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
2016年及以后,所有瞬变天文事件的候选体都回上报到TNS(瞬变源命名服务网站)。(2)每个候选体根据上报顺序分配一个AT+发现年份+字母(三字小字母组合:aaa,aab,aac……)的编号。
(3)当超新星被确认后,AT将改为SN。此方法的字母顺序是候选体上报顺序,而非超新星发现顺序。
(4)2016年以前,由于超新星发现数量级不同,有不同的命名方法。古代超新星为SN+年份;此后出现SN+年份+大写字母(A-Z)、SN+年份+两位小字母。
示例:1987A,表示1987年发现的第一颗超新星;SN 2025aue,表示2025年发现的一颗超新星,TNS编号aue。
变星
已经用拜耳命名法命名过的变星,不在重新命名。
其它变星,先由R-Z+星座所有格命名;
接着用双字母RR-RZ,SS-SZ……ZZ+星座所有格命名,再回到AA……CZ。这一方法要求第二个字母从不能在第一个字母前面;
以上命名到第334后不能再排下去,改用V+数字+星座所有格。
示例:不包括拜耳命名法:RR Lyr,应为天琴座发现的第10颗变星;V838 Monocerotis,应为麒麟座发现的第838颗变星。
恒星
拜耳命名法
弗兰斯蒂德命名法:采用数字+星座编号,数字顺序是赤经位置顺序,但受到岁差、辨认能力影响产生许多问题。但一些恒星仍保留弗法号,如51 Peg(史上首颗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转的系外行星)。
星表:常用星表包括HD星表(Henry Draper Catalogue)、HIP星表(依巴谷星表)。
小行星
小行星初次发现将赋予临时编号:命名采用年份+半月顺序+半月内发现顺序命名。半月顺序即一年24个半月的顺序,采用A-Z中除了I和Z编号;
半月发现顺序先用字母A-Z(不含I)排列,如果超过25颗,重新轮回A,并在字母后标上数字表示完成了多少次所有字母的周期。如A1表示第26颗;
小行星获得多次冲日数据后将赋予永久编号:数字+命名权持有者的命名。
示例:2024 YR4是2024年12月下半月发现的第4×25+18-1=117颗小行星的临时编号;139 Juewa是第一颗在中国土地上(由美国人)发现的小行星的正式名称。
彗星
彗星以前缀字母(表示特征)+半月顺序+半月发现顺序命名。
前缀字母的含义分别是:
P/:短周期彗星,前需加总表编号(一个数字)。如1P(哈雷彗星)。
C/:无周期或长周期彗星。如海尔波普为C/1995 O1。
X/:没有可靠轨道元素可以计算的彗星。
D/:不再回归、消失、分裂的彗星。
A/:错误归为彗星的小行星。
I/:太阳系外小天体。
半月顺序与小行星相同,用不含IZ的24个字母表示;
半月内发现顺序用数字表示。
示例:C/2025 F2(SWAN)表示2025年三月下半月发现的第二颗长周期彗星。
深空星表
IC星表:星云星团总表Index catalogue of nebulae and clusters of stars。如马头星云(IC 434)、天鹅座面纱星云(IC 1340)、仙后座心脏星云(IC 1805)、波江座女巫头星云(IC 2118)、半人马座走鸡星云(IC 2944);
NGC星表:星云和星团新总表New General Catalogue.如英仙座加州星云(NGC 1499)、北美洲星云(NGC 7000)、侏儒星云(NGC 3372);
Caldwell星表:109个观测目标。如西面纱星云(C34)、上帝之眼(C63)、天鹅座眉月星云(C27)。
梅西耶星表。

2016年及以后,所有瞬变天文事件的候选体都回上报到TNS(瞬变源命名服务网站)。(2)每个候选体根据上报顺序分配一个AT+发现年份+字母(三字小字母组合:aaa,aab,aac……)的编号。
(3)当超新星被确认后,AT将改为SN。此方法的字母顺序是候选体上报顺序,而非超新星发现顺序。
(4)2016年以前,由于超新星发现数量级不同,有不同的命名方法。古代超新星为SN+年份;此后出现SN+年份+大写字母(A-Z)、SN+年份+两位小字母。
示例:1987A,表示1987年发现的第一颗超新星;SN 2025aue,表示2025年发现的一颗超新星,TNS编号aue。
变星
已经用拜耳命名法命名过的变星,不在重新命名。
其它变星,先由R-Z+星座所有格命名;
接着用双字母RR-RZ,SS-SZ……ZZ+星座所有格命名,再回到AA……CZ。这一方法要求第二个字母从不能在第一个字母前面;
以上命名到第334后不能再排下去,改用V+数字+星座所有格。
示例:不包括拜耳命名法:RR Lyr,应为天琴座发现的第10颗变星;V838 Monocerotis,应为麒麟座发现的第838颗变星。
恒星
拜耳命名法
弗兰斯蒂德命名法:采用数字+星座编号,数字顺序是赤经位置顺序,但受到岁差、辨认能力影响产生许多问题。但一些恒星仍保留弗法号,如51 Peg(史上首颗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转的系外行星)。
星表:常用星表包括HD星表(Henry Draper Catalogue)、HIP星表(依巴谷星表)。
小行星
小行星初次发现将赋予临时编号:命名采用年份+半月顺序+半月内发现顺序命名。半月顺序即一年24个半月的顺序,采用A-Z中除了I和Z编号;
半月发现顺序先用字母A-Z(不含I)排列,如果超过25颗,重新轮回A,并在字母后标上数字表示完成了多少次所有字母的周期。如A1表示第26颗;
小行星获得多次冲日数据后将赋予永久编号:数字+命名权持有者的命名。
示例:2024 YR4是2024年12月下半月发现的第4×25+18-1=117颗小行星的临时编号;139 Juewa是第一颗在中国土地上(由美国人)发现的小行星的正式名称。
彗星
彗星以前缀字母(表示特征)+半月顺序+半月发现顺序命名。
前缀字母的含义分别是:
P/:短周期彗星,前需加总表编号(一个数字)。如1P(哈雷彗星)。
C/:无周期或长周期彗星。如海尔波普为C/1995 O1。
X/:没有可靠轨道元素可以计算的彗星。
D/:不再回归、消失、分裂的彗星。
A/:错误归为彗星的小行星。
I/:太阳系外小天体。
半月顺序与小行星相同,用不含IZ的24个字母表示;
半月内发现顺序用数字表示。
示例:C/2025 F2(SWAN)表示2025年三月下半月发现的第二颗长周期彗星。
深空星表
IC星表:星云星团总表Index catalogue of nebulae and clusters of stars。如马头星云(IC 434)、天鹅座面纱星云(IC 1340)、仙后座心脏星云(IC 1805)、波江座女巫头星云(IC 2118)、半人马座走鸡星云(IC 2944);
NGC星表:星云和星团新总表New General Catalogue.如英仙座加州星云(NGC 1499)、北美洲星云(NGC 7000)、侏儒星云(NGC 3372);
Caldwell星表:109个观测目标。如西面纱星云(C34)、上帝之眼(C63)、天鹅座眉月星云(C27)。
梅西耶星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