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宝姐姐是有抱负有野心的,一直谋划着通过婚姻进入贵族阶层,同时拉扯、托举已经衰落的娘家。她的婚姻规划特别清晰,首选是进宫,最好像元春一样能一跃为妃;其次是能够嫁入像贾府这样的贵族豪门,成为掌管家政的主母。这种规划应该是在父亲去世,母亲软弱,哥哥混蛋败家的背景下作出的。金陵是祖籍,是一家子的根,原本也会在此留有退路,奈何哥哥这个呆霸王,闹出了人命官司,没办法,只好连根拔起,借着待选的名义,一家子永远搬去了千里之外的京城。受哥哥人命官司的牵连,进宫失败,只好退而求次,想方设法嫁入豪门。但是,作为败落且有人命官司背景的皇商之家的女儿,一般的贵族豪门是不可能娶她为妻的,唯一有可能的就是有亲戚关系的贾府了。分析来分析去,表弟贾宝玉恐怕就是她此生婚嫁的天花板了。一家子从金陵到京城,路上走了一、两年。这期间,一是要彻底解决哥哥的人命官司;二是为自己的婚姻规划作出最详尽的战术安排。金玉良缘的想法恐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炉的。至于怎么实现金玉良缘,应该也进行了详尽的规划——包括树立一个什么样的人设(这种人设必须符合贵族的要求),怎么制造舆论,怎么博取贾府主子的赏识,怎么建立情报网,怎么用小恩小拉拢贾府下人……通盘规划下,不啻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期间,通过与姨妈王夫人的书信往来,也对贾府上下人等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甫一进贾府,立刻树立了一个典型的封建淑女形像——随分从时,罕言寡语,且容貌丰美。争夺宝二奶奶之位的潜在对手林黛玉,马上被压了一头。容貌上,一个浓颜 ,一个淡颜,可是时人更吃浓颜之美。性格上,林黛玉一向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风评,这也不及薛宝钗。然而,有个点儿比较奇怪,既然罕言寡语,又怎么能和贾府那些叽叽喳喳、活泼顽皮的小丫头们玩到一起呢?只能说,宝钗还是太心急了,太急着全方位地碾压劲敌林黛玉了,不免露出了刻意经营的真相。这就是为什么聪明、敏感的林黛玉立刻觉察她“藏奸”。只是,比起林黛玉,她还是处于劣势。一,人家从小和贾宝玉一块儿长大,典型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好的根本无隙可乘;二,贾府最高话事人是人家的亲外祖母,自己只是贾府儿媳妇的妹妹的孩子,亲疏远近一目了然。如此,还是得慢慢找机会,一步一步来。要找机会,就得多走动,多观察啊。所以,天天一大早,别的主子或者还没起床,或者正在梳洗,宝钗已经穿越大半个贾府,从梨香院来到了贾府主子们的聚集区。给贾母、王夫人等长辈请过安,就去找宝黛二人了。其实主要是去找宝玉,只是宝玉十有八、九在黛玉哪儿,所以,经常是三人在一块儿玩了。好好的宝黛二人行变成了宝黛钗三人行。就这表现,跟她最初鼓吹的人设满拧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被她找到了离间宝黛二人的同盟军——袭人和湘云。袭人不过是个丫鬟,还比较装 ,一时半会儿派不上用场;湘云就不一样了,是个憨憨的大炮仗,一撺掇就炸,很快就成了宝钗的嘴替,专门儿为她怼黛玉。宝钗还制造时机,放出自家炮制的金玉良缘的说法。这么一搅和,效果不错,宝黛二人开始隔三差五大吵大闹,贾母也跟着闹心。不过,贾府的大人们也不是傻子,等到少爷小姐们迁进大观园的时候,特地把宝钗安排去了最远、最偏的蘅芜苑。可是,架不住宝姑娘身体健康,体力充沛,精神旺盛……距离远根本不是个事儿,照旧天天到处串门拉关系。当然,宝姑娘去的最多的仍旧是贾母、王夫人处及宝黛二人的新居所——怡红院和潇湘馆。晴雯就曾抱怨过,天天跑了来坐着,让我们半夜三更不得睡觉——这画面,简直称得上难看。只是,凡事过犹不及,宝钗用力太猛了,适得其反,不仅金玉良缘无望,最后还被赶出了大观园。其实,如果她坚持最初的人设,争取表里如一的话,没准儿早达到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