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钦礼(1927-2004),河南兰考人,是焦裕禄的亲密战友和兰考治理“三害”的核心推动者,其一生与兰考的发展紧密相连,展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为民奉献的精神,也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性。
张钦礼18岁入党,22岁成为考城县县长,1954年任合并后的兰考县首任县长。他早年因反对浮夸风被划为“右倾分子”,1960年冒死向周总理反映灾情真相,获平反后重返岗位。1962年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委书记,张钦礼任副书记,两人共同制定“贴膏药、扎针”等科学治沙方案,带领群众翻淤压沙、植树造林、疏浚河道,完成19万亩治沙林和22.7万亩盐碱地改良,使兰考从重灾区变为“鱼米之乡”。焦裕禄病逝后,张钦礼继承其遗志,推动引黄灌淤工程,至1977年累计改良土地27万亩。
张钦礼曾三次因坚持原则遭受打击:1958年因抵制虚报粮食产量被撤职下放;文革初期被批斗,因周总理干预获释并复职;1979年更以“编造焦裕禄事迹”“煽动文革”等罪名被判刑13年。服刑期间,兰考群众自发探监,甚至贫困村民凑钱送糖慰问;2004年病逝时,十万民众沿街跪送灵柩,形成“十里长街接书记”的悲壮场景,民间自发竖立百余座纪念碑,称其“活在民心便永生”。
张钦礼一生简朴,卖县委轿车筹资扶贫,坚持骑自行车下乡,与群众同吃同住。任开封地委书记时,将配车变卖4.5万元用于贫困村打井,建成42个旱涝保收田示范区。他垫付贫困患者医药费、为冤案平反等事迹,诠释了“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即便晚年蒙冤,仍教育子女“按毛主席教导做人”,身后未留分文遗产。
张钦礼的形象在官方与民间存在叙事差异,但其治理实绩和为民情怀无可争议。他的经历既是个人奋斗的缩影,也为理解“爱国”“敬业”“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历史注脚,警示后人需以客观态度审视复杂历史,珍视民心所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