。
后来,刘氏三世祖刘兴又迁至下河涯居住,建起刘家新庄,即今刘辛庄村。
刘辛庄村,位于运河西岸,依堤傍水,绿树环绕。这个看似普通、名不见经传的村庄,不仅孕育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戍边抗倭将领刘焘( dào),还诞生了驰名中外的沧州冬菜。
当年,刘辛庄刘氏六世祖刘焘率领军队长期征战浙闽沿海。南方潮湿的气候让许多北方将士饱受湿疹、疟疾等病痛折磨。为解将士们的疾苦,刘焘灵机一动,命人将大白菜与大蒜、食盐混拌泡腌制成菜肴。没想到,这道看似简单的腌菜,竟成了将士们抵御疾病的良方,而这便是沧州冬菜最初的雏形。
此后,刘氏族人不断钻研改进腌制工艺:将整颗大白菜切碎腌制,精准把控晾晒程度,悉心调配盐与蒜的比例,让冬菜更适合大众口味。最初,冬菜封储于窖池之中;后来改用密封性更佳的瓦罐陶器腌制,使美味与营养得以更好地保留。
时光流转,到了清康熙年间,刘辛庄村的冬菜作坊已发展至数十家,颇具规模。聪慧的村民们借助大运河漕运,将冬菜运往天津,冠以“天津冬菜”之名销往国内外,沧州冬菜声名鹊起。
据传,清乾隆皇帝东巡泰山,龙船在沧州停留。乾隆品尝冬菜后赞不绝口,当即将沧州冬菜钦点为“贡菜”。从此,沧州冬菜登上宫廷餐桌,成为佳话。自那以后,沧州南川楼运河码头,多了一艘专门运送冬菜进京的船只,沧州冬菜更是名震天下。
清末,刘辛庄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制作冬菜。走在村里,随处可见晾晒的菜坯、排列的瓦缸坛罐,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咸香气息。这里成为了沧州冬菜的发源地与集散地,一坛坛冬菜在这里分装上船,顺着运河销往全国各地。
清光绪十六年(1890 ),刘氏十六世传人刘荫棣为自家冬菜取了个响亮的名号——“義昌永”,寓意仁义、昌盛、永久。依托天津卫北大关东城货栈,“義昌永”冬菜远销海外,深受东南亚各国民众喜爱。
1936 年,在巴黎商品博览会上,沧州“義昌永”冬菜大放异彩,荣获优质产品奖,至此,沧州冬菜跻身中国三大腌制名菜之列,享誉华夏。
解放后,受当时社会政策的影响,“義昌永”冬菜曾一度停止生产。那一时期,可谓是“義昌永”冬菜的黯淡岁月。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沧州,“義昌永”迎来了新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冬菜再次走向五湖四海。
1997 年,“義昌永”冬菜商标在国家工商局正式注册,并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刘氏后人刘向前,被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十余年前,刘向前放弃南方的生意,毅然回到家乡,从父亲手中接过“義昌永”冬菜的老字号招牌。他坚守着这份百年祖传技艺,延续沧州冬菜承载的历史使命和文化内涵。面对竞争激烈的酱菜行业,刘向前融古法腌制和守正创新于一体,让“義昌永”冬菜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发展壮大,成为了沧州冬菜领域的佼佼者。
据刘向前介绍,“義昌永”冬菜采用祖传古法腌制技艺,严格遵守用料标准:选用沧州运河滩上用运河水浇灌的大白菜和紫皮大蒜。白菜剥掉老帮绿叶,切成小块,经晾晒、清洗制成菜坯;再与蒜泥、食盐按比例充分搅拌,采用三遍加盐法,无任何添加剂,封缸压实储存。历经繁杂的工序与自然发酵,冬菜需静静等待一年,方可食用。
当尘封的坛缸缓缓开启,蒜香浓郁的咸香气息瞬间弥漫开来。金黄透亮的冬菜如叠金碎玉,褪去了白菜的青涩,在岁月的酝酿中凝成油亮光泽,散发着诱人的醇香。
“義昌永”冬菜以其独特风味闻名遐迩。其质地脆嫩爽口,咀嚼间筋道柔韧,咸辣交织的口感恰到好处,令人回味无穷。经过精心密封腌制,冬菜更展现出“春不干,夏不腐,秋不霉,冬不冻”的神奇特性,一年四季皆可食用,堪称蔬中珍品。
历经岁月沉淀,“義昌永”冬菜,犹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在沧州大地熠熠生辉。那一抹柔软金黄,那一缕唇齿留香,深深烙上了沧州的独特印记,成为了沧州一张靓丽的名片。 倾听沧州故事,探索沧州文化。欢迎投稿或提供素材。邮箱:709679984@qq.com
秀美的大运河畔,氤氲着市井烟火。沿着千年漕运古道,我们一起去探访沧州老字号“義昌永”冬菜,寻味这舌尖上的美味。
明永乐二年(1404 年),河南开封府陈州项城县的刘氏家族,部分族人北迁燕地,被分拨于天津左卫后所,最终在沧州城南上河涯落脚,并将祖传的大白菜泡腌技艺引入此地。
后来,刘氏三世祖刘兴又迁至下河涯居住,建起刘家新庄,即今刘辛庄村。
刘辛庄村,位于运河西岸,依堤傍水,绿树环绕。这个看似普通、名不见经传的村庄,不仅孕育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戍边抗倭将领刘焘( dào),还诞生了驰名中外的沧州冬菜。
当年,刘辛庄刘氏六世祖刘焘率领军队长期征战浙闽沿海。南方潮湿的气候让许多北方将士饱受湿疹、疟疾等病痛折磨。为解将士们的疾苦,刘焘灵机一动,命人将大白菜与大蒜、食盐混拌泡腌制成菜肴。没想到,这道看似简单的腌菜,竟成了将士们抵御疾病的良方,而这便是沧州冬菜最初的雏形。
此后,刘氏族人不断钻研改进腌制工艺:将整颗大白菜切碎腌制,精准把控晾晒程度,悉心调配盐与蒜的比例,让冬菜更适合大众口味。最初,冬菜封储于窖池之中;后来改用密封性更佳的瓦罐陶器腌制,使美味与营养得以更好地保留。
时光流转,到了清康熙年间,刘辛庄村的冬菜作坊已发展至数十家,颇具规模。聪慧的村民们借助大运河漕运,将冬菜运往天津,冠以“天津冬菜”之名销往国内外,沧州冬菜声名鹊起。
据传,清乾隆皇帝东巡泰山,龙船在沧州停留。乾隆品尝冬菜后赞不绝口,当即将沧州冬菜钦点为“贡菜”。从此,沧州冬菜登上宫廷餐桌,成为佳话。自那以后,沧州南川楼运河码头,多了一艘专门运送冬菜进京的船只,沧州冬菜更是名震天下。
清末,刘辛庄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制作冬菜。走在村里,随处可见晾晒的菜坯、排列的瓦缸坛罐,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咸香气息。这里成为了沧州冬菜的发源地与集散地,一坛坛冬菜在这里分装上船,顺着运河销往全国各地。
清光绪十六年(1890 ),刘氏十六世传人刘荫棣为自家冬菜取了个响亮的名号——“義昌永”,寓意仁义、昌盛、永久。依托天津卫北大关东城货栈,“義昌永”冬菜远销海外,深受东南亚各国民众喜爱。
1936 年,在巴黎商品博览会上,沧州“義昌永”冬菜大放异彩,荣获优质产品奖,至此,沧州冬菜跻身中国三大腌制名菜之列,享誉华夏。
解放后,受当时社会政策的影响,“義昌永”冬菜曾一度停止生产。那一时期,可谓是“義昌永”冬菜的黯淡岁月。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沧州,“義昌永”迎来了新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冬菜再次走向五湖四海。
1997 年,“義昌永”冬菜商标在国家工商局正式注册,并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刘氏后人刘向前,被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十余年前,刘向前放弃南方的生意,毅然回到家乡,从父亲手中接过“義昌永”冬菜的老字号招牌。他坚守着这份百年祖传技艺,延续沧州冬菜承载的历史使命和文化内涵。面对竞争激烈的酱菜行业,刘向前融古法腌制和守正创新于一体,让“義昌永”冬菜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发展壮大,成为了沧州冬菜领域的佼佼者。
据刘向前介绍,“義昌永”冬菜采用祖传古法腌制技艺,严格遵守用料标准:选用沧州运河滩上用运河水浇灌的大白菜和紫皮大蒜。白菜剥掉老帮绿叶,切成小块,经晾晒、清洗制成菜坯;再与蒜泥、食盐按比例充分搅拌,采用三遍加盐法,无任何添加剂,封缸压实储存。历经繁杂的工序与自然发酵,冬菜需静静等待一年,方可食用。
当尘封的坛缸缓缓开启,蒜香浓郁的咸香气息瞬间弥漫开来。金黄透亮的冬菜如叠金碎玉,褪去了白菜的青涩,在岁月的酝酿中凝成油亮光泽,散发着诱人的醇香。
“義昌永”冬菜以其独特风味闻名遐迩。其质地脆嫩爽口,咀嚼间筋道柔韧,咸辣交织的口感恰到好处,令人回味无穷。经过精心密封腌制,冬菜更展现出“春不干,夏不腐,秋不霉,冬不冻”的神奇特性,一年四季皆可食用,堪称蔬中珍品。
历经岁月沉淀,“義昌永”冬菜,犹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在沧州大地熠熠生辉。那一抹柔软金黄,那一缕唇齿留香,深深烙上了沧州的独特印记,成为了沧州一张靓丽的名片。 倾听沧州故事,探索沧州文化。欢迎投稿或提供素材。邮箱:7096799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