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园里,“水课”曾是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照本宣科的PPT、万年不变的教案、小组汇报式的“甩手掌柜”教学……这些场景曾是许多学生吐槽的焦点。然而,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非升即走”政策逐渐成为主流,那些被贴上“水课”标签的教师群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非升即走”制度源于美国的终身教职评定体系,旨在通过竞争机制打破高校教师的“铁饭碗”,优化师资结构。自1993年清华大学率先试点后,国内高校纷纷效仿,如今已覆盖大部分“双一流”院校,甚至地方高校也在逐步推行。
根据2025年的数据,某南方高校曾以“特聘研究员”名义引进的8000名青年教师中,仅约10%最终留任,淘汰率高达90%。这种高压环境下,“水课”老师还能否继续“划水”?
“非升即走”制度源于美国的终身教职评定体系,旨在通过竞争机制打破高校教师的“铁饭碗”,优化师资结构。自1993年清华大学率先试点后,国内高校纷纷效仿,如今已覆盖大部分“双一流”院校,甚至地方高校也在逐步推行。
根据2025年的数据,某南方高校曾以“特聘研究员”名义引进的8000名青年教师中,仅约10%最终留任,淘汰率高达90%。这种高压环境下,“水课”老师还能否继续“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