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前身为1981年任继周院士创办的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2001年5月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生态研究所的牌子,2002年4月整体并入兰州大学成立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是全国36所设有草业科学专业的高校中率先进入“211”和“985”工程学科建设的学院,拥有全国草业科学领域仅有的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草业科学国家级教学团队。草业科学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创新创业示范专业,2023年入选草业科学(草类植物生物育种)“强基计划”,为省级重点学科和甘肃省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草学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第三轮、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兰州大学草学分获全国第一和A+;2011年依托草学学科点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2014年通过验收投入正式运行,2022年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为“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家首批立项建设的20个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
学院在草类植物生物育种领域具有深厚的积淀,先后主持了全国草业领域仅有的2个牧草育种973项目“中国西部牧草、乡土草遗传与选育的基础研究”和“重要牧草、乡土草抗逆优质高产的生物学基础”。收集寒旱区牧草种质资源7000余份,明确了10余种重要乡土草的抗逆机理,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草木樨、无芒隐子草、象草基因组;育成草类植物新品种(系)15个,创制转基因紫花苜蓿新材料7个,占农业农村部全国批准的田间中试紫花苜蓿转基因新材料的63%;首次创制了内生真菌-大麦共生体新种质,开创了我国牧草育种新领域;选育的箭筈豌豆新品种“兰箭1号”“兰箭2号”“兰箭3号”在青、藏、新、甘、川、滇等省区示范推广25万亩,经济效益显著,解决了高寒牧区豆科牧草缺乏的问题;超旱生“腾格里无芒隐子”草新品种广泛应用于内蒙古、甘肃等地的草原生态治理和矿山修复。
学院在草类植物生物育种领域具有深厚的积淀,先后主持了全国草业领域仅有的2个牧草育种973项目“中国西部牧草、乡土草遗传与选育的基础研究”和“重要牧草、乡土草抗逆优质高产的生物学基础”。收集寒旱区牧草种质资源7000余份,明确了10余种重要乡土草的抗逆机理,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草木樨、无芒隐子草、象草基因组;育成草类植物新品种(系)15个,创制转基因紫花苜蓿新材料7个,占农业农村部全国批准的田间中试紫花苜蓿转基因新材料的63%;首次创制了内生真菌-大麦共生体新种质,开创了我国牧草育种新领域;选育的箭筈豌豆新品种“兰箭1号”“兰箭2号”“兰箭3号”在青、藏、新、甘、川、滇等省区示范推广25万亩,经济效益显著,解决了高寒牧区豆科牧草缺乏的问题;超旱生“腾格里无芒隐子”草新品种广泛应用于内蒙古、甘肃等地的草原生态治理和矿山修复。