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同学,他天天就在那里说中国哪里不好说国家哪里不好,我老是和他争辩,可总是辩不过他,正好今天他给我了几张他自己以为写的很不错的“文章”给我炫耀。在此,我拿出来让大家批判一下:
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中国上下自夏朝已有5000年历史,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放在整个世界上也算得上独树一帜
但有趣了,似乎正是由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国人便自认清高,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称呼也夹带嘲讽,比如“美国佬”“韩棒子”“小日本”“印度阿三”。将整个集体特别是国家这种特殊集体以嘲讽语气加以称呼,这个是对这一集体所有人的不尊重。我们尚未清楚这些人中他们的行为是否真正低劣到我们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名称便不管不顾仅以自己的观点去判断他们的国民性,更别说他们中还有人是高尚的,或对我们有利的。我们对他国的称呼便足以体现出我国国民的夜郎自大,自以为了不起,看见有人从外国那里弄了什么东西来,或者宣扬外国什么观点,就说他崇洋媚外,就义愤填膺。
可笑啊!5000年教导的谦卑,喂到狗肚子里去了!
季羡林先生有一个很好的观点,他在谈论佛教文化时说,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原因在于古人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不断的充实自己。现在我们的许多人有着极大的盲目性,把中国传统文化想象成纯而又纯的国产货,这样的文化在世界上基本不存在。如果有,那一定是落后的,赢弱的,必将被淘汰的。
文革时期,我们同样也有那么盲目自信“民族自尊和文化自觉”非常强烈。明明经济极度困难,各方面都极大的落后于世界,我们却高唱“处处莺歌燕舞”“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那时候,从国外回来的人都会立刻换上半新的中山装,已是艰苦朴素,而且绝口不提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和发达。崇洋媚外可是个大罪名。风庆轮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谁愿意沾那个边?
1976年后,改革开放就意味着外交战略的根本改变。于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打倒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的口号悄悄地抹去了,代之以“和平”“合作”“双赢”。
实际上,文化交流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而文化趋同则是交流的必然结果;对于伤害过我们的国家如日本,我们当然要敌视,但敌视的是日本军国主义,而不是整一个大和民族,更不应因此而拒绝日本文化与我们的交流;文化交流是一个像水流一样的自然过程,“去其精华,去其糟粕”只能在交流与交锋中完成,而不是先定个标准,顺之者则精华,逆之者则糟粕。就像清朝一样,新朝的帝王和大臣们不了解世界,也无意了解世界。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抱着中国中心主义不放,以为老子是天朝大国,其他国家都是边缘蛮夷,是落后民族,不值得一顾。结果战火一起土崩瓦解,国家国民到了灭亡的边缘。
除了自认清高外,中国国民性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对革命有着疯狂的向往
跟欧美人,以至于东邻日人比起来,中国人历史态度和文化态度最大的特点是,要么极端保守顽固,祖宗的玩意儿动不得一根指头,要么去豁达到极点,过去的东西全是破烂祸害,通通扔掉打碎方称吾意,于是“革命无罪,造反万岁”的思想在中国人民的观念里扎根了。说来也怪,中国文明垂世5000年,外表一看谁都以为像是须眉皤的老者形象,其实骨子里却藏着轻燥无常的幼稚性情。幼稚病的起因正是急功近利和是非无执 一一 后者尤其要命。比如就因变法二字,商鞅就成同志了,法家俨然成为中国法治精神的一笔财富。然而,古籍白纸黑字的放在那,枉言者应该都知道他们是在胡扯,但大家大约都觉得为这古为今用的利益,是非曲直不必那么在意,就算是撒谎,自满自欺也不足惜
各位,无论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不论某个历史人物曾做了什么,我们唯一要辨明和认定的是叫诸前代或前人这一事件的发生是否起到了开明理性的作用,尊重人,尊重生命,奉行人道,才是历史的正道。但可惜,19世纪末以来,中国人对改革变法奉行的一种单边主义态度,凡是沾着边的事情一概是对的,这同样会让我们陷入功利主义的雾霾。陈泽王侯败为寇的观念,影响着我们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在这个逻辑的潜移默化下,我们会本能的选择激进与独断专权本能的选择,不择手段与不计后果这种自杀式的人生信条,毁灭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
在如今这个时代,将自己封闭在世界外,已经绝无可能。一个成熟的民族,应该是理性的,谦虚的,自信的。她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也不怕吸收别人好的文化。夜郎自大不是自信,而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现,有害于国家,民族,是一种伪爱国主义,必须摒弃,而如何面对自身进行革新,我相信背后倘无理性的基石,这所带来的代价将会摧残一切的文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从新中国成立至如今,已经有了极大的好转,但依然有不少人会显现出这种“老中国人”性质,我们如今要做的则是彻底去除文化自傲和革命向往,坚持理性,坚持以人为本。
(其实吧,我感觉它的结尾段确实挺不错的,但是他举的例子为什么一定要是中国的呢?这就太网左了呀,还说自己爱国,我看他一直都在骂国)
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中国上下自夏朝已有5000年历史,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放在整个世界上也算得上独树一帜
但有趣了,似乎正是由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国人便自认清高,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称呼也夹带嘲讽,比如“美国佬”“韩棒子”“小日本”“印度阿三”。将整个集体特别是国家这种特殊集体以嘲讽语气加以称呼,这个是对这一集体所有人的不尊重。我们尚未清楚这些人中他们的行为是否真正低劣到我们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名称便不管不顾仅以自己的观点去判断他们的国民性,更别说他们中还有人是高尚的,或对我们有利的。我们对他国的称呼便足以体现出我国国民的夜郎自大,自以为了不起,看见有人从外国那里弄了什么东西来,或者宣扬外国什么观点,就说他崇洋媚外,就义愤填膺。
可笑啊!5000年教导的谦卑,喂到狗肚子里去了!
季羡林先生有一个很好的观点,他在谈论佛教文化时说,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原因在于古人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不断的充实自己。现在我们的许多人有着极大的盲目性,把中国传统文化想象成纯而又纯的国产货,这样的文化在世界上基本不存在。如果有,那一定是落后的,赢弱的,必将被淘汰的。
文革时期,我们同样也有那么盲目自信“民族自尊和文化自觉”非常强烈。明明经济极度困难,各方面都极大的落后于世界,我们却高唱“处处莺歌燕舞”“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那时候,从国外回来的人都会立刻换上半新的中山装,已是艰苦朴素,而且绝口不提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和发达。崇洋媚外可是个大罪名。风庆轮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谁愿意沾那个边?
1976年后,改革开放就意味着外交战略的根本改变。于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打倒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的口号悄悄地抹去了,代之以“和平”“合作”“双赢”。
实际上,文化交流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而文化趋同则是交流的必然结果;对于伤害过我们的国家如日本,我们当然要敌视,但敌视的是日本军国主义,而不是整一个大和民族,更不应因此而拒绝日本文化与我们的交流;文化交流是一个像水流一样的自然过程,“去其精华,去其糟粕”只能在交流与交锋中完成,而不是先定个标准,顺之者则精华,逆之者则糟粕。就像清朝一样,新朝的帝王和大臣们不了解世界,也无意了解世界。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抱着中国中心主义不放,以为老子是天朝大国,其他国家都是边缘蛮夷,是落后民族,不值得一顾。结果战火一起土崩瓦解,国家国民到了灭亡的边缘。
除了自认清高外,中国国民性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对革命有着疯狂的向往
跟欧美人,以至于东邻日人比起来,中国人历史态度和文化态度最大的特点是,要么极端保守顽固,祖宗的玩意儿动不得一根指头,要么去豁达到极点,过去的东西全是破烂祸害,通通扔掉打碎方称吾意,于是“革命无罪,造反万岁”的思想在中国人民的观念里扎根了。说来也怪,中国文明垂世5000年,外表一看谁都以为像是须眉皤的老者形象,其实骨子里却藏着轻燥无常的幼稚性情。幼稚病的起因正是急功近利和是非无执 一一 后者尤其要命。比如就因变法二字,商鞅就成同志了,法家俨然成为中国法治精神的一笔财富。然而,古籍白纸黑字的放在那,枉言者应该都知道他们是在胡扯,但大家大约都觉得为这古为今用的利益,是非曲直不必那么在意,就算是撒谎,自满自欺也不足惜
各位,无论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不论某个历史人物曾做了什么,我们唯一要辨明和认定的是叫诸前代或前人这一事件的发生是否起到了开明理性的作用,尊重人,尊重生命,奉行人道,才是历史的正道。但可惜,19世纪末以来,中国人对改革变法奉行的一种单边主义态度,凡是沾着边的事情一概是对的,这同样会让我们陷入功利主义的雾霾。陈泽王侯败为寇的观念,影响着我们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在这个逻辑的潜移默化下,我们会本能的选择激进与独断专权本能的选择,不择手段与不计后果这种自杀式的人生信条,毁灭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
在如今这个时代,将自己封闭在世界外,已经绝无可能。一个成熟的民族,应该是理性的,谦虚的,自信的。她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也不怕吸收别人好的文化。夜郎自大不是自信,而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现,有害于国家,民族,是一种伪爱国主义,必须摒弃,而如何面对自身进行革新,我相信背后倘无理性的基石,这所带来的代价将会摧残一切的文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从新中国成立至如今,已经有了极大的好转,但依然有不少人会显现出这种“老中国人”性质,我们如今要做的则是彻底去除文化自傲和革命向往,坚持理性,坚持以人为本。
(其实吧,我感觉它的结尾段确实挺不错的,但是他举的例子为什么一定要是中国的呢?这就太网左了呀,还说自己爱国,我看他一直都在骂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