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吧 关注:12,458贴子:269,774
  • 27回复贴,共1

【转发】岳飞家国情怀的文化渊源与思想贡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张晋超
出处:《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年.02期
页码:第57-62页


IP属地:吉林1楼2025-05-01 23:48回复
    [摘 要]
    中国人民几百年来持久地热爱岳飞不仅因其战功显赫,更因他们对其深厚家国情怀的认同和追随。岳飞家国情怀的形成有他独特的个人特质,更有来自家教家风、儒家思想和民风民俗的文化浸润。岳飞在继承传统家国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超前地发展出坚守人民本色、锻造人民军队和维护人民利益的立身、治军和利民思想。这不仅是约九百年前天才的创举,更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新时代家国情怀的重要内涵。


    IP属地:吉林2楼2025-05-01 23:49
    收起回复
      2025-08-30 13:01: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岳飞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深厚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财富。******高度评价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并说“精忠报国”是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英雄的诞生纵有时势造就,但根本的是有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孕育。岳飞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他光明如炬的立身行事又大大地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IP属地:吉林3楼2025-05-01 23:50
      收起回复
        一、岳飞家国情怀的充分彰显
        ******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忠、孝是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岳飞毕生践行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准则,有力地彰显了他强烈的家国情怀。
        岳飞少年丧父,对母亲姚氏既亲又敬,极为孝顺,史料记录道:“先臣天性至孝。”然而乱世之中,忠孝往往难以两全,矢志抗金的岳飞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难题。但他深刻明白覆巢之下无完卵、有国才有家的道理,毅然选择了投军保家卫国。在南方稍定后,岳飞将母亲接到军营,晨昏侍候,母病,每每药饵必亲。1136 年岳母病逝,岳飞悲痛难抑,刻木为像,行礼如见母面,以寄托自己终生的哀思。除了孝养父母,岳飞对长辈也十分孝敬。他在功名显赫后,面对前来投奔的岳氏宗族,在庐山购买田地安置他们,又先后购买瓦屋、草屋四百多间,“尽以赡守家者”。


        IP属地:吉林4楼2025-05-01 23:51
        收起回复
          抗金是岳飞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他矢志奋斗的光辉事业,也是岳飞家国情怀最强烈、最持久的表现。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与无畏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使岳飞尤为突出地表现出不怕牺牲、坚韧不拔、奋发进取的可贵品质。不怕牺牲是岳飞许身报国最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不仅表现在他身为小兵和低级军官时期,更贯穿于他整个军事生涯。在第四次北伐的郾城血战中,身为最高统帅的岳飞亲率四十铁骑欲突出阵前,随从拉住马辔头劝阻道:“相公为国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轻敌!”岳飞大声斥责以鞭退之,毫不犹豫杀入战场。坚韧不拔是岳飞面对困难时最突出的品质,因宋金早期军事力量悬殊,岳飞在抗战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处境艰难,多次负伤陷入绝境,但凭着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恰当的措施,在官兵百姓的不断支持下逐渐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起来。奋发进取是岳飞收拾旧河山最执着的追求,综观南宋初年四大将,刘光世、张俊是贪生怕死之徒,毫无抗战的勇气;韩世忠虽忠勇爱国,但受自身志向局限和朝廷风气影响,偏于防备守御;只有岳飞始终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在赵构对金战和不定的反复无常态度中,抓住机会发动了四次北伐,不仅夺回了襄汉、商虢广大地区,沉重打击了伪齐政权,并逐渐扭转了宋军对金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在郾城、颍昌战役中,岳家军在平原战场正面对抗金军精锐“拐子马”“铁浮图”,杀至“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大败金军。金兀术不禁哀叹“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衄!”
          岳飞戎马一生,面对强敌绝不胆怯,面对挫折绝不消沉,面对严刑拷打绝不屈服,为自己的理想战斗至最后一息。岳飞的家国情怀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毛泽东说道:“岳飞被杀,就家喻户晓并且流芳千古了。他流了血,这血就渗透到我们民族体内,世世代代传下来。”


          IP属地:吉林5楼2025-05-01 23:52
          收起回复
            二、涵养岳飞深厚家国情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岳飞爱国爱家爱民的行为源于他内在的美好德性即深厚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作为一种彰显态度、信念的思想观念无疑不能生而知之,需要厚重的文化传统不断涵养滋润。康有为认为,“政治教化风俗,深入其人民之心,化成其神思,融洽其肌肤,铸冶其群俗,久而固结,习而相忘,谓之国魂”。岳飞一生出孝子之门、登忠臣之位,他深厚的家国情怀离不开家风家教、民风民俗和人文教化的长期涵育。
            (一)家风家教的潜移默化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优秀的家风家教在塑造人的品格、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岳父岳和、岳母姚氏务农为生,有着北方农民淳朴善良、正直无私的品质。岳飞出生时姚氏已经三十五六岁了,中年得子的父母并未过多溺爱他,岳飞从小参加体力劳动分担家中压力,到十六七岁就独自到邻县韩家做佃户。成长中长年劳动的经历养成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日后度过更加艰苦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基础。岳飞小时候“河北屡歉,饿者多”,岳和用小米掺和野菜熬成稀粥,全家一天只吃两餐,将节余的粥接济逃荒乞食者。他向家人解释:“彼饿者亦人尔,而能一、二日不食。吾与若日再食,而犹欲求饱耶?吾欲裁吾之仅有,济人之绝无耳。”岳和的义举和品德,不仅受乡人敬重,更成为少年岳飞学习模仿的榜样。姚氏勤劳坚韧且深明大义,对岳飞影响极深。岳飞投军后,原配妻子刘氏不堪贫苦抛下幼子岳云、岳雷离家,全靠姚氏拖着孙儿艰难过活。但姚氏深知岳飞抗金事业的重要,托乡人带话给岳飞:“为我语五郎,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媪为念也。”成长环境贫穷但和睦,父母不善言辞但淳朴高尚,岳飞天性中至孝的成分被充分激发。家国情怀源于家国同构,而移孝作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传统也预示了岳飞将成为国难中的忠臣。


            IP属地:吉林6楼2025-05-01 23:53
            收起回复
              (二)民风民俗的深刻影响
              岳飞出生的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必经之路。这里自古民风剽悍、尚气重武、英雄辈出,韩愈曾称赞“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后来岳家军最重要的将领张宪、杨再兴、王贵等也都出自河南相州。岳飞自小对古代名将产生向往之情,想成为关羽、张飞那样重义勇猛的名将。“要使后世书策中知有岳飞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刘、关、张恢复汉室的志向让岳飞在抵御金兵入侵的战斗中感同身受,也立下了恢复中原、直捣黄龙的誓言。汤阴县在历史上还发生过一件有名的事件,西晋“八王之乱”时嵇绍以生命保卫晋惠帝,以至于鲜血染红了皇帝的御袍。后人为了表彰他的忠义行为,在汤阴县修筑了嵇公庙。岳飞从小耳濡目染这些忠义故事,所以他甫一投军便表现出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这种精神也伴随他终身。而沦陷于金朝统治之下的燕赵百姓,也自发组织起如火如荼的反抗斗争,著名的军队有王彦的八字军、河东红巾军和河北五马山起义军等。很多义军一边坚持抵抗,一边与岳飞取得联系,促成岳飞形成了连结河朔之谋的战略,慷慨悲歌的燕赵豪杰更加坚定了岳飞北伐胜利的信心。


              IP属地:吉林7楼2025-05-01 23:53
              收起回复
                (三)儒家要义的人文教化
                岳飞对儒家经典德行规范的遵守,使他在宋朝武将行列中独具鲜明的个性。不同于范仲淹、宗泽等文人领兵的儒将形象,岳飞没有受过正规的科举教育,是地道的武人出身。但他爱好读书、尊重文人的态度与其他武将形成鲜明的对比,如韩世忠常常一见到文人,就嘲弄地喊一声“子曰”来取乐。岳飞接受儒家教化的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儿童时期在乡下冬学接受启蒙,二是当兵后在与幕僚文士的交往中学习。岳家祖上世代务农,并无家学渊源,他在冬学里初步接触到了儒学“忠孝仁义”的启蒙思想,就如饥似渴地加以学习,这对其仁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早期重要影响。成年之后对儒家思想的不断学习又使他更深刻地领悟了仁义道德、家国一体的道理。宋朝的武将在体制上受文官压制,在文化上受文官鄙夷,文武之间隔阂很深。而岳飞独受当时文人的另眼相看,因他不仅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而且真诚尊敬文人,史书记载其“礼士恤民”,在诸大将中“独以垂意文艺称”,并且在军务之暇“峨冠褒衣”以儒生模样行事。在知与行的统一中,尽管岳飞对儒家文化的熟悉程度不能与老师宿儒相比,但他知其精华而身体力行的态度得到了文士的诚挚敬意。在与幕僚文士的长期相处中,岳飞的儒家道德观愈加成熟稳固,堪称重儒之将。


                IP属地:吉林8楼2025-05-01 23:54
                收起回复
                  2025-08-30 12:55: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岳飞对家国情怀内涵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民本思想古来有之,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能够身体力行贯彻民本思想的人却少之又少。岳飞一生戎马又英年早逝,未能亲自将其家国思想撰述成文,但也留下了“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可太平”等振聋发聩的名言警句。岳飞对丰富家国情怀思想更重要的贡献,体现在他终身贯彻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为家国情怀内涵的丰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养料。
                  (一)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
                  在任何时代,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古代,人们受到封建思想局限性的影响,普遍将美好生活简单理解为富贵。秦时陈胜就留下了“苟富贵,无相忘”的言论。即便是持有重义轻利思想的儒家,也并不反对追求富贵,只是不赞成“不义而富且贵”。孔子的弟子子贡废著鬻财,最为饶益,“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被认为是富贵的典型。


                  IP属地:吉林9楼2025-05-01 23:55
                  收起回复
                    岳飞自小贫苦,从军后因功勋卓著而享有高官厚禄,按照世俗期待应该过上广置田地、高宅大屋、三妻四妾、奴仆成群的生活。与岳飞同为中兴四将的张俊、刘光世是一时巨贪;就连同享忠勇之名的韩世忠,宋高宗也认为他“廉洁持身”而广赐田地住宅,韩世忠的四位夫人均赏诰命为国夫人。只要岳飞愿意,过上像韩世忠一样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毫不困难,也无可非议。但岳飞没有因为官越做越大而改变初心,他衣食简薄、不纳姬妾,与同时代文臣武将形成鲜明对比。岳飞日常所食只有简单的麦面和齑菜,如果加荤菜也只是一味。他在部将郝晸那里吃饭,郝晸用一种素面食“酸馅”招待他,岳飞说自己从未吃过这种面食,便将剩余的带回家作晚餐,这种颇有些过分的节约,使众人都感到惊愕和敬佩。岳飞平日只穿麻布衣,有一回看到妻子李娃穿着缯帛的衣裳,虽非高等绫罗,却也很不高兴,说:“汝既与吾同忧乐,则不宜衣此。”从此以后,全家人再不敢穿戴丝绸。在封建时代能像岳飞这样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大官并不多,因而也得到了世代人民的爱戴。岳飞不仅超越了他所接受的教育,更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家国情怀的内涵发展。


                    IP属地:吉林10楼2025-05-01 23:55
                    收起回复
                      (二)锻造纪律严明的人民军队
                      在古代,由于受到君臣、尊卑等封建观念束缚,官、兵、民之间有严苛的地位差别。宋朝军队中,将官克扣士兵军俸、强迫士兵充当苦力、随意欺凌士兵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军民之间也难有融洽的关系,将领压榨士兵,又纵容士兵欺压百姓,往往以打了胜仗、打了败仗或者声称保护了当地为由骚扰、劫掠百姓。
                      岳飞的出身和经历,使他熟知百姓受军队欺压,士卒受将领凌虐的痛苦,故而对腐败的风气深恶痛绝。他不惜用严格的军法和刀斧之威来维护军队的纪律和声誉。“有践民稼,伤农功,市物售直不如民欲之类,其死不贷”“取人一钱者,必斩”。在岳飞铁腕治军的手段下,军队纪律严明,风气为之一变。经过成年累月的实践,岳家军逐渐概括出两句著名的口号: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毛泽东对此十分欣赏,1935 年红军路过叙永县时秋毫无犯,他便高兴地说,“宋史言,岳飞军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我们朱毛红军也是这样”。岳飞在处理官兵关系时,一改往日官尊兵卑的流弊,要求将领爱护士兵。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经常与最下等的军士共餐,有酒肉则均分给部属,行军时与士兵一同露宿,战斗时“自为旗头,身先士卒”。这种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作风,不仅锻造了纪律严明的军队,更锻造了战斗力充沛的军队。在宋朝,当兵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流行在士兵面部刺字以防其脱逃。而在岳飞平定洞庭湖杨幺起义后,加入岳家军的湖区百姓达四五万众,由此可见百姓对岳飞的敬仰和爱戴。岳飞锻造的岳家军无疑已经具备了人民军队的雏形,经受住了人民和历史的检验,也为人民军队理论的形成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IP属地:吉林11楼2025-05-01 23:56
                      收起回复
                        (三)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封建时代讲究的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文臣武将信奉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个“货”字生动地反映了文臣武将与帝王之间的交易和从属关系。与大多数的封建臣子不同,岳飞对帝王私利与人民利益的冲突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力图收复河山的努力不仅是为了帝王还于旧都,更是为了还天下百姓安宁的生活。
                        岳飞绝不会盲从皇帝的旨意,这与后世帝王为收买人心将他塑造成愚忠形象的故事截然不同。当皇帝的旨意与国家、人民的利益一致时,岳飞当然愉快地执行旨意;而当皇帝的旨意与国家、人民的利益不一致时,岳飞则坚定地站在国家、人民利益的一边。第四次北伐刚开始时,赵构就反悔了,派李若虚携带密旨“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令岳飞回转。以恢复故土为己任的岳飞当然不肯接受,据理力争、慷慨流涕,以至于李若虚感动非常,愿承担矫诏之罪同意岳飞继续北上。1130 年,岳飞奉命平定洞庭湖地区钟相、杨幺起义。对待乱世中层出不穷的起义和叛乱,岳飞始终坚持平叛与平反并重,在坚决剪除首恶恢复地方秩序的同时,对裹挟在叛军中的穷苦百姓一律宽大不予追究。在平杨幺期间,大将牛皋请求开杀戮立威,使百姓对朝廷命令有所畏惧,岳飞连说:“不得杀!不得杀!”他告诫手下诸将,百姓皆是国家子民,杀之无益且伤恩德。岳飞平定杨幺起义,不但使洞庭湖区的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而且收服了大量兵士,使岳家军的兵力跃至四大将之首,得到了独自守备长江中游广大地区的资本。


                        IP属地:吉林12楼2025-05-01 23:58
                        收起回复
                          岳飞深知民间疾苦,每次调发军饷,总是颦眉蹙额、面带忧色。在平时便开设屯田设法通过生产获得一部分粮食和布匹,这与毛泽东在延安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有异曲同工之处。岳飞本人更是将个人财产无私填补到军需中,用自己的俸禄购买、储备大量稻米和布匹,以备不时之需,有一次甚至将宅库中除宣赐金器外的东西全部变卖,以造弓二千张,尽力减轻百姓负担。


                          IP属地:吉林13楼2025-05-01 23:59
                          收起回复
                            四、结语
                            爱国爱家是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是一代代中华儿女上下求索得到的思想瑰宝。从阖家团圆、共享天伦到国家升平、国富民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绵延不绝。历史选择和造就了岳飞这个英雄人物,虽然他最终未能实现直捣黄龙、收复河山的理想,但他的丰功伟绩和高尚情操将永远得到人民的尊崇和纪念。岳飞年轻时希望成为关羽、张飞那样名留青史的大将。实际上,以今天的价值观评判,岳飞的地位远超过关、张。在封建专制的年代,岳飞保持人民本色、锻造人民军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无疑具有超前的民主意识。他受到家国文化的熏陶,又使家国文化在他身后前进了一大步,成为最能代表家国情怀的典型历史人物。学习岳飞的家国情怀到今天依然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IP属地:吉林14楼2025-05-01 23:59
                            收起回复
                              2025-08-30 12:49: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5-05-03 16: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